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鬥了一生,兩人都足智多謀,為何諸葛亮的名氣更大?

大寫人


戲說歷史,我是遊子dream

其實細品不難發現,《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完成先主劉備的遺願,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而魏國派出的掛帥之人乃司馬懿,自此便有了諸葛孔明與司馬仲達一生爭鬥的局面。

史料記載,二人都是足智多謀,不可多得的人才。雙方在經過數次交戰後,最終以司馬懿為首的大軍獲勝。可世人卻以諸葛亮為榜樣,對其敬佩至極。終其緣由,分析如下:

一、演義中過多的渲染

想必大多數人對《三國演義》早就耳熟能詳,就個人而言,初次接觸,便對影視劇中的諸葛孔明羨慕不已,甚覺之無所不能。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都道出了其經天緯地之才。然這些關於孔明的描述在正史上卻未有記錄,只是羅老先生褒劉貶曹的心理作用,從而抒發於筆尖,流傳於後世。

二、才華略勝一籌

眾人皆知,經過荊州、夷陵兩戰役後,蜀漢軍事力量幾近空虛,而劉備自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也是在最短時間內恢復蜀漢的生產力。即便如此,依然無法與強大的魏國相抵抗,孔明也深知其理,可他仍選擇北伐,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與曹魏進行了持久性戰役。然不得不說,曹魏大將司馬懿忍耐性無可匹敵,無論孔明如何激將,其就是閉門不出,最終熬死了諸葛亮。倘若兩軍戰場上見,司馬懿未必是諸葛亮的對手。

縱觀歷史,諸葛孔明因受先帝之恩,為了蜀國鞠躬盡瘁;司馬懿只是將軍,為了曹魏並未盡力,否則也不會有司馬代曹了。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的事蹟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其才智過人、知恩圖報及有一顆報國之心。


遊子dream


諸葛亮和司馬懿鬥了一生,兩人都足智多謀,但諸葛亮的名氣更大,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接下來,我談談自己的想法。

第一,時代原因。

他們同處於漢末三國時期,但就是因為是漢末,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以及漢室正統的觀念等,就決定了一方註定被唾罵的結局。而司馬懿正好站在了被唾罵的那一方。

第二,圈子不同。

我們常聽說一句話: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圈子不同,不相為謀。而諸葛亮和司馬懿正好是這樣。他們一個在劉備的圈子裡混,一個在曹操的圈子裡混。名氣自然不同。

劉備自出道以來,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一直以劉氏後代自居,一直以保劉氏基業為目標。而漢王朝數百年的統治和影響力,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我們可以說,很少有哪個朝代能像漢朝這樣強盛和影響深遠,因此,漢王朝的正統地位是難以撼動的。所以,諸葛亮跟著劉備混,就等於是在為漢王朝效力,劉備集團就是處於正統地位的集團,在老百姓心中,在天下人心中,劉備圈子就是正統的,正義的。名氣自然小不了。

而司馬懿所跟隨的曹操集團,自然就不是正統的,不是正義的,那就是亂臣賊子,那就是一代奸雄,幫助曹操,就等於是幫助非正義,就等於是狼狽為奸,就等於是助紂為虐,別說名氣大的話,惡名遠揚那是肯定的。

第三,各種書籍的描述所致。

受上面兩方面原因的影響,各種書籍對兩人的描述自然也是各有不同。尤其我們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和司馬懿塑造成了兩個截然相反的人物。而《三國演義》對後人的影響那是極為深遠的。所以,書中的描述基本上也就是人們心中對兩人的看法。

書中,一代梟雄曹操奸詐,狡猾,多疑,殘暴等,而追隨他的司馬懿,更是虛偽,奸詐,狡猾,老謀深算,城府極深的一個人,雖然站在了權利的最頂端,但是在世人眼中卻有很多汙點。

而劉備的形象就高大了許多,以至於成為了劉皇叔。那麼跟隨劉備的諸葛亮的形象自然也高大了許多。而且,諸葛亮對劉備來說,相當於是大救星一樣,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後來也成為了智慧的化身,智聖一樣的人物。這名氣,自然無人能及。

第四,本人及後代作為不同。

諸葛亮和司馬懿鬥了一生,最後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雖然沒有統一三國,但是卻能流芳千古。諸葛亮高居丞相之位,卻並未有私心,沒有想著取而代之,一生恪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信條。他的兒子諸葛瞻以及孫子諸葛尚在鄧艾偷襲成都時壯烈殉國,這種為國捐軀的人,他忠肝義膽的精神不會因為國破家亡而被人們遺忘。這也讓諸葛亮的名氣大增。

而司馬懿在身前一直在致力於保存實力,以至於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不僅沒有輔助魏國皇帝,反而謀權篡位,把小皇帝都殺了,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即使是稱王稱帝,在講究君臣關係的社會里,也是被世人所不齒的。司馬懿的形象肯定大打折扣。

第五,諸葛亮的文學作品和軍事發明為其加分不少。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此外還有《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尤其《出師表》對後世影響很大,同時,他也被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們所膜拜、敬仰、傳頌,他的形象一直在昇華。

諸葛亮的軍事發明有孔明燈、木牛流馬、八陣圖、諸葛連弩、木獸、孔明鎖、地雷、孔明棋等。

這些作品和發明,以及他一生非凡的成就,讓他被後世稱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就憑這些稱號,已經讓司馬懿望塵莫及。

當然,還有很多的原因,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所以,從以上五點原因來看,諸葛亮的名氣要遠大於司馬懿。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記得關注我,私信我哦!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原創首發,若需轉載其他刊物,請聯繫作者。有不同觀點和想法的小夥伴們,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哦!

謝謝大家!


非此


諸葛亮開創了君臣間的第三種關係~~

在我國曆史上諸葛亮當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古代,最危險的職位不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不是身為儲君的太子,也不是一國之母的皇后,而是獨攬大權的顧名大臣。

歷史上凡是坐到這個位置的結局只有兩個,要麼推翻皇權自己做皇帝,要麼就是被皇帝清除掉。

而諸葛亮算是開創了君臣間的第三個結局,即君臣之間和睦,相互信任。

能做到這一點難度是非常大的,一般來講作為託孤大臣,獨攬政權,架空皇帝,這個時候就會出現眾多的人來依附自己,勢力必定會擴大,皇上難免不忌憚,再加上身邊的小人離間,難以保障君臣間的和睦關係。

而作為實權的掌控者,在執行政策的時候難免會得罪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走錯一步就會失去權力,而後就會被反攻,因此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託孤大臣往往走上的是一條不斷攬權以求自保的道路。

從自身而言掌握這麼高的權利難免會讓自己衝昏了頭腦,即使自己修養再高也不能保證下屬、家眷仗勢欺人。

輔佐幼主的霍光為漢朝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的妻室卻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上位居然毒死漢宣帝原配皇后。

就連他的家奴也借他的勢力在外欺壓百姓,有首《羽林郎》的樂府詩便刻畫了霍光家的奴僕仰仗霍光勢力肆意妄為的嘴臉。

因此自古以來顧名大臣下場一般不外乎上位或被清算兩種。

從漢朝的霍光、王莽、司馬懿到西晉的楊駿,再到北周的宇文護、隋文帝楊堅,乃至明朝的張居正、清初的多爾袞、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都沒能逃出這個魔咒。

卻唯獨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不以公謀私,臨終前也沒把自己生前的權利交給其他人,更留下《誡子書》以德勉勵當時只有八歲的諸葛瞻。

諸葛亮幾乎是彙集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所有品德於一身的楷模,論才智蕭何、韓信、無不是一代人傑,跟諸葛亮相比也絲毫不差,論權力司馬懿、宇文護均獨攬大權,論品德歷史上堅守儒家道德操守的名臣也是群星璀璨,但是集大成者為一身的只有孔明一人。


歷史怪誕說


諸葛亮之所以名氣比司馬懿大,全賴後世追捧,真正地划船不靠槳,全靠浪。理由有三點:



1、炒作價值不同。諸葛亮自我炒作能力超強,年輕時為了出山,借水鏡先生司馬徽之口,把自己包裝成文韜武略的“臥龍”,上演了“隆中對”大型真人秀。後世文人最熱衷炒作“明主識良臣”、“良臣擇明主”這類話題,諸葛亮的知名度自然水漲船高。反觀司馬懿,最初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後來曹操當了丞相迫於壓力才不情不願地表忠心,後人對這種不能始終如一堅持原則的人很是嗤之以鼻。


2、跟的老大不同。劉備為人謙和、知人善用,諸葛亮可勁造,沒人約束,發揮空間大,而且蜀漢向來人才凋敝,扛把子的就那幾個人,幹事比較容易出彩。曹操帳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司馬懿謀不如荀彧,勇不敵典韋,雖然綜合成績好,單科不行;而且曹操生性多疑,最善猜忌,司馬懿能活到曹操死,全靠平日裝得好。所以,諸葛亮最愛出風頭,司馬懿最愛裝孫子。



3、能力真不同。諸葛亮可著勁造居然還被劉備指定為託孤重臣,除了愚忠,與他本身的水平還是有直接關係的,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一無所獲很能說明點問題。而司馬懿在曹操死後不但安然無恙,還成了曹丕的心腹重臣,其水平和謀略絕對在諸葛亮之上。



至於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這些一看就不像史實的虛構故事,只是為了將諸葛亮塑造成智慧的化身,純粹劇情需要。


正經侃古今


諸葛亮雖然說是成王敗寇,但是失敗者往往就帶有了悲劇的讓人同情的色彩。特別是再在悲劇中加上匡扶漢室,忠義兩全,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最終累死於五丈原的標籤。這簡直就是當時文人所崇拜,統治階級所推崇的忠肝義膽的典範人物。這種大家都崇拜的人物,在經歷了一代代文人的筆墨稱讚,怎麼可能名氣會不大。

另外看看司馬懿,雖然他在後期掌握大權。並且他的後輩成功逆襲建立一代大一統王朝。但是正是他的獨攬大權,並使用雷霆政策成功的將權力轉移給了後輩,直接就領了一個不忠不義名聲,背上了不忠不義的標籤,那麼名聲還能好到哪裡去呢?再加上晉朝司馬家那些破事直接導致了後面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這些事情算一點在司馬懿身上也沒毛病。就這種不忠不義遺禍千年的人物,清高的文人怎麼可能回去碰這類人物。所以宣傳力度不夠,名氣不大也是正常的咯。


熊聖聖的後花園


首先,司馬懿和諸葛亮沒有爭鬥一生,兩者根本沒有相提並論的資格。


直到公元214年~223年,諸葛亮已經是宰相了,司馬懿丫的還在混資歷。

曹丕稱帝后任命司馬懿為尚書,封安國鄉侯。


直到諸葛亮五次北伐,前三次的統帥還不是司馬懿,司馬懿是第四次北伐才上場和諸葛亮對線的,直到231年,曹真去世。司馬懿才被任命為統帥,和諸葛亮對壘,到234年諸葛亮去世。


可以看出,司馬懿根本沒有資格當諸葛亮的對手,他和諸葛亮的鬥爭,頂多只有三年。


這三年的表現是什麼呢?司馬懿從政治能力、軍事、品德上,反覆被諸葛亮吊起來打。


這個政治不用講了,諸葛亮一直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司馬懿是年紀很大,資歷混上去才上位的,行政能力不是一個等級的。


軍事上,司馬懿可謂是畏蜀如虎。

蜀國和魏國相比,魏國國力要比蜀國強太多了,魏國的面積是蜀國和吳國的和,人口眾多,兵強馬壯,蜀國人口,實力,只有魏國的十分之一。


蜀國山地居多,農業生產力低下,民眾孱弱。

司馬懿的軍隊,來自於涼州、關中、河北、中原(狹義)等地,無論是士兵的能力還是總量都強於諸葛亮的部隊。


結果是什麼?

第四次北伐:““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司馬懿不敢交戰,一打了,直接被打崩了。

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在五丈原拖了一會兒時間,等諸葛亮死了,混了個功勞。


李世民的評價就很準確了:“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而從品德上,司馬懿有狼子野心,將自家的主公推翻了,這是不符合傳統道德的。


諸葛亮的一生之敵是曹操,是曹操一手建立起了強大的曹魏集團。

司馬懿能夠奪取了皇位,的確有他的個人能力,但另外一個角度,是因為曹操的接班人水平太爛了。

因此,司馬懿根本沒有資格去當諸葛亮的一生之敵,他和諸葛亮也就對線了三年,這三年空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由於政治和軍事能力的不足,一直被按在地上打。

這樣一來,司馬懿的名聲不如諸葛亮,這豈不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嗎?


喵喵喵的喵


熟讀漢末三國曆史後,不難發現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不僅有一代梟雄曹操,忠肝義膽關羽,權謀雄才孫權,同時還有一個像神一樣存在的人物,那就是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一篇出師表讓世人看出他對帝王盡忠盡責,他的雄才大略都用在為蜀漢爭霸上,可惜最終卻敗給了司馬懿,兩個人鬥智鬥勇了十幾年,最後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雖然沒有統一三國,但是卻能流芳千古,而司馬懿雖然站在了權利的最高頂,在世人眼中卻有很多汙點,人們提起他常常用虛偽、狡猾、奸詐等來形容,從史料上來看,出現這種情況的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他們效忠的對象不同。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也就是說諸葛亮效忠的蜀國打的是漢朝的旗號,但是這個時候三國鼎立已經形成,興盛一時的漢朝已經被曹操的魏國取代,所以在當時看來曹操就是亂臣賊子,而司馬懿效忠的是曹操,那麼他和曹操就是狼狽為奸,早被漢王朝統治數百年的百姓心中,他們是不正統的。

第二就是後世文人騷客對諸葛亮的膜拜又昇華了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在出師表中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段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到了唐朝杜甫《蜀相》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又使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了。而且到了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好像更加偏愛諸葛亮,將他刻畫成一個神一樣的存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著作,諸葛亮的形象都是正面的。

第三就是後代的所作所為不通,大家都知道在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沒能輔助魏國皇帝,反而謀權篡位,把小皇帝都殺了,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即使是稱王稱帝,在講究君臣關係的社會里,很容易給後人留下詬病。反而諸葛亮的後代都是為國犧牲的,他的兒子諸葛瞻以及孫子諸葛尚在鄧艾偷襲成都時壯烈殉國,這種為國捐軀的人,他忠肝義膽的精神不會因為國破家亡而被人們遺忘。

這三個原因有決定性的要屬後人所作所為了,因為即使司馬懿的後代殺了皇帝,謀權篡位,對於生活在底層的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麼,如果能對百姓做出貢獻,那麼人們一定從心底裡歸順。但司馬懿的後人統一三國,建立了晉朝後沒多久就開始了醉生夢死的生活,奪得江山卻不精心治理,導致司馬炎死後整個晉朝開始了八王之亂,戰火持續了數十年,社會不安定給北方的少數民族攻打中原的機會。在此後的300年間,生活在北方的漢族人民差點被少數民族殺光,而國家也進入了長達百年的分裂,這樣的政權人們又怎麼能記他的好?

司馬懿完成了很多三國奇才統一三國的夢想,而他一生征戰四方,軍功累累,和諸葛亮五次北伐相比,戰績並不小,但是他位極人臣,後代謀權篡位卻又不能好好治理國家,給百姓帶來極大的痛苦,註定他不可能像諸葛亮那樣流芳百世。







小歷說史


若論智慧和謀略兩人不相上下。他們最大的區別是,對待自己主公的忠誠度。


諸葛亮的蜀國雖然成為歷史。司馬懿的家族,經幾代人的經營,如願以償的取代曹魏政權,統一天下。但是天下畢竟是皇帝的天下,什麼樣的人對皇權有利。這個人肯定會被美化、大書特書,諸葛亮是這一條件,近乎完美的人。



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心跡表露無遺,報先帝之恩,承先帝之志。匡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忠臣的楷模,賢相的典範。


司馬懿一樣為託孤大臣,誅殺曹爽,大權獨攬。司馬昭廢皇帝,司馬炎直接做皇帝。這樣的人怎麼有好名聲呢!一心為司馬家族子孫後代謀劃,老奸巨滑,謀朝篡位。


歷代衡量大臣的唯一標準是忠心,諸葛亮本事大而且忠心為公;司馬懿本事大一心為私,最終在司馬懿的鋪墊下,他的子孫得到天下。先不說司馬懿及後代是三國以後的最大贏家,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美化諸葛亮的忠臣形象。只會貶低司馬懿的奸臣行為。




諸葛亮行事光明磊落,對付政敵李嚴,依法行事開誠佈公;司馬懿對曹爽欺騙偽裝,設計奪權。諸葛亮對李嚴削職為民,並不牽連他人。而司馬懿對曹爽先許諾其平安,後誅殺三族。


諸葛亮臨終將大權託給蔣琬、費禕等人,以賢能論。司馬懿將大權交給司馬師和司馬昭,以親疏遠近而論。一個為公,一個為私,自見高低。


三國演義頌揚劉備,貶低曹操。諸葛亮在劉備陣營裡,自然而然的渲染的像神一樣。司馬懿在曹操手下。曹操本來被罵這麼多年,在司馬懿的精心運作下,後代又奪了曹家的江山,司馬懿捱罵太正常了


諸葛亮是忠心為公的典範,司馬懿是奸詐自私的形象。二人形成鮮明對比,任何朝代只會宣傳正面的,貶低負面的,所以說諸葛亮始終比司馬懿名氣大,這與兩人的才能沒有關係。


歷史很有用


丈夫有志婦衣輕,鐵胄如球渭水縈;
笑剎孔明千百計,隕星落地樹功名。-贊司馬懿

諸葛亮、司馬懿都是三國之中的能臣,不過作為西晉奠基人的司馬懿,同時也是蜀漢、曹魏爭奪的最終受益者,司馬懿在後世人的口中不如諸葛亮的名氣,這也確實讓人難以理解,不過細究下來似乎這又是極為合理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諸葛亮較司馬懿更為忠誠

其實這也是後世封建王朝極力推崇諸葛亮的根本原因,諸葛亮追隨的劉備是漢朝的正統,而諸葛亮本人也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這一點與司馬懿以及曹操這些人相比,諸葛亮當然更為忠誠,後世王朝當然不希望有司馬懿、曹操這樣的人存在,而是希望所有能臣都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盡心盡力輔助君王,因此將諸葛亮的形象樹立的更加高大,以此來貶低司馬懿,這也直接的導致了諸葛亮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要強過司馬懿

二、諸葛亮能力更強

其實與司馬懿相比,諸葛亮自身條件沒有任何突出之處,既不是名臣之後當然也不是權貴之後,而且與劉備佔據的蜀漢之地,還沒有魏國實力強大,而能夠與曹魏相抗衡,抵擋住司馬懿大軍,另外還多次將司馬懿逼上絕境,這也說明諸葛亮的才能確實要勝過司馬懿,只不過司馬家整個家族實力強悍,另外子孫後代比較爭氣,還選對了跟隨之人曹操,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司馬懿的成功,但是諸葛亮雖敗肉榮,自古不以成敗論英雄,而諸葛亮在種種不利環境下,侍奉劉備、劉禪兩代漢主,其能力應該受到認可,這也是他比司馬懿名氣更大的一個原因

結語:諸葛亮以匡扶正統為己任,而司馬一族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雖然都貴為能臣,但是相比之下,諸葛亮顯然更符合古代忠義名臣的典範,因此不論是後代的君王,還是後代史書編撰之人,都會將諸葛亮的事蹟更為發揚光大,因此也造成了司馬懿的名聲與諸葛亮有了差距。


零點的歷史


司馬懿自已都承認,自已不如諸葛亮,這是不爭的事情,如果能換位的話,司馬懿定敗在諸葛亮之手,國內的之事,內弱,諸葛亮曾經說過,“有治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治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一個相對之人,如姜子牙與申公豹,諸葛亮與司馬懿,注(諸葛,對司馬),都是複姓,不信你去考查,如果能合一,定都無敵於天下,注(毛澤東與朱德),毛朱合一,天下大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