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不寻常(国家命运·辛酉政变·连载21)

慈禧太后,满洲镶兰旗叶赫那拉氏,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乳名兰儿。关于她的出生地,就我听说过的民间版本就不下5个:山西长治、浙江乍浦、内蒙古呼和浩特、安徽芜湖、甘肃兰州。当然,根据官方史料记载,她出生于北京西城的劈柴胡同,即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办事处辟才胡同。她得势掌权后,娘家搬到东城的方家园胡同(今芳嘉园胡同)。她亲弟弟桂祥被封三等承恩公,成了这处宅子的男主人,宅子也被人称为“桂公府”。这套豪宅前些年租赁给人开私房菜,我还在做媒体时,借一位大哥的光儿没少去蹭吃蹭喝。菜没觉得有什么特别,那价儿可真是特别,还门庭若市,老板应接不暇。听说后来歇业了。


这个女人不寻常(国家命运·辛酉政变·连载21)

咸丰二年二月,兰儿选中秀女;二月十一(1852年3月31日)被封“兰贵人”;五月初九(6月26日)正式入宫;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1854年3月24日),被封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1856年4月27日),懿嫔生下大阿哥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日,懿嫔被封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初二(1857年1月27日),懿妃被封懿贵妃。

关于那拉氏的得宠,电影《垂帘听政》中有非常传神的再现,这段内容的来源是民初一本署名“天嘏”的小册子《满清外史》。在该书第六篇“咸丰同治两朝”的第二章《宠幸那拉氏之始》中,作者绘声绘色地写道:“那拉氏者,惠征之女也。惠征尝为徽宁池太广道。其女生长南中,少而慧黠,嬛艳无匹侪。雅善南方诸小曲,凡江浙盛行诸调,皆琅琅上口,曲尽其妙。于咸丰初年被选入圆明园,充宫女。是时英法同盟军未至,园尚全盛,各处皆以宫女内监司之。那拉氏乃编入‘桐阴深处’。已而洪、杨之势日炽,兵革遍天下,清兵屡战北,警报日有所闻,奕詝置不顾,方寄情声色以自娱。暇辄携妃嫔游行园中,闻有歌南调者,心异之。越日复往,近‘桐阴深处’,歌声又作。因问随行内监以歌者何人,内监以兰儿对。兰儿者,那拉氏之小字也。宫中尝以此名呼之。奕詝乃步入‘桐阴深处’,盘坐炕上曰:‘召那拉氏入。’略诘数语,即命就廊栏坐,令仍奏前歌。良久,奕詝唤茶。时侍从均散避他舍,那拉氏乃以茶进。此即得幸之始也。或曰,奕詝得屡听歌声及内监所对之言,均那拉氏贿赂所使。盖宫殿深邃,非有内侍牵引,必不能至。故那拉氏不吝金钱,卒以达其目的云。”这情节足以说明那拉氏极其狡黠的性格和不同凡响的手腕儿。当然,她的运气也出奇的好。

这个女人不寻常(国家命运·辛酉政变·连载21)

经过技术处理的那拉氏年轻时复原图


就官方史料来看,那拉氏在咸丰在世时就曾介入政务处理是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的。私人著述中倒是有不少绘声绘色的描写。

费行简(沃丘仲子)《慈禧传信录》:“既生穆宗,乃立为妃。时洪、杨乱炽,军书旁午,帝宵旰劳瘁,以后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后仅司朱而已。迨武汉再失,回(疑为“发”-引者)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窥状,渐思盗柄,于上前道政事,帝寝厌之。”(崇文书局1918年初版卷上第二页)

同治四年三月,那拉氏在罢黜恭亲王时,曾以小皇帝的口吻亲笔起草了一道上谕,并“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这道亲笔朱谕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从这件实物可以发现,在短短200多个字中,错别字和语意错漏达到十余处。因此有理由相信,那拉氏文化水平并不高。她粗通文墨,但绝非“书法端腴”。费行简的记载颇值得怀疑。但,从这道上谕中的措辞看,“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难以悬揣”……

那拉氏在攻击恭亲王时,思路极清晰,措辞极犀利,可谓刀刀见血。这就足够了。在当时,即使字写得歪斜些,有几个错别字,在女人中也可谓翘楚。而一个女人有这等见识,做起事来会比男人更狠,更直接,更有效率。

据记载,那拉氏在垂帘之始对清朝皇帝阅批奏折的一种惯例就非常熟悉——“横知竖议”。所谓“横知竖议”,就是皇帝看完奏折,有时不会马上提笔朱批,而是用指甲在奏折角落划一道痕迹。横着划表示“知道了”,竖着划则为“依议”。也就是说,横着划是不同意,竖着划是同意。这是清朝历代君臣的一种默契,外间人无从得闻。可见,那拉氏至少是在咸丰皇帝身边看到并熟知了这种惯例,甚至,是否就是皇帝当面教授也未可知。由此可见,这是个多么有心的人。

我个人认为,虽然并没有任何确凿史料的证明,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私家记述,但这些记述未必是空穴来风、毫无来由。在这些涉及宫闱秘闻的事情上,私家记述有可能比官方文件更可靠,更真实。

看过电影《垂帘听政》的朋友可能还记得一个情节,咸丰皇帝在询问秀女兰儿的姓氏时,当听到“叶赫那拉”后大吃一惊,倒吸一口凉气。剧情中为什么会安排这样一个场景?原来,是因为有“灭建州者叶赫”这个传说。

明代时,东北地区是女真人的聚居之地。女真部族主要有三大分支,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他们之间不断征战,几无宁日。

海西女真的部族首领是土默特氏,后因其灭掉扈伦那拉部并据有其地,遂改称那拉氏。满语“那拉”翻译成汉语就是“太阳”。那拉氏迁徙至叶赫河(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一带)一带后,又以“叶赫”为名。这就是“叶赫那拉”的来历。后来实际统治清朝47年的慈禧太后就是其后代。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征战。而海西女真是努尔哈赤统一大业中最大的障碍。据称,在与海西女真的战争中,努尔哈赤消灭了叶赫部。为铲草除根,曾下令将叶赫部的男人全部杀掉。叶赫部首领金台吉(一说为布扬古)被杀前,曾发誓:“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见清末民初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还有传说,努尔哈赤在兴建祭殿时,工匠曾在地下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灭建州者叶赫”等字样。为防范叶赫那拉氏的诅咒,努尔哈赤下令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永不得纳叶赫族女子,即所谓“以此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同上书)


这个女人不寻常(国家命运·辛酉政变·连载21)

那拉氏在清末实际统治国家47年,她死后3年,清朝268年的统治彻底覆亡。“灭建州者叶赫”似乎一语成谶:那拉氏掌控清朝政权几十年,其间三度垂帘,使朝政混乱、王朝摇摇欲坠并最终覆灭,就是为了完成其祖先“必覆满洲”的遗愿。

但是,稍微深究一点历史事实就会发现,这些多出于清末民初的传说,不过是张大其事、迎合人猎奇心理的子虚乌有罢了。不可否认,建州部与叶赫部确曾发生过多次残酷的战争,叶赫部最终也确实被建州部灭亡。但终有清一代,爱新觉罗家族与叶赫那拉家族的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保持着良好的姻亲关系。皇太极、康熙、乾隆都曾纳叶赫那拉家族的女子为妃嫔。

清代皇族昭梿的《啸亭杂录》卷10《八大家》记载:“满洲氏族,以瓜尔佳氏,直义公之后;钮钴禄氏,宏毅公之后;舒穆禄氏,武勋王之后;纳兰氏,金台吉之后;董氏,鄂温顺公之后;辉发氏,阿兰泰之后;乌喇氏,卜占泰之后;伊尔根觉罗氏,某之后;马佳氏,文襄公之后,为八大家云。凡尚主选婚,以及赏赐功臣奴仆,皆以八族为最云。”纳兰氏,就是叶赫那拉。康熙朝重臣明珠,就是纳兰氏。可见,叶赫那拉一直是清代的“八大姓”之一,皇家娶后纳妃、出嫁公主,叶赫那拉与其他七姓的青年男女都是首选。

不过,无论传说是真是假,这个叶赫那拉家族的女人即将走上她的舞台,开始其“精彩绝伦”的本色演出。

康涛

2020年2月22日于北京无遗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