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楊繼信:安國人家-我的故鄉我的家

安國人家

——我的故鄉我的家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楊繼信:安國人家-我的故鄉我的家


人上歲數了,時不時的就想往事,總愛回憶過去的事情,越是憶念往事,越是思念故鄉,兒時的故鄉,一生抹不掉的思戀。故鄉,生我養我的故土;故鄉,快樂童年的沃土。今年本命年,七十三歲的我,幾次次夢裡回故鄉,故鄉的往事,思緒萬千,故鄉的家情,縈懷繚繞,誰不愛自己的故鄉?誰不愛自己的家?

我的故鄉很大,大的像一個國家,名字叫安國。河北省安國市史書記載叫祁州府,祁州藥王廟,華北乃至全國中藥材集散地,千百年來家喻戶曉世人皆知。我的故鄉又很小,一個小小的農民百姓村落,在中國地圖上沒有標誌找不到,保定城區圖才能看到一個小圓點,安國城滹沱河的東南邊,不起眼的小村落——龐各莊,然而,我的故鄉,也是一塊紅色熱土,抗戰時期地道戰的聞名村莊。

離開故鄉很久了,六七十年前的村莊容顏,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故鄉很土,除了吃飯的桌子,擦得油光鋥亮,到處都是土了吧唧。土坯房,土坯牆,土院落,土道路,屋裡屋外也是土到了家,鄉親們的穿衣戴帽土裡土氣,粗布衣、粗布褲、粗布鞋、粗布襪,炕上鋪的蓋的,都是自己種棉花紡棉線,自家織的粗布土布。中老年人,頭扎一塊白羊肚毛巾,這就是故鄉,最樸實最洋氣最明顯的特徵,這就是故鄉,華北大平原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村莊。

那時故鄉也窮,一輩又一輩全靠土地養活著,土裡生土裡長,大人孩子起早貪黑的土裡刨食。土地是鄉親們的命根子,春種秋收,一年到頭,所有的心思,都忙乎在土地裡。吃的喝的離不開山藥蛋(紅薯),那是從土裡挖出來的金蛋蛋,家家戶戶最好的口糧,除了少有的麥子玉米,最多的是山藥,上頓下頓碗裡離不開山藥,蒸山藥、煮山藥、山藥粥、山藥飯,無論走到哪裡,鄉親們的身上,都散發著山藥蛋的氣味,就是這山藥蛋,把我養大,山藥,我一生的摯愛。

走進龐各莊村,村子方圓不小,地盤又顯得那麼大,按地域劃分為四塊,東街西街南街北街,我們楊家祖氏分佈在西街,老楊家幾大戶,又分東院西院後院,我們家在西院,人丁興旺,房子土地豐厚,其實,我們家算不上富足,當年按土地劃分為下中農。我們家的院落,面臨大街,坐北朝南,漆黑的松木大門,寬敞豁亮的門洞,土坯高聳的圍牆,蘊藏家底的殷實。院子裡,正房六間一字排開,東西廂房各兩間,磨房牲口棚,膠輪馬車,豬圈雞架狗窩,突顯日子的富足。大門口旁兩棵古老的槐樹,樹幹很粗倆人樓不過來,像兩個忠實的衛士一樣,年年歲歲世世代代,守護著楊家老少出入平安。枝條繁茂葉青碧綠,樹根裸露盤錯地面,枯老的樹皮,銘刻著我們楊家風風雨雨,歲月滄桑的鉅變。

我愛故鄉的土,土裡深深的埋藏著,我的心情,我的感情,我的鄉情。我愛故鄉的土氣,展現著故鄉農民的風采,譜寫著故鄉農村的變遷,描繪著故鄉農業的宏圖。故鄉造就了楊家“勤奮勤勞文明文化”——傳家寶,傳世之寶一生縈懷難忘。我摯愛我的故鄉,故鄉是我一生難以忘懷的地方,2012年在新浪博客,連續10篇散文《拾鄉曲》,【鄉情、鄉思、鄉趣、鄉戀、鄉愁、鄉感、鄉味、鄉俗、鄉親、鄉音】,撰寫“我的故鄉我的家”的故事,故事裡珍藏著“勤奮勤勞文明文化”相傳百年的世代家情家風家話。

我愛故鄉的家,一個很普通的農家,不是什麼書香門第,也不是高門貴府,楊家,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農家小院,楊家沒有什麼老家風、老家規、老家訓,而“勤奮勤勞文明文化”家族精神,卻貫穿在世代家人生活之中,靠勤奮治家,靠勤勞致富,靠文明知人,靠文化智學,這個好門風家喻戶曉,村裡村外說到老楊家,鄉親們都會伸出大拇指,人緣好人品好人家好,“勤奮勤勞文明文化”八字是楊家的傳家寶,五代傳世,百年不改。

曾祖父的模樣,打我記事,曾祖父頭戴粗布小帽頭,腳穿粗布鞋,身著粗布藍色的長袍馬褂,一副那個年代農家老人,牢牢印在我的腦海裡。祖上代代是農民,地地道道的莊稼漢,面朝黃土背朝天,春種夏播秋收冬儲,地裡來地裡去的過日子。曾祖父上過私塾,在村子裡是個識文篆字,有文化的人,曾祖父平時言語不多,為人厚道人緣很不錯,誰家有大事小情,都願意找他幫忙,街坊鄰居有紅白喜事,他都是熱心的上前相幫相助,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報酬。曾祖父是單傳,沒有兄弟姐妹,我也未曾見過曾祖母,只知道,他們生養了兩個孩子,祖父和她的妹妹,祖姑奶奶,早年出嫁,很少回家,印象不是很深刻。曾祖父那個年代,百姓人家哪來的照相機,村子裡也不曾多見,誰家有相框有幾張相片,那都是稀罕物,更不用說拍幾張照片,或者畫幾張人像圖畫,把那個時代人物相貌保存下來,單憑兒時記憶,朦朦朧朧及其曾祖父的外表,已經很不錯了。到了祖父那輩人,他的兒子們長大,到照相館拍一張合影,也是一種奢侈,於是就有了祖父一生中,也是唯一的一張與兒孫們合影照片,1962年塞外山城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離宮》留影,成了歷史的珍貴遺物。

祖父寡言少語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受人尊重,從無與任何人家吵架結怨仇,與人為善與鄰為伴,祖父上過學堂,讀過國文課本,還會寫一筆毛筆字,逢年過節家裡的春聯,都是祖父書寫,始終是村子裡的會計,也就是賬房先生,算賬記賬,掌管村裡的財經大事,與其家教家風家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祖父的為人,祖父的人品,祖父的道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祖父很勤奮,一生為家操勞,一心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蓋建了磨房,牲口棚,飼養著兩頭驢三匹馬,餵養著牛羊一大群,添置了木輪車、膠輪馬車,還製作了紡線車、織布機,後來購買了洋車子(自行車)、置辦了各式箱櫃坐櫃躺櫃迎門桌碗架廚桌椅板凳,各式傢俱用具應有盡有,由於財產厚實,階級劃分時,我們楊家由下中農又改為中農。祖父一生勤快,家裡家外一把好手,不僅莊稼地裡的活計輕車熟路,而且灶臺上也是得心應手,只有逢年過節才露一手,過年,我的最愛,祖父涼拌白菜,細粉條黃豆芽白菜絲,只放鹹鹽和香油,吃膩了雞鴨肥豬肉,來一口涼拌菜,那叫一個爽口,一生最解饞的農家小菜。祖父不懂的藝術,但是很喜歡美術,春節過年趕集上店,總要買幾幅窗花,換上雪白的窗戶紙,貼上鮮豔的窗花,還要挑選幾張新的年畫,什麼《狸貓換太子》《天王送子圖》《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傳說古畫,《蓮年有魚》《五子登科》楊柳青年畫,年年歲歲更換著新鮮的年畫,祖父最喜歡的《將相和》八扇屏和《松鶴年》中堂畫,大年三十小心翼翼掛上,過了正月十五就摘下來,卷好放到櫃子裡,等到來年再掛起來。

祖父和祖母,生養了四個兒子,都讓他們上學讀書,唸完了初小還了高小,哥四個先後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的父親是長子,還有三個叔叔,一個比一個強,二叔早年就去了新疆莫生,一生奮鬥在大西北,晚年安家定居在烏魯木齊市,四叔比我年長兩歲,在村子裡當團支部書記,後來還幹過生產大隊長當過村支書。三叔四叔一直在故鄉務農,沒有離開生他養他的故鄉,黃土地的忠實耕耘者,莊稼地的勤勞守護神。隨著年代的變遷,添置了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春種秋收機械化勞作,擺脫了牛耕地,鐮刀收割的歷史,走上了現代農業的康莊大道,過著衣暖飯飽豐衣足食農家樂的小康日子。祖母典型的農家婦道人家,一天到頭圍著鍋臺轉,一年到頭屋裡屋外轉,一生沒有離開過楊家一步,一心一意操持著柴米油鹽,餵豬餵羊餵雞,白天下地摘棉花掰棒子,晚上紡線織布,煤油燈下納鞋底做布鞋,祖母一生總是幹不完的活計,一輩子為了楊家任勞任怨的辛勤付出。2014年非遺探尋之旅徵文《奶奶的紡車》,榮獲二等獎。

父親扛槍出身,一直在保定外圍神八路,地道戰痛打小日本,解放戰爭在區小隊,1947年解放石家莊戰役前夕,父親在部隊上,給家裡寫了一封信,說是萬一回不來,就是為國捐軀了,那年的6月我出生,祖父給我起名字叫 “繼信” ,意思是:記住信裡的內容,繼承父輩的偉業。2010年紀實散文 《父親節憶父親》字字句句父子深情。父親農民出身,永葆農民本色,小時候跟著他的爺爺,趕著毛驢車,從村子外拉土,日出日落不間斷,把路南一個積水大濠坑,墊出一塊平整的土地,父親他們在地上栽種了不少棗樹,也就有了後來的楊家棗林,這片棗林伴隨著我快樂的童年,2002年我撰寫了《掛在棗樹上的風箏》回憶散文,美好的童年憶戀融匯在顆顆棗子裡。父親在保定、北京、石家莊、承德領導工作崗位上,雖說是國家幹部,勞動人民的勤勞精神,時時刻刻無處不在,難忘那國家自然災害經濟困難時期,父親帶領我們小片開荒自力更生,開墾荒地耕種糧食,不僅我們自給自足,打下的玉米、高粱、蕎麥,還送給街坊鄰居,共度生活難關。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楊繼信:安國人家-我的故鄉我的家


父親和母親,生養了我們兄妹四個,我是長子,生在舊社會,活在新社會,建國前夕出生,長在紅旗下,與共和國同步同生同夢。一生接受黨的教育,為黨的事業奮鬥,秉承“勤奮勤勞文明文化”八字楊家的傳家寶,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是任勞任怨積極苦幹,在石油戰線,在工礦企業,在商業領域,評選過許許多多的先進模範,榮獲了許許多多的榮譽證書,給孩子們樹立了榜樣。2007年六十歲的我,告別38年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我們舉家定居在省會石家莊生活。也就是六十歲這一年,一場大病,改變了我的晚年人生,從此,走上了漫長的與疾病鬥爭抗癌道路。12年來,與癌症抗爭,與生命抗爭,與自己抗爭,生活平凡,生命不平凡。老伴承德市逸夫實驗小學高級教師,一生為黨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教學先進模範優秀班主任,論文多篇獲獎並刊登報刊《教育》雜誌,榮獲自制投影片二等獎。她的父親母親雖是農民,很是重視文化學習,教育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多出幾個國家的人,為國家多做貢獻。老伴是老師,她的兩個弟弟是老師,她的妹妹當過老師,她的侄兒是老師、一個小學的校長,她的姑父是老師,全家人從事教書育人。

老伴我們生養了兩個女兒,都是在石家莊的河北經貿大學畢業,大女兒現在河北廣播電視臺工作,某個頻道的主任,加入了黨組織,榮獲河北省勞動模範,享受國家津貼。小女兒在北京國貿外資企業工作,擔任著辦公室的秘書工作,愛崗敬業,她們的獎狀證書一摞摞,她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們愛學習愛事業,“勤奮勤勞文明文化”八字楊家的傳家寶,在她們身上延續發揚。2009年原創散文《別了——我的平房小院》記錄了生活上甜酸苦辣的實際感受,街坊鄰居和睦相處的文明生活。女兒五六歲時,曾帶她們回過故鄉,感受過家鄉的的味道,四爺從集市上買回燒餅夾肉,她們不喜歡,四奶奶熬的山藥粥,倒是頗感興趣,好吃又愛吃,吃了一碗又一碗。要走了,離開故鄉時,四叔給我們帶上了不少的山藥,女兒們高興的連蹦帶跳。

兩個女兒分別結婚成家後,生養了三個外孫女,從小受到家庭的薰陶,父母言傳身教,愛知識愛文化愛看書,在書籍的海洋活潑健康成長。學習上進成績優秀,小學六年級就拿到了鋼琴十級證書,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榮獲榮譽證書,小學中學都是認真讀書學習,外孫女們愛好多樣,學習鋼琴、學習薩克斯、學習畫畫、學習滑輪、學習英語,6歲國畫一鳴驚人。2012年《給小外孫女的信》傳遞著愛慕與心情,叮囑著學習與生活。外孫女們,生在城市長在城市,如今,大外孫女已經讀高二了,也未曾回過故鄉老家,只是從大人的嘴裡,聽到一些故鄉的朦朧輪廓,然而,每到紅薯上市,總愛糾纏著大人,買一塊紅薯,熱熱的、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吃到嘴上,美在心裡,這山藥,故鄉的特產,一代一代,不曾丟傳,可能與基因有關,山藥把幾代人連在一起,山藥見證著故鄉的變遷,孩子們與家鄉山藥,心心相關愛不釋手,不忘本啊!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楊繼信:安國人家-我的故鄉我的家


我愛故鄉,我愛家,華北大平原上,這安國人家,小小的龐各莊,裝滿了我一生的思念,故鄉的山藥,飄灑著源遠流長的香甜,小小的龐各莊,千變萬化進步向前,鄉親鄉音鄉愁永不改變,寫不盡世世代代愛故鄉的情誼,小小的龐各莊,孩子們憧憬嚮往的地方,那裡是老祖宗創業生存的故土,那裡是家訓家風家傳的根基,五六代人了,“勤奮勤勞文明文化”——八字楊家的傳家寶,歲月荏苒,家風相伴,世代秉傳,永承不變。

一夢醒來,安國人家——龐各莊,磚瓦樓房一排排,柏油馬路一條條,家家戶戶電視冰箱洗衣機,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應有盡有,莊戶人家,開上了一汽大眾小汽車,白麵大米家常便飯,山藥不再是一冬的主要口糧,也成了鄉親們解饞的飯食,手機電腦,不再是城裡人的專利,坐在空調屋子裡,手指一點買賣就做成了,農副產品出去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回來了,鄉親們臉上笑了,腰袋裡錢包鼓了,幸福的生活多了,美好的日子長了。我的醉思,安國人家——龐各莊;我的最念,安國人家——龐各莊。


我愛故鄉,我愛家。

安國人家,龐各莊。


歲月崢嶸 2020.1.5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楊繼信:安國人家-我的故鄉我的家


作者簡介:楊繼信-歲月崢嶸(網名)10多年來擔任《河北省博客圈》管理員、《河北省博客聯盟》副主席、《石家莊市網絡文化研究會》顧問,72週歲身患癌症12年自強不息團結千名患者奮鬥病魔仁道博愛,履行“文明文化慈善”宗旨,堅守網絡綠色健康運轉理念,實踐“修網德明網安善網行”, 爭做網絡達人正能量推手,充分利用新浪博客《枯木逢春》《歲月崢嶸》,發表博文1260多篇,積極參與省市互聯網絡文化活動,《我看石家莊市民文明10條》徵文35篇獲獎殊榮,《探究生命價值傳承祖先美德》評為一等獎。熱心參加聯盟社會公益活動,《綠色生態行》《燕趙文化行》《重走古驛道》《燕趙企業行》《紅色之旅採風》《五老進學校部隊社區》宣講團。2019年加入《銀河悅讀網》,發表《格桑花》數篇原創散文,受到編輯誠摯點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