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改行真的很危險嗎?

無悔人生my


首先,咱們要對中年有個定義。從目前主流公司的招聘門檻來講,35歲是道坎兒。基本上超過35歲就可以算是中年了。說來著可笑,中國傳統文化,常說三十而立,往往三十過了還沒立起來,然後就一步到中年危機了。[捂臉]

其次,中年確實是危機。身體上,經濟上,精神上,工作上,層層面面,無法喘息。客觀講,中年人改行是存在很大風險的。

但是,凡事也不絕對。如果,一定要轉行。最後是和之前經驗有延續性的。不要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你已經沒有時間去摸索了。

第三,中年人要對自己有個清楚的認知,明確自己的優勢劣勢。對自己轉行後的工作,生活做好規劃,和風險規避。要在自己能承擔的範圍內。

第四,要提早規劃中年後的職業發展,不要等到被動轉行。要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在進入中年危機之前,多拓寬自己的收入來源。比如投資,買理財產品,還有經營自媒體。等等。如果家庭財富的結構,副業大於主業會是非常完美的體驗。

最後,跳槽窮半年,轉行窮三年,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年人,且行且珍惜。不要輕易轉行。





姐夫吉吉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善於學習,勤於創新的,就能因勢利導,不斷髮現新機會,開創新局面,反之,默守成規,不思進取的人,守成都難,何況中年轉行。

我有一個熟人,原來父子二人開了一間小小修理行,幾年下來積攢了一點錢,趁著摩托車行市上漲,做起了摩托車代銷業務,幾年下來收入頗豐,又趕上了汽車銷售的熱潮,成為億萬鉅富;眼見得銷售商多了,利潤薄了,他們又徵地辦起了汽車銷售市場,後來又涉足地產;由於有市場眼界,善於學習創新,總能把握機會走在別人前面,生意越做越大。

另一名廣東朋友恰恰相反,他利用廣東的進貨便利,早早的到內地做電子元件銷售,頭幾年不錯,一不要公司,二不要門面,三不要員工,就憑一個人提藍子養活一家四口,生活還有滋有味;我提醒他儘快實行公司化,平臺化運營,穩定現有客戶,拓展產品和市場,應對政策和市場變故,他不聽,依然天馬行空。沒多久,外貿市場放開,國外產品蜂湧而入,朋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淪為棄子。現在生活艱辛,兩個兒子都陷入傳銷深坑。

當然,如果是做技術工作,有一門手藝,就不要輕易轉付,可以換單位,也可以多掌握幾門技術;畢竟藝多不壓身,主動權在自已手上。

如果既無技術,又無特長,到了45歲就要考慮穩定的生存環境了。最好的辦法是立足本職,調整心態,邊學習邊勤奮工作,在穩定地位的基礎上尋求發展機會,切忌倚老賣老,挑肥揀瘦,沒本錢了!


湘水餘脈


我32歲改行算中年嗎?我覺得改行什麼時候都不晚,只要你認真努力去研究,去學習,我學園藝的,說白了就是種地的。我改行到了建築施工,做預算。看土建圖紙,找了個小公司,入了個門,自學看懂圖紙會算量,目前已經跳槽,工資翻倍,總體來說比自己本行業工資又高了一點。未來還是可以期待的,畢竟是技術行業,再把證書考出來,月薪過萬也是可以期望下的。


花草567


最近和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聊天,談到各自的現狀,感慨良多。

他原先做創意,後來辭職創業在微博上做了個漫畫號,再後來轉戰微信公眾號,風生水起;

而我七年前離開原來公司一頭扎進了互聯網的懷抱,從最不起眼的小策劃也一路高歌做到了現在的位置。近幾年的摸爬滾打實屬不易。

如今的經濟大環境越來越差,只不過我們都比較幸運,幾乎不受什麼影響。總結一下原因,除了自身的努力,我們尤其要感謝互聯網這個大環境,趕上紅利時期進行職業轉型。

人這一生當中大約會有兩次轉型,沒有一個人的人生,能夠按照自己寫好的腳本去走。更多的人,都是在不斷的試錯和碰壁中,調整自己的方向。

人到中年後該不該轉行,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在職場中求存呢?以下四點建議不妨作為參考。

1

首先看看這個行業有什麼問題?

成功的職業轉型,一定是基於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倘若你工作了幾年,還講不清自己的行業存在哪些問題,那就是不合格了。

那麼什麼叫行業問題呢?

最典型的就是商業模式問題。即過去這個行業賺錢的方式,有沒有受到衝擊或阻力。

比如在廣告行業,長期以來廣告公司都是依靠媒介購買和內容製作來賺錢。但隨著互聯網打破了信息不對稱,許多優秀的內容製作者和媒體平臺都能夠繞過廣告公司,直接和客戶對接。反而廣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不斷下降。

另外一個,就是行業裡頑固不化,一時難以解決的痛點問題。

比如在O2O概念出來之前,打車就是個“老大難”行業。我曾在北京三里屯一連三個小時都沒有打到一輛車。司機拒載,漫天要價,故意繞路這些都讓乘客叫苦不迭。

另一方面,司機想要增加日單量只能憑藉自己的豐富經驗,比如打人流時間差,制定不同的接單路線等,而這些都對司機本身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這時打車平臺出現,就通過技術解決了人車難匹配的問題,通過數據分析提高了匹配效率。通過平臺來統一定價,這些就是解決了這個行業的頑疾。對於個人來說,這時從傳統打車行業轉去新興打車平臺,就是一個不錯的職業轉型。

所以說,先深入瞭解你所在的行業,去挖掘它存在的問題有哪些,然後想想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解決。這都是制定接下來轉型計劃的重要前提。

2

然後看看這個行業最頂尖的公司都在做什麼?

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比如做電商行業的,就去看看阿里和京東最近都在提倡什麼趨勢和概念。阿里講新零售和全域營銷,構建線上線下的服務生態鏈;京東深入發力物流和金融系統,聯合騰訊打造智能供應鏈。

這就是電商行業未來的兩個大方向,一個橫向聯合,一個縱向切割。

再比如,遊戲業現在流行一種叫“交互式電影遊戲”的新種類。簡單說,就是把電影劇情和遊戲體驗相結合,運用AR和VR技術,讓玩家以第一人稱來體會當電影主角的感覺。

微軟、索尼、育碧等一系列知名遊戲公司紛紛涉足這個領域,用技術來顛覆以往的遊戲體驗。

這就是遊戲行業的一個新方向。當行業裡的巨頭公司們開始佈局新領域時,你,知不知道?

說完了公司,我們繼續往下:

3

接著聽聽這個行業裡的領軍人物有什麼觀點?

這個是最簡單的,你只要關注一些知名的商業、財經、科技類媒體,大人物的觀點永遠層出不窮。

這時我們要做兩件事。

1.歸類總結:

即把這些觀點蒐集起來,排排坐,分個類。誰鼓吹,誰唱衰,誰中立,都要分清楚。

然後你去看這些人彼此之間有什麼特點。比如鼓吹者們都有著相似的背景甚至性格,唱衰者什麼事情都唱衰,中立人士一向謹言慎行。

這時你就要有自己的判斷,誰說的可信,誰說的不靠譜。

2.自我論證:

並不是大佬說的觀點就一定正確,我們要帶著辯證的思維去看待。

比如前段時間比特幣和區塊鏈特別火爆,市場上就明顯分為兩派不同的聲音。贊成的人把它說成創世神器,不贊同的人認為這是在投機倒把。兩邊都有名人站臺,大佬撐腰,這時怎麼去判斷?

最簡單的辦法,是自己先去弄明白區塊鏈是怎麼一回事,比特幣和區塊鏈是什麼關係,搞清楚它們的定義和原理,才能判斷出價值。這就叫自我論證。

反之,則叫無腦的拿來主義。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那時就是,一大幫子人嚷嚷著從各大行業出來投奔區塊鏈,結果到頭來被那些“精明者”騙得血本無歸。

如果連區塊鏈是怎麼回事都還沒弄清楚,就輕而易舉地去轉型,那不就是等著被割韭菜嗎?

4

回到自己你有沒有做好準備?

1.抗風險準備:

職業轉型意味著過去的經驗和方法很可能不再適用,這時你能不能承擔轉型期的陣痛?比如收入下降,重新學習,甚至從零開始。

提前做好一些抗風險的準備,有助於渡過這段不輕鬆的轉型期。

我的那位朋友,在決定向漫畫自媒體轉型前,就預備了半年的房租和乾糧錢。他一開始還是兼職做漫畫,直到有一天發現兼職收入快要趕上全職的時候,才決定全心投入新領域。

2.身心準備:

轉型計劃要根據自己的身心狀況來擬定。

年紀輕的人,轉型成本低,這時放手一搏也是Nothing to lose; 工作多年的人,轉型成本高,面對周圍的質疑甚至嘲諷,能不能用強大的心態來面對這一切,精神壓力才是最重要的考驗。

很多人把當年蔡崇信放棄數百萬年薪收入加入阿里巴巴傳作美談。但不要忘記了,蔡崇信在加入阿里前是知名投行的副總裁,人家早已實現財務自由。他加入阿里是底氣十足的放手一搏,這心態就不一樣。

千萬不要腦子一熱就“放膽去做”,真正的全力一搏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以上就是對於職業轉型的一些思考與建議。

簡單總結一下,如何去判斷該不該進行職業轉型?從四個方面來看待:

1)先看看你的行業裡存在什麼問題;

2)然後再看看那些頂尖的公司都在做什麼;

3)接著聽聽那些領軍人物們有什麼觀點,一定要自己去獨立判斷;

4)最後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好抗風險和身心的準備。

總而言之,職業轉型絕不是簡單換一個公司或行業,而是踩著時代發展的風口去提前佈局。


生活永遠美好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我今年59歲了,在學習互聯網創業,人主要活的是心態,把什麼事情不要想的太複雜化了,喜歡什麼,就做什麼,這跟年齡沒有關係,人生就是拼搏,贏了,我就可以對父母盡孝,對兒女盡責,輸了,大不了回到原地!


明馨


我認為:人到中年改行,那是很危險的事情,除非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輕易改行!

原因非常簡單,從主觀上看,人到了中年以後,無論是精力還是體力都不適合另起爐灶,改行異轍的;

從客觀上講,極少有哪一個公司或單位願意接受中年人來從事一項全新模式的嘗試。

按理說,中年以後的人,應該更成熟,更理智,更清醒自己隨處的狀態,不能憑一時衝動,上來一陣心血來潮而莽撞草率做出決定。可能會因一時一事與領導產生誤解;也可能與同事發生矛盾,一氣之下就想走人,另擇高枝,心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片面認為“人挪活樹挪死”,這樣做實在很危險。

同時,中年人更應清楚的是,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個群體,都不會風平浪靜,哪裡都不能一帆風順,小不忍則亂大謀。適應各種環境,能屈能伸才算真本事,要堅信“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此乃勇立不敗之地的萬全之策。

其三,就是之前在原單位所從事的職業畢竟是輕車熟路,經過多少年的歷練與積累,人脈關係也好,業務熟練程度也罷,都是一種財富。如果輕易改行放棄,過去所有積蓄都前功盡棄不說,即使找到了新的單位,那麼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真是弊大於利,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中年改行真的很危險。勸君謹慎行事為好!





侯玉石


人到中年改行,一般出於三種情況,一種是被動改行,另一種情況是主動改行,還有一種是長期從事一種行業,產生厭倦而改行。以下是我個人觀點。

被動改行,迫於生計壓力。中國有句俗話:人挪活,樹挪死。為了改變生存環境,即使人到中年,也要為了身邊的親人去努力奮鬥不息。這和年齡無關,和作為成年人的責任心有關。中國成年人不是個體。被動改行需面對非常大的學習新鮮事物的困難,還要面對年輕人的競爭對手。

主動改行,個人興趣愛好。這種情況比較讓人理解,而往往因為興趣愛好而改行的,成功率較大。因為興趣愛好而進入一個陌生行業的中年人,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

從業時間長,厭煩而改行。此類情況屬於對眼下工作無興趣,孩子大了,生活壓力不是很大,無興趣愛好。一進入工作的地方就從心裡厭煩,因此而要換工作,想進入一個新行業。

主動改行為興趣愛好,改行成功與否,無可厚非。被動改行的中年人是為生活所迫,或面臨更年輕的一些競爭對手,或面臨一些新技能的學習障礙等。因為人到中年學習能力和年輕人比,是沒有可比性的。中年人因厭煩眼下的工作而改行,就算改行成功了,也堅持不了多久又會厭倦了。正確做法是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自己工作興趣。

綜上所述,中年人非萬不得已不要改行。因為你根本預測不到有什麼樣的實際困難,不如提高當下的工作能力,或者是學習深造!



黃啟龍208


人到中年了想要改行真的很艱難,因為你身邊所有的人都要依靠你,而你卻沒有了可以依靠的人,這時候你停下來一天,家人的生活品質都有可能降低一點,所以說人到中年真的很難改行成功。但是隻要你想要改變,如果你想去做,就可以改變,所以現在有成年大學也可以讓你改變很多,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力,這樣想要去做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好,做成,沒有什麼可以難倒你的,放手去做吧。



超哥愛開車


中年遇到危機,按老經驗是幹熟不幹生。熟悉的行業駕輕就熟,可節約再學習的時間。如果技術性較強的行業,丟了也可惜。

如果改行,需考察好行業的市場前景,還有自己的智力和綜合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而後決定。

不管幹那一行,技術性不是特別強的,都可放手一搏,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勤奮,下力氣學。會工作的人是用腦子幹活,不會工作的人是拚死力氣。

人處於低谷時,必須要頭腦冷靜,要有絕地反擊的魄力和勇氣。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咬牙堅持奮起一搏,便會峰迴路轉,突圍而出,收穫驚喜。


天馬909張冰河


人生會遇到很多個十字口,每一個十字口都是一次選擇,每一次的選擇,比如繼續前行,還是往左,亦或右轉,都會成為人生軌跡的一個拐點,而每一個拐點都會決定一個人今後一段進而決定整個人生的軌跡與價值量,所以每一次的選擇都很關鍵,都很必要慎重,尤其已經沒有了青年之時間優勢的人到中年。就本問題而言,答案肯定是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

同時,每一次選擇又都是一次機會,或者正因為有了一個機會才有了一次的選擇。因此可以進一步說,轉行不一定就不好,不轉行不一定就好,至於轉與不轉,應該針對一個人各個主要方面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的具體的細緻的解析比對,才能得做出判斷,形成結論,得到答案。所謂解析比對,就是分別列出轉行(這裡必須要針對具體轉行幹什麼,而不是不確定的籠統的“轉行”)與不轉行之可能的風險和可能的價值,然後進行轉行的價值與風險的比較、不轉行的價值與風險的比較,得出兩者的“價值量”,再對兩者的“價值量”進行比對,高者從之。

另有幾點應該是特別關鍵的,特別需要注意的,一是要將轉行的風險考慮的充分一些,二是自己對轉行風險的最大承受程度,三是經過解析比對,如果出現轉行與不轉行難分伯仲時,膽量與勇氣就顯得十分重要。

以上只是一家之愚見而已,見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