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鉴真:纣王,一代英武君王,却被人一步步诬陷为昏庸暴君

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是纣王帝辛,现在的小说、故事和电视剧里充斥着他的暴政和昏庸无道!宠信妲己,酒池肉林,比干挖心,发明炮烙,就是历代昏君的教科书!

1958年11月,毛主席曾经评价纣王说:“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那么,英明的纣王死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一个奢侈淫佚、暴虐无道的国君的呢?

历史鉴真:纣王,一代英武君王,却被人一步步诬陷为昏庸暴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纣王的敌人--周武王是怎样评价纣王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陕西起兵伐纣,大会诸侯于河南孟津。为了表示自己是正义之师,宣读了他的讨伐檄文《泰誓》,在这篇檄文中挖掘殷纣王的罪行,原文“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以及“弗事上帝神祗,遗厥先宗庙弗祀”。

翻译过来就是“现在商王纣不尊敬上天,降祸灾给下民。他嗜酒贪色,敢于施行暴虐,用灭族的严刑惩罚人,凭世袭的方法任用人。宫室呀,台榭呀,陂池呀,奢侈的衣服呀,他用这些东西来残害你们万姓人民。他烧杀忠良,解剖孕妇”,及“不祭祀上帝神祗,遗弃他的祖先宗庙而不祭祀”。

上述内容分析为以下6条:

第1条 不敬上天;

第2条 嗜酒贪色;

第3条 施行暴虐;

第4条 烧杀忠良。

第5条 用世袭的方法任用人;

第6条 不祭祀上帝,不祭祀祖先宗庙。

作为周武王的讨伐檄文,肯定是尽可能列举殷纣王的罪过,沾点边的不放过,似是而非的也会牵强的列上去,我们分析一下以上6条。

第1条“不敬上天”和第6条“不祭祀上帝,不祭祀祖先宗庙”,古代有“国之大事 在祀在戎”的传统,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迷信,以现在的理念来看,这两条说明纣王思想上的开明。

第2条“嗜酒贪色” 周武王伐纣时,殷商相对处于西部边陲的周而言先进而富裕,因此,当时的商人嗜酒成风,在落后贫穷的周眼里就是罪过。纣王是一个英俊威武的国王,贪色就不必解释了。

第3条“施行暴虐”和第4条“烧杀忠良”,根据历史资料,纣王是一个富于进取、勇于改革的的人,力行新法。当时的殷商也有新旧两派(请参看董作宾先生《殷代礼制中的新旧两派》),这2条其实是在扫除改革的阻力。

第5条“用世袭的方法任用人”, 其实这是古代社会的传统,就算是因被殷商压制而心怀不满的周武王,其取代殷商之后分封诸侯也是姬姓占绝大部分,而且诸侯还是世袭。

周武王并没有述说出殷纣王多大的罪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王伐纣的理由很牵强,他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应该是2条,一是报杀父之仇(纣王杀了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二是想取代殷商自己做王。

历史鉴真:纣王,一代英武君王,却被人一步步诬陷为昏庸暴君

其实,在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就曾经有过一次伐纣,当时也是大会诸侯于河南孟津,只是没有看到机会,散伙各回各家了,没有办成事。第2次侦查清楚了,乘纣王举倾国之力大举东征淮夷,甚至自己的国都(今河南淇县)都没有驻军防守的时机,在今河南新乡“牧野之战”一战使纣王自杀,周武王取胜。《左传》这样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这一点同秦始皇“北却匈奴,南征蛮夷”秦川空虚相类似。

其实,纣王帝辛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接受能力很强,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近代很多学者如明义士、郭沫若、董作宾、吴其昌等说殷纣王不但不是那样的荒唐堕落,而且不失为一个英武的君王。

纣王之所以落到现在的名声,主要是因为儒家推崇西周的礼制,需要树立一个对立面,他们选中了纣王,于是不断编造纣王罪恶:战国时期增加了27事,西汉增加了23事,东汉增加1事,东晋又增加了13事,于是,口诛笔伐,做为一代英武君王的纣王,硬生生被人一步步诬陷为昏庸暴君。

历史鉴真:纣王,一代英武君王,却被人一步步诬陷为昏庸暴君

历史是人书写的,在书写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取舍,不德者甚至编造,更有甚者甚至不顾事实而歪曲历史,比如孟子歪曲“牧野之战”的“血流漂杵”,限于篇幅,今天不展开探讨,以后专门说一说。

​【布衣镜界 关注百姓生活 弘扬传统文化,感谢您的评论、点赞、收藏、分享,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