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挖坟鞭尸,留千古骂名,世代为奴为妓,这些人都源于一个原因

1

小学时上课,有个老师讲课特别另类。

记得有一次,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茶壶,说,茶壶的形状就是源于一个女人的动作,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别人,是泼妇骂街或者挑弄是非的姿势。他还叉腰伸手,模仿了一下茶壶的样子。

接着,他又说,“奸”字,一边是“女”,一边是“干”,所以说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明确“奸”就是女人干的事。

那时年龄还小,知识不多,对男女之事更是懵懂,只觉得老师的这番讲解闻所未闻,并未深究。

以后长大成熟了,书看多了,接触茶壶和“奸”这个文字也多了,回想起老师那一节课的讲解,显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茶壶的造型纯粹是方便使用,一边方便提起,一边方便倒水,与泼妇骂街或者挑弄是非的姿势毫无关系,说茶壶形状源于女人骂街纯是胡扯。

至于“奸”字,那是个形声字,“女”是形符,“干” 是声符,二者组成了“奸”字,这是中国汉字的特点。而“奸”的意思并不是专指女人的,原意是表示狡诈、阴险、虚伪、作乱、窃夺等。如对一个风云人物,褒时称为英雄,贬时称为奸雄。还有奸臣、奸计、奸诈、奸险等等,都是对人或事的贬义说法。当然也有奸淫的释义,其实也是对男女性行为的一种贬义说法。

也曾经想过,“奸”字既然是形声字,一边有意符,那为什么要用个“女”作边旁,而不用“男”作边旁呢?在繁体字里,“奸”还写成三个“女”字组成的“姦”,这啥意思?看来,古人造字也许还真有一些问题。

时过境迁,那个另类的老师后来不知去哪里了,他的那些讲解作为一种记忆,至今还留存着。以后看到茶壶,有时会不自觉地想起女人骂街的姿势,而对“奸”字的负面认知,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2

对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人们喜欢用“忠”和“奸”来表示好或坏,譬如忠臣或奸臣。这其实不太准确,会因具体的事情而产生歧义。譬如对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极力维护者谓之忠君,而反对或推翻者就被称为不忠,甚至视为奸贼了。

但历史上有一种角色,后人评价基本不会有歧义,就是一个恨字,那就是汉奸,譬如助元灭宋的张弘范、引清入关的吴三桂、助日侵华的汪精卫,等等。

汉奸,之所以被千夫所指,留下骂名,是因为他们帮助外国或外族侵略和损害中华民族。但汉奸一词的原意并非如此,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词的内涵有一个由内而外的演变过程。


刘邦创立西汉之前,因没有汉,所以也不可能有汉奸一词,即便有了汉朝之后,在很长时间里,也未见有汉奸的提法。直到元代编纂的《周易衍义》里,才出现了“汉奸”一词,但那是指汉朝里的奸臣,和现在的词意不是一个意思。一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汉奸仍是指从事违法活动的不法汉人。


被挖坟鞭尸,留千古骂名,世代为奴为妓,这些人都源于一个原因

那什么时候,“汉奸”的词意才演变为现在的意思呢?很有趣,是发生在清朝后期,那时汉族仍被异族统治,而指斥汉奸的人,正是异族的统治者。

清朝道光年间,西方列强入侵,"汉奸"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这时的"汉奸"多指背叛清政府的国家,为洋人效力,从事刺探情报等破坏通敌活动的中国人。在1900年慈禧太后向八国宣战的诏书中,就有"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这里"汉奸"的含义已经与今天基本一致了。

清朝的统治者没有想到,不久之后,维护他们的国体和利益的汉人,会被称为汉奸。清末,同盟会倡导武装革命,凡是帮助维持满清政权的汉人都被骂为"汉奸",其中就包括康有为和梁启超。

3

中国汉奸多,是一个历史现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发生过多起外族入侵事件,其中有几次直接导致了亡国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入侵者“以汉制汉”的策略,导致大批汉奸出现。在蒙军灭宋、清军灭明灭顺中,都可看到打着异族旗号的汉族人的军队。抗战时期,为日本人打仗的伪军数量就达到上百万之众,超过了日本侵华军队的数量,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但纵观历史,做汉奸的人最后下场都不好。这固然因为异族的统治往往最后都会被推翻,做汉奸者必然被清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即便成为征服者的异族人,也未必会看得上为他们当汉奸的人,毕竟投降、叛国、叛祖,在普世的价值观里,都属于软弱和变节的行为,不会被任何民族所认同。汉奸有利用价值,但没有道德认同,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我们且看看这几个汉奸的下场,类型虽不一样,但都颇能说明问题。

张弘范,宋元时期的著名大汉奸,河北保定市定兴县人,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是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他或许是史上最想扬名的汉奸,崖山之战取胜之后,他在海边的一块大礁石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的字,意图留名百世。据说,后来有人在他的字前加了一个"宋"字,于是变成了宋人灭宋的表达,贬损之意不言自明。崖山之战后一年,张弘范便病死了,元人给了他很高的追认,但在汉族人的眼里,他也只是个助元灭宋的汉奸角色。

张邦昌,北宋末年的愧儡皇帝,若说史上最窝囊的皇帝,则非他莫属。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北宋都城,抓走了在位的皇帝,要立一个愧儡皇帝,性格软弱的宰相张邦昌不幸被选中。张深知这个汉奸皇帝不好当,装病推辞,但金人放言如三日内不登基,就屠城。在百官相劝下,他不得已登基上位,但在位上,不敢称朕,不敢有皇帝的排场,不敢以“圣旨”颁诏,仍处处保持着大臣的形象。在金兵撤兵后,他立即退出皇位。虽只做了32天的皇帝,但却背上了汉奸的骂名,被弹劾,最后还被新皇帝“赐死”。


被挖坟鞭尸,留千古骂名,世代为奴为妓,这些人都源于一个原因

蒲寿庚,宋元初期福建泉州市舶司提举。若说史上最坑祖宗坑氏族的汉奸,他可说是当之无愧。蒲寿庚别看是个小官,却坐拥庞大的船队,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统领海防,权力很大。据说他的祖先是西域的阿拉伯人,但很早就已进入中国,融入汉族社会,其父亲还曾担任过安溪县主簿,并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蒲寿庚的失节,主要表现在南宋的小皇帝被元军追击下,逃至泉州避难时,蒲寿庚关闭城门不许其入,后来还诛杀在泉州的赵氏宗室三千多人,并将所有海舶交给元军去进攻南宋水师,导致南宋兵败国亡。后来,蒲寿庚家族先是在元朝末年被诛九族,朱元璋灭元建明后,对蒲寿庚当年的汉奸行为深恶痛绝,在大赦天下的诏旨中,特别提到:“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还命人将蒲寿庚从坟中掘出“鞭尸三百”,并颁令蒲姓人男性为奴,女性为妓。蒲寿庚的汉奸恶行祸及氏族,在《蒲氏族谱》中,一世至六世皆有记载,唯独对七世的蒲寿庚只留一张空白。元代编撰的《宋史》,明代编撰的《元史》中,都没有为蒲寿庚立传,清末编的《元史新编》之《平宋功臣传》目录,蒲寿庚只有其名而无正文,可见其为史家所不齿。


被挖坟鞭尸,留千古骂名,世代为奴为妓,这些人都源于一个原因

吴三桂,因引清军入关灭了汉人的政权,而被钉上汉奸的耻辱柱。但若说最受史学家争议的汉奸,非吴三桂莫属。吴三桂为何成为汉奸,史学界多有争议,其中也有人表示理解甚至同情。吴三桂原是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1644年3月,在李自成大顺军的进攻下,京师陷落,皇帝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原为明将的吴三桂在大顺军和清军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而当他打算投降大顺军时,传来了其宠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强占的消息,立时愤而降清,造成李自成兵败,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因一个女人,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因一个女人,李自成失去了到手的政权,有些事情看似不大,但却可以导致天大的悲剧和遗憾。30年后,吴三桂提出"兴明讨虏",举兵叛清,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遗憾的是他的这些宏论和反清举动,并未能获得认同,毕竟他做了30年的汉奸,没人相信他了。1678年8月,吴三桂在衡州病逝。在汉族人眼中,他是个引清兵入关的大汉奸,在清朝人眼中,他又被视为罪大恶极的"逆臣",两头都不讨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