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厚積者無求自穩,靜處者無憂自清,煩躁氣息自然化解!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精解(依序)

道德經|厚積者無求自穩,靜處者無憂自清,煩躁氣息自然化解!


事實上做任何事情,都由心性二字使然!

待到心清了,凡事自然得體;等到性純了,凡事自然應機。萬發自然,自然與道相合。

只是心浮性躁之時,做任何事情,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錯誤,不自然,不協調。

寫文章,亦是如此道理:心性浮躁之時,三天憋不出一段話來,就是憋出來了,也不通不順,費力耗神;心靜性沉之時,念念自續,千言萬語信手隨拈洋洋灑灑一氣呵成。

欲知心性,需先明靜、重。

重者,足千里也,指厚積之故爾;

靜者,青之爭也,指養生之道而。

故此第二十六章的精髓,當為靜、重二字,即: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承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四字而來,合與道。

何為混?

清浮濁凝也,則輕重生焉;陰陽和合也,則靜躁成焉……

若知其源,則自見其根,自識其本,故古德先賢,行住坐臥皆不與道須臾離也!

道德經|厚積者無求自穩,靜處者無憂自清,煩躁氣息自然化解!


01

故厚積者無求自穩,燕處超然!

何為厚積者?

積跬步以至千里者也,日日用功而不怠者也,存得一分是一分善蓄者也!

道祖以輜重糧草為喻,雖終日不離,然不可貪不可戀,貪戀,則心性為其形所累,被其質所拘所繫,被其境所轉所迷,自然失道,不得清靜也!

重為輕之根者,正如木之根莖須也,蜿蜒曲折扎於地底而不自見,靜處多時,方綠意生機盎然!

能溢於言者,則已著文字相,與道不合也。

厚積為根,無求為本。

無求者,不向外緣攀附,凡事順其自然,指自食其力自給自足者也,心無所虧,行無所欠,則自性坦然,亦無所拘繫!

如是謂之穩,穩者,面對誘惑或挫折心無所動者,如松如柏,風來雨去,霜降雪臨,平常心坦然面對者也,故燕處超然!

道德經|厚積者無求自穩,靜處者無憂自清,煩躁氣息自然化解!


02

故靜處者無憂自清,如水澄潭!

又何為靜處者?

即心無邪欲嚴格自律者也,身無塵埃常常勤拂拭者也,知錯就改反觀內照者也,專注於本職工作勇猛精進者也……

靜在內守,不在外求。

真內靜者,身居鬧市亦可讀詩書,聞驚雷而不亂耳,與環境無關,與心境有關。

靜處如水,洶湧自然澎湃,湍急自然飛馳,滂沱自然渾黃,緩流自然清澈,淡泊自然澄純……

所有的煩躁與憂愁,皆從一個驕字生起,皆因一個急字使然,心急就如鍋熱,不加水就會冒煙,不煅油就會生鏽。

戒驕戒急,心火自息;無憂無慮,精神飽滿。

靜處,是對自我情緒和慾望的合理管控,是損之又損的自我磨練,是一種心靈境界的自然轉化!

在這個馬不停蹄快節奏的浮躁年代,大多數人迫於生存壓力,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無常也做有常看,便是心清自在天。

其實所謂智慧,有時只是換了一個心境而已,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好心境,從來都是自己給的!

道德經|厚積者無求自穩,靜處者無憂自清,煩躁氣息自然化解!


厚積者無求自穩,燕處超然;靜處者無憂自清,如水澄潭。

實際上,不管是厚積者,還是靜處者,與普通大眾並無區別,他們也一樣有煩惱和憂愁,只是煩惱憂愁起時,懂得自我調節化解,不被所拘所繫所轉罷了……

故迷悟只在一念間,念念清淨即神仙!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