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真假難辨,中國茶品牌亂象何時休?


西湖龍井真假難辨,中國茶品牌亂象何時休?


西湖龍井真假難辨,中國茶品牌亂象何時休?


1875年,英國皇家學會亞洲分會的專家對中國茶區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茶葉是當時中英貿易的大宗,因此,專家的報告依照商務中的慣常分類,將茶葉分成紅茶和綠茶兩大部分。而在綠茶(Green Teas)的開篇,報告解釋道:“Green Tea在漢語中被稱為綠茶和松蘿茶,而松蘿是一座山的名字,據說那裡是綠茶首次被發現的地方。”

而在綠茶的品目下其中一種為Twankay,“這個名字來源於著名的徽州茶市屯溪,松蘿茶即來源於此,皇家學會的人將其認為是質量最好、名聲最響的生產地成為此類茶葉的通用名。”1月5日,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鄒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從上述史料可得知,在近代中外貿易中,松蘿可作為徽州綠茶的統稱,甚至一度被西方人認為是中國綠茶的代稱之一。

徽州名茶不止松蘿一種。清中葉以降,徽州茶葉在外銷拓展之後,祁門紅茶、黃山茶等茶葉創制、漸成名茶,其中不少以原產地命名,並逐漸發展成一種茶葉品類。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也是產量和消費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茶葉產量達241萬噸,增產幅度達到7.4%,比2012年增長34.1%;2015年茶葉產量224萬噸,增產6.9%。2014年209.2萬噸總產量中,第一位綠茶產量佔63.7%,黑茶、烏龍茶、紅茶分別以13.4%、11.7%和10.3%分列二三四位,剩下白茶和黃茶分別有0.8%和0.1%的產量。

綠茶是我國最大的茶葉品種,雖然生產企業眾多,但行業和品牌集中度十分低,前五大品牌市場份額佔比不到10%。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茶葉價格無統一標準,買賣市場“冒名”、“統名”混雜;製茶企業中沒有具有強大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大多分為品類、產地品牌;投資者更是難以找到優質的商業模式和標的。

而在如何培育成熟的市場品牌之前,還要解決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的行業認知,並進一步通過規範的市場化管理和合理運作,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才能摸索出建立茶葉強勢品牌之路。


西湖龍井真假難辨,中國茶品牌亂象何時休?


真假西湖龍井

龍井茶是中國名茶中最早開始探索規範化管理的茶葉品類之一。

作為國內最具知名度的綠茶,一年一度的龍井茶上市也是最為混亂和難以管理的茶交易市場。

每年清明前後,如果從杭州西溪溼地景區乘坐公交331路到西湖龍井茶最為核心的產地龍塢,從花牌樓站開始到東穆塢,直到唐家橋附近的龍塢茶葉交易市場,沿途公路所經兩旁俱是漫山遍野的茶園。從清明前的三月底到四月中下旬的穀雨前、茶地裡穿梭來往的採茶工人手中,是西湖龍井茶走向市場的起點。

但龍井茶、西湖龍井,如何辨別誰真誰假,多少價位合理,似乎是大眾一年一度的困惑所在。

“西湖龍井茶,尤其是明前茶,我聽說80%以上是假的,多是從紹興等地買來冒充的。真正的龍井明前茶稀少且貴得驚人,是真的嗎?”此前龍井茶上市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將這位普通消費者的問題拋給杭州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會長商建農時,他表示,要搞清楚這些問題,必須先明白龍井茶和西湖龍井茶的差別。

“實際上龍井茶與西湖龍井是兩回事,我們協會主要負責"西湖龍井"商標的發放和管理,等於在管理這個品牌。”據商建農介紹,2001年之前,龍井茶等同於西湖龍井茶,2001年之後,中國學習法國葡萄酒原產地保護政策,由國家質檢總局牽頭,政府開始對龍井茶實行原產地保護,“現在叫地理標誌,也是第一個實行農產品原產地保護的品類。”

劃分之後,目前能夠使用“西湖龍井”地理標誌證明其生產低於範圍為杭州市政府劃定的西湖龍井茶保護基地,具體範圍為杭州市西湖西面東起虎跑、茅家埠,西至楊府廟、龍門坎、何家村,南起社井、浮山,北至老東嶽、金魚井的168平方公里的區域,涉及西湖、轉塘、雙浦、留下四個鄉鎮。

浙江省把龍井茶的18個縣劃分成三個區域,越州產區包括紹興、嵊州、東陽一帶;錢塘產區包括除了西湖和西湖風景名勝區以外的淳安、建德、富陽、蕭山和餘杭一帶;西湖產區包括西湖區和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湖產區的才叫西湖龍井茶,其他叫龍井茶。所以市面上的龍井不一定是西湖龍井茶,明前龍井從字面上看是實際上包括所有產區。”

使用西湖龍井地理標誌的區域其自然環境、茶葉外形、沖泡形狀及種植、採摘及加工工藝都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茶農和生產銷售的茶企業申請人可根據要求進行商標使用認證申請,而擁有此商標才可以使用“西湖龍井”進行商品的廣告宣傳。而其餘叫“龍井茶”的茶葉,有可能來自浙江省各地。

商建農表示,目前西湖龍井有2.6萬畝茶園、9000多農戶,每年產量在500噸左右。而其他產地的龍井茶大概佔到市場上的90%以上,超過100萬畝。

“茶農如果將茶直接作為農副產品賣出,我們不一定管得到,但如果要以西湖龍井商標賣出,必須要進行許可管理。”商建農指出,消費者在購買茶葉時,購買西湖龍井要注意辨別防偽標識,“但西湖龍井茶和龍井茶不存在絕對地好或差。西湖龍井茶有自己的特徵,比如豆花香和回甘,但其他產區也各有特色,茶葉是嗜好品,可根據喜好購買。”

但即使有行業協會進行管理,事實上統一商標、包裝難不住商家的仿冒之舉,對於市場規範和消費者教育也微乎其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在龍井茶上市的時期走訪龍塢茶葉交易市場、杭州解放路茶葉市場及河坊街時,隨機走進茶店,還是面臨著從100元到3000元間不同價位的“西湖龍井”茶葉選擇。當問及能否出示西湖龍井標誌,無論是自家有茶地的茶農和零售商家均回覆有,有店家僅拿出標誌展示給記者,有的店家表示可以在包裝上貼上標誌。

“沒標誌的商家和茶葉肯定有,但不能說是假龍井茶。”杭州藝福堂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沒標誌有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茶葉是真的西湖龍井,但把標誌省下來用到其他地方或賣掉;二是茶葉確實不是核定產區,質量不好。

而在日漸衰落的各地茶葉市場上,真假龍井似乎更加難以辨別。

“中國茶几乎沒有專賣店,只能茶城裡買。但老百姓又沒有清晰價格標識,到底不同的茶應該賣多少錢一斤。”此前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於西湖龍井和龍井是不屬於任何企業的品牌,消費者對於產品問題有很大的擔憂,從整個產業鏈來說,沒有品牌“也導致整個行業跟資本接觸的機會非常少。”

“現在龍井茶也都走線上線下的渠道,線上相對便宜一些,線下賣非標產品毛利潤較高,包裝好一些但實際質量差不多,附加值不一樣。”李曉軍認為,“龍井茶的淨利潤並不高,毛利在30%左右。炒作肯定是有的,但其實所謂的天價消費者也不會買,拍賣就是吸引眼球而已。”


西湖龍井真假難辨,中國茶品牌亂象何時休?


“松蘿”崛起之鑑

在目前的市場上,茶葉品類、品牌的形成與不同形式的市場營銷方式捆綁在一起已顯得稀鬆平常,有趣的是,在某類茶葉成名之初,似乎“包裝”、“炒作”、“名人站臺”的方式也早已有之。

松蘿山位於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與新塘鄉的交界處,在峰巒疊嶂的皖南山區並不起眼。按照鄒怡的研究,徽州茶在明代以前以量取勝,中央及地方政權一度賴此為巨大稅源。但當時的徽州茶葉在質量上與各地茶葉相比,並無出類拔萃之處。直到明代隆慶年間,僧人大方從當時國內製茶水平最高的蘇州地區引入炒青法,創制出松蘿茶,徽州茶才以其品質迅速征服周邊市場,其炒制技術也傳播至湖南、福建和浙江等茶區, “松蘿”之名才成為其時徽州綠茶乃至中國綠茶的代表。

清代末年的海關報告中,祁門、徽州、婺源和屯溪等地名均被用作茶葉名稱。徽州茶偏重於歙縣茶,因為歙縣為徽州府城所在。屯溪是新安江上游的茶業中心,茶業及其周邊產業發達,周邊績溪、黟縣等處的茶葉也運至屯溪加工。屯溪生產的外銷茶密封於錫罐、再裝儒木箱、用藤條打包,運至上海等口岸出口。作為通商口岸的上海有很多茶棧作為交易機構,他們放貸給屯溪的茶號預訂新茶,所以茶棧也在該外銷茶產業中也發揮著金融機構的一部分功能。

“徽州茶葉的興起一是本身茶葉素質不錯,二是與徽州商人崛起分不開,以經濟為紐帶,將文化元素引入徽州茶葉。徽州商人以販鹽起家,有錢有身家之後想提高自己的修養,且要維護官商關係,便開始請文人到黃山遊玩。”鄒怡舉例說。湯顯祖有詩云:“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黃白遊”就是指遊覽徽州的黃山和齊雲山,又指黃金白銀,意即徽商邀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市場營銷做得好。”當然,清高的湯顯祖並不吃這一套,所以他說“無夢到徽州”。

鄒怡在其出版的《明清以來的徽州茶業與地方社會(1368-1949)》一書中記載了清初徽州歙縣人張潮作的一篇《松蘿茶賦》。張潮生活的年代是“松蘿茶”名聲遠播至全國的年代,賦中所談諸事,恰好是其傳播的動力。鄒怡指出,“商人和文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賦中言:“第其高下,雖出於狙儈之品評;辨厥精粗,即證於縉紳而允服。”

商人依經營的需要,分辨茶葉的質量優劣,但茶品的高低和標準,最終需要縉紳的認可方可獲得大眾的認可。

“文人,在科舉社會的中國站立於通向權力和財富的階梯之上,是具有相當消費能力的群體,他們引領著消費潮流的動向,制定著消費水準的標尺。”鄒怡認為,松蘿茶在地域上的擴張,同樣依賴著兩類人群。

“貨遷之輩,市隱流者,罔憚馳驅之遠,務期道里之周。望燕趙滇黔而跋涉,歷秦楚齊晉而遨遊”。隱於塵世的文人,又以“鑑賞之家、茗戰之主”的身份,以其知識修養,吸引大眾的消費趨向。逐利的商人則敏銳地揣摩著文人雅士所帶領的方向來擴大貿易。晚明至清代,是一個奢侈消費帶動經濟發展的時代,“松蘿”的成長故事既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也可窺見和印證著今天的商業邏輯,展示了產業經濟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