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人不尋常(國家命運·辛酉政變·連載21)

慈禧太后,滿洲鑲蘭旗葉赫那拉氏,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乳名蘭兒。關於她的出生地,就我聽說過的民間版本就不下5個:山西長治、浙江乍浦、內蒙古呼和浩特、安徽蕪湖、甘肅蘭州。當然,根據官方史料記載,她出生於北京西城的劈柴胡同,即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辦事處闢才衚衕。她得勢掌權後,孃家搬到東城的方家園衚衕(今芳嘉園衚衕)。她親弟弟桂祥被封三等承恩公,成了這處宅子的男主人,宅子也被人稱為“桂公府”。這套豪宅前些年租賃給人開私房菜,我還在做媒體時,借一位大哥的光兒沒少去蹭吃蹭喝。菜沒覺得有什麼特別,那價兒可真是特別,還門庭若市,老闆應接不暇。聽說後來歇業了。


這個女人不尋常(國家命運·辛酉政變·連載21)

咸豐二年二月,蘭兒選中秀女;二月十一(1852年3月31日)被封“蘭貴人”;五月初九(6月26日)正式入宮;咸豐四年二月二十六(1854年3月24日),被封懿嬪;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1856年4月27日),懿嬪生下大阿哥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同日,懿嬪被封懿妃;咸豐七年正月初二(1857年1月27日),懿妃被封懿貴妃。

關於那拉氏的得寵,電影《垂簾聽政》中有非常傳神的再現,這段內容的來源是民初一本署名“天嘏”的小冊子《滿清外史》。在該書第六篇“咸豐同治兩朝”的第二章《寵幸那拉氏之始》中,作者繪聲繪色地寫道:“那拉氏者,惠徵之女也。惠徵嘗為徽寧池太廣道。其女生長南中,少而慧黠,嬛豔無匹儕。雅善南方諸小曲,凡江浙盛行諸調,皆琅琅上口,曲盡其妙。於咸豐初年被選入圓明園,充宮女。是時英法同盟軍未至,園尚全盛,各處皆以宮女內監司之。那拉氏乃編入‘桐陰深處’。已而洪、楊之勢日熾,兵革遍天下,清兵屢戰北,警報日有所聞,奕詝置不顧,方寄情聲色以自娛。暇輒攜妃嬪遊行園中,聞有歌南調者,心異之。越日復往,近‘桐陰深處’,歌聲又作。因問隨行內監以歌者何人,內監以蘭兒對。蘭兒者,那拉氏之小字也。宮中嘗以此名呼之。奕詝乃步入‘桐陰深處’,盤坐炕上曰:‘召那拉氏入。’略詰數語,即命就廊欄坐,令仍奏前歌。良久,奕詝喚茶。時侍從均散避他舍,那拉氏乃以茶進。此即得幸之始也。或曰,奕詝得屢聽歌聲及內監所對之言,均那拉氏賄賂所使。蓋宮殿深邃,非有內侍牽引,必不能至。故那拉氏不吝金錢,卒以達其目的雲。”這情節足以說明那拉氏極其狡黠的性格和不同凡響的手腕兒。當然,她的運氣也出奇的好。

這個女人不尋常(國家命運·辛酉政變·連載21)

經過技術處理的那拉氏年輕時復原圖


就官方史料來看,那拉氏在咸豐在世時就曾介入政務處理是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的。私人著述中倒是有不少繪聲繪色的描寫。

費行簡(沃丘仲子)《慈禧傳信錄》:“既生穆宗,乃立為妃。時洪、楊亂熾,軍書旁午,帝宵旰勞瘁,以後書法端腴,常命其代筆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後僅司朱而已。迨武漢再失,回(疑為“發”-引者)捻交作,帝以焦憂致疾,遂頗倦勤,後窺狀,漸思盜柄,於上前道政事,帝寢厭之。”(崇文書局1918年初版捲上第二頁)

同治四年三月,那拉氏在罷黜恭親王時,曾以小皇帝的口吻親筆起草了一道上諭,並“諭在廷王大臣等同看”。這道親筆硃諭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我們從這件實物可以發現,在短短200多個字中,錯別字和語意錯漏達到十餘處。因此有理由相信,那拉氏文化水平並不高。她粗通文墨,但絕非“書法端腴”。費行簡的記載頗值得懷疑。但,從這道上諭中的措辭看,“恭親王辦事徇情、貪墨、驕盈、攬權,多招物議”、“查辦雖無實據,是(事)出有因,究屬曖昧,難以懸揣”……

那拉氏在攻擊恭親王時,思路極清晰,措辭極犀利,可謂刀刀見血。這就足夠了。在當時,即使字寫得歪斜些,有幾個錯別字,在女人中也可謂翹楚。而一個女人有這等見識,做起事來會比男人更狠,更直接,更有效率。

據記載,那拉氏在垂簾之始對清朝皇帝閱批奏摺的一種慣例就非常熟悉——“橫知豎議”。所謂“橫知豎議”,就是皇帝看完奏摺,有時不會馬上提筆硃批,而是用指甲在奏摺角落劃一道痕跡。橫著劃表示“知道了”,豎著劃則為“依議”。也就是說,橫著劃是不同意,豎著劃是同意。這是清朝歷代君臣的一種默契,外間人無從得聞。可見,那拉氏至少是在咸豐皇帝身邊看到並熟知了這種慣例,甚至,是否就是皇帝當面教授也未可知。由此可見,這是個多麼有心的人。

我個人認為,雖然並沒有任何確鑿史料的證明,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私家記述,但這些記述未必是空穴來風、毫無來由。在這些涉及宮闈秘聞的事情上,私家記述有可能比官方文件更可靠,更真實。

看過電影《垂簾聽政》的朋友可能還記得一個情節,咸豐皇帝在詢問秀女蘭兒的姓氏時,當聽到“葉赫那拉”後大吃一驚,倒吸一口涼氣。劇情中為什麼會安排這樣一個場景?原來,是因為有“滅建州者葉赫”這個傳說。

明代時,東北地區是女真人的聚居之地。女真部族主要有三大分支,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他們之間不斷征戰,幾無寧日。

海西女真的部族首領是土默特氏,後因其滅掉扈倫那拉部並據有其地,遂改稱那拉氏。滿語“那拉”翻譯成漢語就是“太陽”。那拉氏遷徙至葉赫河(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一帶)一帶後,又以“葉赫”為名。這就是“葉赫那拉”的來歷。後來實際統治清朝47年的慈禧太后就是其後代。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征戰。而海西女真是努爾哈赤統一大業中最大的障礙。據稱,在與海西女真的戰爭中,努爾哈赤消滅了葉赫部。為剷草除根,曾下令將葉赫部的男人全部殺掉。葉赫部首領金臺吉(一說為布揚古)被殺前,曾發誓:“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見清末民初惲毓鼎《崇陵傳信錄》)還有傳說,努爾哈赤在興建祭殿時,工匠曾在地下挖出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滅建州者葉赫”等字樣。為防範葉赫那拉氏的詛咒,努爾哈赤下令以後愛新覺羅家族永不得納葉赫族女子,即所謂“以此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同上書)


這個女人不尋常(國家命運·辛酉政變·連載21)

那拉氏在清末實際統治國家47年,她死後3年,清朝268年的統治徹底覆亡。“滅建州者葉赫”似乎一語成讖:那拉氏掌控清朝政權幾十年,其間三度垂簾,使朝政混亂、王朝搖搖欲墜並最終覆滅,就是為了完成其祖先“必覆滿洲”的遺願。

但是,稍微深究一點歷史事實就會發現,這些多出於清末民初的傳說,不過是張大其事、迎合人獵奇心理的子虛烏有罷了。不可否認,建州部與葉赫部確曾發生過多次殘酷的戰爭,葉赫部最終也確實被建州部滅亡。但終有清一代,愛新覺羅家族與葉赫那拉家族的關係一直不錯,而且保持著良好的姻親關係。皇太極、康熙、乾隆都曾納葉赫那拉家族的女子為妃嬪。

清代皇族昭槤的《嘯亭雜錄》卷10《八大家》記載:“滿洲氏族,以瓜爾佳氏,直義公之後;鈕鈷祿氏,宏毅公之後;舒穆祿氏,武勳王之後;納蘭氏,金臺吉之後;董氏,鄂溫順公之後;輝發氏,阿蘭泰之後;烏喇氏,卜佔泰之後;伊爾根覺羅氏,某之後;馬佳氏,文襄公之後,為八大家雲。凡尚主選婚,以及賞賜功臣奴僕,皆以八族為最雲。”納蘭氏,就是葉赫那拉。康熙朝重臣明珠,就是納蘭氏。可見,葉赫那拉一直是清代的“八大姓”之一,皇家娶後納妃、出嫁公主,葉赫那拉與其他七姓的青年男女都是首選。

不過,無論傳說是真是假,這個葉赫那拉家族的女人即將走上她的舞臺,開始其“精彩絕倫”的本色演出。

康濤

2020年2月22日於北京無遺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