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如果立了庶出的长子后,又生了嫡子怎么办?

长风774


“嫡长子继承制”是起源于西周的一个宗法继承制度。宗法继承制度,就是你现在是什么官职或者爵位,百年之后也将由你的儿子继承你的官职和爵位的一个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必须是由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官职或爵位。

嫡长子继承制,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谁的好处最大”的矛盾冲突。 “子承父职”的嫡长子继承制在这点上可以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般的普通士大夫之家,嫡长子继承制已经非常严格了,到了皇家,嫡长子继承制更是不可撼动,因为这个前提一旦乱了,很可能就会引来血光之灾,手足相残。

封建时期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必然会有嫡出和庶出的区别。也就是说,虽然都是一个父亲的儿子,但身份地位有着明显的区别。

那么,如果诸侯之家的正妻,或者皇家中皇后,所生的孩子不是大儿子那怎么办呢?皇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古人早就为此立了一个规矩——“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就是说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

比如刘备的儿子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为了避免帝位继承导致的混乱,刘备毫不犹豫地立刘禅为太子,而不是从其他儿子中选择更聪明贤能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帝位。


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规定。

也就是说,皇后所生的儿子,虽然不是长子,但是地位更加尊贵,更有资格成为第一继承人。

首先是立嫡不立庶,然后才是立长不立幼。古代以嫡为尊,所以只要你是正宫皇后所生的孩子,无论排行老几,皇位的第一继承权都是他。

如果立了庶出的长子,后来皇后又生了嫡子,怎么办呢?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第一时间废黜长子,但是如果长子的继承权,肯定受到了威胁。如果长子在患得患失中,犯下什么致命的错误,很可能就会被剥夺继承权,被自己嫡出的弟弟所取代。

但是翻开史书,真正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案例却并不多见。比如康熙皇帝,就既非嫡出,也非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很少的原因,主要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皇后很可能生不出儿子。生男生女不是一个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的,所以皇后生下的孩子,可能是长女,而非长子。即使生出了儿子,在古代婴儿存活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孩子也很有可能夭折。

第二,皇位的继承,往往伴随着皇家内部的残酷,嫡长子虽然先天具备第一顺位继承的优势,但是在后期的权力斗争中,很有可能输给其他的兄弟。比如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作为次子的李世民就杀了太子李建成,自己登上皇位。

很大程度上,制度只能起到一种维护规则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保证。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实都是为了消除在继承过程中的流血牺牲,使得家族或者皇位的继承能够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进行,避免对家族或者皇家的利益带来损失。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这样的疑问只会产生在皇家,因为除皇家外没有确立继承人之说,如明代沐氏袭爵黔国公(初西平侯),只有在上一代黔国公去世之后,才会确定下一代黔国公,有嫡子就以嫡子承袭,没有就由庶子承袭。

但皇家不一样,因为皇位继承除了皇帝还有皇太子,于宗室亲王而言,亦有世子,所以才会有继承人之争论。

明代万历年间,神宗没有嫡子,偏爱皇贵妃郑氏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不喜欢宫女王氏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为了避免立长子为太子,万历与大臣之间最终演变成“国本之争”。这场争论中,有一个重要论题,即“待嫡之说”,万历将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常浩一起封王,留待以后选立太子,遭到要求立长子为太子的大臣们的反对。

顾廷臣依据《皇明祖训》,认为神宗是借助三王并封,以待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这严重违背了“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原则,所以予以反对。

于孔谦更是指出,自古以来,虽然有立嫡的祖训,但是却并没有“虚东宫之位以候嫡子者”,即使神宗自己作为庶长子,被册立皇太子时年仅六岁(隆庆二年,1568年),隆庆继后陈氏(孝安皇后)方在盛年,还有诞生嫡子的可能,“先皇帝曾不少待,陛下岂不省记乎?”

这件事情说明,至少在明代,会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尽早确立继承人。明代不少皇帝在继位不久就立太子,如朱棣在永乐二年立皇太子,朱高炽在自己继位两个月就立皇太子,朱瞻基在庶长子朱祁镇出生仅四月就确立为皇太子、并在随后将太子之母孙氏确立为皇后。但终明一朝,并未出现立庶子为太子后又出现嫡子的情况。

不过这样的事情在清代就发生了变化,康熙十四年立不满两岁的嫡次子(实际上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此后雍正即确立秘密立储制,秘密立储制一般在皇帝大限将至时候才公布皇太子的人选,这种情况下,皇帝可以更改继承人。


楚邾


在历史上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嫡长不立的情况!这是因为当时有一种副妻制度在起辅助作用。

在古代,如果正妻无子的话(也就是没有嫡子),那么根据实际的情况是可以从庶子中选一个男孩出来掌家,然后由他继承家业。但是呢,并不代表这个所谓的正妻地位就下降了,也不代表那个庶妻的就地位上升。这里面还需要走一个过继程序,也就是说,当正妻无子的时候,庶妻必须要先把儿子过继给正妻,这样才能继承家业。也就说,不管血统上是不是嫡子,名义上也得是嫡子了。而且,正妻可以从所有庶子从选一个来认为嫡子,这使得庶子继承家业并不一定要是长子,这直接取决于跟正妻的关系。

当然,会有一种情况可以让庶子直接变成嫡子的,那就是休妻。只要男人把原配正妻给休掉了,那么他就可以从自己的那些副妻妾里挑选一个出来当正妻,这样的话,她的孩子们身份也就会跟着改变。比如曹丕的生母卞太后,卞氏最早只是曹操的妾而已。但是因为嫡长子曹昂战死导致曹操正妻发疯,经常找曹操不痛快,最后曹操怒而休妻,并扶正卞氏。而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兄弟则水涨船高,直接从庶子变成了嫡子,曹丕也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


优己


中国人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对于生育子嗣使家族姓氏得到延续,都是第一等的大事,皇帝家有皇位相传,更对子嗣执着,提倡多子多孙百子千孙。对皇帝家来说,生多了高兴是高兴,但要闹出九子夺嫡那样的事也很折磨人。生不出吧更悲催,大宋几个皇帝生一个夭折一个,大青国几代皇帝不闻宫中有儿啼,提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毕竟人家家真有皇位要传啊!

所以,当皇帝的年龄摆在那里时,不论庶子嫡子都要立太子的。一般情况,帝后感情好的,嫡子必然早早都降生了,但是皇帝比较荒唐并不敬重嫡妻的,那庶子得立的几率就很大了。

如果立了庶出的长子,不巧嫡子又出生了,这种事情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某只找到两例,另外在朝鲜李朝找到一例。三个例子,一个是庶子被废给嫡子腾位置,一个是庶子早死还是给嫡子腾位置,最后一例则是年长的庶子弄死了年幼的嫡子。

大唐废太子李忠

李忠【643-664】字正本,是唐高宗李治的庶长子,生母刘宫人.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唐太宗李世民废太子李承乾,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入主东宫,李忠就出生在东宫,做为太子的长子,李世民很开心的亲临东宫,并趁着酒酣翩翩起舞,东宫属官也纷纷下场陪皇帝跳舞。

贞观二十年【646】,李世民封孙子为陈王。永徽元年【650】已经继位的李治授长子官职为雍州牧。

被李世民时为佳妇的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在舅舅中书令柳奭的劝说下,养李忠为子,这样,庶长子李忠就算是寄名在嫡母名下,比其他庶子高级一点。

之后,柳奭就和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党羽劝谏李治立太子,永徽三年【652】七月,九岁的李忠被立为皇太子。

如果没有遭遇则天大帝,李忠的太子生涯会按班就部的继续下去【当然,或许会遭遇萧淑妃的争夺】。但是他和嫡母王皇后一样,遇到了开挂的武则天,就在李忠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进宫的武则天生下了皇子李弘,残酷的宫斗即将上演。

永徽六年【655】二月,太子李忠加元服,十月,嫡母王皇后被废,武昭仪被立为皇后,她的儿子李弘成为嫡子,做为庶长子的太子忠就尴尬了。

毫无悬念的,在许敬宗的上书请求下,永徽七年【656】正月,废太子李忠为梁王,授梁州都督,赐实封二千户,同年改房州刺史。在废掉李忠的同时,立嫡子李弘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改元显庆。

做了三年多太子的李忠眼看着前嫡母以及宗室亲戚们的下场,内心常不自安,偷穿女人衣服来防备刺客,越是这样越是噩梦怪梦缠身,大受刺激的李忠自己给自己占卜,就被人告发了,显庆五年【660】,被废为庶人,迁居黔州幽禁在故太子李承乾的旧宅。

如此结局,则天大帝还是不满意,终究在麟德元年【664】把李忠拉进谋反案中处死,年仅二十二岁。

神龙元年【705】中宗反正,才追赠可怜的大哥为燕王。

大唐惠昭太子李宁

如果说李忠的遭遇是悲惨的,李宁就太幸运了,惠昭太子李宁【792-811】,是元和天子唐宪宗的庶长子,生母纪美人。

李宁是在德宗贞元八年【792】出生,李宁出生后的次年【793】,父亲广陵郡王李纯才结婚,娶了表姑姑郭小姐,郭氏是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暧,母亲升平公主,外祖父是唐代宗,也就是说唐德宗是郭氏的舅舅,唐顺宗是郭氏的表哥,所以,唐宪宗就是郭氏的表侄子了。

李纯那厮对出身高贵的妻子并不感冒,其一,郭氏父祖对国家都有大功劳,特别是她祖父,可以说是再造唐室,其二,郭氏辈分太高,李纯想,那是他爹的亲亲小表妹,要是飞扬跋扈怎么办?因此,李纯对郭氏很一般。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李宁的曾祖父德宗驾崩,祖父顺宗继位,四月,父亲李纯被封为皇太子,李宁被封为平原郡王。很快【八月】祖父退位,父亲李纯继位,元和元年【806】八月,晋封邓王。

做了皇帝的李纯根本不愿意立嫡妻郭氏为皇后,甚至不愿意立嫡子李宥为太子,元和四年【809】闰三月,立庶长子李宁为皇太子,改名李宙,不过没多久又恢复本名李宁。

准备行册礼的时候遇到麻烦,有司占卜吉日,先定在孟夏,到时候了有雨,又改在孟秋,结果到时候了还是有雨,直到十月才行册礼,这么不顺当好像也预示了李宁的不幸。

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太子李宁薨,年仅十九岁,废朝十三日,谥惠昭太子。在次年十月,迫于大臣的劝谏,李纯不得不立嫡子李宥为太子,改名李恒,即穆宗。

朝鲜李朝庶子残害嫡长子

朝鲜宣祖李昖是小宗入继大宗,他本名李钧,是朝鲜中宗之孙,中宗庶子德兴君李岹第三子,中宗之子明宗的世子早薨,明宗无子,选择了侄子李昖为嗣子,继承朝鲜国王的大位,是为朝鲜第十四代君主。

宣祖二年【1569】,李昖册封王妃朴氏,即懿仁王后,王后在宣祖三十三年【1600】薨,没有子女,但是,懿仁王后生前养庶次子光海君李珲为子,这样,庶次子李珲就高于其他兄弟们,况且庶长子临海君李珒又不得李昖的喜欢,所以,庶次子李珲一直自视嫡子。

壬辰倭乱之时,光海君不像他那贪生怕死的爹一样,临危受命,对击退日军有很大贡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大臣和懿仁王后的劝谏下,李昖立光海君为世子。李昖领人逃跑,光海君领一部分人迎战,随着明军的介入,取得胜利。

但是就因为这个,李昖觉得世子的光芒超过自己,对光海君又开始不冷不热,更倒霉的是宗主国大明因为国本事件,光海君也成了被殃及的池鱼,迟迟不得明朝的册封,未免名不正言不顺。

最最要命的是,他那个五十的国王爹李昖又迎娶了十八岁的继后仁穆王后金氏,1602年,18岁的金氏被册立为朝鲜王后,嫁给了50岁的宣祖李昖,并在1606年生下嫡长子永昌大君李㼁。

永昌大君的出生直接挑动住光海君的神经,还好他爹马上死了,没有来及动摇光海君的储君之位。1608年,宣祖薨,光海君继位,尊小嫡母金氏为仁穆王大妃,嫡弟为永昌大君。

光海君有点焦虑,上面有烦人的庶长兄临海君,下面有三岁的嫡弟永昌大君,特别朝鲜的嫡庶观念是非常的严重,这两只简直就是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炸了,光海君就先下手为强,指使人把庶长兄临海君杀死,然后以谋反罪囚禁嫡母仁穆王大妃,废永昌大君为庶人,流放江华岛,随即派人把年仅八岁的嫡弟残忍的蒸杀。

光海君的结局也不好,在1623年,被侄子绫阳君李倧发动宫廷政变,以仁穆王大妃金氏的名义废黜光海君,流放江华岛并死在那里。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猴格大人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它并不是指一般长子,是先论嫡再论长,正妻嫡妻所生的长子,才算嫡长子。源于西周,嫡长子一系又称大宗,区别于其他嫡子和庶子,这种制度的缺点是僵化,无法保证最贤能的人上位,好处是各凭天意,有据可依,杜绝其他不正当的上位方法,谁嫡谁庶谁长谁幼一目了然,确保稳定性。从而得到封建王朝绝大多数人的支持贯彻,在国君传承上更是尽量遵守这一原则,不敢轻越雷池,自取祸乱。

嫡长制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问题,比如正妻无子或正妻产子迟,有时只得遵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由庶长子上位,正名后,又有可能出现正妻有子的情况,就出现本题提出的问题。在两大王朝汉朝和唐朝都出现过类似的事。汉景帝刘启,年轻时在他祖母父亲的作主下,娶了薄氏为妻,刘启继位后当上皇后,由于不能生育,又对这项婚姻不满意,薄皇后被废掉。这时窦太后心系小儿子刘启的亲兄弟梁王刘武,见景帝没有嫡子,力荐以后由梁王继承江山,景帝也颇心动,摇摆不定多年。大臣窦婴袁盎等据理力争,才立了栗姬的儿子、刘启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但栗姬的皇位之后一直无着落,所以,刘荣一直以庶长子的身份在储君位子,这种先天不足导致后来的大变。

栗姬举措失仪,心胸狭小,惹得景帝大不满,母亲失宠导致刘荣太子位危殆,景帝决心废长立幼,看中年小聪慧的刘彻,把他立为太子。又把刘彻的母亲王娡立为皇后,这样,刘彻虽然岁数小,却成了景帝的嫡长子。继位名正言顺,这是先立庶长子,后出现嫡子的情况,庶子无条件让路,刘彻的上位水到渠成。刘荣之废,窦婴周亚夫等人为保住他据理力争,也无济于事,反惹得景帝不悦,刘彻刘荣的废立,既有嫡庶之争的原因,更有景帝帝王心术和政治布局的考量。

另一宗有关武则天,原因比较复杂,却也是在嫡庶名份上有问题。李治原来的皇后是太原王氏族人,王皇后无所出,没有嫡长,和汉景帝一样在庶子中挑年长的,宫女所生的庶长子李忠上位,立为储君。李治当上皇帝之后,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关陇集团在朝中依然势大,李治便与武则天联手,分进合击,瓦解分化打击朝中权贵,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废贬,王皇后也因此失宠被废,成为政治牺牲品,随后武则天被扶上后位,她与李治所生的儿子就成了嫡子。李忠太子位受到嫡系的挑战,不久在许敬宗的参奏下被废。武则天四位儿子,遇到这位不世出的母亲,也上演了一场过山车体验,四兄弟全部当过太子,有二位成功当上皇帝。这也可以看作嫡子打败庶子的范例。


南方鹏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会引起一系列的麻烦,已立的庶长子的地位会动摇。

在皇家的层面上,历史上有的皇帝真的遇到过这类问题,比如唐高宗。但更多的皇帝努力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或者是大臣们反对出现这样的局面。

我们先看看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是王皇后,出身高贵,可惜没有生过儿子。而李治做皇太子的时候,身边一位刘妃给他生下了大儿子李忠,当初唐太宗还为了这个孙子喝得大醉,起身舞蹈。

永徽三年,唐高宗把大儿子李忠立为皇太子。因为王皇后没有儿子,意味着唐高宗没有嫡子,所以,册立李忠为皇太子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永徽六年十月,唐高宗废掉王皇后,改立宸妃武则天为皇后。而武则天已经生下几个儿子,如此一来,唐高宗也就有了嫡子。

于是,唐高宗就遇到了我们这个问题中提到的局面:已经立了庶长子,然后有了嫡子。那么唐高宗是怎么解决的呢?

几个月之后的显庆元年,唐高宗把皇太子李忠废为梁王,后来被赐死,改立武则天的大儿子、代王李弘为皇太子。

唐玄宗也曾遇到相似的问题。

巧合的是,唐玄宗的皇后也姓王,而且也没有生下过儿子,因此唐玄宗没有嫡子,但有不少庶子。其中,大儿子的脸上有残疾,到了开元三年,唐玄宗选立二儿子李瑛为皇太子。

更巧的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也姓武,而且也生有儿子、寿王李瑁。王皇后害怕自己被废掉,据说在私下里搞了一些诅咒的手段,唐玄宗发现之后,将她废为庶人。

到这里,唐玄宗只要向前再迈一步,把武惠妃立为皇后,就会完全复制唐高宗的做法,皇太子李瑛的地位肯定不保。

大概唐玄宗意识到这一点,害怕重复武则天诛杀李氏宗亲的惨剧,所以没有迈出这一步,对武惠妃的各项待遇完全是皇后一样,但始终不肯正式承认她是皇后,所以寿王李瑁始终没有成为嫡子。

但皇太子李瑛仍然没有保住自己的位置。开元二十五年,李瑛等人被指谋反,废为庶人,然后处死。

此后,唐玄宗再立三儿子、忠王李亨为皇太子。

再看看明神宗遇到的难题。

明神宗的皇后也是姓王,性格端重,死在万历四十八年,也一直没有儿子,所以明神宗没有嫡子。

按理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可明神宗迟迟不肯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因为他不喜欢这个儿子。他最宠爱郑贵妃和她的儿子朱常洵,在他心中是把朱常洵做为嫡子的。

但他遇到的各方面的阻力实在太大,所以万历二十九年被迫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这以后,各方面的小动作一直不断,演成一出一出的闹剧。

所以,如果庶长子被确立为继承人,同时又有嫡子或者近似嫡子的情况,局面就比较复杂了。


于左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一大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继承过程中国家的稳定,以防止内乱的频繁发生,毕竟早日确立继承人,既可以集中精力培养,也能让其他儿子断了念想,当然,很多时候其他儿子是不会断了念想的,明里暗里还会动手脚,但比起之前,已经稳定多了。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有明显的阶层限制,广大底层民众能娶到老婆已经不错了,哪敢奢望纳妾,关键是娶了也养不起,这就不存在嫡子与庶子的区分。

上层的皇帝的权贵阶层一般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但介于上层和底层之间的众多地主们,有纳妾的能力,但往往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财产一般都是诸子均分,只有爵位才由嫡长子继承。

再说回题目,题主所说的情况比较少见,因为古人结婚都很早,皇帝和皇后无子要么是身体问题,要么是皇帝不喜欢皇后,等几年后皇帝另寻新欢生下孩子,皇后估计更没机会,所以立庶子后又有嫡子出生的情况很少见,也就不成为普适问题。

虽然少见,但也还是有的,比如唐高宗的第一位太子李忠,他是庶长子,但由于王皇后无子,打算将他收养,就劝唐高宗立其为太子,唐高宗也照办了。可是后来王皇后被废了,武则天上位,武则天自己有儿子,怎么会让李忠坐在那个位子上,于是废立太子之事就上演了。

从这个事例可以总结出一句,庶出太子在面对嫡子弟弟的时候,全看皇帝的意愿和太子自己的实力,如果太子实力强(获得朝臣拥护)或者皇帝的喜欢,立嫡立长先放一边,国本不可轻动才是要紧;如果太子实力弱或者皇帝不喜欢,立嫡立长扯上台面,说废就废。


平沙趣说历史


古代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遵循的继承原则就是立“贵”、“长”,先贵后长,但这仅仅是一种需要遵守的制度,真正实行的时候也是遵守这种制度的,只是最终的结果却不一定就真的是嫡长子继承。毕竟在古代的大家族甚至皇室中,斗争是极为残酷的。能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继承的顺序自然是优先考虑庶长子,但是倘若在立了这个庶长子之后,突然有嫡子出生会怎样呢?庶长子是不是就会被废黜,改立嫡子为继承人呢?这确实是合理的一种操作。如果庶长子的生母身份卑微的话,改立嫡子基本不会掀起什么风浪。倘若庶长子的生母身份不一般的话,这改立的过程多半是伴随着斗争和流血的。

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王皇后没有生子,因此在652年立的太子就是庶长子李忠,李忠的生母只是一个宫人,身份很低微。在李忠被立为太子的这一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出生,虽然当时武则天还不是皇后,而李弘也不是嫡子,但很快就是了。

655年,李治和武则天并肩作战,终于实现了废王立武。武则天成为李治的皇后,而李弘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李治的嫡长子。第二年的正月,许敬宗就上书李治废庶立嫡,然后李弘就成了太子,李忠被降为梁王,惊恐不安的李忠并没有活太久,在664年被武则天陷害致死。

所以即便是这样看起来庶长子没什么势力的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倘若要是有点势力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的斗争和流血的,毕竟权力是个好东西,几乎没有人会不喜欢。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春秋时期的鲁隐公和鲁桓公兄弟俩。鲁隐公息姑是鲁惠公的庶长子,而鲁桓公允是鲁惠公的嫡子,兄弟俩年龄相差很大。允的生母仲子原本是鲁惠公为息姑准备的妻子,结果因为仲子的美丽而将其占为己有。原本的王子应该是息姑,允出生后就变了。但是鲁惠公在允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让息姑继位暂代国政,等允长大后再将国君之位还给允。

自然的,后期的交接并不是很顺利,还没等鲁隐公将国君之位还给允,允就在有心人的挑拨下迫不及待了。命人将鲁隐公杀死,然后允继位,即鲁桓公。

易储是大事,轻易动不得,一动轻则引起兄弟残杀,重则导致国家动乱,所以历来立太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过周朝至清代之前这一时间段实行的基本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制度是制度,还是会有人不服气,想要争一争。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杨广取代杨勇为太子和李世民取代李建成为太子了。

隋朝二世而亡我们就不多说了,但只说李世民的这一举动就造成了大唐很长时间内的皇权动荡,李世民的嫡子们就有样学样,最后便宜了嫡三子李治。唐朝在很长时间内坚持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嫡长子真正继承皇位的却没有几个。这也说明了即便定下了规矩还是会有斗争。

当然,在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也还有本来立的太子是嫡长子,后来改立庶子的情况。李隆基的上位就是最好的例子,李隆基只是李旦的庶次子,原本按照继承制是不可能轮到他做太子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时候,太子就是嫡长子李成器。

但是后来李旦让位于母亲武则天而做了皇嗣,再后来是相王。唐中宗去世后,韦后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结果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将李旦扶立为皇帝。可以说李旦的这个皇位是李隆基争来的,所以李隆基是太子的最佳人选,即便他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庶长子,但是他是最有资格做太子的人。李成器也赶紧表示应该立贤,因此原本属于嫡长子的太子之位就被李隆基这个庶子所得。


尚宫女史


问这个问题的,应该是没有了解什么是嫡和庶,不然应该是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嫡长子?

我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可以多妾,所以才有嫡庶之分。在古代,庶房若是先于嫡妻生了一个儿子,是可以叫做长子,然而并不影响嫡妻所生的儿子的地位。因为即使庶房生了儿子在先,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还是被称为嫡长子。不会因为庶房先生了几个儿子有任何变化,因为嫡长子就是嫡妻生的第一个儿子,这个和庶房先生几个儿子是没有影响的。

而且嫡长子也不是一直不变的,若是其嫡长子早夭挂了,那么嫡房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就自动变成了嫡长子。


礼崩乐坏

嫡长子继承者是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键所在,周代开始的时候是严格的按照这种制度在实行的。之前也说了嫡长子和庶房先生不生儿子没有任何影响,所以那时候根本就不会立庶出的儿子。除非是嫡妻没有儿子,那样会过继一个儿子在其名下,这样就成了嫡长子。

但是礼崩乐坏之后,各国开始不再严格的按照宗法制执行,特别是帝王王朝建立之后,谁得到皇帝的喜爱就是嫡妻,这时候已然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嫡长子,谁被皇帝看中,或者谁有本事,那么就是继承人。



所以真正了解嫡长子继承者的,是不会说出立庶出的长子为继承人这种话的。周朝没了之后,帝王王朝时代,有些皇帝也还是遵守这个,有些皇帝则是根本不遵守这个,这时候就基本上没有了嫡庶的概念。


淡看天上月


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意思就是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遵循“子以母贵”的原则,而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则遵循“长嫡承统”的原则。但制度毕竟是死的。由谁继位,关键还得看皇帝老儿怎么想。当然,在皇帝没有儿子的情况下自然又另当别论了~一:嫡子出生后,庶出的长子被废黜的

在选择接班人这件事上,历代帝王都非常的谨慎。一般而言,只有在确保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年长的庶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命运有时候是很操蛋的。比如,唐高宗李治就遇到了这么一件事。

话说唐高宗李治自幼体弱多病,一直到他当太子为止,正妻王皇后也一直不曾生育,于是在大臣的拾掇之下,只能册立庶出的长子李忠为太子,由王皇后负责抚养~但在李治继位之后,为了取悦旧爱武则天,于是废王皇后而立武皇后,如此一来,原本没有嫡子的唐高宗自然就有了嫡子,于是根据“长嫡承统”原则,只做了六年皇太子的李忠在永徽六年(公元656年)的时候被废黜,嫡子李弘被册立为太子。

当然,还有一位皇帝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只是又有些不同而已。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从23岁开始创业一直到45岁,经过二十多年的辛苦奔波,终于在荆州一带站住了脚跟,而在荆州的时候他看上的同是汉室宗亲的外家子寇封,不禁欣喜异常,于是以“自己还没有子嗣,希望收养寇封为养子”理由,将寇封过继到自己名下,改名“刘封”。

以刘备的身份而言,如果他一直都没有子嗣的话, 那么在刘备去世之后,刘封继承皇位是受到法统的支持的。古人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选择过继就是这个道理。

可就在刘备认了刘封之后不久,刘禅就出生了。这就宣告在刘备百年之后,刘封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再之后,关羽败走麦城,身死吴国。刘备假借刘封没能及时救援的理由将其斩杀。这一举动又何尝不是刘备在为自己的亲生儿子铺路呢。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二:原本的嫡子突然变成庶子而被废黜的

就我所看到的史书而言,已经确立了庶子之后有嫡子出生的情况非常至少,但原本是嫡子,但因为皇帝喜新厌旧而由嫡子变成庶子,而被废黜的却有很多。下面就以两汉为例子:

在西汉有汉景帝因为喜欢王夫人,再加上馆陶公主的谗言而废黜太子刘荣立刘彻为太子(后来的汉武帝)的。

还有汉武帝因为喜爱钩弋夫人而被江充等人趁机而入,导致“巫蛊案”斩杀太子刘据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的。

在东汉有汉光武帝刘秀为了追求爱情而废黜皇后郭圣通,册立阴丽华为皇后,迫使刘强不得不主动要求让出太子之位的。

除了上述两种契合题意的情况之外,在关于帝位的延续上还有一些其他情况,比如没有嫡长子可以立嫡子,没有嫡子可以立庶子(按年龄大小顺序);如果一个儿子都没有的话可以从最亲的旁支选择入嗣大同,如果在没有还可以兄终弟及~而在乱世之中,皇位的继承就更加自由了。一般可以归纳为养子继承、外家子继承(周世宗 柴荣)以及权臣篡位等等,不一而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