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以數字命名的歷史遺蹟


淮安以數字命名的歷史遺蹟

淮安有個關於以數字命名的寺廟、街巷、古橋、會館的順口溜:“一、一人巷;二、二帝閣;三、三皇廟;四、四公祠;五、五神廟;六、六合橋;七、七星樓;八、八字橋;九、九坂橋;十、十王堂。先洗澡,後乘涼,裡面還有十八個大姑娘。”至今淮安當地九旬以上的老人對此順口溜還記憶猶新。
  一人巷
  此巷位於淮安府衙西路軍糧監捕通判公署西邊。南北走向,寬窄僅容一人通過,一人巷因此得名。
  二帝閣
  二帝閣在河下,供文武二帝。閣南為粉章巷,北為倉橋,東入新城西門,西去相家灣。初建自明代,跨民房而上,輝煌壯麗。似塔似亭,內供文武二帝,中有魁星,兩旁欄杆。四圍隔扇明瓦,前以明瓦為蓬。
  清嘉慶間,地方紳董吳少卿募修一次。布業周長慶又修一次。道光間,楊得村學博募修一次。二、五兩月值文武帝誕辰,楊學博約谷君廷芳、吳君永孝等暨其醵金,備牲禮祀之,張燈結綵。
  咸豐庚申皖犯河下,閣毀火。閣內當年有兩副楹聯曰:“二帝位尊崇,勝蹟千秋垂後世。四方瞻倚閣,續修兩次繼前人。”;“福地競重新,仰瞻高閣凌空,二帝威靈垂萬載;長淮推勝境,共祝文光普照,四方安樂慶千秋。”


  二帝祠
  二帝祠位於淮安城西南隅蒲葭巷月湖內,曲徑通幽,水石映帶,環境優美。
  該祠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時“邑令黃文煥建書院,與士子講學,其中內有二帝祠”,祀文武二帝(即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清“康熙漕督施世綸重修”。 見淮人曹鑣《信今錄》。
  據周來成回憶,咸豐以來二帝祠歷任道長為:晴嵐道長、潘道長、梁道士、周還須(周來成的祖父。交友極廣,會演武昆。現代中國著名古琴演奏家夏一峰是其得意弟子)、唐崇修、周崇智、周明成(91歲,龍門派第20代傳人)。
  二帝祠址東西寬約十六丈、南北長約二十二丈,佔地面積約六畝,共有房屋五十七間,為淮安遊覽勝地之一。
  清順治間諸生戴時遴的《萬柳池晚眺》寫出了二帝祠周圍的優美環境,詩曰:“白蘋秋水近柴荊,薄暮間穿柳岸行。雉堞煙中過帆影,仙樓雲外落棋聲。人歸遠浦傳菱唱,魚跳清波引釣情。如此風光堪寄傲,何緣愁恨似虞卿。”又如清道光詩人宿遷陳瑞芝《淮陰二帝祠題壁》刻畫了二帝祠的迷人景色。“半為城市半汀洲,蘆荻蕭蕭引興幽。一徑蘅蕪通上院,數重樓閣佔中流。窗開雲影來鴻雁。簷壓波痕起白鷗。到此塵心清似洗,詩情畫意足千秋。”

  二衙巷
  二衙巷,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子。此巷因江寧織造曹家後裔和清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楊士驤居住在此而得名,曹楊兩家即兩個衙。
  雙副衙   雙副衙,原在淮安西長街都土地祠北,為總漕部院軍門兩個副將辦公場所。
  三官殿
  三官殿,在淮安河下茶巷,唐貞觀建。明萬曆間,兵毀重建。又有井凡七,在大殿神坐下尤甘美。觀宇高深宏敞,樑棟皆楠木。
  後殿祀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丈六金身,手執碧玉圭,中懸溫石琉璃燈,長丈餘,爐臺、花瓶五事銅質,細而青綠浴流,系明嘉靖間置。前廊寬一丈五六尺,明時毀於火,嗣修復。中殿祀雷神,規制次之。前殿祀真武,規制又次之。迤東三義閣、財喜殿、財神殿、大王殿、文昌樓;迤西痘神殿、關帝殿、火星殿、鬥姥樓。前門祀靈官。
  清嘉慶間,劉德順修一次;道光間徐竹溪孝廉修一次。咸豐十年,捻逆犯河下,取觀中窗格之屬,堆積後殿,縱火焚之,旁及文昌樓、鬥姥樓,皆成灰燼。越年,胡容本達令以淮所屋料重建後殿,規模遠不逮矣。文昌樓改建平屋,曰文昌宮。其地舊稱七泉山,相傳有井七。門外一;後殿廊左右各一;三官座下各一;天爐下一;現惟門外一井,人常汲飲。殿廊東,一井顯然可見,西側僅存石欄。胡大令興復時,求座下三井,數仞而不及泉,遂不復問爐下之井。以上見淮人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四?祠宇》。

  三賢祠
  在府上坂。祀韓信、徐節孝、趙康州三像。舊有孔節祠,門在南十步,有門坊祀孔椿,妻謝氏;明初人,後併入三賢祠;見淮人曹鑣《信今錄?卷九?香火志》。
  三皇廟
  俗呼“藥王廟”,在淮安淮城小魚市口西,祀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中左兩位赤身,肩腰披帶樹葉,右位冠冕。據云,明弘治年建。見淮人曹鑣《淮城信今錄?卷九?香火志》。內有靈飛閣,為晚清總兵陳國瑞題匾,與月湖飛來閣,勺湖大悲閣並稱為淮安城西三大閣。
  三思橋
  在漕院譙樓前。又叫譙樓橋、站秤橋。見乾隆《山陽縣誌.橋》。之所以取名三思橋,意在三思而後行。因為當時過了三思橋,就是淮安府城的官衙所在區域,只能想著說,不能瞎說,不然會有殺身之禍。
  三界寺
  三界寺,在城東南隅。乾隆二十餘年,聚公(即聞思寺住持釋聚用)之徒碧住持重新振起。此寺戒律森嚴,人所推重。內有前督撫吳公惟華像,考此寺,本為仰止書院,其中有督撫名臣祠,明末俱廢。順治初年,吳公在其地建寺,俾僧主之,故有像祀。見淮人曹鑣《信今錄.香火志》。

  仰止書院,在郡城東南隅督府名臣祠內。正德十一年,提學御史張鰲山、知府薛斌建。正堂五間,廂房東西各五間,廚房三間,內外門二座。見正德《淮安府志?卷之七?學校》。
  寺名取“三界”,通常指眾生所居之慾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三仙樓
  三仙樓在淮安天后宮後,祀漢鍾離、呂純陽、鐵柺李三仙。風景可觀,其左有黃祖殿,門向東,不知是何神,殿內有魯班像,群木工奉之,賽會於此。見萬曆《淮安府志?卷六?寺觀》。
  三槐臺   在淮安府署餘樂園後,不知創自何人。明天啟中,郡守許令典有詠三槐臺詩。見乾隆《淮安府志?古蹟》。
  三槐臺,前有雙銅柱,皆有銘,明代鑄,以鎮淮。郡守許令典有詠三槐臺詩。見乾隆《山陽縣誌?卷十七?古蹟》。
  乾隆《山陽縣誌?卷十六?詩賦上?銅柱詠》雲:“雙立金莖歲月多,標雲插漢自嵯峨。即非承灣擎仙掌。豈是分茅繼伏波,日暇盤桓(桓,古代立在驛站、官署等建築物旁作為標誌的木柱。)柳寄興。酒瀾徒倚亦高歌。昔人應為馮夷鎮,永奠坤寧控大河。”今三槐臺,已恢復舊貌,在淮安府衙青玉堂後。

  四公祠   四公祠,在淮安城西奎文書院內,供奉淮安知府陶易、宮懋弼、恆廉、顧思堯四位知府。見《同治重修山陽縣誌?卷八-書院》。
  四明會館
  四明會館,位於淮安河下湖嘴大街程宅。它是以地域命名的,比之別處,多了幾分兼容幷蓄的雅量,添了幾絲旖旎的遐想。
  四明會館,取決於“四明”二字,即源於今寧波市西部的餘姚縣西南和奉化的大俞山,因其山頂有個“四窗巖”,四面如窗,大有一峰獨秀,四面皆名之感。四明會館,由清代浙江商人建造。主體結構尚存,坐北朝南,現房屋為居民張姓居住。
  五神廟
  在大聖橋西。靠近淮安府山陽縣協鎮署。傳雲:建自唐貞觀元年。廟宇建築輝煌壯麗。正殿內供五種神,即金、木、水、火、土神,以保佑地方老百姓平平安安,風調雨順。過去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三個冥節出城隍會,河北縣城隍、淮城府城隍神像都要到五神廟裡歇歇腳。最後一位和尚姓周。
  六合橋
  在淮安城隍廟巷,府城隍廟西。取名六合,寓意“吉祥、如意、致和”。以祁鎮一方風水,庇國泰民安、得太平和天地四方之意。橋南有青龍橋、白虎橋、倉橋、真武橋至巽關秀水。經民房暗溝,匯入西水關,出夾城與城外羅柳河水合注澗市二河。
  七星樓
  七星樓,在淮安東門大街淮揚道署後,大樓上下各七間。署在明為督漕總兵官宅。明萬曆間,裁總兵官,以其宅為道署。署後舊有七星樓,上列宿水星以壓淮地水災。樓久廢,康熙甲子,淮揚道副使高成美重建。(見乾隆《淮安府志-公署》。)
  八蜡廟   在淮安城東門外護城河邊。明萬曆43年,淮安知府詹士龍,因每歲十二月上戊日官祭擾民,請捐總府租地,設處公費,建堂三間,曰“同春軒”;東西配房,過亭曰“營室”。前後兩壁繪四時農作,以示農人安置芒神。壬午年淮揚道王重添建八蜡廟,以祀先薔、司薔、先農、郵農、啜貓、虎坊、水庸、昆蟲之神。(乾隆《山陽縣誌?卷五?壇廟》)
  八字橋
  八字橋,在治西北;二橋分跨市河。一南北行;一東西行;南橋為宋之州橋,此橋曰宜民,以形如八字,故名。宋史,李奎傳,全兄福殺置制使姚仲,幕客杜來於八字橋,即此。見乾隆《山陽縣誌.卷之四.橋》。

  九坂橋
  九坂橋,在淮安淮城興文街與西長街交界處。當年西靠三部分司會集之所,今為漕運軍門左營守備署。見乾隆《山陽縣誌-公署》。
  此橋地名猶存,取九的用意是,九為吉祥,長久之意。
  九獅園
  九獅園為汪垂裕質庫後園也,在河下楊天爵巷。巖壑玲瓏,中有九孔。相傳為李笠翁手點綴,敞廳數楹,假山曲折,池小水深,樹木幽秀,山巔一亭。
  十王堂
  十王堂,又為地藏寺。在淮安大聖橋西,唐鹹平十五年僧圓廣建。順治二年,漕運軍門中營副將署駐紮十王堂。見乾隆《淮安府志?卷二十六?壇廟》。
  一殿,即秦廣王,二月初一日誕辰,專司人間夭壽生死,統管幽冥吉凶、善人壽終,接引超升;二殿,即楚江王,三月初一日誕辰,司掌活大地獄,又名剝衣亭寒冰地獄。三殿,宋帝王,二月初八誕辰,司掌黑繩大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四殿,五官王,二月十八日誕辰,司掌合大地獄,又名剝剹血池地獄,另設十六小地獄。五殿,閻羅天子,正月初八日誕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憐屈死,屢放還陽伸雪,降調此殿。六殿,六城王,三月初八日誕辰,司掌大叫喚大地獄,及枉死城,另設十六小獄。七殿,泰山王,三月二十七日誕辰,司掌熱惱地獄,又名碓磨肉醬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八殿,都市王,四月初一日誕辰,司掌大熱大惱大地獄,又名惱悶鍋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悶煩惱者,擲入此獄。再交各小獄加刑,受盡痛苦,解交第十殿,改頭換面,永為畜類。九殿,平等王,四月初八日誕辰,司掌豐都城鐵網阿鼻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陽世殺人放火、斬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銅樁,鏈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燒,燙燼心肝,隨發阿鼻地獄受刑。直到被害者個個投生,方準提出,解交第十殿發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十殿,轉輪王,四月十七日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別善惡,核定等級,發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壽夭,富貴貧賤,逐名詳細開載,每月匯知第一殿註冊。凡有作孽極惡之鬼,著令更變卵胎溼化,朝生暮死,罪滿之後,再復人生,投胎蠻夷之地。凡發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臺下,灌飲迷湯,使忘前生之事。

  二十二研齋   二十二研齋,在河下柳家巷,清末王太史讀書處,即程氏寓廬(寓園)故址。住屋三進,為程君茀庭百俸舊居。王太史購得此宅,園中亭榭已堙,惟假山荷池尚存。宅南及西一帶,地廣數畝,今之大門,即昔之後門(枚公河從門前流過。)也。
  太史讀書中進,闢一所,題其名曰“研詒齋”,後又蒐集研石珍藏之,得二十有二。又闢一所,題其名曰“二十二研齋”,篆額皆為錢塘重大令所篆。
  王太史,名鴻翔(淮安名士郝楚白的親大姑父。);善書工畫,駢文及詩,丹徒籍,癸卯進士,選庶吉士,特旨授編修。辛亥革命後,杜門隱居,以書畫詩詞自娛。其子,王光伯,恂謹謙和,是佳子弟。光伯著有《淮安河下志》,繼固窮愁而亡,悲夫!其女環芬(河下人稱為王大姑奶。),字淨蓮,亦能詩詞。
  百子堂   原在淮安雙刀劉巷南頭,道教宮觀。百子堂正殿內有副對聯曰“放寬心,莫愁無子。行好事,自有佳兒。”善男信女到此叩頭後,在其牌位下的小孔中,伸手摸鞋,預兆有子降臨。
  千佛寺

  在淮安郡城西北隅,距龍興萬壽禪寺西南。明洪武初,僧覺信重建;永樂14年,僧道真重修。其建史無可考,舊名崇恩千佛寺,俗呼千佛寺。門外有橋,榜曰文通。正殿佛像極多,楹角之間位置無隙地,大小懸殊,而莊嚴一致。千佛之名,由來矣。正殿東有文會堂,堂東有小閣,名奎照閣。西別構小殿,以祀王祖。王祖殿,同治中,邑人韋城(字春圃,監生。)倡建;光緒中成子鑑(字曉芙,例選訓導。)復修之。右倚城垣,後浸郭家池(勺湖),風景絕勝。見淮人段笏林《楚臺見聞錄》。淮人丁恩誥有《遊千佛寺》、《千佛寺小坐歸》、《晚過千佛寺》、《過千佛寺》等詩篇讚美淮安城西千佛寺的優美風景。
  千戶所   即元淮安路千戶所,管軍七百之上。千戶一員,從四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五品,金牌。(見《元史》)
  萬壽宮
  萬壽宮在西長街節孝總祠北,鶴步橋西(見光緒34年《淮安城市圖》)。當年建築規模宏偉,殿閣巍峨。其正殿有兩副楹聯。第一副曰:“八十君王,處處十八公道旁祝壽;九重天子,年年九日塞外稱觴。”第二副曰:“皇圖四萬餘,從古以來,未聞一朝一統四萬裡;聖壽五十載,自今而居,仍有九千九百五十年。”第一副楹聯講,乾隆帝八十歲時,處處松樹為其祝壽,每年重陽都到塞外承德飲酒慶祝。第二副楹聯講,清朝地域廣大,共有四萬餘圖,皇帝才五十歲,還要活九千九百五十歲。這兩副楹聯作者是乾隆朝的大學士、大才子,《四庫全書》總篆紀曉嵐。當年宮內正中神臺上還供奉有金絲楠木質地的“當今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牌位。

  萬戶府
  即元淮安路萬戶府,管軍七千之上。萬戶一員,正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三品,虎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