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分裂之“分赃不均”,既联合对外,也相互攻伐

三晋分裂之“分赃不均”,既联合对外,也相互攻伐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春秋到战国的分界线便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但有永远的利益。虽然韩、赵、魏三国联合向外扩张以来,打了不少胜仗,夺了许多土地,但三国在战争中获利大不相同,也就是“分赃不均”,因而产生裂痕。

三晋分裂之“分赃不均”,既联合对外,也相互攻伐

魏为三国之首,得实利最多:向西夺占了秦的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兼并了中山,向东占领了廪丘并使齐国屈服,向南则深入中原纵深,攻占了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夺占了楚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及襄陵(今河南睢县)地区。疆域大为扩大。

三晋分裂之“分赃不均”,既联合对外,也相互攻伐

韩国因与中原国家接壤,乘三国联合的威势,也得了不少土地,占领了郑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和宋的彭城(今江苏徐州),疆域也有所扩大。独赵国因位于韩、魏之北,虽追随魏国出兵出粮,多次参加作战,但魏国从未将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分给赵国,战果全为魏国独占,赵国一无所得,当然心有不甘。

三晋分裂之“分赃不均”,既联合对外,也相互攻伐

赵国继魏国之后,于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在相国公仲连辅助下,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任用牛畜、荀欣、徐越等,推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材俭用,察度功德”等政策。赵国也逐渐强盛起来。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迁都邯郸。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上,“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且靠近中原,便于向南开拓。迁新都当年,曾与赵敬侯争位而败逃的赵武公之子赵朝引魏军袭击邯郸,因赵早有充分战备,魏军作战失利败回安邑。从此,赵、魏之间产生矛盾。虽然以后三国在利害相同的情况下仍能联合行动,但三晋联盟开始走向破裂。

三晋分裂之“分赃不均”,既联合对外,也相互攻伐

赵敬侯二年(前385年),赵开始向中原扩张,进攻齐国,战于灵丘(今山东高唐南),击败齐军。三年,齐攻廪丘。当时魏武侯正率领大臣在西河郡巡视,不能及时援救,于是向赵求援。赵认为打击齐国对自己今后向中原发展有利,遂派军驰援,击退了齐军。赵敬侯四年(前383年),赵南下大举攻卫,包围了卫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实施强攻,并在濮阳之北构筑了刚平城(今河南内黄、清丰之间),作为南进中原的战略基地。卫向魏求救。

三晋分裂之“分赃不均”,既联合对外,也相互攻伐

由于赵向中原扩张,直接威胁到魏在中原地区的利益,魏武侯亲率大军援卫,在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大败赵军。第二年又协助卫军攻克了刚平城,与此同时还攻赵原来的都城中牟(今河南鹤壁西),破其外城。赵向楚求救。楚令尹吴起于次年(前381年)率兵救赵,深入魏地,渡过黄河,与魏军战于州(今河南温县东北)西,并屯军林中(今河南尉氏西),切断了魏在中原广大地区与河东魏都安邑之间的联系。赵军乘势向魏反攻,在棘蒲(今河北魏县南)击败魏军,接着又南下攻占了魏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等地。这是战国初期较大的一次战争,持续了三年。

三晋分裂之“分赃不均”,既联合对外,也相互攻伐

赵敬侯七年(前380年),齐军攻燕,占领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赵、魏、韩为阻止齐向北扩展,三国联军于当年援燕,击败齐军,夺回了桑丘。后年,三国联军再次攻齐,进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此后三国均以本国利益为行动准则,自谋发展:有时为共同的利害联合行动,有时为争夺土地又相互攻杀。三晋联盟,彻底破裂!

你如何看待三晋分裂

评论区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