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的“仁”与“德”应该如何理解?与《道德经》的“道”跟“德”相通吗?

李彬30046


论语里的仁与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它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以经衰落,各个诸侯国根本不服从周王朝的统治。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互相争霸。导致战乱频发,周朝的礼制完全崩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思想辩论家即诸子百家,以至于后来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孔子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其实就是要恢复周朝的礼制,进而又提出所谓“仁,义,礼,智,信”。以及“三纲,五常”等等。孔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概括起来“仁爱,道义,礼仪,诚信,智慧”。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么就具备了最高的品德,即圣人之大德。

总体来说,孔子一整套学说,代表了儒家最高的思想精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再说“道德经”里的“道与德”乃是老子的主张。老子与孔子属于一个时代,比孔子年长一些,老子年轻时做过周朝藏书馆一名小吏,相当于现在图书馆的管理员。因此老子才有机会接触很多的藏书。(那个时代除了贵族,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接触竹书的)其中老子对“易经八卦”有深刻的研究,并深通易理,进而悟得大道。最终被推崇为道教的鼻祖

那么老子所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天地之道,阴阳之道,自然之道。”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一种自然法则。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人的一切行为都要顺应天道,顺应自然,保持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然而当下许多人却偏偏要逆天而行,逆自然法则而动,古人讲“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而现在很多人却偏偏要晚上不睡,早晨不起。还有很多年轻人冬天为了美穿的很少,夏天却要捂蛆,再有,当今人类为了谋求快速发展,过度的开发和采伐地球资源,导致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自今年也就是2020年开年以来,全球各地各种灾难集中爆发。非洲的蝗灾,澳洲火灾,美国大面积的流感,还有多国爆发的新冠疫情,以及中东动乱局势的更加恶化。泛此种种,都是人类违背自然法则所带来的恶果。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德行为的种种惩罚。所以说“天道不可违”,违则必遭天谴。

那么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顺应天道,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那么他自然而然的就具备了“德”一种无为之德。也就是真正的“道德”。所以说道家的“德”和儒家所说的“德”,还是有区别的。儒家之“德”是人为之“德”是一种品德。而道家之“德”是无为之“德”,是真正的“道德”。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不一定说的对,欢迎大家来评论和批评。





加9点1


儒家的“仁”与“德”和道家的“道”跟“德”是否相通呢? 可以说追寻的思想境界是想通的,但思想境界的高度是不同的。

儒家的“仁”泛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儒家的“德”多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道家的“道”可以理解为不可见控制可见的形,或者不可见导致可见的事件发生,并控制它如何发生。不可见形成可见的现象形状。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传.上》

比如“春夏秋冬”就是形而上的力量。人不能看见“春天”。人只能看见草木复苏、蛇虫惊醒的现象,“春”它不是简单的气温回升、昼长夜短的变化,人只能看见与描述春天的现象,但春天确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四季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概念都是如此:它不可被直接描述,所以只能勉强用语言为它取个“代号”。

“道”就是宇宙中最大的运行规律,道家思想中,“道”即形成万物生息的形而上的终极力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吾不知其名,强谓之道。”——《道德经》

道教的“德”可以理解为以可见寓意不可见,以有形寓意无形。以行为寓意无为,以自然现象寓意不可见的规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德经·第四十三章》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老子·道经·第十九章》

可以说儒家的“仁”与“德”和道家的“道”跟“德”有相通但不近相同。[祈祷]



小易阳光生活


我是爱读书的【十二十页】我的理解: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老子是三皇之学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周朝之学的集大成者,孔子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中国所有的学问,都是同源异出,一道各用。我认为,二者虽然殊途同归但有所不同,主要是思想观念的不同。

《道德经》的“道”与“德”

1、老子的“道”

道教教义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道教崇尚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又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返璞归真与万法归宗彻底展现了道教追求无上大道的心境。

从东汉末年起,道教出现过许多宗派,如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后来的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全真道、正一道等。各派经文略有异同,科仪方术也各有侧重,但是,信仰道,以道为教义的核心这一点却均无差别。 “道”这个词,原是道路的意思。在先秦哲学中道作为哲学概念被提出来的是在道家的著作中。

“道”字出现74次。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仙灵之道,指的就是造神理论。天地之道,指宇宙观,特别是宇宙生成论。

2、老子的“德”

《道德经》中有“德”字41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观念,但是对于德的含义却没有具体的解释。 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见也”。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

【小结】

道家宣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张人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道家思想的这种主张,在西方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天性结合,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避世修道,所谓“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道家教人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俗人出世修道成为神人。

《论语》中的“仁”与"德”

1、儒家的“仁”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2、儒家的“德”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以及“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等等。

儒家的政治主张是提倡以德治国,以礼教化万民。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只有通过礼制教化,人才能规矩做人。而统治者应该施仁政,善待天下百姓,这就是所谓的仁君爱民。荀子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儒家宣扬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品德修养。后世儒家发展出的三纲五常等学说,更是教化人要做一个有德之人。所谓: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儒家思想最终目的,希望教化人入世成为君子。

【结语】

儒家和道家两派的思想学术,是中国延续下来的两个最为重要的传统国学。其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道家思想却成为本土道教的教义。

儒家文明在中华文化圈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在西方却得到了最大的认同。

道家学说庞杂而渊博,被称为百家之源头。后世的法家、阴阳家、方技家、数术家、墨家、兵家等都受道道家学说的启迪。道家思想在西方学术界备受推崇,很多学者认为道家思想是西方自由主义的真正源头。《道德经》被西方传教士传入西方后,成为西方最为畅销的外来书种。

儒家占据社会统治地位后,给中国做出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传统道德体系和创造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在东亚建立了以儒家文明为主的中华文化圈。儒家和道家本应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双引擎发动机,同为中华传统的基石。


十二十页


道是自然,德是道的体现。道是清静虚无,法于自然,没有思想感情,没有后天意识,一切按照自然法则和规律,默默无闻,时时刻刻造福人类,滋润万物,却从来不声扬自己功劳和伟大,也不去索取任何的赞美和报答。

所以上德之人,已经把思想感情和自然融为一体,做到无心于万物,一切善举都是出于自然本性。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提出了把道、德、仁、义、礼分五个层次,还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道”为上德,“仁、义、礼”为下德,“仁”是和顺的,接近于“上德”,而义则有决断之义,因为义重则生刚,刚胜则必有果断,果断必有是非,换言之,义重则刚心生,心动则意驰,意驰必有为,而以有为之意为心之使,体现出来的完全是一派气质杀伐之心。至于“礼”,有回敬的意思。知恩报恩,相互帮助,来而不往非礼也。属于下德最后一层。然而,在今天的社会,虽为“下德”,如果能够按照“仁、义、礼”的要求去做,都是难能可贵的。


红尘指月


说仁与德,就不能不说道了,因为这三者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道是体,德是用,仁是相。道玄之又玄,人们难知,德也不太好懂,而仁则较容易体会,道德的相状就是仁,做到了仁就近乎于道。

那么,儒家的仁、德与道德经的道与德相不相通呢?当然相通,不相通还能称之为道吗?道就是通嘛,无处不通,通天通地,通陸通海,通人通鬼,通阴通阳,通石通木,通花通草,通屎通尿,处处可通,才称得上是道。有堵塞就不通,不通就不是道。

那么不道德不仁义干坏事是不是道呢?当然不是,因为道起用就是仁慈,而这些勾当是与道背道而驰的。但虽不是道,也不离道。怎么理解呢?以水比喻,一杯清水,怎么摇晃搅动,这杯水都是清的,这就是道;一杯浊水,沉淀后看起来也清,但稍一晃动,水就变浑浊了,就不能说它是道,也不能说它离开了道,只要把水中的浊物沉淀清除掉,它就成一杯淸水,就是道了。修道就如浑水除浊变清一样的道理,把贪嗔痴慢疑格除,道就显现出来了。

两者相通,是不是没有差别呢?那也不是,同而不同,境界有高有低。同者,道还是这个道,德还是这个德;不同者,儒家说的德、仁即五常五伦八德等,做到了就好,其它不论。而道德经上的德、仁,做到了还不够,应当做了就了,什么事都没有,叫清净无为。


慧光2787


《道德经》一共是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我们一般都是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后来在马王堆发现《老子》一书,却是《德经》在前,所以也有说《道德经》本该是《德道经》。关于《道德经》中道与德的说法也都大抵相同。

“道”一般指的是天道自然,“德”则是指的人道。如此看来,无论是由天及人的《道德经》,还是由人思道德《德道经》,都没有妨碍我们去探究这本书的意义。我倒是有个想法,如果不是马王堆发现了《老子》,人们就会一直按照先道后德的顺序研读,好像也没什么错,这是不是很有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道经》开篇第一章就讲了“道”,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定名的。天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虚虚实实,都是出自于“道”。可以说是道生万物。其实,通俗的来说,道就是“道路”,人有人的道路,动物有动物的道路,日月星辰有日月星辰的道路,生是道路,死也是道路……这一切,无论是否被人类已知,或者未知,都在按照自己的“道”运转、兴衰,而这大部分是不被人所知的——因为人只是无尽“道”中的其中之一而已。

有句话叫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实放在天地大道来讲是很有道理的。顺道而为,那一切都是按其道,行其事,有因有果,循环往复;否则,就是失道,至于失道,那就不多说了,我想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关于“德”,在《德经》也就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也是有阐述的。“德”指的是人为,人道。其实《道德经》本身对于人间道是有批判的,这些批判也是著书《道德经》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如《德经》开篇中用到的一个句式“失……而后……”,《道德经》再如何将自己置于“上帝角度”都无法摆脱“人为”,毕竟经书本身也是出自人的手笔。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 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德经》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我们之前说人道也是道之一,德指的就是人道。上德指的是遵循人道者,按自然规律行为处事的人;下德也是有违人道,强逆大道自然的人,这种人也就“无德”了。

人间本有其道,人们遵循自然,遵循规律,按其道而行自然可得。现实却是,因为下德、失德、无德等人的存在,所以人要设置法律、规定,要设置专门的礼教、规矩。这种设定本身就是“失德”的产物,这是道与德之外,人自己设定的、自然天道之外的存在。

《德经》的这段阐述本身就是一种很哲学的说法,其实换作我们通俗的理解可能会更简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说现在市面上最畅销的书籍,很多都是与“钱”相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人心所向啊。同理,人们为什么要设置法律法规,要普及仁义礼教,因为有人在违法,有人在违信违德。

生在人世间,无论是自然道,还是人间道,还是这个已经本人为刻意更改的世间,我们都要遵循其道,因为既来之,则安之,只有如此,才能“得道”。

人生即修行。


偶然回眸


孔子,古之得道者。

但是,他所说的多是普通的道理。

天机他不是不会说,是遵道奉行故意少说。

只有普通人,需要教之以仁义道德……

跟他一样懂道的人,他说的别人也懂……

老子所言,如果记载正确,是集中所述。

到老了,将自己一生的积累,一次写成篇。

所以,随心所欲性质比较强,是老而无忌。

自古明道者,看道德经都能看出说道之处。

道之言深言浅皆为道,以猎奇心悟道者邪。

仁,德,平常人立心处事之基础。

道,德,悟道者无德道不通,其德非常德。

常人悟常道,常人遵常德,非常时道自得。

为为而为其行伪,欺得自心欺不得道心。


鹤羽


简单的说,在《论语》中,孔子以“仁”讲“礼”,克己复礼为仁。“礼”就是要求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但“礼”要体现“仁”。“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从“亲亲”(爱亲人)开始的,然后引申到政治秩序中,即所谓纲常伦理,符合这种伦理秩序,是为“德”,破坏秩序的就是“非德”。

《道德经》中,老子讲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但是你顺应了规律,就能无不为。道家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所谓“天地不仁”,符合规律秩序,就是“德”,不符合规律秩序,就是“非德”。

所以,虽然“德”都是符合秩序,但《论语》即儒家的秩序是社会秩序,政治秩序,《道德经》中的秩序是自然规律,自然秩序,两者是有类别的不同的。




醉眠芳草


儒家的“仁”与“德”和道家的“道”跟“德”是否相通呢? 可以说追寻的思想境界是想通的,但思想境界的高度是不同的。

儒家的“仁”泛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儒家的“德”多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道家的“道”可以理解为不可见控制可见的形,或者不可见导致可见的事件发生,并控制它如何发生。不可见形成可见的现象形状。

“道”就是宇宙中最大的运行规律,道家思想中,“道”即形成万物生息的形而上的终极力量。

道教的“德”可以理解为以可见寓意不可见,以有形寓意无形。以行为寓意无为,以自然现象寓意不可见的规则。

可以说儒家的“仁”与“德”和道家的“道”与“德”相通但不相近。



浅秋qianqiu68


孔子的思想主张与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同,孔子的全部理论建立在恢复周礼之上,即孔子的主张在社会人伦,而老子的的理论建立在“道”之上,这个道是天道运行之道,社会人伦作为天地万物之范畴,应该效法天之道的自然无为。

因此两者之道不同,孔子之道是人伦之道,老子之道是天之道;孔子的人伦之道是人类社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老子的天之道是超越于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没有人为因素;孔子的仁是为“复礼”服务的,因此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老子的道是无仁无义的自然存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两者所言之“德”不同。孔子的德是伦理道德之“德,是人为制定的行为规范;老子的“德”是”是“道”的体现方式,道生万物并内化于万物,这种德具有“道”的自然无为属性

“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最理想人格,通过途径则是各种各样的“德”的规范。这些都是需要教化引领来实现的。

而老子对“德”与“仁”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从高到下排比的,“德”又有“上德”“下德”之分,接着才是“仁”“义”“礼”,它们的关系是:

上德 →下德 →上仁 →上义 →上礼

老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是:至善之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正因为如此才叫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他还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上德的人自然而然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但并非有意而为之;上义的人有选择的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得不到回应,就要求人勉强顺从。

由此看出,丧失道就会失去德,失了德就会失去仁,丧失了仁就会失去义,失了义就会失去礼。

社会到了标榜礼的时候,就标志着这个社会的忠信已经不足为信了,而这正是产生祸乱的开端。

老子认为,人们预设的条条框框的规范约束,都是道的虚华,都是背道而驰的愚昧妄为。因此在老子看来,仁是人们可以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预设的教条和规范,违反大道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其结果只能是越规范,越生乱子,陷入恶性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