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突然加量,真的好嗎?

眾所周知,跑步是一種健康的運動方式。

現如今熒光跑、愛心跑、健身跑、馬拉松格外流行,飯後長距離健走也成為很多人鍛鍊身體的熱門方式,動輒就是七八公里。然而,大量跑步、健走真的有利健康嗎?不盡其然。

習慣每天跑步的人群,每天跑固定的量,比如5公里沒什麼問題。

但如果突然間調整跑步的量,比如有由5公里增加10公里,相當於增加了一倍的運動量,很有可能出現運動損傷,而這個運動損傷一旦出現就很難快速的緩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種情況。

跑步突然加量,真的好嗎?

跑步應適量 過度更易患心血管疾病

2016年6月18日,在平谷金海湖舉行的鐵人三項賽上,一位38歲的女選手在參加體驗組比賽的10公里賽事時,在終點前50米暈倒,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德國和瑞典的科研人員,對4.5萬人經過十幾年的跟蹤調查發現,運動過量對身體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大量運動的人可能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幾率是普通人的2倍。跑步過量會使心臟中產生過多的血小板。這些血小板會堵塞冠狀動脈,使得血管堵塞,產生血液迴流,造成一部分心肌的壞死,增加了發生心臟病的可能。當然,專家們也明確表示,心臟出現問題的前提都是"過度",正常運動、鍛鍊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的,不應懷疑,更該堅持。

運動太多可能致命,馬拉松之類的耐力長跑運動更容易出現心律不齊、心臟疾病、中風等問題,甚至導致猝死等現象。

跑步突然加量,真的好嗎?

"普通的跑步愛好者真該悠著點,千萬別一味求大運動量。所有的過度都是不行的。運動員也好,普通人也好,訓練和鍛鍊都要有個度。適當運動是防止心臟疾病非常重要的一個預防措施。每天四五公里、每天跑二三十分鐘,隔天一次,每週15-20公里的運動量較為適宜。

暴走傷骨胳 走路過多易招滑膜炎

世界衛生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養生意識也越來越強烈。清晨、傍晚,在南充市濱江路邊,北湖公園、生態公園都能看到徒步鍛鍊的人群。南充市民李阿姨家住順慶區,只要不下雨,她下午和朋友們跳跳舞,晚上和老伴從濱江路四橋段步行至三橋下,再返回來,幾乎每天都在20000步以上。上週李阿姨膝蓋疼痛難耐,在醫院就診,醫生告訴她患上了膝關節滑膜炎。

跑步突然加量,真的好嗎?

在夏季,許多人通過暴走來減肥,因過度運動導致膝蓋、骨關節受損受傷的不在少數。有媒體報道,蘇州一位市民為了減肥,每天暴走15公里。剛開始鍛鍊有點腰痠背痛,但走了半個月以後,一站起來就覺得右邊大腿根部疼痛,當時還可以走路,就以為是扭傷了,撐著沒到醫院去。後來,越來越疼,病人才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腿的骨頭"走斷了"。

對中老年人來說,每天可以堅持輕負荷的鍛鍊30分鐘以上,但不要超過1小時。如果換算成步數,大概在5000~10000步。此外,每個人承受的運動量不一樣。如果平時有運動習慣,每天一萬步兩萬步並不困難。但平時缺乏運動的人,突然一天內走上兩萬步,可能會對心血管系統和運動系統造成太大負擔。如果持續這麼做,可能出現關節、韌帶、骨骼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