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傳承

有人說,中國人不信宗教,這句話說的對也不對。說它對,那是因為不管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沒有在中國真正形成一種舉國宗教狂熱的氛圍,更沒有讓中國變成一個宗教化的國家;說它不對,那是因為其實中國人還是相信一種宗教的,這個宗教的名稱叫儒教,它雖然沒有明確的教主、教義、教規,但是它所提倡的“忠於君父、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尊敬師長、和睦鄉里、造福桑梓、光耀門楣、流芳百世”等以血緣和人倫為基礎的家庭觀念、鄉土情結、家國情懷都深深地刻進了中國人的基因之中,尤其是家的觀念更是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圖騰。


家教: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傳承



家庭是每一箇中國人心裡最溫情的部分,不論一個人在外如何,回到家裡,他就是兒子、丈夫、父親、兄弟,是可以傾訴依靠的家人,家就是一個人最後的心靈港灣。中國人講究“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庭和睦了,才能家庭興旺;中國人特別在意“光宗耀祖,榮及子孫”,不僅渴望現在的家人能過上好日子,更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也能分享自己的榮耀。

怎樣的家庭傳承才是好的傳承呢?或許從甘熙故居中能得到某種啟示。

甘熙故居


家教: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傳承


甘熙宅第,又稱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 這九十九間半的宏大建築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寧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書籍的津逮樓。

甘熙是甘福的次子,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豐。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戰國的秦丞相甘茂,其後甘羅、甘寧、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貢三和他的兒子甘南軒、甘濤、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藝界的名人。

甘熙故居從古到今有三大貢獻。首先,這九十九間半大規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築藝術價值。第二,津逮樓藏有大量珍貴古籍,甘貢三於解放後悉數連同《白下瑣言》,《建康實錄》仿宋木刻版數百塊無償捐贈南京圖書館,這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則是為宏揚京昆藝術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家教: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傳承


作為江南望族,甘家被稱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其祖先可追溯到戰國秦國丞相甘茂,其後裔甘寧、甘卓等都是戰功顯赫的武將。甘氏家族世代書香,詩禮傳家,自清代以來成為以藏書、文學、地學聞名的文化世家。


家教: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傳承


甘熙是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清代著名的文人、藏書家,代表作有《白下瑣言》《桐蔭隨筆》《日下雜識》等,其中《白下瑣言》更是為後人所推崇,它專記金陵山水、名人遺事等,詳細查考利病、沿革,內容包括名勝古蹟、經濟狀況、文化生活、風俗人情等,共570多則,是研究明清南京地方歷史的重要文獻。甘熙以自己的如椽之筆為家鄉與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與精神財富。


家教: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傳承



這樣一個詩書禮儀的家庭,它的傳承不僅是家族留傳的生意,更是一種浸入家族子弟心中的文化傳承,不論是甘家宅院中那著名的“友恭堂”所傳遞的兄友弟恭、家族和睦的理念,還是沾染書墨之香的津逑樓中的珍貴藏書,亦或是時人稱之為“金石彝鼎,充韌璀璨”的古董文物,在幾百年的家庭傳承中,不斷地把後世子孫匯聚於家族詩書禮儀的薰陶之中,不僅讓後世子孫中出現了甘熙、甘 煦、甘貢三、甘濤、甘律之等文化大家,更讓甘氏家族的謙謙君子形象一直流傳南京地區。在如此家風感染下的甘氏後人,不僅文采橫溢,更有一顆仁愛之心,在清代、民國之時,熱心地方公益,多次捐助幫助貧困人家,這種仁愛與傳承應該來自家族的家風儒雅吧!


家教: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傳承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神奇,在抗日烽火中,因為日本人愛好京劇藝術,特別下令保護甘氏宅邸,在南京當時滿目瘡痍下,甘氏宅邸神奇般地保存了下來;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因為甘氏家族多年的熱心公益與救貧救苦,經過當時貧下農民的反饋,甘氏宅邸又一次神奇地躲過了被毀壞的命運。在詩書家風的傳承下,甘氏宅邸能兩次躲過歷史浩劫,這也許就是歷史給予甘氏家風的另類回饋吧!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穆子出訪晉國,在回答世家望族範宣子的問題時,曾經回答了怎樣才能真正的永垂不朽,他提出了“立言立功立德”的三不朽觀點,他認為世間最大的功績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最後是“樹立言論”,能夠做到這三點中的任何一點,即使是認得生命走向終點,但是他們為天下所締造的福澤和教誨卻會永世流芳。這則記錄在《左傳》中的故事,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無數中國人,他們孜孜以求的基本未出這三不朽。


家教:我們需要怎樣的家庭傳承


一個人如此,那麼一個家庭呢?怎麼樣才能真正的家風優良、家族傳承呢?甘氏家族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僅以世俗為生,日進斗金養育家庭,更應該樹立優良家風,立德行以訓誡後世子孫,還應該以文化傳承為家庭傳承,詩書禮儀為家庭追求,用文化養分哺育後世心靈。

當一個家庭不僅有物質財富的傳承,更有良好家訓與文化薰陶,我想這樣的家庭傳承才是最為理想的吧!

心間忽然想起那副古代對聯“忠厚傳家久 詩書禮儀長”,或許我與古人這一刻心有靈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