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历史红尘


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康熙六下江南,有五次都住在曹家,这主要是因为康熙帝跟曹家的关系非同寻常。曹家孙氏(曹雪芹的曾祖母)原为康熙帝的乳母,在儿时对康熙照顾有佳,康熙与曹寅又是少时同窗好友,康熙始终把这份恩情记在他曹家。所以每次康熙南下都会钦点曹家接待,并下榻曹家。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康熙大帝与曹雪芹家族

曹雪芹是“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家道中落缘于雍正的两次抄家。我们知道,曹家原本是内务府包衣奴才,跟皇家关系很近,是“天子家臣”。康熙时期,大清对曹家确实百般恩宠,因为曹家与康熙帝有着不解之缘。

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自古以来,很多皇子从出生的时候,就交由专门的乳娘(奶妈)哺育,我们的小玄烨(后来的康熙帝)也不例外,也交给乳母孙氏哺育,这位乳母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众所周知,古代医疗条件极差,很多皇子皇孙都死于疾病,顺治帝就是死于天花。

玄烨在两岁的时候,也不幸染上天花,这种疾病在当时很难治愈。可乳娘孙氏却把玄烨照顾的无微不至,把他从死神手里给夺了回来。后来,孙氏儿子曹寅也成了玄烨的伴读同窗,二者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关系很铁。康熙登上皇位以后,感念他们母子,就封16岁的曹寅为御前侍卫,监听朝堂之上众人耳目。据说之前的康熙擒鳌拜一事,就有曹寅的功劳。

二、康熙六下江南,五次住进曹家

康熙本来就很重孝道,有了这层关系,康熙对乳娘孙氏的感激之情自不必说。为了实实在在报答老人家,康熙就任命曹玺为江南织造,而且职务可以承袭连任,承诺可以永享繁华。江南织造在当时可是一个肥差,在这里可以推想,一些朝代里的皇亲国戚的待遇也不过如此。曹玺死后,康熙兑现承诺任命曹寅继续接任江南织造。所以,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关系,康熙南巡的时候,才钦点曹家负责全程接待,并下榻曹家府邸。

曹雪芹《红楼梦》里,有“元妃省亲”这则故事。翻阅历史我们知道,“省亲”在历史上基本是不存在的,充其量是地方官为了接驾,而大肆摆阔一番。康熙南下期间,明里是为了考察国情,了解民生,暗地里却是去游山玩水。而曹家也深感康熙垂爱,每次都把康熙伺候的妥妥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曹家已经成为康熙南下游玩的固定行宫。

话分两头,曹家面对每次这么规模庞大的接待任务,也是很伤脑筋。如果说一次两次也许还能应付,五次下来,曹家已经被康熙掏空。无奈,曹家不得不从江南织造挪用大量公款,这一度不免造成很大的财政赤字,为后来的雍正抄曹家埋下了伏笔。

三、一朝天子一朝臣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寅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如此受到康熙皇帝垂青的大环境下,竟然到临了还落得个被抄家的凄惨下场,不禁让人感叹岁月变迁、物是人非。可能曹家的命运也本该如此。

抄家,是雍正皇帝干的事。回溯历史我们知道,康熙本打算立胤礽为太子,曹家也自然紧跟风向,紧跟太子步伐。可当太子经历了“两立两废”之后,大清的接班人还是被雍正抢走,更要命的是,这位四阿哥,曹家平时根本就没上一炷香,所以曹家后来遭受雍正毁灭性的打击便可想而知了。

雍正之所以要灭曹家,一来是因为朝廷腐败成风,加上曹家当时家大业大,财政亏空许多,所以雍正帝正好掐住这次机会,杀鸡儆猴。二来,雍正要抄曹家,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曹家亏空,而是曹家平时没有礼遇自己,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所以正好找借口、寻机会,拿曹家开刀。

(对于康熙与曹家的关系,您有何想说的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山城小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不复杂,有这么几个。

第一,康熙对曹家的特殊喜爱。

康熙有个奶妈孙氏,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

康熙还是儿童时,父母先后死亡,相差只有1年。

随后,康熙就交给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来教育。佟佳氏非常严厉,康熙见了他就很害怕,双方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

康熙的母亲死的如此之早,而且母子也没什么感情。他的母亲孝康章皇后是个很不受宠的妃子,15岁那年被心血来潮的顺治临幸了几次。

孝康章皇后的肚皮倒是很争气,由此怀孕,生下康熙。

顺治对孝康章皇后没有感情,几乎不来看她,对康熙也基本不闻不问。

这个可怜的女人陷入一种类似于抑郁症的状态,对康熙也是要么不管,要么打骂,形同仇人,最终22岁就去世了。

康熙和母亲没感情可言,他自己说: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

相反,奶妈孙氏同康熙关系极好。

她是一手将康熙养大的,又是喂奶的奶妈,对康熙颇有母爱。康熙也几乎把孙氏当做亲妈,非常尊敬。

康熙当上皇帝以后,曾经下令孙氏见到他不要行礼。这是绝对违反满清宫廷规矩的事情,说明康熙对孙氏的爱戴。


有意思的是,孙氏的儿子曹寅比康熙小4岁,从小就是康熙的玩伴和伴读书童。

谁都知道,皇帝没有朋友,谁也不敢同皇帝交朋友。

皇帝唯一的友情,基本都是儿童时期和玩伴养成的。

曹寅是康熙唯一好友,也可以说几乎相当于亲兄弟。

由于这层关系,康熙对于曹家特别照顾,曾经说过:让你们子子孙孙都会荣华富贵。

那么,康熙来江南,自然要住在如此宠爱的曹家。

第二,曹家也是康熙的耳目。

曹家表面上掌管江宁织造,其实也是康熙的心腹耳目,有监督、侦查江浙地区情报的任务。尤其是掌握这里官员和贵族家庭的动向,以及康熙政敌的动向。

此次康熙来到曹家,也有借机听一些秘密汇报的意思。

毕竟,有些事情不是奏折能说清楚的,最好还是面谈。

第三,曹家能够承担起康熙的奢侈。

曹家接待康熙很多次,花费了无数的银两,豪华奢侈到极点,让康熙特别满意。

然而,满清有自己的制度,原则上皇帝也不能随便花钱。

清代朝廷,一般是有一大一小两个钱库的,大的由户部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国库”;小的则由宫廷部门管理,在清代主要是内务府来打理,名唤内帑。皇帝只能用自己内库的钱来养活自己宫里的人,国库只能用于国家事务,无权动用国库来给自己谋福利。

到乾隆时期,户部拨给内务府的高达每年60万两,康熙时代应该更少一些。

表面上几十万两银子很多,但宫廷开销很大,光是太监宫女就有几千人,吃喝拉撒都要钱。

康熙偶尔想要大大奢侈一把,也是没有充足资金的,况且还要畏惧名声。

而曹家是江宁织造肥缺的负责人,本来就掌握巨款。

所以,他们其实是将江宁织造的钱挪用出来,用于孝敬皇帝,最后报一个江宁织造账目亏空就行了。

这样一来,康熙就解决了自己想奢侈,又不便于公开出钱大操大办的难题。

而面对江宁织造的亏空,康熙从来不追究,相反雍正上台就借此将他们抄家。

为啥?

康熙知道这些亏空的钱,都花在自己身上。


萨沙


一是曹家与康熙兄弟俩,感情好;二是江宁织造府本就相当于皇帝的家产;三是曹家江南第一权贵,有钱富贵,能负担得起康熙南巡;四是显示对曹家的恩宠。以上因素,是康熙南巡多次住曹家的原因。

兄弟俩,感情好

曹家与康熙的渊源由来已久。曹家是爱新觉罗氏的包衣奴才出身,到了曹玺这一代,已经是内廷二等侍卫。而内廷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在此处当差,是可以常见龙颜的。而更为关键的是,曹玺的妻子孙氏又被选为又被选为康熙的奶妈。曹家与康熙由此开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后来曹玺在康熙二年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织办宫廷和朝廷用的绸缎布匹,完成皇帝交办的差事,充当皇帝的耳目,可见康熙对曹家的信任。

而曹玺的儿子曹寅16岁就成为了康熙的侍卫,当着康熙的伴读,换句话说,康熙是和曹寅一起长大的,两人有着养兄弟的实质情义。曹寅在曹玺去世后,也被提拔为了江宁织造。曹寅在康熙王朝里,就是魏东亭的角色。而康熙南巡负责招待的,也正是曹寅。

曹寅和康熙的关系好到什么地步了呢?曹寅看到贩铜能挣钱,就和康熙说要向内务府借钱做生意。康熙批准了,后来曹寅感觉生意做不下去了,就随便找了个借口说不想做了,康熙同意了,而且还不追究赔钱的责任。

这么好的关系,康熙既然南巡到了江南,当然要去府上去亲近一下自己的好兄弟,这是人之常情。

江宁织造的曹家实质是属于皇家家产

首先,我们先要弄清楚江宁织造府是个什么地方。江宁织造府的性质,其实是属于皇商。设立它的目的,就是专门供应宫廷和朝廷官用的绸缎布匹。

其次,我们要搞清楚曹家的出身。曹家是皇室的包衣奴才,换句话说,连曹家的人都是康熙家里的仆从,更何况其财产呢?只不过,曹家外出当官,这个当然是不能明晃晃说出来的,但大家心里都清楚。

因此,康熙去江南,居住在曹家,就是回自个在江南的家里去住了。

曹家有钱富贵

江宁织造位高权重,其地位仅仅次于两江总督。但要说哪个接触的钱最多,那肯定是江宁织造。江宁织造直接跟商人打交道,是天下一等一的肥差。肥差便意味着江宁织造府从中可以获得更多利益。江宁织造府的多金富贵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作为一代雄才伟略的君王,岂能不知?而南巡如果居住在其他地方,必然会让地方官员大费周折,甚至由此产生的招待费用也必然是花费颇多。而住在曹家,则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曹家有钱,可以负担的起招待费;富贵人家,其府衙不一定比地方的招待行宫差多少;位高权重,忠心耿耿,府衙必然清静安全。

给予曹家的恩遇

皇帝能到家里住,这是多大的恩遇,显示出皇帝对曹家的恩宠!这对于官员来说,便是绝大的依仗!康熙让曹家接待,就是要显示曹家与自己亲密的君臣关系。反而,如果康熙去江南,一次都不去曹家,难免让曹家以及其他人心理揣测不安。


以上,便是姑且说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期待互动与沟通!


姑且说


首先说一下,康熙六次下江南,曹寅家接待了四次,并非五次。

为何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

如果弄清楚康熙南巡的目的,以及康熙和曹家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了。

康熙南巡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都看过很多康熙下江南的影视作品,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就是以康熙南巡为历史背景的。然而,与影视剧不同,历史上康熙的南巡微服私访的目的可不是为了玩,更不是因为他闲的。

康熙每次南巡,都带有政治性目的。

首先,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方的社会稳定性

你想啊,当年满清入关后,在消灭南明政权的过程中,在扬州、嘉定等江南地区都犯了些什么人神共愤的罪行。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他老爹顺治满打满算也不过是在位18年,这么短的时间,民族仇恨的的记忆很难被抹去。

因此,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考察南方社会的稳定情况,江南地区不仅是帝国的粮仓,还是大清帝国钱袋子。

这从康熙南巡时候的表现就能看出来,比如,康熙在1684年第一次南巡时候,很主动的避开了扬州、嘉定等发生过激烈民族冲突的地方,不就是为了照顾汉人的感受,怕有激进人士闹出什么幺蛾子吗?

而且,康熙每次南巡时,为了营造自己的亲汉形象,需要引经据典,大费苦心,他做了那些事呢?

  • 一、康熙要去明孝陵拜谒。
    康熙只要下江南,必定要去南京(江宁)转转。因为明孝陵埋葬着前朝的皇帝,康熙兴师动众来到南京,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去明孝陵祭拜。

《康熙起居注》,记载了康熙第一次到南京的情形:

他亲率“内大臣、侍卫、部院官员往谒明太祖陵,于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头礼,次于宝城前三奠酒”。

不会作秀的皇帝不是好皇帝,康熙正是因为亲自谒陵,被誉为“千古盛德之举”,载入史册。其实,与当年朱元璋歌颂元朝的皇帝如出一辙(朱元璋也曾说过成吉思汗祖孙,“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

说到底,他们都不过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这个天子名正言顺,拥有主宰天下的正统地位。

  • 二、拜访名山佛寺,礼遇山林守道之士,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正如清朝大学者纪荫所说,康熙帝的仁风道韵和渊雅圣意,也使山林“同沐恩光”。康熙参访名山佛寺,礼遇山林守道之士,显然不是简单的附庸风雅。

江南的名山众多,大多是道教、佛教的仙佛道场,比如,道教圣地茅山、观音道场普陀山、还有庐山、天台山等多教入住的仙山。我们都知道儒、释、道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江南众多的名山在宗教的加持下,让江南形成一个信仰的世界,和文化磁场。而康熙拜访名山佛道场、号召修庙、赐字题匾,就是为了笼络并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稳定江南的社会。

其次,巡视江南官场,部署政治密探

前面我们说了,江南是大清的粮仓和钱袋子,把控着漕运、盐政、布政的关键税收,是大清帝国的命脉所在。因此,康熙的南巡,也有对江南官场进行视察的意味在里面:

一、巡视河工

康熙帝曾亲笔给亲信写到:“近日闻得总河无才,两河(指黄河和运河)坏之已极。朕欲看河,南边走走,未定日期。”从清圣祖实录中,可以见到他“下马,坐堤上,出河图,指示诸臣”的描述。

明末清初,黄河因为年久失修,水患情况非常严重。据统计,顺治年间(1644-1661)决口二十次,康熙元年到十五年间(1662-1676)决口达四十五次,水患之严重,远超前代。康熙十五年,黄河水倒灌入洪泽湖,高堰大堤因承受不了黄、淮二水的强大压力而决口三十余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崩塌,淮扬地区几个县被大水淹没,致使运河航道不通,漕运严重受阻。

黄河决堤怎么祸及江淮地区?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历史上我们的母亲河喜怒无常,曾经六次改道。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是1855年第六次改道后的河道。在康熙年间,黄河流经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

而漕运可是大清朝廷的生命线,他们每年都需要从江南地区用六七千艘漕船运载四百万石漕粮到京师,作为官俸、兵饷以及京城居民生活的来源。因此,康熙皇帝曾经把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亲自书写出来,挂在宫中的柱子上提醒自己。

康熙平定三藩以后,又收复了台湾,中原也日渐安定,这使得康熙帝闲暇时间来巡幸江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康熙帝东巡下泰山后,临时决定南巡到江南视察河工,这是他第一次南巡。他遍历了高家堰、武家敦、洪泽湖等地,访查民间疾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又进行了第二次南巡考察。康熙三十八年(1699)他第三次南巡。此十年间,康熙帝忙于征噶尔丹,无暇南巡,而历任河督除靳辅受康熙帝肯定外,其他人都不太称职,造成了河患日趋严重。此后,他破噶尔丹后又三次南巡,视察河工,笼络民心。

二、除了漕运,康熙还要巡视江南的盐政和三大织造。

  • 盐政,在古代,历朝政府对食盐都是实行国营专卖的,清朝的巡盐御史职责主要就是收缴盐税,并监督当地盐商的专卖。而清朝康熙年间的最大的盐场,就是在两淮地区

  • 织造,是明清两朝在江宁、苏州、杭州等地开设的专为皇宫供应织品的皇商,负责织造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在清朝设有三大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和建宁织造。三大织造中,不论规模还是重要性,都要以江宁织造为首。而且,江宁织造的职能不仅是专门为宫廷提供所需丝织品、办理绸缎、服装并采购各种御用物品。除此之外,它还承担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平衡粮价、采购铜料等。中国是个缺铜的国家,在康熙初年时,铜更是日趋紧张;而粮价关系着民生之本,影响国家的稳定,所以,江南织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 | 南京江宁织造府)

三、巡视就能让康熙放心吗?并不能,还得部署政治密探

南巡的成本太高,不管是考虑经济开销,还是时间、身体上的开销,康熙都觉得消耗巨大。因此,他在南巡的过程中,有意地去发展自己的政治密探。

康熙布置政治密探主要有以下目的:

  • 汇报江南社会稳定情况。
  • 汇报重点官员的言行与民望。
  • 汇报地方政务。
  • 汇报封疆大吏的品行。

明白了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我们再来看看康熙与曹寅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他南巡过程为何总是住在曹家了。

康熙与曹寅的复杂关系

说道康熙与曹寅的关系,就必须得知道曹家的特殊身份——皇家包衣。

皇家包衣是什么?

包衣,在满语中被叫作“包衣阿哈”,意思就是家奴。皇家包衣,也就是满清皇家的专属家奴,也就是电视剧中向清朝皇帝称“奴才”的那些人。在女真人的社会中,拥有包衣的一般是贵族,还有少数富裕的诸申。男女包衣都与主子的家庭成员住在一起,从事劳动生产以及家庭杂役,他们的劳动成果也都被主子所占有。

女真人的包衣,他们主要来源是从其他民族抢掠而来的人口,主要是汉族和朝鲜族。这在明朝和朝鲜方面的历史文献中,都能查到有大量关于女真人掠夺人口为奴的记载。

曹家如何成为皇家包衣的?

曹寅的祖上都世居辽东,在明朝与后金的早期战争中,他们归附了后金成为了包衣。皇太极天聪八年,曹寅的祖父曹振彦由佟养性的旧汉军划分到了多尔衮的满洲正白旗,担任了“旗鼓佐领”一职。此后,跟随多尔衮入关,屡立战功。

1651年,由于摄政王多尔衮倒台,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被顺治皇帝收编,与正黄旗、镶黄旗,被统称为上三旗。从此,曹家也因此摇身一变,从王府包衣变成为了“皇家包衣”,开始飞黄腾达。

康熙和曹寅关系为何如此紧密?

我们都知道康熙亲政后,虽说除掉了鳌拜,实现亲政。但是,天下还远不是铁板一块。外有藩王蠢蠢欲动,内有权臣图谋不轨,还有暗潮涌动的反清组织藏于民间。

图 | 康熙年轻时的影视剧形象

因此,康熙亲政后要面对的不是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是步步惊心、和明枪暗箭。这时,康熙皇帝孤家寡人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他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让他们去分担一些事情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皇帝的心腹呢?只有包衣。因为在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忠诚,康熙能指望的是,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赖于皇帝的人。危急时刻,即便他们出于自私,也必须跟皇帝同舟共济。

曹寅的父亲曹玺,因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了眼界和学识,他的仕途十分顺畅。于康熙二年出任了江宁织造。曹玺因为工作成绩优异深得清廷皇家的赏识,不过曹家能够真正平步青云,最重要的是曹玺娶了个好媳妇——孙氏。孙氏曾在皇宫做过多年的宫女,结婚后不久就被返聘回宫内,成为康熙的奶妈。

有了孙氏和康熙这层关系,曹玺在康熙亲政后,被提拔为工部尚书,曹家从此也进入了清朝的上流社会。

曹寅的家庭背景,和少年时代受到了极好的文武教育,给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娴熟的骑射功夫,让曹寅得在少年时就有机会随康熙参与围猎活动;而熟读儒学经典,则让他结识众多汉人名士。他在当差时就像个真正的满人,而在私下生活中又同汉人一样。

曹寅成功地将满汉文化融会贯通,这种能力不是每个包衣都具备的,所以,康熙非常倚重曹寅,也是理所当然。

曹寅身兼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这样的大肥差,充分证明了康熙对他的信任。

江南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同时也是众多汉族精英的聚集地。这些汉族精英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作为汉人和汉人文化的代表,就算他们在康熙平三番时候出了力,康熙也不敢对他们完全信任。

与此同时,康熙还得时刻担心着朝廷中的权臣以及皇族亲王对他权力的觊觎,所以康熙需要通过忠诚的包衣集团,将皇权的触角直接到达遥远的江南地区,并让包衣们成为自己可靠的耳目——政治密探。

虽然曹寅与康熙有他母亲(皇上的奶妈)这层关系,但如果,他在工作上不能让康熙满意,那么,即使再亲近的私人关系,也很难保证康熙的青睐。事实上,康熙对曹寅的工作能力十分认可,以至于他在南巡中看到曹家的富裕奢华(不贪污不可能),也从来没有在钱上为难过曹寅。

哪怕曹寅在盐政上出现了巨额亏空,康熙对曹寅也是能补救就不追究的态度。或许,有人将这解释为两人的关系太好,但事实上,康熙向来对很多人都如此,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坚持严格区分责任与利益的人,用人是“能力大于一切”,相比于能力,他一向不大在意贪污之事。

你再看康熙六次南巡都住在曹家,只是因为他们关系好吗?

你曹家与康熙关系再近,也是人家的“皇家包衣”。说白了,从产权上讲,包衣的财产都是主子的,曹家的一切原则上都属于皇家。康熙住在曹家,跟住自己家没啥区别。

再有,包衣的职能就是为了皇帝打理盐政、布政这些产业,康熙住进曹家也是为了曹寅汇报工作方便。

最后,曹寅是康熙重要的政治密探,有这层特殊关系,住在曹家也是为了工作的保密性。

结语

曹寅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而《红楼梦》就是以曹家兴衰的背景创造的。

康熙执政时大清刚开国不久,舒缓民族矛盾是最紧迫的任务。清朝的包衣在血统是汉人,但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却是满人,凭借这种特质,他们获得了康熙的信任与重用。包衣们通满汉文化,可以处理满汉间各种政务与琐事,帮助朝廷维持社会的稳定。

康熙控制欲极强,在处理政务时要面面俱到,所以作为皇家包衣的曹家成为了康熙的耳目。能力与忠心是康熙所看重的,所以他对曹家贪污腐败的态度一直很宽容,对责任与利益不严格区分。也正是因此,在能力超群的曹寅死后,当曹家后人的办事能力无法再达到康熙的预期时,曹家就开始失宠了。到了雍正时期,甚至被抄家。


达文有话说


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红楼梦》的创作素材就是来自于曹家的日常生活。

曹家也如同书中的贾府,先是富贵至极,后是衰败破家。贾家为什么败落,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论,而曹家的败落却是有迹可寻的。

(落魄的曹雪芹)

可以说兴也因康熙,败也因康熙。

康熙六下江南,有五次住在江宁织造曹家,这是因为他和曹家的关系不一般,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保姆。

清朝的养育制度是这样的,皇女皇子们出生之后,生母并不亲自教养,而是在内务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妇人当中,挑选奶妈和保姆。这大概是想让妃嫔们腾出手来好好取悦皇帝吧。

这必然造成一个后果:皇女皇子们和生母感情淡漠,反而跟身边的奶妈、保姆关系亲近。康熙也不例外,和孙氏建立了深厚的“母子”情份。

曹家本来是多尔衮王府里的包衣,多尔衮死后,顺治将正白旗收入掌中,曹家也就成了内务府包衣,也就是皇家奴才。孙氏这才有资格成为康熙的保姆。

(康熙)

汉人包衣,地位其实是很尴尬的,一方面,皇帝视他们为自家私有奴才;另一方面,汉人大臣非常看不起他们。

但这也不是没有好处,因为是自家的,皇帝往往对他们很信任,一些比较重要的职位会安排他们。有孙氏这层关系在,曹家在皇帝的“信任”之上更进一层,成为了康熙的心腹,得到的是个很肥很肥的差事:江宁织造。

在这里解释一下“江宁织造”是干什么的,这是内务府设在南京的机构,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是为宫中供应织品和绸缎的皇商。

(江宁织造府模型)

《红楼梦》中隐射贾家发迹于金陵,正是在说此事。

当时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达20多万人,年产值高达1200万两白银。说白了,这是皇帝的一个钱袋子,还担任着监视南京各地官员的特殊任务,只有心腹中的心腹才能担任。

清朝的第一任江宁织造是孙氏的丈夫曹玺,第二任是曹寅,曹寅的儿子曹颙、嗣子曹頫也都担任过江宁织造。这个职务始于曹玺,到曹頫时被雍正撤消了,60多年时间里,只有6年不是曹家担任,仿佛是专为曹家特设的。

而那6年里,担任的是曹寅的大舅子李煦,康熙让他当江宁织造,目的只有一个,补曹寅在任时留下的亏空。亏空补完,这个职位又回到曹家。由此可见康熙对曹家有多好。

(江宁织造府遗址)

但是,康熙为示恩宠,南巡中数次住在曹家,给曹家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大部分亏空就是因此而来,康熙在位的时候没事儿,他总会给曹家想到解决的办法,等他一去世,雍正可就不讲什么人情味了。

而且,曹、李两家关系一直很铁,在康熙晚年也感觉到了危机,想抱下一任帝王的大腿,可惜押错了筹码,看中的是八阿哥胤禩,在他身上投资了很多。

又有大额亏空、又是政敌的支持者,雍正对他们没什么好脸色,勒令补出亏空,补不出?行,那就抄家吧。

曹家就这样被抄了,李煦更惨,他和胤禩的关系更紧密,曾买过5个侍女送给胤禩,不但被抄家,还被流放到打牲乌拉(今吉林省北部)。

(康熙)

总之,康熙对曹家是真的挺好,对孙氏更是尊重,视其为长辈。某次南巡归来途中,又到了曹府,孙氏出来拜见,康熙很和善地说:“此吾家老人也”,亲自给她居住的地方提书“萱瑞堂”。

但他也只能在活着时管事,去世之后就无法再庇佑曹家了。所以幼年时锦衣玉食的曹雪芹,长大后过得非常凄凉,正是这种巨大的人生变故,促使他写下了长篇巨著《红楼梦》。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康熙与曹家的关系

康熙的乳母孙氏是曹寅的母亲,康熙与曹寅是奶兄弟,曹寅是康熙的伴读,与康熙的关系特别亲近。

后来曹寅离开京城做了江宁织造,康熙六下江南,有五次就住在曹家,足见康熙与曹家的关系之亲密。

曹寅死后,他的儿子继承,后来这个儿子也死了,康熙又为曹寅过继了个儿子,就是曹雪芹的父亲,也有说是曹雪芹的叔父。

曹寅死的时候,康熙亲自赐药,虽然药未到曹寅就死了,但足见康熙对曹寅的情分。曹寅死后,曹家的亏空,康熙让李熙代为偿还,也说明康熙对曹家的照顾。

除此之外,乳母孙氏,康熙不仅仅是当乳母待,而是当母亲待。康熙年幼由祖母孝庄太后扶养,他的亲生母亲佟妃没有资格抚育。

尤其是康熙出天花隔离的那段日子,陪在康熙身边的就是两位乳母,一位是曹寅的母亲孙氏,另一位是李熙的母亲。

康熙对待两位乳母也是十分尽心的,称呼孙氏为吾家老人,可见康熙与曹家的关系之亲密,六下江南,五次住曹家就不足为奇了。只是康熙没有想到,正是他的五次入住,让曹家亏空越来越大,雍正登基后,曹家因此被抄家








恒空读史




尊居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作者采用自叙性、自传性手法来写的,所以人物都有其原型的,除了“木石前盟”、“一僧一道”、“假语村言”、“孽海情天”、“太虚幻境”“空空道人”等一些作者有意抛出的避让政治风险的“烟雾弹”以外。所以,红学专家们定论:曹家就是贾府的原型,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自己,作者在写自己家族的兴衰史。

一、曹家跟皇家康熙是世交

还记得吗?红楼梦通行本第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一回,秦可卿葬礼中出殡时四王路祭一段,宝玉拜见四王之一北静王时:北静王“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这个“仍以世交称呼接待”的北静王正是被康熙两立两废最终“坏了事”的太子胤礽之子名叫弘皙(康熙临终有遗言:胤礽永不录用;弘皙立即封为亲王)。

这个弘皙是跟曹雪芹(贾宝玉)一个年龄段的,弘皙的父亲是被康熙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跟贾敬、贾赦、贾政一辈相对应的,再往上推就是康熙和曹雪芹(贾宝玉)的祖父曹寅一辈是相对应的。



二、曹家和皇家康熙的世交是怎么来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从曹寅说起:当年,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保母,康熙从小就跟着这个保母长大,这个保母的母是母亲的母,是负责全面培养小皇帝,也就是负责素质教育。所以这个康熙从小就跟孙氏关系非常好。 康熙跟曹寅的关系,也就是康熙跟曹雪芹他爷爷的关系太不寻常了,原来是“同学”关系,陪皇子康熙读书的陪读。康熙当了皇帝后,曹寅就成为他的贴身侍卫,禁卫军里的一个头目。而且后来帮助康熙除掉了鳌拜。从小一起玩大的,成了贴身侍卫,又在除去鳌拜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跟皇帝的关系是非常要好,可以用“铁关系”来形容。这也正是曹寅后来当上“江宁织造”世袭爵位的根由


据史料记载:康熙南巡时,当时曹寅的母亲(康熙的保母孙氏)还活着,皇帝来了孙氏就要下跪,康熙立刻将孙氏扶将起来,不让她跪拜,而且满脸欢笑地告诉周围的大臣们:“此吾家老人也”,这情感太深了。这种亲密关系从康熙胤礽一直维系到弘皙,所以,宝玉拜见北静王时“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

三、曹家站错了队,所以惨遭抄家之痛

当时因为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太子就是皇上死后继承皇位的那个人,曹家自然跟紧了太子,与太子的关系自然搞得最要好。岂料太子惨遭“两立两废”的劫难,最终“坏了事”。对曹家而言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康熙死后的接班人戏剧性地让雍正抢走,这给曹家带来了毁灭性的厄运。因为曹家关系搞得最好的是太子,然后跟十四阿哥也很要好,甚至跟后来被雍正迫害致死的八阿哥九阿哥关系也很好,维独跟这个四阿哥没有建立密切关系,就是平时没有好好上香。


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


这里边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客观原因,一个是主观原因。

客观上钱比较紧张,修建行宫需要花很多银子,康熙国库空虚拿不出来。

康熙继位战争不断,先是平三藩,打了八年,接下来是平定准噶尔,这仗都是举全国之力大打的,耗费巨大。还有与沙俄之战,收复台湾等局部战争也要花钱。



康熙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漕运不通,治理黄河,疏通运河,也花费很多。

明朝末年,灾害频发,战乱连连,清兵入关不久,百废待兴,为了恢复生产,稳定社会,不能加税,国库钱进得少出得多,因此康熙朝家底始终很薄。

康熙实施仁政,吏治不严,王公大臣从国库借钱不还,使国库更是雪上加霜。

康熙下江南,不建别院,住在曹寅家,这也是为了省钱。

主观上康熙和曹寅家关系比较好,他住在曹寅家会比较安全,也比较方便。

曹寅的父亲曹玺是康熙的带刀侍卫,后来任江宁织造员外郎,江宁织造是宗人府直管皇商,负责为皇家提供服装和用品,江宁织造员外郎是个肥缺,曹玺是第一任,曹寅是第二任。



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乳母,康熙在两岁时得了天花,在京郊福佑寺避逗,是她一直在照顾康熙。

康熙从小失去母亲,他是吃曹寅母亲的奶长大的,他待乳母就像亲妈一样。曹寅比康熙小四岁,两人从小一块玩,就如亲兄弟一样,感情很深。

康熙又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下江南到曹寅家,见到曹寅的母亲,掺着乳母的胳膊说,这是我家亲人。

可见,康熙下江南住曹寅家,是他与曹家关系密切,不见外。

曹家被雍正抄家,这是康熙住曹寅家带来的后果。

康熙下江南每次都住曹家,这是曹家的巨大荣耀,外界都十分羡慕,可是曹寅却为此事叫苦不迭,他希望康熙别再来了。



曹寅有难处,国库没钱,康熙住曹家拨款很少,花费很大,曹家感觉吃不消了。康熙南巡虽不像乾隆那么铺张,但花销也很大,朝廷拨款不够用,曹家只好补上,还不够只好挪用公款。

后来有人告曹寅挪用公款200万两,康熙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他只是让曹寅把挪用的钱补上。可200万两不是小数字,短时间难以补齐,后来康熙也没有再追。

康熙驾崩,雍正继位,铁腕清缴欠款,曹家交不出钱来,被抄了家。

曹家因与皇帝关系好而荣耀,也因与皇帝关系好而衰败,世事变迁真是难以预料!


有得观史


康熙南巡影响很大,对于衣食住行,每一项都不会掉以轻心,会特别精心准备。之所以五次南下都住在贾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是康熙感恩养育之恩,特意去看望自己的乳母,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乳母,也算是其养母,从小到大一直是乳母带自己长大的,因为清朝皇室规定,皇室子女是不能留在生母身边的,并且顺治当时特别喜爱董鄂妃,对其他妃子生的孩子等同于是放养政策,所以乳母对于康熙来说,感情不是一般的深。所以

康熙皇帝南下的时候特意去曹家看看自己的乳母

第二个原因是康熙念及兄弟感情,想提拔曹寅,毕竟康熙皇帝几乎是和曹寅一块长大的,情同兄弟,康熙开始读书的时候,曹寅就是康熙皇帝的伴读,一直都很重用曹寅,训练特殊武士,曹寅都是这批武士的头目,曹寅十六岁就成为康熙皇帝的御前带刀侍卫,一直跟随着康熙,保护康熙。

第三个原因是康熙希望曹家更加富裕,地位更稳。因为皇帝到达一个地方,尤其是谁家,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这样很多官员都会看在这次对曹家更好,很多人做什么事情都会卖个面子给皇帝的,恩宠多了,曹家才会更加发达,能捞到更多金钱。

第四个原因是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问题。因为从小和曹寅一直长大,所以对于曹府还是很信赖的,加上曹家几代人都是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这样安全更加有保证。

可以最后曹家还是没落了,曹家人并没有领略到皇帝的良苦用心


月夜羽夕


康熙皇帝一生之中先后是六次到江南一带视察工作,就是为了炫耀国力、安抚江南民心,这个可不是像金庸说的是去找这个韦小宝的踪迹了,完全是一种视察工作了,那么对于皇帝出巡,这个接待的工作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了,因为康熙皇帝与江宁织造曹寅关系非常好,因此6次下江南,倒有4次是住在曹寅家里。曹家也算是江南数一数二的富豪了,但康熙皇帝只在他家住了4次,就把他家吃空了,不得不从两淮盐课银、织造库银等公款里挪用,填补康熙皇帝留下的巨额债务。最后曹家在雍正皇帝下旨抄家,就像《红楼梦》的荣国府一样,“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