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是英国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创作的逻辑学著作,1921年首次发表。

《逻辑哲学论》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表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是怎样由于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

《逻辑哲学论》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1]

作品名称

逻辑哲学论

外文名称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作者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字数

106000

类别

逻辑学

内容简介

《逻辑哲学论》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则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从这七个论题的顺序看,维特根斯坦首先对世界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原子事实。接着他又把原子事实同思想联系起来,认为思想就是事实的逻辑形象。思想是通过命题来表述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有意义的命题与现实是相对应的。这样,维特根斯坦就把语言和世界联系起来了,并进而从对世界的逻辑分析过渡到对命题的逻辑分析。维特根斯坦研究了命题的三种主要形式,即基本命题、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和命题的一般形式。通过对命题形式的分析,维特根斯坦为思维划定了一条界线,并对传统哲学的问题进行了考察,最终得出存在着不可说的东西,对此应当保持沉默。[2]

作品目录

英译者前言——皮尔斯,麦克吉尼斯导言——罗素逻辑哲学论索引译后论[1]

成书过程

1912年到1914上半年是《逻辑哲学论》思想的酝酿期,1914下半年到1918年则是维特根斯坦为《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进行准备和开始草写的时期。维特根斯坦为《逻辑哲学论》所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他从1914年秋入奥地利军队服役以后几年间写下的大量的笔记,《逻辑哲学论》就是从这些笔记摘取、整理而成的,这些笔记是《逻辑哲学论》的直接来源,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到《逻辑哲学论》中许多重要思想的原型。据他的朋友恩格尔曼回忆,《逻辑哲学论》是从七个笔记本中最后摘出来的。从1915年10月22日维特根斯坦给罗素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在不断地写笔记的同时,已经开始从中加以摘要并拟写成一本论著了。他说:“我近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我认为是很成功的。我目前正在把它摘要,并以论著的形式把它写出来。如果我没有活下来,请让人将我的全部手稿寄给你,在这些手稿中你会找到用铅笔写在一些活页纸上的最后摘要。”[3]

作品思想

原子事实

《逻辑哲学论》中总共提出了7个命题: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则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书中指出世界是由原子事实组成的,原子事实不能再分析成更基本的事实。这不是说原子事实不能分析,而只是说它们不能分析成别的原子事实。原子事实乃是对象的结合(物项,事物),对象的本质在于能成为原子事实的成分。然而作为原子事实成分的对象本身是不能分折的,因为它们构成世界的本体。维特根斯坦说明,不管一个想象的世界同真实的世界怎样不同,它都必定具有某种东西,即它的形式,与真实世界是共同的。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任何可以思象的世界都应包含实体和性质,不管它们与真实世界中的实体和性质如何的不同。世界是原子事实的总和;它也确定原子事实的不存在,因为一原子事实的不存在也是一种事实。因此,实在是原子事实的总合,并加上这些就是所有的原子事实这一事实。

维特根斯坦从命题2“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命题1“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开始”,一直到命题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比较明确地,以及在书的其他部分暗含地考察了命题是事实的图象这句话的含义。他用“模仿”、“代表”、“表象”、“符合”、“描绘”、“投射”等许多词来描述这种图象关系。一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事实。他说命题表现了在“逻辑空间”中的事实。命题的表象特征在于它的形式或结构,就是说,图象中的成分与事实中的对象是同格的,图象和事实两者显示逻辑形式的同一性。命题3“事实的逻辑图象即是思想”说一原子事实是可以被思想的,意即我们可以想象它。并且,如果它是可以被思想的,它也必定是逻辑的,因为任何非逻辑的东西是根本不能表达的。[4]

逻辑运算

逻辑运算是从别的命题产生命题。因此,运算不断定任何事物;而运算的结果,即命题,则断定某事物;它所断定的取决于它所根据的原子命题。这样,人们就可以表达一切命题的一般形式;这是命题变项,其真值是一切可能的命题。维特根斯坦用抽象的符号表示了这一形式;用罗素在引言中的话来说,它的意思是“凡可由如下方法而得的任何东西,即先取任一选择的原子命题,把它们否定,再取现在所得的那组命题的任一选择,加上原来那些命题的任何一个,如此以至无穷。”维特根斯坦继续讨论了这个题目,并指出我们不能说我们所不能思想的东西。我们不能说在世界中有这个面没有那个,因为这样的陈述意谓着逻辑可以从世界中排除某些可能性;但这样来,逻辑使必须“超出世界的界限”,就是说必须从世界的内部和外部来思考这些界限。然而,逻辑不可能超出自身;“逻辑充满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唯我论,唯我论是对的,只是它不可说,而是显示自身。认知的主体是世界的界限;他不属于世界。[4]

哲学命题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实在是非常松散的结合。一原子事实不与另一原子事实相矛盾,一原子事实也不能从另一原子事实推出。归纳法是采取可用来描述自然律则性的最简单的规律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必然性。唯一的必然性是逻辑的必然性,唯一的不可能性是逻辑的不可能性,而这就是说它们在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世界的意义处于世界之外。如果有价值存在,它“必伏于一切现象与实然之外,因为一切现象与实然都是偶然的。”因此,伦理学和美学是不可言说的,是超验的。哲学有两个任务。一是表明每一命题是一事实的图象,这是不能言说的,因为命题对自身不能说什么。维特根斯坦在命题7中得出结论,“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哲学还有另一任务。哲学不是一种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理论,得到一系列叫做“哲学命题”的东西,哲学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的活动,力求把模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并给以明确的界限。如果哲学发现它的问题的解答不能说出,那么应当明白它的问题没有得到恰当的表达,因为“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也就可以解答。”在没有疑问的地方质疑是荒谬的。主张科学仍未触及人生问题,以及在一种清楚得足够提出一个答案的语言中还不能表述这些问题,那其实是说,不再有问题存留。这正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人生问题的解决即在这个问题的消失中”。哲学的正当方法是,把一切可说的东西都留给科学家来说,于是,每当有人提出玄学问题,就向他指出,他的问题是无意义的,然后哲学才会“正确地看世界”。[4]

作品影响

《逻辑哲学论》中包含了对实在、思维、语言、知识、科学和数学等问题的清晰明确的逻辑分析,包含了关于世界、自我、伦理、宗教、人生和哲学的深奥神秘的警句箴言。它对在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在英美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被维也纳小组奉为“圣经”,并直接影响了罗素思想的变化;同时,它所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对当代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伦理学、美学以及宗教哲学等等众多学科和领域都产生过并仍然在产生着重要的作用。[5]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14岁之前,维特根斯坦都一直是在家中接受类似私塾的教育,学习了德文、法文、英文、钢琴等。维特根斯坦14岁时被送往离家较远的林兹的一所中学。毕业后他在德国柏林夏洛腾堡工科大学学习,并到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程。一年后转学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注册为研究生。从1920年起直到1926年,他在远离维也纳的南方山区的好几个山村小学教过书。脱离教师职位以后,他在维也纳附近的一座寺院里当了几个月的园工。接着就转向建筑,并与他的朋友保罗,恩格尔曼合作为他的姐姐在维也纳设计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经修缮后保留下来了,现在是保加利亚的使馆。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而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就被选为了剑桥三一学院研究员,并在以后的六年中一直在那里工作。1939年回到剑桥。1939年,他被任命接替摩尔的哲学教授职位。但在战争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一家医院里当看护,后来在纽卡斯尔的一个研究所实验室里当助手。战后,他在剑桥继续任教,1947年辞去了该讲座的教授职位。维特根斯坦的著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