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沒有動力,有獎無勵的績效考核,這樣的方式要調整

私信“考核”二字,附送長達1小時的員工績效考核激勵視頻!

案例:有獎無勵的績效考核

某醫院連鎖企業,對管理層每季度考核一次,而考核相關的季度獎勵來自當季超出公司利潤目標部分的提點,如果當季沒有超額利潤提點,就沒有任何激勵可言。據說,一年四個季度,最好的時候只有一個季度能拿到這種獎勵,而且拿的都比較少。

點評:這種設計有另一種大鍋飯的味道。只強調團隊而忽視個人,無法提升個人的創造力。相對個體而言,這種激勵是比較間接的,力度也非常有限。有些老闆將利潤目標定得過高,對員工而言,只能將這個獎勵的獲得機會寄託於市場好壞、某一兩個部門的努力和老天爺的關照了。

員工沒有動力,有獎無勵的績效考核,這樣的方式要調整

案例:強制分佈的績效考核

某連鎖服務企業每個月從經營毛利中提成一份獎勵比例,用於團隊的獎勵。該企業將團隊按ABCDE5個維度進行強制分佈,其中A佔10%、B佔30%、C佔30%、D佔20%、E佔10%,在激勵上,A有大獎,B有小獎,C可持平,D要扣薪,E要扣薪加淘汰轉崗。

點評:這是傑克·韋爾奇倡導的活力曲線法則,自然不會有什麼不妥。末位淘汰,用好了肯定是有一定效果的,強制分佈也是符合團隊與人才管理規則的。但是,這種設計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在實際操作上卻存在不少缺陷:

一是評價規則是否合理;二是考核者是否具備公平公正、不做老好人的基本素質;三是重規則忽視人性;四是員工的努力與回報並不直觀;第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設計通常的激勵力度都比較小,或者只有極少部分的人能獲得大獎勵,絕大多數人都得不到高激勵。可以這麼理解,老闆想通過將正激勵、負激勵組合起來發揮更大的功效,前提是少分錢!

員工沒有動力,有獎無勵的績效考核,這樣的方式要調整

案例:掛鉤薪酬的績效考核

很多企業為了推行績效考核,又為了讓績效考核受到員工的重視,具有一定的利益驅動力,喜歡採用這種設計方法。類如:某經理固定月薪10000元,從其中抽取1000元放到績效工資,公司也補貼1000元放進去,這樣他的總工資就變成了11000元,其中績效工資是2000元。然後,公司自然會訂立高目標的績效考核指標,大多數情況下,這位經理的2000元績效工資會被不同程度的扣減。

老闆認為,經理應該可以接受,因為扣減幅度一般不會超過1000元,而這個範圍的工資是公司另外增加進去的,況且萬一做好了還有獎勵。

點評:任何機制都要從企業和員工兩個方面去看。老闆這麼想沒有錯,錯在他不知道員工是怎麼想的。員工從第三個月開始,內心就會開始堅定地認為自己的月薪是11000元(不再是10000元了,因為自己應該拿這麼多錢),老闆故意訂立高目標、高要求、高標準,根本就是在想方設法扣我的工資(這是我的既得收入啊)。

員工有了這樣的思維,一定會對公司推行的績效考核產生強烈的牴觸、反感和否定。最終績效考核會因為得不到員工的認可與支持,要麼流於形式,要麼半途而廢。

員工沒有動力,有獎無勵的績效考核,這樣的方式要調整

總結:KPl為何不能適應時代與現實的需求?

1.KPI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需求。

2.KPl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反而會引起員工的反感與牴觸。

3.KPI不適應為員工增加收入的時代發展趨勢。

4.KPI忽視員工的需要,違背平衡和共贏的新社會規則。

5.KPI缺乏足夠的驅動力,會淪為注重考核和評價的工具。

6.KPI助長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目標和利益的矛盾,並不會讓兩者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