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文\\圓圈

在這個世界上,承認並能正確地接受孩子的感受和心態,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母子對話:

兒子:“媽媽,超市裡怎麼這麼熱啊!”說完,便開始解羽絨服的扣子。

媽媽:“怎麼將羽絨服脫了,快穿上!這麼冷的天,小心感冒了!”媽媽發現兒子已經脫了羽絨服,有點生氣了。

兒子將羽絨服塞給媽媽,堅持著說:“不穿,我熱!你看,周圍的人,有幾個穿著羽絨服?大家不是都脫了嗎?”

媽媽命令著:“我說過了‘穿上羽絨服’,難道還要讓我重複一遍嗎?”

兒子一把甩掉媽媽遞上來的羽絨服,說:“不穿,我熱!”

母子之間的對話,最終演變成了一場爭吵!其實,導致母子間爭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位母親沒有體會到兒子的感受。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如果超市裡真的很熱,就應該支持孩子脫掉羽絨服的做法;如果超市裡並不熱,也應該給孩子講道理,不要以命令式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必須穿上。

如果你給孩子發出了命令,你的命令只會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我是家長,必須聽我的!

面對父母這種強硬的態度,孩子也會變得強硬,如果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那麼孩子必定要堅持抗爭,結果只能激化彼此之間的矛盾,是不利於親子間的溝通的。

為此,家長不妨要多瞭解一下“PAC理論”及其”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和孩子溝通就會更有效。

一,什麼是“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

1、何為PAC理論?

1964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柏恩在《人們玩的遊戲》一書中提出了PAC理論。PAC理論又稱為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人格結構分析理論。

柏思博士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特徵,由三種自我心理狀態構成:父母(Parents)狀態、成人(Adult)狀態、兒童(Child)狀態。

這三種心理狀態,匯合成人的性格,蘊藏在人的潛意識中,在一定的條件下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

因為在英語中,父母寫成Parent、成人寫成Adult、兒童寫成Child,所以,三種心態分別取各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簡寫為P心態、A心態和C心態,整個理論也簡稱為“PAC理論”。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2.PAC理論的應用

每一種心態都不是絕對的好或不好:父母心態有權威、主觀的一面,也有關心、愛護的一面;成人心態有客觀、理智的一面,也有刻板、冷漠的一面;兒童心態有幼稚、衝突的一面,也有活潑、可愛的一面。此外,人的心態結構是一種動態結構,是可以隨時調整的。

①“父母”心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表現為統治、訓斥、責罵等家長制作風。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權威,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

②“成人”心態,表現為注重事實根據和善於進行客觀理智的分析。這種人能從過去存儲的經驗中,估計各種可能性,然後作出決策。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A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個人的想法是……”

③“兒童”心態,像嬰幼兒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佈。一會兒逗人可愛,一會兒亂髮脾氣。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C成分佔優勢時,其行為表現為遇事畏縮,感情用事,喜怒無常,不加考慮。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根據PAC理論,人與人相互作用時的心理狀態有時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兒童—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對話會無限制地繼續下去。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現父母—成人,父母—兒童,成人—兒童狀態,人際交流就會受到影響,信息溝通就會出現中斷。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3. 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即溝通失敗的三種表現)

如果父母總將自己的心態放在成人心態上不變,那麼,孩子對你會敬而遠之;如果家長總是父母的心態,孩子處處被管、被照顧,則出現厭煩和逃避的心態;如果家長總是兒童心態,時間長了威信也就沒了,從而會出現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而導致溝通的失敗。這主要有三個表現:心態錯位、心態錯對和心態結構僵化。

①心態錯位

是指父母在一定場合下,表現出與之不適應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一種情況是:在一些正式環境切換至C模式,表現出兒童心理和行為。如有的父母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不敢嚴格要求他人,對違反紀律的現象視而不見、聽之任之等。

另一種情況是:在非正式場合把心理狀態切換至P模式,表現出成人心理行為或父母心理行為。

比如,有的父母在唱歌、跳舞、踢球等活動中,過於拘謹,生怕自己唱不好、跳不好、玩不好,不能參與其中;有的父母在旅遊、爬山、游泳等活動中,生怕孩子出問題,對孩子保護過度,對孩子做出各種要求和限制。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②心態錯對

我們這裡強調的“錯對”,不是“對錯”,而是“應對”的意思。是指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採取了與對方心態不協調的應對方式。包括四種情況:

第 一種:P模式對P模式。

是以父母心態對父母心態:有些孩子會用家長的方式對父母進行指揮、指責,如果家長也採取P模式來應對,那麼,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會因意見不一致而產生激烈的衝突。

第二種:C模式對C模式。

以兒童心態對兒童心態:孩子比較任性、不理智,父母也感情用事;

第三種:P模式對A模式

以父母心態對成人心態:當孩子實事求是地指出父母的缺點、不足時,不能接受,為了維護父母的尊嚴而極力爭辯;

第四種:C模式對A模式

兒童心態對成人心態:孩子冷靜、理智、實事求是,自己卻任性、有主見、感情用事。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當孩子表現出父母心態或兒童心態時,父母應以成人心態與對方溝通,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③心態結構僵化

是指父母不能因地制宜地轉換自己的心態,而且固守某一種心態結構不變。任何一種固定不變的、僵化的心態結構都是不可取的。

比如,對孩子關心、愛護固然是正確的,但愛而不嚴,就會袒護孩子,正確的做法是從父母心態過渡到成人心態,愛嚴相濟;又如,對孩子嚴格要求、嚴格管理是正確的,但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卻應該批評從嚴,處理從寬,即從成人心態過渡到父母心態,對孩子嚴愛結合。

父母與孩子交往密切、打成一片並非壞事,但如果父母在與孩子同玩、同樂的過程中,喪失原則、違章違紀,便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把兒童心態和成人心態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情理交融。

總之,父母不應當固守一種心態結構,以不變應萬變,而應保持動態的心態結構,以變應變。

根據“PAC心理狀態”理論,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隨機制宜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能適應當前的環境和氛圍,適應孩子的心態和需求。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二,避免出現“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家長試著這樣做


第一,父母根據場合需要,及時地進行心態轉換,適當地扮演PAC理論中的三種角色

①學習場景

在學習時,父母可通過A模式來進行處理,應該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為,表現在:在家庭裡,父母是核心,是家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在孩子學習時,父母是孩子學習的發動者、督促者、激勵者和評定者。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情。

因此,父母一定要理智、客觀。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要先做好表率,給其營造良性的學習、發展條件。

② 生活場景

在生活中,父母要把通過P模式扮演自己的角色,應用“父母心態”支配自己的行為。注意關懷、呵護孩子。處理好親子關係,關心呵護、關心和理解孩子,照顧其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孩子生病特別需要父母關心。父母的愛應當具有自發性、經常性、持久性和細緻性。

③休閒場景

在娛樂時,父母應切換到C模式,應以“兒童心態”為主,努力做孩子的朋友,這裡所說的兒童心態,是指天真、活潑、真摯、可愛的一面。

比如,在操場上、公園裡和大自然中,父母在與孩子玩樂時,避免使用P模式和A模式,發揮自身的童心,表現得如同孩子一樣純真、可愛,這樣可以更好融入孩子的世界,像小朋友一樣陪孩子玩耍,一起開心,一起快樂。和孩子玩得盡情盡興,身心充分放鬆,就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第二,切忌正話反說

如果自己的孩子還太小,父母就千萬不要正話反說,而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以及語言的接受能力,給孩子正確和積極的引導作用。

場景一:

晚飯做好了,隆隆才風塵僕僕地趕了回來。看見兒子衣冠不整的樣子,媽媽問:“惹禍了!是不是又打架了?”

隆隆憤憤地說:“我沒打!是別人先推的我!”

場景二:

早上,吃早飯的時候,爸爸看了看楊洋,說:“怎麼又沒刷牙?”楊洋不開心地丟開碗筷,背起書包走了。

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明白你的態度,可以直接說:“你不可以打架!”或者說:“我們現在去刷牙。”

把正話反著說,會有嘲諷的意味,讓孩子反感,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不可將提問變成正話反說。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第三,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

每次看到孩子出現了負面感受,很多父母就會說:“別這樣,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其實,這樣說,就等於是否認了孩子的不良感受。這樣做,不但不會使孩子的負面感受消失,反而還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從而否認自己,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

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來的負面感受,其實只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不要把它想象得多麼嚴重。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感受的時候,家長要冷靜。

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言談舉止一定要謹慎小心,要努力接受他們的感受

這時候,如果父母的臉色很難看,或者生氣、教訓、批評、訓斥孩子,一場不愉快就會產生。不僅會讓孩子哭得更兇,情緒變得更壞,父母也會更沮喪。最嚴重的是,孩子或許會因為這件事情,形成一些不良的個性,比如:鬱悶、暴躁等。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第四,不輕易指責,聽完孩子的話

在溝通時,有的家長不等孩子說完,就打斷孩子,對他表述的行為進行否定性的評價,這種做法往往會讓孩子散失交流的興趣。

試想下,如果成人在談話時被打斷或否定,心裡會覺得很不舒服,孩子也一樣。

比如,孩子回家後說中午有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若家長一開始就否定孩子:“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說了,甚至會因不滿而發脾氣,家長也將失去了解孩子的機會。

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他:“那個小朋友為什麼做鬼臉?”“你當時在想什麼呢?”……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說。只有孩子願意說,溝通才能延續下去。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第五,和孩子做朋友

作家彭見明曾說:

“朋友之所以會成為朋友,皆因彼此之間是默契的、心照不宣的、平等的、沒有框架和設定的、不會有相互的約束更不會有居高臨下和勉為其難。我選擇了和女兒做朋友,放棄了當教官和做尊長。”

教育孩子,就應該要和孩子成為朋友,而不是以訓導者的身份來對孩子的行為指手畫腳。否則,只會換來孩子的逃避和欺騙。

在家庭中,如果親子關係良好,孩子把父母當成朋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就會順暢,孩子往往也就不需要父母的督促而會自動自發地學習。一旦父母與孩子形成了朋友式的溝通,父母與孩子就都會意識到,溝通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相反,如果父母沒有與孩子建立知心朋友式的關係,親子關係一般就會比較緊張,孩子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反抗心理,影響的正常學習與生活。

和孩子有效溝通,家長要警惕“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是關鍵

法國著名作家巴威爾曾說:

“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覺和尊長談話中獲得的。”

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卻不能把這種“最好的教育”方法發揮到極致。要想改變這種不如意的談話,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與孩子的談話方式。

適時地運用PAC理論中的三種角色互換法以及另外4種溝通技巧,能有效地避免出現親子溝通中出現的“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

使我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能適應孩子的心態和需求,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親子溝通,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