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日記:封城,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寫下這篇日記時,是封城第25天。這些天我只下樓兩次,為了不被餓死,購買點面、米、蔬菜、零食等。原來沒打算寫,但是看當下的形勢,距離解封也不是一天兩天的。選擇寫下來,是怕以後忘記了這段日子。一個人困在100多平的房子太久,外面情況越來越糟糕,難免負面情緒太多。寫日記,是情緒的發洩,是記錄一些瑣事。

2020年1月18日

新聞公佈新冠狀病毒肺炎會人傳人的消息。很多人回家了,這天來上班的不到20人。我環視了一週,發現辦公室只有兩個戴口罩,一個是我,另外一個坐我旁邊。

肺炎的消息讓我有些擔心,因為坐我隔壁的同事,從12月23日起就開始反覆發燒。雖然他說被診斷為乙型流感,但我怎麼能放心呢,我這一大家子的。中午我下樓去買了抗病毒的藥-奧司他韋,以防萬一。回想起來,這天街上大部分人都沒有戴口罩。

2020年1月19日

鍾南山院士的言論,以及戴口罩預防感染的消息,讓整座城市緊張了起來。早上打開電腦,很多人都問我去不去買口罩,中午下班我們幾個同事跑到樓下藥店買口罩。收銀排很長的隊,都是買口罩的。店裡還剩幾袋口罩,但明顯比我之前買的差很多,我就不想要了。同事們嫌排隊人多,最後都沒要。這時候完全沒想到,這口罩能一下子買空咯。

這天外面行走的人,80%都戴上了口罩,能感覺到人們開始緊張了。我回到公司,擔心情況會進一步惡化,就在某東上買了100個口罩+3袋板藍根。另外打電話給家裡,讓家裡多采購點口罩。事情證明,當時我的決定是明智的,要不後面就只能裸奔了。

下午公司行政跑了幾家藥店,買了一批口罩,估計有幾十個。通知大家去領取口罩,我也領了一隻,連同我原本戴著的,我戴著兩個口罩上班。當時公司還有15人左右,分發的口罩有些人戴著了,有些人沒戴著,我心想你們這些人真是心大啊。

2020年1月20日

新聞陸續報道感染者快速增多,公司這時就有點人人自危的感覺,尤其是我心理特別害怕。旁邊的同事燒還沒退呢,時不時還咳嗽幾聲,怪嚇人的。原本打算上班到23號的我,臨時決定後面的班不上了,安全起見早點回家。我擔心那同事是感染者,所以我儘量不與他說話,甚至還捧著自己的筆記本去了單獨的辦公室坐了會。不過這時,其實公司還有兩個人沒戴口罩。

中午跟一個同事吃飯,她說她有些擔心,打算今天下班後就回老家。中午1點左右,公司行政給我打電話,讓通知大家今天提前下班,後面兩天也別上班。消息一宣佈,5分鐘之內走了一半。還有七八個人還在,其中就有我,因為有一個任務沒做完,所以等著那燒著的同事(他是程序猿)完成。3點左右,他這邊事完成了,我線上檢查了下沒大問題。就招呼大家關電、電腦、門窗,最後把封條給貼上,給公司領導拍了照片發過去。我們幾個一出門就狂奔回家。

2020年1月23日

出於家人安全考慮,我打算不回老家過年。從20號下班後,就待在武漢的家裡。到22號下午,經不住家人勸說,我鬼使神差的開著車就往家裡趕,到家時已是晚上9點。我戴著口罩進門,很小心翼翼,我不敢跟家人接觸,這是我衝動回來前沒想到的。吃完飯,我就跟家裡人說,我還是回武漢吧。他們又是一頓勸說,大概是意思是沒那麼倒黴被感染,而且都回來了還擔心啥。我說不過他們,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睡覺,不與家人接觸。晚上一直刷新聞,看到很多不好的消息。晚上還特意問了那發燒的同事情況如何,他說還燒著呢,伴隨著咳嗽。我心裡有些害怕。

第二天醒來刷新聞,看到武漢封城的消息。我心裡一驚,封城似乎從聽過啊。可能這病毒感染性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反正當時心裡想的都最糟糕的情況。給同事又發去消息,他說燒沒退,他老媽也開始咳嗽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心裡很後悔昨天衝動回來了,但是一想我全程都戴著口罩,而且待一起時間特別短,如果我被感染了,家人被感染的概率應該很低。但是我不能在家待著了,家裡那麼多人,我得走,可是我沒地方去只能回武漢。

起床牙都沒刷,就跟家人說了句,開車就走。儘管他們讓我別走,但是我當時腦子裡全是壞的情況,完全不聽勸。一溜煙跑回了武漢。

進入武漢收費站時,看到對向排隊出城的車特別多,排了幾公里。像我這樣進城的人非常少,特別是像我這樣到了老家還跑回武漢的估計就更少,甚至沒有。微信親戚群裡,大家都不理解,我為啥回了老家還跑回武漢。有的覺得我比較傻,只有大哥說了句你這責任感太強了。

到武漢的家裡,我估摸著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出門。索性多采購點東西,跑到樓下發現大米被一搶而空,只剩下一些面、泡麵之類的。我把老闆所剩的麵條全部買走了,數了數一共有11把,做好了1月不出門的打算。

2020年1月24日

臘月三十,全國各地還是按原來的節奏,在準備著過大年。此時的武漢,大街上幾乎沒有人,病毒的陰影籠罩著這城市,以及這座城市裡的人。第一次一個人過年,太冷清,所以電視一直開著。電視裡播著春晚,我沒心情看,看著春晚的喜慶,對比武漢的冷清,我心裡很壓抑。一邊玩遊戲,一邊看著春晚。有一搭沒一搭跟朋友聊天,那晚睡的很晚,擔心自己,也擔心家人。

2020年1月28日

同事的燒退了,心裡鬆了口氣。而我回不去老家,武漢主要交通路口關閉了,市區內禁止機動車行駛。後面幾天在家待著,睡覺前醒來後,都刷新聞、看微博。越看越驚心,尤其是微博中的同城,刷5條就能看到一條求救信息,有未確診想確診的但沒有醫院能給確診的,有確診了沒有醫院有床位可以收留的,甚至有人倒在醫院的大廳沒人管的,還有醫院防護用品不足求救的,就沒有好消息。這幾天不太好睡覺,憤怒、難受、無助,很多情緒。

上午接到公司電話,說想從哈薩克斯坦弄一批口罩回來捐贈給醫院,讓我負責國內捐贈事宜。從接手到最終落地很曲折,前後持續6天。因為沒捐贈過,所以流程一臉懵逼。先找到湖北省慈善總會,說先填捐贈意向書,對方蓋章審核後,我們才能安排發貨,但是他們不負責報關、運輸,貨物到國內需要找其他運輸公司負責;於是我又打了一圈電話,找到幾個運輸、報關公司,得到的結論是貨物只能發到長沙,長沙到武漢的運輸他們會幫我們聯繫。我心想幫我們聯繫是啥意思,最關鍵是我們貨物也發不到長沙,只能到烏魯木齊或北京,對方說烏魯木齊他們肯定沒辦法弄進來,北京也很難,只能想其他辦法了。

幾經輾轉找一家武漢本地的外貿公司,據說只要填寫完捐贈意向書,後面事我們就不用管了,他們負責把物資送到醫院。聯繫之後,填了1份武漢紅十字會的捐贈資料,大意是我們把物質捐給紅十字會,紅十會在把物資分配到醫院。中間配合修改資料,給公司蓋章,七七八八的弄了兩天晚上都是凌晨2點才睡覺。這又過了兩天,武漢紅十會負面鋪天蓋地的,外貿公司聯繫我說現在貨物到了北京但是清關清不出來了,我說那怎麼辦啊,對方說換成湖北省慈善總會試試。於是我又換成湖北省慈善總會,由這個機構在轉贈給醫院,又折騰一遍重新準備資料。貨物到達北京,前後大概有6天,才送到了我們指定的醫院,這是因為這家外貿公司幫忙在處理,要不然估計夠嗆。說真的,捐贈不容易。

2020年2月1日

公司宣佈開啟遠程辦公,雖然與前段時間差不多,都是1個人在家待著。但是白天上班有事情處理,晚上才比較悠閒。整體來說心情好了很多。當然是建立在我不看微博、不看朋友圈的基礎上。

前幾天不能看微博,這幾天就連微信朋友圈也不能看。開始陸陸續續看到一些認識的朋友發一些求救信息,不是他們本人大部分是他們的親戚什麼的,病毒離我們越來越近。

小區剛開始不公佈每日疫情人數,但看到武漢整體人數上升,我們心裡知道我們小區不可能沒有。在業主的逼宮之下,小區開始公佈每日疫情人數,剛開始5個,後來8個,再後來12個,在後來···;人數不斷的上升,我不敢下樓,很擔心自己。

期間很多朋友打電話、發微信、發語音來過,有的是來問候的,有的是來確認消息的,每天都很多。有幾個朋友,每天發消息我,確認我是否還好,有些其實很久沒聯繫的朋友。後來看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開建,很多朋友發消息來安慰我,說你看政府還是很給力的,你們很快就沒事了。我說,沒那麼容易的。他們覺得我很悲觀,擔心我情緒出問題。

2020年2月4日

武漢宣佈開始採用方艙醫院模式,在武展、洪山體育中心等地開始實施。外地朋友可能都沒看到,我發給他們,他們都覺得很驚訝,說沒想到這麼嚴重。期間有個高中同學,跟其他人一樣發消息問我武漢怎麼樣,我不太願意說武漢的情況了,真的麻木了。他很擔心武漢的事態發展,擔心醫護人員、擔心老百姓。擔心我情緒會出問題,沒事就喊我打遊戲,下班後有時間就跟他打兩局。

有一天他跟說,要給我郵寄藥物,我說武漢藥店是開門的,他說你別下去了你小區那麼多確診的。他在興國老家,據說買藥是被拉去量體溫、甚至隔離什麼的,他就找了深圳的一個朋友,說可以幫忙郵寄藥。我剛開始是拒絕的,因為覺得沒必要,藥店不是開著嘛,他擔心情況進一步惡化,如果萬一發燒感冒了還能救急用,這時候去醫院肯定沒位置,關鍵是醫院目前應該是最大的感染源,現在去跟送死差別不大。

因為武漢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很多沒等確診就掛了的,所以我也有些怕,一床難求啊。說不過他,最後他找人給我郵寄了幾盒藥,給他錢也不願意收,可能在他心裡是小事,對我來說可能是救命的大事。

2020年2月16日

這段時間,武漢的疫情數字每天都在暴漲,我把新聞APP刪了,微博同城也不看了,有時間就安排聽2小時課,然後再玩一會遊戲或看電視,心情好了很多。不過,尷尬的問題來了,我的餘糧不多了,青菜早就沒了。前幾天,樓下商店開門了,有米、還有零食。我跑了兩趟,整了兩袋米回來,弄了一大袋子青菜,也管不上是什麼青菜了,拎著就走。回來之後,洗頭洗澡,把衣服換了,口罩用塑料袋裝好扔了,這才算放了心。

很早,就聽朋友們說這裡小區不讓出門了、那裡小區不讓出門了。但我們武漢小區不讓出門也就這幾天的事,嚴禁出門是今天的事。武漢啊,從1月23號封城起,一直是外緊內松。嚴禁走出武漢市,但市內還是隨意走動,這不新聞還有排長龍買菜的。今天,小區終於嚴禁出門了!

更多封城日記,請關注公眾號“長篇與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