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挖出一古墓,引出明朝第一悬案,600年谜团就此解开


2008年,一座墓塔混搭的奇特古墓,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被发现,在当地掀起破解“明朝第一悬案”热潮。

而这明朝第一悬案,正是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夺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后,建文帝朱允炆就不知所踪。

此后,朱棣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却始终没有结果。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史学界跟民间也众说纷纭。

有说建文帝在南京附近隐居当和尚,有说他逃到了海外。然而他究竟去了哪里?

明朝第二位皇帝,遭叔叔篡位生死不明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

朱允炆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后来,建文皇帝被叔叔篡了位,最后连死活都说不清楚。建文帝登基之初,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削藩,燕王朱棣不愿意束手就擒,干脆发动了叛乱。

几年后,终于打到南京城下。没想到破城之日,皇宫突然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说烧死了,还有人说逃亡了。


朱棣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把一具烧焦的尸体认定为朱允炆,并按照天子之礼安葬。既然安葬了,陵墓在哪?没有人知道,连明朝皇帝自己都搞不清楚。

两百多年后,崇祯皇帝想要祭祀朱允炆,问来问去,也不知道陵墓在哪。可能就是个官样文章,实际上随便找个地方埋了。

郑和探寻建文帝下落?和尚假冒被识破!

由于政治原因,建文皇帝失去了权力,和亡国差不多,更不可能有什么皇陵了。朱棣派人明察暗访,千方百计想要得知朱允炆的下落,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便是去海外打探朱允炆的消息。

朱棣驾崩后十几年,民间突然跳出一个和尚,说自己是建文皇帝,要求朝廷好吃好喝好招待;是真还是假?

朝廷就派官员调查,据悉,这位老和尚已经九十多岁了,隐姓埋名半辈子,就想在有生之年公开身份,颐养天年。

可惜调查人员很快就识破了,他绝对是个冒牌货,为什么?即使朱允炆还活着,也只有六十多岁,不会年过九旬的。

福建古墓揭露证据,真相呼之欲出?

从时间来看,此墓建于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墓的格局是三层六阔,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

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顶雕刻火珠莲花,墓壁旁墙头石雕云纹螭首,仿佛皇家气派。一开始,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证,认定这是建文帝陵寝。

一是古墓顶上有一处莲花座托着的火龙珠雕刻。他们认为,该标志是明代佛教中标志性的器物构造,象征着墓主朱允炆龙归沧海。

二是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其结构和格局体现皇族气派,尤其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而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

三是在宁德华严寺所藏袈裟,就是朱允炆从南京逃亡宁德时所穿的云锦袈裟,经鉴定为明永乐之前制作,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

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皇家龙的专属造型,而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宫灯状图饰为朱元璋的独家标志,是古墓属于建文帝墓葬的有力佐证。

疑点重重,百年悬案难以定论!

史学界也有人认为将宁德作为建文帝的最终归宿十分荒唐,因为,无论宁德提供多少关于建文帝的例证,都不足以解释建文帝的迷局,证据不足。或者论证手法不科学,亦或者,有太多人为的臆想成分在里头作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