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是啥意思?這幾天有啥講究?

農夫也瘋狂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古代農耕社會農人總結的天氣諺語。

我們都知道古代科技不發達,沒有天氣預報,而過去又以農業為主,主要靠天吃飯。

經過世代農人觀察認為:進入三月份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相反進入四月份最怕初一這天陰天下雨。

(注意這裡指的是陰曆三、四月份,古代沒有陽曆一說)。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誠冬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原來這是古人總結的一句天氣方面的農諺,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估計大家聽了完整的句子,對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農曆的三月份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就擔心在四月初一的時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這些還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氣,如果在農曆四月十二的時候下雨了,那就表示這個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後期都會以陰雨天氣為主,一直將要持續到小麥收割時,這樣顯然對於小麥收割是不利的。對於種植過小麥的農民來說,在後期的時候是最怕雨水的。在農曆的四月份,冬小麥的生長也處於關鍵時候了,正是需要陽光的時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麥的授粉、成熟都會受到影響,而麥子長得不好,那麼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飽飯了。

在農曆的三月份為什麼怕不下雨呢?這個時候是很多的農作物播種的關鍵時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正好貫穿了整個三月份,春播農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這樣才能發芽、生長。如果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個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這對於春播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尤其是對麥子返青也不利。老話常說,春雨貴如油,就凸顯了農曆三月份降雨對於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該播種的農作物都播種了,農民也不用擔心出現乾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現連續的降雨天氣。因為在農曆四月份的時候,正好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了。立夏節氣一到,溫度升高了,雷雨天氣也增多了。而這個時候如果降雨過多,那很容易就發生洪災害。而這樣不僅夏收農作物會受到影響,春播的農作物也最怕水淹了。畢竟在過去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天氣好收成就好,而天氣不好,那收成就會受到影響。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了,如果農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後面的雨水比較充足。尤其是在農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後期的天氣雨水多,這樣對於夏收的麥子來說,確實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總結的這句農諺,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這也是古人在過去長期農耕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聽村裡的一些老人常說,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就是依靠這些來預測天氣的,準確性還是蠻高的。農夫認為,雖然今天的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並且農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飯了,但是古人傳下來的這些農諺,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至少在過去曾發揮過作用。今天是農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節氣了,你家鄉的天氣如何呢?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支持


乾坤書書


對於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農村俗語究竟是啥意思?其實這是農民在長時間的農業生產當中總結出來關於天氣情況的農村俗語,也就是說的農曆3月份最怕逢期的日子,這三天農曆的4月份最怕初一的這一天。究竟為什麼農民最怕這4天的時間呢?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個“三七”是什麼意思?這個37的意思就是指的農曆的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的時間。3月4月是指的農曆的3月4月,並不是指的我們所說的陽曆的3月4月。初一也就是指的農曆的四月初一了。

每年的3月4月都是人們最忙的時候,也就是農民搶種搶收的時候,因為天氣會逐漸的變暖,對於一些植物開始發芽開花結果,對於越冬的農作物開始拔節、抽苔、開花、結果。用農村一句俗語來說:“二月清明花不老,三月清明老了花。”從這句俗語裡大家就可以瞭解了,3月的天氣是多麼暖和了,人們就開始忙著種莊稼了,畢竟已經到了春暖花開,桃花滿山的時候。


在農曆3月一般到了清明節前後,這樣人們在種莊稼的時候必須要多一點雨水,否則乾旱的天氣是不能夠種莊稼的。所以農民最怕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如果下雨的話就能夠種好莊稼。如果初七這一天不下雨,就盼著到十七下雨,十七不下雨,就盼著到二十七這一天下雨,結果要都不下雨的話就是非常的害怕的,因為沒有雨水種莊稼都難呀,畢竟春雨貴如油。畢竟過去人民靠的主要是天下雨才能夠種莊稼,如果天不下雨的話,沒有現在的這麼好的水利設施,可以進行灌溉種莊稼。

到了農曆的4月份就是穀雨節氣的前後,這個時候的天氣非常的暖和,而且雨水也非常的多,畢竟暖溼氣流和冷溼氣流互相交替碰撞的時候。而且在穀雨前後基本上是越冬的農作物小麥、油、豌豆等農作物開花的季節,這時候這些農作物有的屬於風媒花。如果說遇到了大雨的天氣就會使得花授粉比較的少,造成了顆粒不飽滿,甚至癟粒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到了農曆的四月初一農民就最怕會下雨的,一旦這一天下雨有可能整個4月都會下雨。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氣候決定的,溼潤性季風氣候向北移,畢竟南方這個時候屬於梅雨季節。



總之,通過以上簡單的分析,大家就明白了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了。而對於這句屬於農民的兩怕,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天氣的狀況,3月被期盼著雨水多一些好種莊稼,4月份兒期盼著雨水少一些利於農作物開花授粉。所以一些俗語從表面上不好理解,但是其寓意深刻,主要是用這樣比較內涵深奧的俗語讓人們更能夠記住這些俗語,也是為了朗朗上口記得住,所以在總結這種天氣狀況的時候,期間省略了好多的詞語。這就是我國的農耕文化的瑰寶,這也就是我國農村文化的精髓,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些農村屬於對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是極其有利的。


三農一姐


俗話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估計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告訴你。

三月怕三七,就是三月七日、三月十七日和三月二十七日這三天,為什麼是這三天呢?因為三月正是農耕播種的季節,農民最盼望的是什麼?對,春雨。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就是農民對春雨渴望的寫照。但是三月份下雨在北方確實不容易。但三月不下雨就會影響農作物生長,特別是在以前缺水,不下雨,對一年的收成必有影響。

為什麼說三月怕三七,三七也就是指的是三月,怕三月不下雨,三七代表是整個三月。三七不下雨,就是三月不下雨。三月不下雨是農民關心的事,三七隻是用來起加強的作用,強調是三月份。

至於四月怕初一呢?三月怕不下雨,但到了四月份,雖然不擔心不下雨),相反,四月份農民怕的是下雨,從四月初一就開始下雨,對農民來說反而是沒利很的。

因為四月份是麥子生長的關鍵,最需要的是光照,有了充足的光照,長勢就好。但下雨,而且是綿綿細雨,麥子就長得不好,百秋季收成肯定不會好。

這在以前,是靠天吃飯,三月、四月下雨與不下雨對農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然現在科技水平提高了,農民是靠科技吃飯,基本上是旱澇保收了。


D東哥


中國農村諺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時令節氣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村對於一年氣候輪迴變化的總結,對於指導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有著重要意義。我們都知道,舊時農村是沒有天氣預報一說的,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完全靠的就是二十四節氣的推算。

雖然不能說很準,但是也八九不離十,那麼“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又是什麼意思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要先弄清楚什麼是三七?三七指的就是進入三月份以後(指的是陰曆三月,非陽曆三月)的三個日子。

這三個日子分別是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三天,如果這三天不下雨,那麼農村人最害怕的事情就發生了,春旱來臨了。因為在這三個日子的前面一個節氣是清明,後面一個節氣是穀雨,這正好是春回大地,搶播搶種的時候。

如果這個時候沒有雨水,那麼也就意味著這一年的收成都要受到影響。有人會問,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裡,中國農民是如何精準判斷出這樣的日子的呢?答案是兩個字:經驗。中國農民數百年來反覆不斷地觀察,最終有了這麼精準的判斷。

“四月怕初一”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說三月的三個日子,農民們盼下雨的話,那麼四月初一就是渴望不要下雨。因為如果四月初一這天下雨的話,那麼整個春天都將會是無盡的雨季,對於春耕來說,簡直就是無盡的災難。

種子播下去,既不能沒有水,但是也不能水太多,在看天吃飯的舊時農村,水多水少都成了農民們的心頭大患。但是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過去農村一旦有什麼氣候變化,農民們可以說一點辦法都沒有。

當然不比現在,我們現在在農村普遍修建了水庫,雨季來臨時儲水,旱季來臨時放水,從而改變了過去中國農民完全靠天吃飯的習慣。特別是像三峽這樣的超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改變的已經不是一縣一村的農業生產模式,而是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從而為保證江南糧倉的穩定做出了貢獻。

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果沒有了飯吃,如何才能搞得好經濟建設呢?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時代實際上已經過去了,現代化的農業結構正在出現。

過去農民往往會害怕一些特定的日子,這也情有可原,因為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能夠判斷出氣候是否出現了異常。但是現在他們不用怕了,因為我們現在有了更為精準的天氣預報,可以為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我們都希望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但這在過去,往往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看老天爺的臉色。

但是我們現在不怕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來應對任何不利天氣的影響。所以說,農村諺語中很多關於時令節氣的內容,實際上已經有些過時了,它代表的只是舊農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是一種嶄新的新農村生活。


小小嬴政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許多老百姓都是靠著農耕為生。在古時那種科技不發達的時代,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所以對天氣的好壞,降水的多少都非常的重視。經過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的摸索,總結出來許多很實用的諺語,一直流傳至今。



這其中有一句與農耕天氣有關的諺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它是什麼意思呢?

三月怕三七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每年農曆的三月裡,農民最怕碰到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這三天,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我國,農曆三月是農耕播種的季節。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這個時候,種田之人都非常渴望三月裡的雨水。因為在三月下雨,對農民的意義非常重大,假若整個農曆三月沒有降雨的話,勢必會影響耕種。種子播種之後,如果得不到雨水的灌溉,對種子的正常生長肯定是十分不利的,並且對農民當年的收成與生計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很有可能就會是顆粒無收。

因此,在整個農曆三月中,下不下雨便成了他們最為擔心的事,這就是“三月怕三七”的由來。



四月怕初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農曆四月怕洪澇,如果初一下雨的話,那麼在四月的一整個月裡,連續陰雨天氣的可能性極大,有可能產生澇災,這對農作物的生長是十分不利的。

因為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該播種的作物基本已經播種完了,這個時候的氣溫開始回升了,並且也最容易出現持續的降雨天氣。古人通過觀察發現,如果在四月初一這天下雨了,那表示後面的雨水就很多。而這個時候雨水偏多,就很有可能會出現持續的降雨天氣,這樣不僅會導致春播的作物被淹,甚至還會發生山洪災害。

在我國,小麥的種植還是比較多的,如果四月份雨水太多太大,那小麥的生長就將受到影響,因此會大量減產,所以在民間就有了“四月怕初一”,這一說法。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總結出來的這些農諺,是人們在長期農耕勞作中,實踐經驗的總結,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主要就是依靠這些來農諺來預測天氣的。雖然到了現代,農民已經不再都是靠天吃飯了,但是古人流傳下來的這些實踐經驗的總結,還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就此問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感謝您順手關注點贊。


李易陽風水命理


單看這兩句或許有些朋友還看不懂。這句俗語完全版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俗語是我們中國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處世經驗,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有很多俗語都是說的農耕經驗,而跟農耕聯繫最多的自然便是天氣了。

其實看完這一整句,我們單從“下”這一字就不難看出他們怕的是下雨。

為什麼說是雨而不是雪啊什麼的呢?有兩方面,一是下雪的時候田裡不會種什麼莊稼,二是三月、四月已經過了下雪的日子了。

言歸正傳,那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呢?一句句來分析。

三月怕三七:

“三月”便是指三月份,“三七”指的是三月份裡的三個日子,即初七、十七、二十七。

至於“怕”是怕這三個時間不下雨,如果這三年都不下雨的話就說明這個月就是旱月,會影響莊稼的收成。

如果三月初下點小雨,那麼這一年的糧食收成就會很好,得提前置辦秋收的穀倉。

四月怕初一:

農曆四月就和三月相反了,這個時候反倒不希望再下雨了,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怕四月初一下雨。

因為農曆四月已經接近立夏了,這個時候正是農作物快速成長的階段,需要大量的陽光。

如果下雨的話,可能就會影響到農作物了。

現在大部分人可能對這些俗語沒什麼概念了,可這些畢竟是一代一代的經驗所得,有時候還是蠻靈的。


千古君


在過去,農業生產基本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人們最大的祈盼。為此,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農耕文化,並形成了口口相傳的農事諺語。

比如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俗語,就是根據農曆三四月間雨水的多少,對田間作物收成好壞所作的一個預判。

01.先談談“三月怕三七”是什麼意思?


農曆三月中有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清明時節,麥長三節”、“清明前後,點瓜種豆”以及“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諺就是告訴人們,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此時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

而緊跟雨水其後的穀雨呢?望文生義即為“雨生百穀”之意。

古人云:“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這時節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極需雨水滋潤,與作物生長收成密切相關,以致有了“春雨貴如油”的說法兒。


穀雨的天氣最主要的特點多雨,對於田間穀物的生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雖說春雨寶貴,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農諺有道:“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春天三場雨,秋後不缺米。春雨漫了壠,麥子豌豆丟了種。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立春三場雨,遍地都是米”等等,恰好應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意境。

因此,所謂的“三月怕三七”,並不是指的哪一天,而是對三月間清明後到穀雨期間的一個界定。


因為這時農作物是非常需要雨水的,若天氣異常,雨水稀少,勢必會會影響耕種和作物生長。由此可見,人們對春雨渴盼的迫切心情。

為此,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中還有“春雨一滴滑如油”的記載。

02.那麼,“四月怕初一”又有何道理呢?

農曆四月第一個節氣是繼穀雨之後的立夏。而立夏時節,萬物繁茂。古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這時候,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


而此時的南方地區呢,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大忙季節。

人們根據往年氣候經驗,四月初要是下雨的話,很可能會陰雨綿綿,而此時田間的作物卻不需要大量的雨水了,正當陽光普照下,轉化光合作用快速生長之時。

尤其是冬小麥不久就要收割了,若雨不停歇地下,收成可能會受影響。

對此,農諺也有描述:“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還有“立夏晴,好年成、立夏落,炒破鍋”的說法兒。


由此可見,雨水不可或缺,但也要順應農作物生長才好。

當然了,這些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農耕文化,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已經成為老黃曆了。

人們再也不會有什麼“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擔憂了,因為現代化的水利實施,足以保證農作物的用水需求。

不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仍是人們的美好期盼,這點兒是什麼時候也不會變的。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是古代先民對於天氣方面的一句俗語。將此句補充完整就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很顯然,該俗語主要說的就是天氣對於農業的影響。

解釋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俗語中的“三七”是指農曆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泛指三月的月初、月中和月末。另有俗語“春雨貴如油”,如果三月的這三個階段沒有雨水,農作物灌溉就會收到影響。

而一進入四月,麥子即將進入授粉、成熟期,如果月初(初一)還好,到了月中(十二日)如果還是陰雨綿綿,則勢必對後續麥子的收割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此時冬小麥正處於顆粒豐滿的關鍵時間,如果得不到陽光照射,麥子就會癟掉;不能及時收回,就會腐爛在地裡,農作物產量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有了"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諺語。

延伸

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古人隨沒有今天的天氣預報,衛星遙感,但是通過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農業獲得良好的發展,這些諺語是古人農耕智慧的集成,對於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剪初


“民以食為天”,農耕時代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裡不打糧食,就沒法生存。莊稼要有一個好的收成,必然與天氣的變化有關。所以,歷代勞動人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總結出了很多關於天氣變化的諺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就是農曆三月和四月間天氣變化的情況。

三月怕三七

三月指的是農曆三月,三七指的是三月裡: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那麼三月到底為什麼怕三七?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說明這個時候最適宜春耕播種,初七、十七、二十七這個時間一段有穀雨和清明兩個節氣在裡面,老人說這三天是下雨的日子,如果這三天沒雨,整個三月的雨就難了,三月無雨就意味著天氣乾旱了。

立春後的季節,萬物復甦,到了清明前後,充足的雨水,才能保障莊稼有一個大豐收。三月裡不下雨農作物就無法播種,返青的小麥沒有雨水的滋潤就得不到生長,麥子也不會豐收。都說“春雨貴如油”,三月里人們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個日子不下雨,所以才有三月怕三七之說。只有三月裡雨水充足莊稼才會豐收。

說完了三月下雨的重要性,再說說農曆四月。

四月怕初一

這句話說的是,四月裡害怕初一這天下雨。這,又是為什麼呢?

三月裡風調雨順,播種下的糧食作物,特別是小麥都在瘋長,小麥在這個季節需要的是陽光的照射,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因為到了五月底六月半小麥就要進入收割階段。雨水大了就會出現倒青,延緩成熟,下雨刮風的天氣還可以造成倒伏,造成小麥減產。根據以往的經驗,人們發現進入四月,如果初一這天下雨,就會造成四月裡雨水勤,那樣的話可就麻煩了。所以才說:“四月怕初一”。

華北北部,還有一句俗語“不怕初一下,就怕十五陰”。說的是,雖然怕四月初一下雨,但是假如初一真的下了雨,也不如十五下雨更叫人害怕,那樣就代表四月的後半月都會以陰雨天氣為主,並將持續到小麥收割,這樣對於小麥收穫非常不利,甚至小麥都會泡了湯。

過去人們以農業為生,天氣雨水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老百姓才總結了一套關於天氣的看法。今天天氣預報精準的指導著現代人的農業生產,過去的俗語難免會失去準確性,但仍值得我們去借鑑。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依舊與我們的農耕生產息息相關。

以上是@那些舊時光為大家分享的俗語文化,謝謝大家閱讀,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