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谅山战役地理兵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西两线规模最大的战役是高平战役,但战斗程度最激烈也最重要的却是谅山战役。当解放军广州军区部队胜利打下重镇谅山后,越军才真正感受到了唇亡齿寒的恐惧,不得不实行大规模军事动员。那么,就有必要介绍一下为什么谅山的地位如此重要。

对越反击战谅山战役地理兵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谅山是古代广西与交趾的交界地区,北宋前一直为中原王朝管辖。到了五代交趾自立后,谅山仍归南汉思陵州所属。是在北宋征伐南方期间,南汉土崩瓦解,交趾趁机扩张,将谅山据为己手。从北宋到明朝,曾多次对交趾用兵,谅山是重要的作战方向,在双方手中来回拉锯,直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交趾再次自立,谅山属于外手才稳定下来。清末中法签订新约时,中方官员努力想划回谅山,但法方态度强硬,最终未果。

从兵家地理上说,越都河内以东地区至海是由红河冲积而成的大片平原,土地肥沃,人口富庶,但无险可守。而其东北方则紧邻中原王朝,要阻挡铁骑南下威胁河内,则必须要有一定的地理屏障。在这一方向,广西与交趾交界处有南北绵延70余公里的一道山区,其间峰谷相连,道路稀少,地形险要。而卡在这片山区中最重要的交通要隘,便是谅山,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对越反击战谅山战役地理兵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谅山现为越北边境谅山省的省会,北距广西凭祥18公里,西南距河内150余公里。谅山市区为一块盆地,面积不大,方圆10多平方公里。其周围四面环山,大多为土山,夹杂有少部分石山,土山连绵,石山高耸,坡度险陡,峡谷幽深。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大小岩洞、石缝,多为草丛、藤葛遮盖,不易发现。山地间大部分为茂密的茅草覆盖,还有许多树林和灌木林,藤萝缠绕,终年常青,瞭望较为困难。地区间村庄稀少,道路不多,大兵团运动集结非常困难。这一带河溪纵横,流量受季节影响很大,一般可徒涉。气候潮湿多雾,降水量很大,昼夜晴雨温差也较大。

谅山是越北边境一线的交通枢纽,南通北达,1号公路西北至同登,西南通河内;4号公路西北达高平,东南到芒街;向东有简易公路至坂然;南北铁路纵贯市区,向南至河内,向北至凭祥。奇穷河从谅山市区中间通过,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上有一座公路铁路桥,另有一座水下便桥,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

对越反击战谅山战役地理兵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守住谅山,越军先后调集约3万步兵,加上炮兵和装甲兵一部协同防御,依托谅山周边的有利地势构筑了许多明碉暗堡,还有不少钢筋水泥永备工事,密集部署火器,大量埋设地雷,将谅山打造成为可进可守的大型军事要塞。

看过以上便可知道,我军攻打谅山要遇到了什么样的艰难险阻。然而呢,我军硬是打下来了,取得了谅山战役的辉煌胜利,彰显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英雄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