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而沒有託孤趙雲呢?

諮史通鑑


筆者認為,諸葛亮和李嚴是當時託孤最佳選擇。



先說趙雲為什麼僅僅在場,而沒有成為託孤大臣。

趙雲一開始追隨公孫瓚,在這個期間和劉備相識,但兩個人並沒有擦出火花。

後來劉備和趙雲先後離開公孫瓚,在數年後趙雲投靠劉備,成為劉備麾下第三號武將。

趙雲在歷史上的軍事成就比較有限,沒有做過一方長官,不像關羽和魏延,鎮守一方手握兵權。

他和許褚比較類似,長期擔任劉備的侍衛長,負責劉備的安全。

如果論治國理政,趙雲的水平和諸葛亮,李嚴有較大的差距,這一點是劉備非常清楚的。


而諸葛亮和李嚴則代表著蜀漢最強大的兩個派系。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心腹,是荊州派的核心人物,劉備能夠在荊州站穩腳跟,主要還是諸葛亮和手下的支持。

所以劉備在託孤時,有這麼一句話給諸葛亮。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句話看似短短十幾個字,但卻看出諸葛亮在蜀中的份量,也能從中聽出劉備其實對劉禪繼位是有些擔憂的,他必須要徵得諸葛亮的同意,才能讓權力順利交接。

作為蜀中最大派系的頭腦人物,諸葛亮自然知道劉備的話有深意,所以趕緊表忠心,發誓要盡心輔佐劉禪。

而李嚴則是東州派系的首腦人物,他早年追隨劉表,曹操佔領荊州後帶著家人投降劉璋,是外來人員入蜀的傑出代表。


劉璋對李嚴非常倚重,任命他做了成都縣令,後來投靠劉備,官職做到了尚書令。

劉備託孤時對李嚴說了這樣一番話。

丞相諸葛亮負責治理,中都護李嚴負責蜀漢軍事。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也非常有深意。

諸葛亮做行政長官,而李嚴做軍事長官,兩者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不易形成一人專權的局面。

同時,劉備為了平衡內部的利益分配,所以才做了這樣的安排。

至於趙雲,劉備後來說了這樣一番話。

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

這句話雖然說的是讓趙雲監督劉禪,可是諸葛亮心裡卻清楚,為了讓趙雲監督劉禪,也是保護劉禪的周全。

有了這些人事安排,劉備才稍微放心,在不久後去世。



蜀漢按照劉備的安排進行了權力交接和分配,只是中途諸葛亮和李嚴出現分歧,李嚴被罷官,諸葛亮掌握了軍政大權。

—End—



冷月鉤沉


古往今來,臨死前託付後事是很常見的,而當這種事上升到軍國大事事時,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轟動一時,影響後世。劉備臨死之前託付後事時,為什麼不把蜀漢交給其他人,或者幾個人一起相輔相成,而是選擇將整個蜀漢都交給諸葛亮呢。

劉備臨終前將整個蜀漢託付給諸葛亮,這樣的行為被《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贊為“古今之勝軌也”。陳壽是三國後期人物,耳濡目染加上親身經歷,經歷了三國時期的幾個託孤,見證了劉備託孤的成功,並對劉備給予高度評價,以最為權威的方式肯定了劉備、諸葛亮的君臣關係,那麼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諸葛亮,而不是趙雲、李嚴或者其它人呢?

一、魚水君臣

諸葛亮加入劉備,是經過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而出山輔佐劉備的,當時的劉備已經四十多歲,但他並不安於現狀,仍有著想要成就事業的心思,併為此付出實際行動,對於諸葛亮,劉備是一種強烈的渴望得到心理。

而諸葛亮也不負劉備所望,即便當時的劉備僅有新野城安身,但是諸葛亮並不嫌棄劉備所能給予的舞臺太小,而是敞開胸懷,放眼天下,為了劉備制定了一個如何完成天下一統的宏偉計劃。以劉備的識人之能,他能看出馬謖言過其實,又能看出能吃十萬魏兵的魏延有真本事,也就能看出諸葛亮並不是在跟他吹牛,與此同時他也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誠意。

諸葛亮加入劉備後,倆人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這種親密關係甚至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滿,想當初趙雲加入劉備時,劉備與趙雲也“寢則同床”,張飛等尚且沒有“吃醋”,而這時候對諸葛亮卻有很大的意見,說明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程度已經超過了當初的趙雲,而劉備還親切的將這種關係稱為“如魚得水”。

二、才能

正如劉備遺言所說,劉備認為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曹丕是魏國的皇帝,劉備拿諸葛亮與曹丕相比,一方面是明示諸葛亮是可以擔當一國君主的人才,另一方面則是表示託付給諸葛亮的是整個蜀漢,而不是教育兒子或者單純政治,或者單純軍事上的事。

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蜀漢基業是劉備、諸葛亮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辛辛苦苦打下來的,而在創業的道路上喪失瞭如龐統等一干優秀的人才,這份勞動果實如果輕易被人奪去,後世讀者尚且心有不甘,何況劉備、諸葛亮等當事人。

劉備生前顛沛流離,親眼見證了袁紹、劉表等一方霸主因為兒子的無能導致了基業全部被他人所奪,因此遺言中刻意將承繼蜀漢的劉禪拿出來給諸葛亮評判,如果劉禪的才能不足以安邦定國,便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當時尚且健在的趙雲雖然也是劉備早期一起創業的人才,而趙雲雖然有儒將之風,但畢竟還是個武將,蜀漢的興盛單靠打仗顯然是不夠的。趙雲雖然也表現出了過人的戰略眼光,以及兼愛百姓的儒家風範,但在興國安邦上,跟諸葛亮這種曠世奇才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三、夢想

劉備年少時,曾指著家鄉的桑樹說,將來出行的工具,一定會像這顆桑樹這麼氣派。而當劉備懷揣著漢室宗親的名片踏上夢想之路後,發現一切並不是那麼容易,在經歷了黃巾之亂、討伐董卓、諸侯割據的世面後,儘管劉備非常努力,但是劉備半輩子下來,仍舊一事無成。

劉備四十多歲,客居荊州,過了幾年安穩日子,但他並沒有因為有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感到欣慰,反而因為“髀肉復生”而感到沮喪,建功立業的決心仍然在深深的刻在心裡。“苦心人,天不負”,經過不斷努力,劉備終於窮極後半生,建立了蜀漢基業。但事情到此並未結束。

“事業尚未陳功,將帥仍需努力”,劉備留下的蜀漢,並不是一個天下一統的蜀漢,且將滅吳、滅魏放在一邊,就當時的蜀漢來講,劉備剛剛經歷了夷陵之敗,許多優秀的人才都在這場戰役中喪生,兵馬錢糧損失無數,蜀漢急需要時間和人才來恢復戰鬥力,而所謂的“守成之君”,顯然是很難辦到這些的。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鼎足蜀漢只是取得了爭天下的基本資本,這離當初的夢想還有很大的距離。人在成長,夢想也在變化,劉備的夢想不再是什麼出行有派頭,而是通過“成霸業、興漢室”,待到天下一統時,再來理所當然的享受這些榮譽。但可惜天道有輪迴,劉備六十三歲時,病逝永安宮,沒能在理想的道路中繼續走下去。

人死了,夢想還要繼續。“興復漢室”是劉備的夢想,也是諸葛亮的夢想,當初隆中對策,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興復漢室的計劃,劉備沒能走完,剩下的就要諸葛亮去走。而這種理想情懷,年僅十七歲的劉禪是不會懂的。為了讓諸葛亮在夢想的道路上不受阻礙、免受非議,劉備讓劉禪三兄弟認諸葛亮為父,而劉禪也不負劉備期望,將誹謗諸葛亮的李邈處以極刑。

四、回報

劉備的前半生雖然很狼狽,但是仍然被諸侯所重視,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打出了一個以“信義”為本的劉備,人們對這樣的劉備不但表示歡迎,甚至可以對其託付。

劉備救援徐州,徐州太守陶謙為了徐州安危,將徐州送與劉備,劉備不要,陳登等人還勸劉備一定要要,劉備客居荊州,荊州劉表病重時良心發現,要將荊州交付與劉備,雖然劉備出於道義方面的考慮,不願意接受這樣的饋贈,但是對於別人的信任,劉備是非常感激和感動的。

劉備與陶謙、劉表這些人其實一定程度上算是萍水相逢,但是這些人臨死之前都誠懇的將自己的基業拱手相送,劉備與諸葛亮十五年的魚水之情,送一個蜀漢給諸葛亮,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被陶謙、劉表所感動,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回報別人對他的信任。

劉備是個有理想的人,但他並沒有因為理想而喪失理智,他是聰明的,直爽的,他親眼見證了曹操是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又親眼見證了曹丕是如何篡漢自立的,且又親身經歷了被臣下推舉為王、為帝。劉備清楚的知道,君弱臣強,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有那麼一天,即便諸葛亮不願意,也會有人將諸葛亮往更高的位置上推的。

劉備與諸葛亮因為一個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一起,有朝一日理想實現時,諸葛亮卻被罵成了“漢賊”,這個是劉備不願意看到的。所以為了讓諸葛亮免於遭受這些干擾,劉備乾脆臨死之前留下一個不可違反的“皇命”。霸業真成的時候,興的是不是漢室,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建立起劉備與諸葛亮心中那個理想的國度。

知遇恩情這種事,很複雜的。






隔壁的老王呢


嚴格的說,劉備託孤的只有諸葛亮,李嚴只是個陪襯,而趙雲則另有安排。

在劉備臨死的時候,確實下旨命令諸葛亮和李嚴一起輔佐劉禪。其中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總領內外軍事。粗粗一看,諸葛亮和他是一文一武各管一攤。不過劉備的安排很有意思,李嚴雖然和諸葛亮一起成為顧命大臣,但是卻被留在了永安。

永安是蜀漢和東吳邊境的重鎮,在夷陵之戰以後蜀漢對東吳防備心很強,永安的位置確實很重要。不過永安畢竟地處一隅,李嚴在這裡根本無法輔佐劉禪,也無法影響朝政。諸葛亮此後南征南蠻,北伐關中,都是自己指揮部隊,根本沒有經過李嚴。

所以名義上李嚴總領內外軍事,但是實際上真正管轄的只有永安附近的軍隊,和他顧命大臣的身份很不相配,和諸葛亮的權力也無法相比。從這點來說,實際上劉備真正託孤的只有諸葛亮而已,李嚴只是一個擺設而已。

而趙雲雖然沒有成為顧命大臣,但是他的職責也很重要。

根據《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在建興元年,趙雲被任命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之後不久又被升為鎮東將軍。蜀漢前期對官位控制很嚴格,趙雲顯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連續兩次升遷。考慮到建興元年也就是章武三年,趙雲的前一個任命應該是劉備臨終前的安排。

中護軍掌管禁軍,宿衛皇宮,還有選拔、監察武官的權力,責任重大。劉備任命趙雲為中護軍,顯然是要他坐鎮成都保護劉禪。在當時蜀漢的武將中,論資歷和信任,也只有趙雲才能讓劉備放心,所以他雖然不是顧命大臣,職責卻不輕。


不沉的經遠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因為諸葛亮和李嚴是文臣,而趙雲是武將,一般文臣主內,武將主外,在加上諸葛亮和李嚴是蜀國的政治中樞。因此劉備才會會託孤諸葛亮和李嚴。

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劉備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


第一,劉備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諸李配”開啟後劉備時代。

朝廷中樞不能亂,安定團結一致對外,要想不爭奪權利,就得將權利高度集中,不讓外戚,宦官勢力打打殺殺,劉備經歷的這種事情太多,有太多的前車之鑑在眼前,所以劉備將託付之重任交給諸葛亮和李嚴。


其次,諸葛亮和李嚴的政治勢力差不多,諸葛亮是劉備的原班人馬,而李嚴是原益州的勢力,兩個人的勢力合在一起,剛好就是蜀漢的整體實力。所以“諸李配”是劉備的人事佈局。他希望蜀漢的核心班子以後就按照他的佈局來搭配。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病重的劉備,他比任何時候都要清醒。所以他的這種人事佈局是他權衡了很長時間,才定下來的。他的人事佈局給後劉備時代,開了一個好頭、

李嚴(上圖)和諸葛亮(下圖)搭配組班子,開啟了後劉備時代的腔調。


第二,劉備在臨終前,設下了一個“一箭雙鵰”的局,平衡了蜀漢的各方勢力。

在穩定蜀漢內部,抵禦曹魏和吳國的同時,要讓“江山不變色,不變制”,就要制約首輔重臣的權利,因此,劉備安排了李嚴“輔助”諸葛亮,兩個人分表代表了蜀漢的新老勢力,所以雙方互相平衡,制約,可以避免一家獨大,搞一言堂的局面。這就是所謂的“第一雕”。

其次,劉備在彌留之際,曾對諸葛亮說過:“你的才幹,勝過魏主十倍,一定能夠治國安邦,如果嗣子可輔,輔之,如期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了劉備的話,驚了一聲冷汗,立即下跪,趕緊向劉備表忠心,說自己必當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劉備已經利用李嚴來制約諸葛亮,但是劉備覺的還是不放心,原因在於。自己的兒子爭氣,說的好聽點,叫做為人寬厚,難聽點,就是懦弱,所以劉備才會直言不諱的對諸葛亮說這些話,把諸葛亮逼到了牆角,讓天下人都監督諸葛亮,諸葛亮愛惜自己的名聲,當然不會那麼做,所以至此以後,他生活在誓言當中,必須鞠躬盡瘁。這就是所謂的“第二雕”。

至此,劉備彌留之際設下的一個“一箭雙鵰”的局,換來了蜀漢四十年的苟延殘喘,現在看來,還是很值得的,

劉備臨終設下的的一箭雙鵰之局(上圖),使的諸葛亮鞠躬盡瘁,忠心於蜀漢。


第三,蜀漢人才匱乏,劉備用人拙荊見肘。”諸李搭班子”,成了劉備的無奈之舉。

從關羽失去荊州到劉備被陸遜擊敗,蜀漢政權在這幾次事件中,逝去的人員越來越多,關平、關平、馬良、張飛、馮習、張南、再加上在攻下漢中第二年就離世的蜀漢第一謀士法正,蜀國的文臣武將幾乎消亡殆盡,在戰爭年代,人才,尤其是重要將領和優秀的謀士是十分難得的,可能直接決定者戰爭的勝負和爭霸戰爭最終的贏家。

這個時候用人荒的出現,使的預感到自己生命已經到了盡頭的劉備,不得不開始考慮蜀漢的未來,但是劉備突然發現蜀漢人才庫竟後繼無人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只能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這兩個中年人。

因此,劉備託孤諸葛亮和李嚴,是無奈之舉,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也想給劉禪找些青年才俊來搭配班子,但是因為朝中真的是人才匱乏,後繼無人阿。所以他只能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

蜀國五虎上將幾乎消亡殆盡,蜀漢人才匱乏(上圖),諸葛亮被劉備託孤,實屬無奈之舉。


為什麼不託孤趙雲那?

因為趙雲是五虎上將獨苗,一直都是先主劉備的貼身保鏢,你讓他帶兵打仗還可以,你讓他治國理政,搞國家建設,這不是為難趙雲嗎。趙雲不是一個全才,他只是一員武將,能力有限。劉備作為一代梟雄,能不瞭解自己的臣下嗎。

其次,趙雲年齡不小了,歲數比諸葛亮還大一點,諸葛亮的話,劉禪這個年輕的君主都不聽,更別說趙雲了。劉禪這個君主多少還是喜歡和年輕人共事。

所以,劉備也是深思熟慮過這個問題,也覺得趙雲各方面都不適合,才沒有把趙雲安排到託孤大臣的位置上。

歲月神偷,趙雲力不從心,


綜上所述: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屬實無奈之舉,只因為人才極度匱乏,而不用趙雲,只因為趙雲年齡太大,又是武將,缺乏治國理政的能力,所以才會被劉備排除在外。


向日葵愛歷史


趙雲是武將,衝鋒陷陣可以,運籌帷幄不行。而諸葛亮自己本身就是軍師,並且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為劉備三分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劉備臨終只能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危,召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後事,他躺在病榻上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可以安邦定國,完成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請您輔佐他:如果他不中用,請您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滿面地說:“臣一定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安託孤”。

關於永安託孤,有些人認為劉備完全信賴諸葛亮,這種境界是古今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也有人質疑說,劉備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並非出自真心,劉備對諸葛亮心懷猜忌,但又不得不託孤於他,於是說出這樣的話,把諸葛亮逼到沒有迴旋的餘地,不得不至死效忠。但不管怎樣,諸葛亮的一片忠心,可昭日月。


蜀漢政權很特別,它就像一杯層次分明的雞尾酒,由三股力量組成。第一股力量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人,包括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是蜀漢的最高階層,掌握著國家的主要權力;第二股力量是劉璋留下的人,比如李嚴等,這股力量居於蜀漢政權的中層;第三股力量是益州士生士長的官員和本地豪族,這股力量處於政權的底層。

蜀漢的三股力量形成的政權結構當然不會安定,尤其下兩層是不服氣的。所以劉備不單要託孤諸葛亮,也要託孤李嚴。這樣也可以互相監督。


劉備兵敗病死白帝城,現在由一個丞相來代行君權,各個階層都各懷心思,眼睜睜地盯著諸葛亮的一舉一動。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有採取依法治國的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用公平公正的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才能讓不同階層的人心服口服。


楓葉永刀


託孤一般情況下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受託孤的人基本上要在皇帝親政以前代替皇帝治理國家,如果託付不當,很容易出現政治危機。這就要求最高當政者在選擇託孤大臣時必須要慎而又慎,要避免潛在的政治危機。


在選擇託孤大臣時,無非要從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第一,當然是才幹。才幹包含的方面有很多,最基本的當然是政治能力,然後是軍事能力。第二,就是人品。託孤大臣一般是有很大的權力,很容易成為權臣。如果心術不正,沒有很好的政治操守,很容易出現像司馬懿那樣陰謀家篡位;第三,應該是政治平衡。光有才幹和人品還不足以保證能夠政治穩定,還需要最高當政者在託孤的同時設計一套各方勢力相互制約,且能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穩定的政治生態,從而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治框架,以便於不出現野心家、陰謀家或者像宋太祖那樣的“身不由己”的例子。

從以上三個方面對趙雲的條件進行分析,就能夠得出趙雲到底適不適合成為託孤大臣。

首先來看才幹和人品。趙雲的人品自然是沒話講,他的整個生平已經為他的人品做了很好的詮釋,這個不必多講。我們單講他的才幹。趙雲的才幹主要表現在軍事上,拋開三國演義裡的大戰長坂坡不講,因為這是個人英雄主義,在大規模軍事行動中並沒有什麼用。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趙雲的軍事能力在蜀漢層面來說,還是數得著的,以穩字為主,沒有大勝,也沒有大敗。但要進入托孤考察對象顯然還不行,還需要考察最重要的政治能力。趙雲在三國裡主要是領兵,但是也有過參與政治的機會。但是,他的表現並不能及格,最典型的莫過於他獨自領兵收復桂陽郡的表現。在趙雲收復桂陽且被劉備任務為桂陽郡守以後,實際上趙雲此時已經是被劉備視為主政一方的大員,要讓他獨擋一面了。此時,當地的實力派趙範想把自己守寡的嫂子嫁給趙雲,以進行政治結盟。可是趙雲的表現卻很幼稚,以個人名節為理由拒絕了。在那個年代,聯姻是常用的政治結盟手段。比如:劉秀和河北郭氏的聯姻,劉備和東吳的聯姻,都是政治聯姻,但兩人都是毫不猶豫的就同意了。從這一點兒上看,趙雲在政治上是相當不成熟的。他拒絕聯姻也使趙範始終不自安,最終逃走。從此以後,趙雲再也沒有獲得過參與政治的機會。他在劉備心中已經留下政治能力不過關的印象,沒有進入托孤大臣考察對象是必然的。


說完才幹,再來講講劉備為自己身後設計的政治架構。眾所周知,蜀漢的政治勢力大致上有兩大派系,也就是外來的荊州派和益州本土派。而劉備選的這兩個人剛好是這兩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如果法正此時還活著,那麼就會是法正而不是李嚴。兩個基本上都是軍政能力較為均衡,可以相互制約。如果再加入軍方的代表趙雲,那麼諸葛亮的勢力將具有壓倒優勢,政治平衡很快就會被打破。事實上在劉備逝世後,諸葛亮還是想方設法最終將李嚴拿下,所有權力收歸己有。好在諸葛丞相的節操有保證,成就了他成為一代名臣楷模,為萬世敬仰。



孤獨守夜人


趙雲沒有治國才能,沒有託孤的資格

這就是劉備不託孤趙雲的原因。對於劉備而言,趙雲就是他的私人保鏢,從來沒有讓趙雲治理一方。

劉備奪取荊州四郡時,雖然曾經讓趙雲領桂陽太守,但身份還是偏將軍;入蜀時,讓趙雲領留營司馬;入蜀後,冊封趙雲翊軍將軍;夷陵之戰時讓趙雲都督江州。

因此趙雲是否有治理能力,難以得知——因為趙雲沒有得到治理一方的機會,沒有像關羽鎮守荊州、張飛鎮守巴西、魏延鎮守漢中。

李嚴以能幹出名先後受劉表、劉璋、劉備三個君主重視

李嚴原本是劉表部下,出身估計不高(少年時就擔任郡吏養家),因為能幹出名,被劉表看中,讓他去郡縣基層鍛鍊。曹操攻打荊州時,荊州投降曹操,惟獨李嚴鎮守的秭歸投降劉璋。劉璋因此讓李嚴擔任成都令,李嚴再次以能幹聞名。劉備入蜀時,投降劉備,被劉備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夷陵之戰敗後,劉備重用李嚴為尚書令——僅次於丞相諸葛亮;劉備死前,劉備遺詔李嚴和諸葛亮輔佐後主。

劉備的方案是:

丞相諸葛亮負責治理,中都護李嚴負責蜀漢軍事。

劉備死後,諸葛亮回漢中,李嚴繼續留在永安。

原本劉備由李嚴負責軍事的安排,在1年後諸葛亮開府後,卻成為了諸葛亮文治、軍事一把抓,南征、北伐更是被諸葛亮壟斷。

劉備死前的安排成空。李嚴從建興元年到4年是中都護,建安四年被調到江州,成為前將軍,建興8年成為膘騎將軍。李嚴的軍權一步步被在成都控制劉禪的諸葛亮奪走。

劉表、劉璋、劉備三人都重視的李嚴,前後兩次以才幹著稱,為什麼在諸葛亮手下就什麼特別表現呢?

李嚴、魏延在劉備時期都有不錯表現,但諸葛亮時期就難有表現,說明諸葛亮用人存在偏差。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漢昭烈帝劉備臨終前,將蜀漢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之所以不是選擇諸葛亮一個人,就是害怕諸葛亮會變成曹操。

但是諸葛亮和李嚴是兩個陣營的人,很難密切合作,劉備為什麼不選擇趙雲來一起當顧命大臣。

按常理來說,選擇顧命大臣的標準也就是四個:忠誠、威望、能力、地位。趙雲和劉備也曾同床而眠,可以說是劉備除了關羽張飛之外,趙雲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而趙雲也一直給劉備的後勤部隊,他曾經當過桂陽太守、公安司馬、江州的翊軍將軍,趙雲對劉備可謂是忠心不二。

再來說一下趙雲的威望。趙雲被封為虎威將軍不但能威懾敵人,而且也能威懾內部,劉備讓趙雲當自己的後勤大總管,就是因為趙雲,能鎮得住劉備囂張跋扈的老婆孫小妹。

關於趙雲的能力,很多學者認為:“趙雲明大義,斷大策,同等於魯肅”、“趙雲不獨有將略,其看事決斷穩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最後再說一下趙雲的職務。趙雲雖然屬於“雜號將軍”,但劉備討伐孫權的時候“趙雲督衛江州”,實際劉備是把自己的大後方交給了趙雲。並且劉備在夷陵慘敗之後,趙雲親帥大軍趕到永安接應劉備,要不然劉備就回不到蜀國了。

綜上所述,趙雲具備了顧命大臣的四個必要條件,並且當趙雲當就在永安,但是劉備卻只託孤於把諸葛亮和李嚴,卻吧趙雲晾在了一邊,只有兩個重要的原因:(1)當時趙雲已經六十五歲了,比劉備還大兩歲,趙雲的年齡已經超過了託孤的要求,這和當年曹操把郭嘉看做可以託孤的心腹一樣,原因就是:“諸君年齒均長於我,而郭奉孝最少。”;(2)無論趙雲是不是顧命大臣,他都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當初趙雲不顧生死兩次救出救危在旦夕的劉禪,他心裡對劉嬋具有別樣的感情。

公元前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而沒有託孤趙雲呢?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劉備永安託孤是三國曆史中一段佳話,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那麼為什麼劉備會託孤諸葛亮與李嚴,個人認為那是因為諸葛亮與李嚴都是能力超群之人,各有所長,又對劉備忠心耿耿,再者他們倆是蜀漢政權內部荊州和東州集團的代言人,可以制衡益州本土集團。至於為什麼沒有託孤趙雲,是因為趙雲與諸葛亮為同一陣營,加之趙雲被劉備視為家將,不適合託孤。

劉備為什麼會託孤諸葛亮和李嚴

蜀漢政權作為一個外來政權,其內部構成錯綜複雜,簡單的說蜀漢政權有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李嚴所代表的東州集團,和根深蒂固的地頭蛇益州集團,其相互之間的平衡就是劉備託孤需要考量的。

因此身為一國之主的劉備在深思熟慮後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他不但要選擇合適的人才,更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所以才會做出如此選擇。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三國志》

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戰略策劃師加內政總管,初出茅廬便為劉備集團指明方向,之後聯吳抗曹,總管後勤保障工作,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其能力人品無需多言,更重要的是他即是元老又是荊州集團的代言人,加上已經貴為丞相,是當之無愧的肱骨之臣,所以託孤諸葛亮是合情合理,毫無疑議。

那麼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雖然是荊州人但卻是東州集團的人,這也是他具有獨特的優勢,而法正死後,李嚴儼然已是東州集團首領。

而且李嚴在劉備入益州時,率眾投降,為劉備送上了一記神助攻,加上李嚴軍事能力突出,不論是以五千人殲滅數萬盜賊,還是大破南中叛軍高定,都可以看出其不俗的能力。

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音淒。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嶲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三國志》

因此在章武二年,劉備將李嚴招至永安,加為尚書令。章武三年,劉備託孤時加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成為軍界首腦人物。

劉備為什麼沒有託孤趙雲

趙雲,一位三國時人氣極高的勇將,一生為劉備出生入死,在公孫瓚手下時就與劉備結下深厚的友誼,跟隨劉備之後更是救後主,保主母,立下大功。但劉備沒有託孤趙雲,個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趙雲與諸葛亮同屬於劉備創業元老,歸屬同一集團,有諸葛亮代言足矣,無需再託孤趙雲。

其二,趙雲雖然英勇善戰,但劉備對他的定位是心腹家將,並不是像關羽,魏延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因此,趙雲並不適合託孤。

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雲別傳》

總結:綜上所述,劉備託孤諸葛亮與李嚴是因為此二人能力出眾,各有所長,而且分別代表了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這樣做可以更好的與益州本土集團保持相對平衡,有利於蜀漢政權的穩定。

而劉備沒有託孤趙雲是因為趙雲與諸葛亮為同一集團,無需託孤,加上趙雲在劉備心中是心腹家將,不適合託孤。


臨石觀海


託孤歷來是國家大事,因而託孤大臣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永安託孤,劉備選擇了兩位託孤大臣,一位是蜀漢政權的二號人物諸葛亮,另一位便是尚書令李嚴。而並沒有選擇早就追隨於他的趙雲。

為何會選擇諸葛亮?

託孤之人主要講求兩點,一個是威望要高,一個是能力要強,威望不高鎮不住場面,能力不強辦了實事。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二把手,威望自然很高。作為蜀漢的百官之首,能力更是超一流。更何況,蜀漢剛立國不久,便經歷夷陵之敗,其內部實際是危機四伏,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第一能人,不用多說,自然是劉備託孤的首選之人。

為何會選擇李嚴?

蜀漢政權內部主要分為三支勢力,一支是由益州本土勢力組成的益州派,一支是劉焉父子統治益州時期入蜀的東州派,最後一支便是劉備的老班底荊州派。這三股勢力相處並不融洽,彼此之間頗有矛盾,因而蜀漢政權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要協調好這三股勢力。

以劉備為首的荊州派自然是蜀漢政權的主體,但作為新來者,要想在益州站穩住腳就必須依靠其他勢力,相比較而言,東州派自然比益州派更適合做團結對象。而李嚴便隸屬於東州派。李嚴本是荊州人,劉表死後,劉琮投降了曹操,李嚴便棄官入蜀,被劉璋任命為成都令,劉備入蜀後,李嚴順勢投降了劉備,被劉備委於重任。因而李嚴算得上是一個親荊州派的東州派人士,並且李嚴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自然也就成為了劉備託孤考慮的對象。

選擇李嚴除了是要拉攏東州集團外,可能還有一點便是要牽制諸葛亮,畢竟諸葛亮位高權重,而劉禪年幼,劉備防備他也是極有可能呢,當然這一點只是個人的猜測而已。

為何不選擇趙雲?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感覺趙雲在蜀漢政權內部有著很高的地位,其實不然,在劉備生前,趙雲一直都只是個雜號將軍,直到劉禪繼位,才被拜為鎮東將軍。反觀蜀漢的另一位大將魏延,早在劉備稱漢中王時,便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成為封疆大吏,劉備稱帝后,更是拜其為鎮北將軍。相比較而言趙雲在蜀漢政權內部的地位可能還沒有魏延高。

其實除了趙雲地位不夠高外,還有一點便是面對蜀漢危機四伏的局勢,作為武將出身的趙雲實際上是沒有能力去擺平這樣的局面,所以說這也是劉備不考慮他的原因。

更何況趙雲同屬於荊州派,荊州派已經選了諸葛亮為託孤大臣,如果再選一個荊州派人士不利於內部勢力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