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線上看房已開通,歡迎VR選房。快速掛斷之前,明顯感覺到電話那頭的聲音有些著急。這是武漢1月23日封城後,近期不少人接到的久違的“騷擾電話”。

資本永不眠,儘管官宣並沒有說疫情的拐點到來,但房地產商開始尋找出路。作為龍頭大佬之一,恆大打響搶跑第一槍,75折促銷的大動作,令各位看客吃驚不已。

要說房子打折,並不新鮮,但是這次不一樣。所有的人都想知道,疫情過後,房價是撒著歡地漲,還是跌跌不休?

割肉自救還是蓄客待漲?

新冠疫情的爆發打擊了中國價值43萬億美元的樓市。售樓部關閉,施工地停工,無論是剛需、改善,還是高端等需求的潛在購房者,或害怕感染不敢出門,或觀望等待,均暫停了物色房子的計劃。

不少人猜測,疫情結束,房子就會打折出售。但沒想到性急的恆大還沒等疫情結束,就開始圍獵潛在客戶了。

2月6日,恆大釋放出“超級誠意”,其高層人士愉快地簽署了一份“秘密”文件,又恰好被全國人看到:我們要75折賣房子了。

撿便宜的時候到了?在隨後短短3天內,按照恆大副總裁劉雪飛的說法,恆大的房源已經被線上認購了4.75萬套,總價值達580億元。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恆大關於“75折賣房”的通知

恆大的房價的確降了,如果單從廣告上來看。但降的價恐怕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多。一位恆大的內部工作人員向《南風窗》記者透露,所謂打折,是雙11套路的翻版。

首先,先調麵價再打折。其二,恆大每年春節其實都有類似的促銷活動,這一次不過是將以往活動的名字換了換的又一次促銷而已。

房地產促銷一向追求“花小錢辦大事”。和以往用百億的足球投入來撬動數千億的房地產推廣一樣,恆大在這次疫情中,廣泛採用了微博、抖音、朋友圈等互聯網營銷手段,花的錢並不比足球多,卻格外博眼球。

75折賣房子,儘管有些噱頭之嫌,但現如今樓市成交量跌入冰點,打折不過是房企自救的無奈之舉。事實上,房企每年都會定銷售目標,分解到每個月也極高。恆大內部工作人員表示,如果不降價促銷,“就沒現金流”。

房地產本身是一個對資金高度飢渴的行業。恆大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數據顯示,2020年,恆大的國內信用債、海外債、供應鏈ABS到期規模均超過100億元,總到期規模約600億元。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融資成本如此高昂,利息成本是房企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比如恆大在1月的美元發債利率是11.5%至12%之間,面對疫情衝擊,如果大家繼續宅在家裡,任由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恆大則一點一滴地把元氣消耗殆盡。

縱觀中國所有房企,莫不如此,負債率往往達到80%以上。而即將到來的3月份,又是它們償債的高峰期,總額高達727.5億元。如果一旦銀行信貸以及海外發債受到影響,有多少地產商能夠抵擋這個衝擊?

活下去!這個看似玩笑的口號,其實是真的。它就像病毒,頭部玩家比如恆大,亦無法倖免。

中小房地產商的現金儲備更少,面臨的困境更多,裁員、減薪這樣的動作已屬常態。重壓之下,線上賣房被房企推向了臺前。

線上賣房並不稀奇,但以往的成交概率卻一直極低。這也很好理解,房子作為非標品,且金額巨大,在“一家三代六個錢包” 的買房格局下,看不到實物的賣房是道偽命題。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各個房地產商也深諳此道。一位房產中介店面經理陳起告訴《南風窗》記者,線上買房是暫時性的措施,房地產商不外乎是在觀察這場危機將持續多久。

他們在想,如果疫情的拐點到來得早,那麼不必為現金流割肉降價,反而線上買房可以預先蓄客。萬一疫情綿長,銷售端始終不暢,那資金鍊斷裂破產清算將會威脅生存,或許預先打折出售擴大市場份額,便能回籠資金。

疫情與房子的所有權

如果銷售繼續被阻塞,可以想見,降價回籠資金,以及延遲結算支付,將是今年上半年房企的主旋律。

需要提醒的是,這個判斷的潛臺詞是:樓市的銷售只是被阻塞了,但不會被消滅。

買房計劃是一個長期過程,供給端也好,銷售端也罷,疫情對樓市的影響基本上是壓制性的。疫情後,結婚的、上學的、養老的,有購房需求的人,還是會買房。

這一點和疫情對經濟的總體影響是類似的。疫情過去,中國經濟很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反彈。原因在於,消費增速就目前來說是相對平穩的。

在2019年年底的時候,消費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增速在8%左右。而產品滯銷受疫情影響,人與人隔離,消費者不出門,交易活動取消,消費自然下跌。

有經濟學家稱,消費增速可能已經跌至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但一旦疫情過去,消費增速就會很快反彈到原來的趨勢上。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2月20日,甘肅蘭州某家商場已恢復營業。一旦疫情過去,消費增速就會很快反彈到原來的趨勢上

樓市也一樣。樂觀的房地產分析師王一然對《南風窗》記者表示,“一方面是需求的虎視眈眈,一方面是供給不足,短期的壓力必然在中期,比如4月份之後,帶來報復性的反彈”。

進一步來看,疫情的發生,更讓人們對樓市的需求有了新的思考。

當全國所有人被勸說“待在家裡,就是做貢獻”的時候,當上海、深圳、崑山、無錫等多個城市在疫情期間都出現“沒房或租客有勸返現象”的時候,疫情提醒了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而這套房子還不能太差。只要看看還在疫情下處於自我隔離狀態的社區管理模式,會再次讓人們對住房的小區配套及周邊環境有更多的關注。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疫情下的社區管理模式,會再次讓人們對住房的小區配套及周邊環境有更多的關注。圖為武漢某小區居民前來領取前一天通過微信小程序訂購的大米

換房,是房產中介陳起近日被諮詢的高頻詞彙,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陳起認為,物業好、人口密度低的樓盤如今備受青睞,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區、熱鬧非凡的寫字樓群等這些地段的光環正在褪去,最令人擔心的是單體樓和“老破大”可能會持續被嫌棄。

就這一點而言,2003年非典時,香港淘大花園的悲劇,已經是先例。非典後,廣州近郊全新設計的低密度花園小區受到了空前歡迎。

房子所在的城市,是購房者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僅以疫情期間的現象來說,同樣是隔離,有的城市冒出了全家被鎖在家裡無從問津的新聞,而另外有的城市的社區和物業人員則幫忙買菜、送飯上門。

除了醫療資源是否充沛是這次疫情的焦點之外,公共治理、產權意識等方面的差異,不僅僅是地域、小區的差別,背後還是治理秩序的差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二線城市的樓市普遍值得期待,三四線城市則壓力增大。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2月19日,長沙天心區一小區內,環衛清掃消毒機器人正在對小區道路進行清掃消毒

作為投資市場的房地產,房價不僅受今天的供求關係影響,更受未來房價的預期影響。無論是城市,還是小區,疫情讓人們對樓市有了新的需求,那是不是意味著疫情後房價暴漲呢?

要說房價會不會暴漲,在很多人印象中,2003年非典後的房價就是持續上漲的。以上海為例,非典疫情結束之後,上海樓市大幅回升,2003年全年度,房價同比大漲了20%,部分項目大漲50%到60%。這一年,上海一手商品房成交面積在2224萬平方米,創下一個高峰。

很多城市的樓市差不多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飛的。房價的上漲趨勢延續了多年,徹底改變了國人的信仰,以至於中產階級的財富分化,好像基本取決於何時上車買房。

大規模刺激樓市不可取

非典之後,房價凱歌高奏,有歷史的特殊性。它是一系列大事件的結果,中國加入WTO、城市化提速、金融改革持續深化等。

在刺激樓市方面,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首先是定位。國務院2003年《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把房地產定位成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在這個定位的基礎上,伴隨著國內經濟的扶搖直上、政策的刺激力度、以土地財政為驅動的城市化一日千里等,樓市上升的通道逐漸打開且一路向好。

不同的是,距離現在,非典過去17年了,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不同的階段,血氣方剛的少年已經蛻變成了深謀遠慮的中年人。

從人口角度來看,城市化已經接近尾聲。按照官方數據,中國城市化率1990年是25.84%,2019年則超過60%。比起發達國家,單從數據表面上看起來是有差距,而在數據背後,存在人口流動而無法統計到位的情況。

從房地產規模來看,本身的確很是龐大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指出,現階段戶均住房已超過1.1套。2018年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已經達到了39平方米,是2003年的1.65倍。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那麼,什麼會對房價帶來衝擊呢?

答案是,政策。

在疫情衝擊了當下的經濟活動,而之後樓市可能面臨下行風險的時候,政策刺激的力度可能會出現改變

由於去年近半年的冷市,以及今年第一個季度的疫情,地方經濟發展嚴重失衡,房地產分析師王一然肯定地對《南風窗》記者說:“央行大概率會放水,地方也有出臺購房利好政策的動機。”

此外,一個數據值得注意:“2019年,全國的土地出讓金為7.8萬億,差不多快8萬億了!”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房地產學院常務副院長華偉提醒《南風窗》記者,這意味著在100萬億的GDP裡佔了8%。

如此一來,在救市與是否會過度救市的爭論中,“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尖銳了”,華偉指出,疫情是在急迫地倒逼中央、倒逼地方採取堅決地措施,既讓地方政府渡過眼前的難關,又得維護樓市的長治久安。

要看到,即使住房需求仍舊存在,但民眾的錢包能否支撐,是個重大問題。2016年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也正是看到了資金脫實向虛的這一點。

疫情過後是買房的好時機嗎?


“房住不炒”提出後到目前已經三年了,它的基調絲毫沒變,並且已有成效。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從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中國樓市實現了“平穩降溫”。

維持平穩,在當下,對於疫情中受創最深的中小企業來說,尤其重要。儘管中小企業的產值並不多,但是它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創造就業最重要的力量,它的稅收和就業對社會國民經濟穩定的作用大。

問題是,拿電影業來說,2019年大年初一票房為14億元,而今年僅有181萬元,不難想象,這其中會壓垮眾多中小企業。這可能是未來居民消費能力不足的現實困境。

進一步而言,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2014年,中國家庭債務比例只是35.7%,而到2019年上半年,已經是54.6%。這一數據和它的上升速度,都非常驚人。

如果一批中小企業因疫情而倒閉,不少人收入則會下降,甚至失業率會進一步惡化,中國家庭債務會進一步增加。這時候,即使有心買房,恐怕也無力還貸了。

也正因為如此,這場疫情無疑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提振樓市之外,更急迫的關注焦點應該是,中小企業群體的持續經營問題,以及那些高負債房東們的按揭支付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