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生,两人都足智多谋,为何诸葛亮的名气更大?

大写人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其实细品不难发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而魏国派出的挂帅之人乃司马懿,自此便有了诸葛孔明与司马仲达一生争斗的局面。

史料记载,二人都是足智多谋,不可多得的人才。双方在经过数次交战后,最终以司马懿为首的大军获胜。可世人却以诸葛亮为榜样,对其敬佩至极。终其缘由,分析如下:

一、演义中过多的渲染

想必大多数人对《三国演义》早就耳熟能详,就个人而言,初次接触,便对影视剧中的诸葛孔明羡慕不已,甚觉之无所不能。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都道出了其经天纬地之才。然这些关于孔明的描述在正史上却未有记录,只是罗老先生褒刘贬曹的心理作用,从而抒发于笔尖,流传于后世。

二、才华略胜一筹

众人皆知,经过荆州、夷陵两战役后,蜀汉军事力量几近空虚,而刘备自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也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蜀汉的生产力。即便如此,依然无法与强大的魏国相抵抗,孔明也深知其理,可他仍选择北伐,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与曹魏进行了持久性战役。然不得不说,曹魏大将司马懿忍耐性无可匹敌,无论孔明如何激将,其就是闭门不出,最终熬死了诸葛亮。倘若两军战场上见,司马懿未必是诸葛亮的对手。

纵观历史,诸葛孔明因受先帝之恩,为了蜀国鞠躬尽瘁;司马懿只是将军,为了曹魏并未尽力,否则也不会有司马代曹了。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事迹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才智过人、知恩图报及有一颗报国之心。


游子dream


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生,两人都足智多谋,但诸葛亮的名气更大,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时代原因。

他们同处于汉末三国时期,但就是因为是汉末,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以及汉室正统的观念等,就决定了一方注定被唾骂的结局。而司马懿正好站在了被唾骂的那一方。

第二,圈子不同。

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圈子不同,不相为谋。而诸葛亮和司马懿正好是这样。他们一个在刘备的圈子里混,一个在曹操的圈子里混。名气自然不同。

刘备自出道以来,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一直以刘氏后代自居,一直以保刘氏基业为目标。而汉王朝数百年的统治和影响力,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我们可以说,很少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这样强盛和影响深远,因此,汉王朝的正统地位是难以撼动的。所以,诸葛亮跟着刘备混,就等于是在为汉王朝效力,刘备集团就是处于正统地位的集团,在老百姓心中,在天下人心中,刘备圈子就是正统的,正义的。名气自然小不了。

而司马懿所跟随的曹操集团,自然就不是正统的,不是正义的,那就是乱臣贼子,那就是一代奸雄,帮助曹操,就等于是帮助非正义,就等于是狼狈为奸,就等于是助纣为虐,别说名气大的话,恶名远扬那是肯定的。

第三,各种书籍的描述所致。

受上面两方面原因的影响,各种书籍对两人的描述自然也是各有不同。尤其我们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和司马懿塑造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而《三国演义》对后人的影响那是极为深远的。所以,书中的描述基本上也就是人们心中对两人的看法。

书中,一代枭雄曹操奸诈,狡猾,多疑,残暴等,而追随他的司马懿,更是虚伪,奸诈,狡猾,老谋深算,城府极深的一个人,虽然站在了权利的最顶端,但是在世人眼中却有很多污点。

而刘备的形象就高大了许多,以至于成为了刘皇叔。那么跟随刘备的诸葛亮的形象自然也高大了许多。而且,诸葛亮对刘备来说,相当于是大救星一样,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后来也成为了智慧的化身,智圣一样的人物。这名气,自然无人能及。

第四,本人及后代作为不同。

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生,最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虽然没有统一三国,但是却能流芳千古。诸葛亮高居丞相之位,却并未有私心,没有想着取而代之,一生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条。他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孙子诸葛尚在邓艾偷袭成都时壮烈殉国,这种为国捐躯的人,他忠肝义胆的精神不会因为国破家亡而被人们遗忘。这也让诸葛亮的名气大增。

而司马懿在身前一直在致力于保存实力,以至于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不仅没有辅助魏国皇帝,反而谋权篡位,把小皇帝都杀了,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即使是称王称帝,在讲究君臣关系的社会里,也是被世人所不齿的。司马懿的形象肯定大打折扣。

第五,诸葛亮的文学作品和军事发明为其加分不少。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此外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尤其《出师表》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他也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所膜拜、敬仰、传颂,他的形象一直在升华。

诸葛亮的军事发明有孔明灯、木牛流马、八阵图、诸葛连弩、木兽、孔明锁、地雷、孔明棋等。

这些作品和发明,以及他一生非凡的成就,让他被后世称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就凭这些称号,已经让司马懿望尘莫及。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所以,从以上五点原因来看,诸葛亮的名气要远大于司马懿。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记得关注我,私信我哦!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原创首发,若需转载其他刊物,请联系作者。有不同观点和想法的小伙伴们,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哦!

谢谢大家!


非此


诸葛亮开创了君臣间的第三种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诸葛亮当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古代,最危险的职位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不是身为储君的太子,也不是一国之母的皇后,而是独揽大权的顾名大臣。

历史上凡是坐到这个位置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推翻皇权自己做皇帝,要么就是被皇帝清除掉。

而诸葛亮算是开创了君臣间的第三个结局,即君臣之间和睦,相互信任。

能做到这一点难度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讲作为托孤大臣,独揽政权,架空皇帝,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众多的人来依附自己,势力必定会扩大,皇上难免不忌惮,再加上身边的小人离间,难以保障君臣间的和睦关系。

而作为实权的掌控者,在执行政策的时候难免会得罪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走错一步就会失去权力,而后就会被反攻,因此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托孤大臣往往走上的是一条不断揽权以求自保的道路。

从自身而言掌握这么高的权利难免会让自己冲昏了头脑,即使自己修养再高也不能保证下属、家眷仗势欺人。

辅佐幼主的霍光为汉朝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的妻室却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上位居然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

就连他的家奴也借他的势力在外欺压百姓,有首《羽林郎》的乐府诗便刻画了霍光家的奴仆仰仗霍光势力肆意妄为的嘴脸。

因此自古以来顾名大臣下场一般不外乎上位或被清算两种。

从汉朝的霍光、王莽、司马懿到西晋的杨骏,再到北周的宇文护、隋文帝杨坚,乃至明朝的张居正、清初的多尔衮、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都没能逃出这个魔咒。

却唯独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不以公谋私,临终前也没把自己生前的权利交给其他人,更留下《诫子书》以德勉励当时只有八岁的诸葛瞻。

诸葛亮几乎是汇集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所有品德于一身的楷模,论才智萧何、韩信、无不是一代人杰,跟诸葛亮相比也丝毫不差,论权力司马懿、宇文护均独揽大权,论品德历史上坚守儒家道德操守的名臣也是群星璀璨,但是集大成者为一身的只有孔明一人。


历史怪诞说


诸葛亮之所以名气比司马懿大,全赖后世追捧,真正地划船不靠桨,全靠浪。理由有三点:



1、炒作价值不同。诸葛亮自我炒作能力超强,年轻时为了出山,借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口,把自己包装成文韬武略的“卧龙”,上演了“隆中对”大型真人秀。后世文人最热衷炒作“明主识良臣”、“良臣择明主”这类话题,诸葛亮的知名度自然水涨船高。反观司马懿,最初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后来曹操当了丞相迫于压力才不情不愿地表忠心,后人对这种不能始终如一坚持原则的人很是嗤之以鼻。


2、跟的老大不同。刘备为人谦和、知人善用,诸葛亮可劲造,没人约束,发挥空间大,而且蜀汉向来人才凋敝,扛把子的就那几个人,干事比较容易出彩。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司马懿谋不如荀彧,勇不敌典韦,虽然综合成绩好,单科不行;而且曹操生性多疑,最善猜忌,司马懿能活到曹操死,全靠平日装得好。所以,诸葛亮最爱出风头,司马懿最爱装孙子。



3、能力真不同。诸葛亮可着劲造居然还被刘备指定为托孤重臣,除了愚忠,与他本身的水平还是有直接关系的,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无所获很能说明点问题。而司马懿在曹操死后不但安然无恙,还成了曹丕的心腹重臣,其水平和谋略绝对在诸葛亮之上。



至于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这些一看就不像史实的虚构故事,只是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智慧的化身,纯粹剧情需要。


正经侃古今


诸葛亮虽然说是成王败寇,但是失败者往往就带有了悲剧的让人同情的色彩。特别是再在悲剧中加上匡扶汉室,忠义两全,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最终累死于五丈原的标签。这简直就是当时文人所崇拜,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忠肝义胆的典范人物。这种大家都崇拜的人物,在经历了一代代文人的笔墨称赞,怎么可能名气会不大。

另外看看司马懿,虽然他在后期掌握大权。并且他的后辈成功逆袭建立一代大一统王朝。但是正是他的独揽大权,并使用雷霆政策成功的将权力转移给了后辈,直接就领了一个不忠不义名声,背上了不忠不义的标签,那么名声还能好到哪里去呢?再加上晋朝司马家那些破事直接导致了后面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这些事情算一点在司马懿身上也没毛病。就这种不忠不义遗祸千年的人物,清高的文人怎么可能回去碰这类人物。所以宣传力度不够,名气不大也是正常的咯。


熊圣圣的后花园


首先,司马懿和诸葛亮没有争斗一生,两者根本没有相提并论的资格。


直到公元214年~223年,诸葛亮已经是宰相了,司马懿丫的还在混资历。

曹丕称帝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封安国乡侯。


直到诸葛亮五次北伐,前三次的统帅还不是司马懿,司马懿是第四次北伐才上场和诸葛亮对线的,直到231年,曹真去世。司马懿才被任命为统帅,和诸葛亮对垒,到234年诸葛亮去世。


可以看出,司马懿根本没有资格当诸葛亮的对手,他和诸葛亮的斗争,顶多只有三年。


这三年的表现是什么呢?司马懿从政治能力、军事、品德上,反复被诸葛亮吊起来打。


这个政治不用讲了,诸葛亮一直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司马懿是年纪很大,资历混上去才上位的,行政能力不是一个等级的。


军事上,司马懿可谓是畏蜀如虎。

蜀国和魏国相比,魏国国力要比蜀国强太多了,魏国的面积是蜀国和吴国的和,人口众多,兵强马壮,蜀国人口,实力,只有魏国的十分之一。


蜀国山地居多,农业生产力低下,民众孱弱。

司马懿的军队,来自于凉州、关中、河北、中原(狭义)等地,无论是士兵的能力还是总量都强于诸葛亮的部队。


结果是什么?

第四次北伐:““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司马懿不敢交战,一打了,直接被打崩了。

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在五丈原拖了一会儿时间,等诸葛亮死了,混了个功劳。


李世民的评价就很准确了:“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而从品德上,司马懿有狼子野心,将自家的主公推翻了,这是不符合传统道德的。


诸葛亮的一生之敌是曹操,是曹操一手建立起了强大的曹魏集团。

司马懿能够夺取了皇位,的确有他的个人能力,但另外一个角度,是因为曹操的接班人水平太烂了。

因此,司马懿根本没有资格去当诸葛亮的一生之敌,他和诸葛亮也就对线了三年,这三年空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由于政治和军事能力的不足,一直被按在地上打。

这样一来,司马懿的名声不如诸葛亮,这岂不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吗?


喵喵喵的喵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仅有一代枭雄曹操,忠肝义胆关羽,权谋雄才孙权,同时还有一个像神一样存在的人物,那就是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一篇出师表让世人看出他对帝王尽忠尽责,他的雄才大略都用在为蜀汉争霸上,可惜最终却败给了司马懿,两个人斗智斗勇了十几年,最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虽然没有统一三国,但是却能流芳千古,而司马懿虽然站在了权利的最高顶,在世人眼中却有很多污点,人们提起他常常用虚伪、狡猾、奸诈等来形容,从史料上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他们效忠的对象不同。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也就是说诸葛亮效忠的蜀国打的是汉朝的旗号,但是这个时候三国鼎立已经形成,兴盛一时的汉朝已经被曹操的魏国取代,所以在当时看来曹操就是乱臣贼子,而司马懿效忠的是曹操,那么他和曹操就是狼狈为奸,早被汉王朝统治数百年的百姓心中,他们是不正统的。

第二就是后世文人骚客对诸葛亮的膜拜又升华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出师表中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段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到了唐朝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了。而且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好像更加偏爱诸葛亮,将他刻画成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著作,诸葛亮的形象都是正面的。

第三就是后代的所作所为不通,大家都知道在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没能辅助魏国皇帝,反而谋权篡位,把小皇帝都杀了,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即使是称王称帝,在讲究君臣关系的社会里,很容易给后人留下诟病。反而诸葛亮的后代都是为国牺牲的,他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孙子诸葛尚在邓艾偷袭成都时壮烈殉国,这种为国捐躯的人,他忠肝义胆的精神不会因为国破家亡而被人们遗忘。

这三个原因有决定性的要属后人所作所为了,因为即使司马懿的后代杀了皇帝,谋权篡位,对于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如果能对百姓做出贡献,那么人们一定从心底里归顺。但司马懿的后人统一三国,建立了晋朝后没多久就开始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夺得江山却不精心治理,导致司马炎死后整个晋朝开始了八王之乱,战火持续了数十年,社会不安定给北方的少数民族攻打中原的机会。在此后的300年间,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民差点被少数民族杀光,而国家也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分裂,这样的政权人们又怎么能记他的好?

司马懿完成了很多三国奇才统一三国的梦想,而他一生征战四方,军功累累,和诸葛亮五次北伐相比,战绩并不小,但是他位极人臣,后代谋权篡位却又不能好好治理国家,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注定他不可能像诸葛亮那样流芳百世。







小历说史


若论智慧和谋略两人不相上下。他们最大的区别是,对待自己主公的忠诚度。


诸葛亮的蜀国虽然成为历史。司马懿的家族,经几代人的经营,如愿以偿的取代曹魏政权,统一天下。但是天下毕竟是皇帝的天下,什么样的人对皇权有利。这个人肯定会被美化、大书特书,诸葛亮是这一条件,近乎完美的人。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心迹表露无遗,报先帝之恩,承先帝之志。匡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楷模,贤相的典范。


司马懿一样为托孤大臣,诛杀曹爽,大权独揽。司马昭废皇帝,司马炎直接做皇帝。这样的人怎么有好名声呢!一心为司马家族子孙后代谋划,老奸巨滑,谋朝篡位。


历代衡量大臣的唯一标准是忠心,诸葛亮本事大而且忠心为公;司马懿本事大一心为私,最终在司马懿的铺垫下,他的子孙得到天下。先不说司马懿及后代是三国以后的最大赢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美化诸葛亮的忠臣形象。只会贬低司马懿的奸臣行为。




诸葛亮行事光明磊落,对付政敌李严,依法行事开诚布公;司马懿对曹爽欺骗伪装,设计夺权。诸葛亮对李严削职为民,并不牵连他人。而司马懿对曹爽先许诺其平安,后诛杀三族。


诸葛亮临终将大权托给蒋琬、费祎等人,以贤能论。司马懿将大权交给司马师和司马昭,以亲疏远近而论。一个为公,一个为私,自见高低。


三国演义颂扬刘备,贬低曹操。诸葛亮在刘备阵营里,自然而然的渲染的像神一样。司马懿在曹操手下。曹操本来被骂这么多年,在司马懿的精心运作下,后代又夺了曹家的江山,司马懿挨骂太正常了


诸葛亮是忠心为公的典范,司马懿是奸诈自私的形象。二人形成鲜明对比,任何朝代只会宣传正面的,贬低负面的,所以说诸葛亮始终比司马懿名气大,这与两人的才能没有关系。


历史很有用


丈夫有志妇衣轻,铁胄如球渭水萦;
笑刹孔明千百计,陨星落地树功名。-赞司马懿

诸葛亮、司马懿都是三国之中的能臣,不过作为西晋奠基人的司马懿,同时也是蜀汉、曹魏争夺的最终受益者,司马懿在后世人的口中不如诸葛亮的名气,这也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不过细究下来似乎这又是极为合理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诸葛亮较司马懿更为忠诚

其实这也是后世封建王朝极力推崇诸葛亮的根本原因,诸葛亮追随的刘备是汉朝的正统,而诸葛亮本人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这一点与司马懿以及曹操这些人相比,诸葛亮当然更为忠诚,后世王朝当然不希望有司马懿、曹操这样的人存在,而是希望所有能臣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尽心尽力辅助君王,因此将诸葛亮的形象树立的更加高大,以此来贬低司马懿,这也直接的导致了诸葛亮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要强过司马懿

二、诸葛亮能力更强

其实与司马懿相比,诸葛亮自身条件没有任何突出之处,既不是名臣之后当然也不是权贵之后,而且与刘备占据的蜀汉之地,还没有魏国实力强大,而能够与曹魏相抗衡,抵挡住司马懿大军,另外还多次将司马懿逼上绝境,这也说明诸葛亮的才能确实要胜过司马懿,只不过司马家整个家族实力强悍,另外子孙后代比较争气,还选对了跟随之人曹操,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司马懿的成功,但是诸葛亮虽败肉荣,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而诸葛亮在种种不利环境下,侍奉刘备、刘禅两代汉主,其能力应该受到认可,这也是他比司马懿名气更大的一个原因

结语:诸葛亮以匡扶正统为己任,而司马一族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虽然都贵为能臣,但是相比之下,诸葛亮显然更符合古代忠义名臣的典范,因此不论是后代的君王,还是后代史书编撰之人,都会将诸葛亮的事迹更为发扬光大,因此也造成了司马懿的名声与诸葛亮有了差距。


零点的历史


司马懿自已都承认,自已不如诸葛亮,这是不争的事情,如果能换位的话,司马懿定败在诸葛亮之手,国内的之事,内弱,诸葛亮曾经说过,“有治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治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一个相对之人,如姜子牙与申公豹,诸葛亮与司马懿,注(诸葛,对司马),都是复姓,不信你去考查,如果能合一,定都无敌于天下,注(毛泽东与朱德),毛朱合一,天下大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