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情不待不是遺憾,是悲劇

子欲養而情不待不是遺憾,是悲劇

——讀《手中紙,心中愛》有感

小記:這篇《手中紙,心中愛》並不是一部中文作品,是一位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集,多年前拜讀過這本小說的中文譯本,後在這次百書計劃中淘到了這本著作的英文原版著作,體會頗深。


子欲養而情不待不是遺憾,是悲劇

孝心在祈禱


《手中紙,心中愛》應該算是我閱讀生涯中少有的幾部我寧可翻閱字典也要看完的著作,這本書很薄,但是它從中美兩個文化中帶來最直觀的感情衝擊,每次閱讀都是淚流滿面。

作者劉宇昆,美國華裔科幻作家,1976年出生於中國蘭州,十一歲時全家移居美國。劉宇昆先後在哈佛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和法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波士頓一家大型法律事務所擔任商務律師至今。2012年,他憑藉小說作品《手中紙,心頭愛》獲得世界幻想文學大獎星雲獎和雨果獎雙獎。

通篇文章採用第三人稱角度,記錄了主人公母親一生的故事,講述一個從中國曆經曲折偷渡來到香港,嫁給一個美國人到美國生活後和孩子相處的故事,整篇文章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當我用英語說'愛'字的時候,感受到的是聲音,但是當我用中文說'愛'字的時候,感受到的是真情。"正如餘秋雨所說語音使人理解語調使人親切,語音中最能傳遞感情的不是語音,而是語調。一位中國的母親不可能用她不熟悉的語言來承載她那深沉的愛,她選擇了用摺紙積累自己厚重的愛,而身為第二代移民的兒子並不懂得這其中的深意,多年以後當他在別人的幫助下讀懂母親的遺信後,才明白愛的真諦。

其實我在撰寫這篇文章時,內心遲遲不能平靜。因為我認為,以我的文筆,我不管用什麼樣的形容詞,用什麼樣的方式,我都無法撰寫復刻出這部作品中的那種深切的感情,雖然故事情節一點也不浪漫,但這作品讀來就像是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當我讀到這裡時,讓我感到如同聽到原話一般,隨著人的長大人臉上就會多了一層面具,而只有愛才能融化它。讀這句話我感到母親強烈的愛融化了隔閡,一種母親對孩子的真誠。這份真誠是任何金錢也不能換來的,因為這些世俗之物在真誠顯露之前融化了。你知道對於中國人最痛苦的事什麼嗎?就是當孩子想要孝順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我讀出了母親擔心孩子明白後會自責,滾燙的愛,溫暖到了各個角落。

我們或許自從長大後就慢慢遠離了父母的身旁,開始慢慢羞於表達對父母的關心,開始覺得父母嘮叨,開始覺得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好,但是捫心自問,當別人衝擊反對你的母親時,你也會衝上去大罵:"那是我媽,你有什麼資格說三到四!"可是做到自己身上時就不一樣了,你有多久沒有去看望父母了,你有多久沒和他們一起出去散散步了,你有多久沒有和他們分享你的動態了,可是他們幾時忘記了你啊!

我身邊總是有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他們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就是為了能夠有機會、有金錢過上好日子,但是等我們聊起父母時,我總會問一句,你微信裡有多少聊天記錄是給你父母的,你每天能抽出15個小時電話給客戶,能抽出20個小時陪領導,你為什麼就不能抽2個小時陪陪你的父母,他們要的其實並不多,就是一個問候,一聲平安啊。

記得我在北京做一個程序的項目攻堅,每天都會加班到後半夜2點,一次我真的突然發現有急需的材料需要從老家那拍照片傳過來,我無奈撥通了母親的電話,令我驚奇的對方電話很快就接通了,傳過來一個熟悉的聲音:"兒子,怎麼了!"我感覺瞬間我都崩潰了,我已經1個月都沒有給家裡聯繫了,每天都是沒有白天黑夜的工作,我突然感到無比傷痛,我到底做了什麼啊!我含著哭腔要相關材料,母親把材料拍照發過來後在微信留下的一條留言讓我徹底崩潰了,她說:"兒子,注意身體,沒事給媽來個電話,報個平安,我就想聽個你的信,讓我放心啊!"

辛苦的項目工作讓我的身體出現了很嚴重的血壓問題,伴隨而來的還有輕度的面癱,我只能休息去醫院接受治療,在這期間我母親給我發來無數次視頻聊天,每次我都拒絕了,因為我不想讓她看到我現在狼狽的樣子,但是每次拒絕時她的問話都紮在我心裡:"我就想看看你,我就想看看你現在什麼樣了啊!"我躺在床上,一遍一遍想到的是孩童時期她陪伴我的畫面,是上學時候自己頂撞她,而她只能默默生氣的無奈,是她每天起早貪黑監督我學業時我的不理解,可是當我這次離家去北京的時候,她的身影是那麼單薄,是那麼的不如從前了,她也老了啊,我一天天長大,她一天天老了,而今天,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我都沒答應她!

我一直在我的筆記本上屏保上留著這樣一句話叫"你沒有理由放棄努力,因為你必須要快速成功,因為你要讓你成功的速度超過你需要保護人老去的速度!"可是回想這些年的努力,我都做了什麼,我又何時考慮過他們的感受啊,就像之前看過的一本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身為中國人,最大的遺憾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啊!"但是我今天此時此刻我就像修改一下這句話:

身為中國人,子欲養而情不待不是遺憾,那是人間最大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