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近臣大多样貌俊美,钦点的探花郎却是“独眼”,原因很简单

俗话说:“康乾盛世。”就是指清朝在康熙、乾隆时期,实力最为鼎盛。其中,乾隆说自己有“十全武功”。他所谓的人生十大功绩分别是: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所以,乾隆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颇为得意,晚年称自己为“十全老人”,就是出自于此。

乾隆还非常喜欢作诗,在他的一生中,作诗四万二千多首,虽然大多都是像“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千古名句”。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文治武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自诩是“千古一帝”。


乾隆近臣大多样貌俊美,钦点的探花郎却是“独眼”,原因很简单

乾隆虽然成就不低,但是从他的言行中,也显示出他有些好大喜功,所以想让自己在后世留下美名。我们不禁感叹,世人对名利的追求,大都不能免俗。乾隆因为自视甚高,所以他在用人上,也有自己的偏好,他所重用的近臣,大多都是风度翩翩、器宇轩昂、样貌俊美的人。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和珅。和珅以巨贪而出名,但是他却是乾隆身边最受宠的人。史书上说和珅:“少贫好学,仪表俊雅。”他因为旗人的身份,成为了乾隆的侍卫。有一次乾隆背诵《论语》,却忘记了下文,没想到和珅在旁边脱口而出,并且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乾隆觉得和珅英俊潇洒、才学出众,可堪大用,于是屡次提拔他,最终进入军机处,成为当朝宰相。


乾隆近臣大多样貌俊美,钦点的探花郎却是“独眼”,原因很简单

很多人会说,乾隆也很重用刘墉,这个人是一个“罗锅”,所以乾隆在用人的时候,并不会以貌取人。其实,刘墉确实在民间被称为“刘罗锅”,但是他本人并不驼背,反而仪表堂堂。不仅如此,他还出身于宰相世家,他的父亲刘统勋就做过内阁大学士。

刘墉家学渊源,书法独具一格,是著名的帖学大家,他还被后世称为“浓墨宰相”,所以深受乾隆的喜爱。因为刘墉个子很高,又经常需要在御前写字,而且每次只能站着,所以伏案的时候,背部就会高高隆起,所以乾隆有一次戏称他为“罗锅”,其实这个叫法就是由此而来。


乾隆近臣大多样貌俊美,钦点的探花郎却是“独眼”,原因很简单

我们说回这篇文章的主题,既然乾隆在用人的时候,经常会考察一个人的长相,为什么他却钦点了一个瞎了一只眼的人做探花?在清朝的科举中,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就是探花。这三人都是需要乾隆认可的,所以非常难得。

其实这个人叫做刘风语,他自幼勤学苦读,经常熬夜读书,没想到时间长了,就得了眼疾。因为他家中贫寒,没有钱医治,最后一目彻底失明。但是他却凭借自己扎实的学问,以及过人的才华,在进京赴考的时候,把文章写得妙笔生花,所以考中了探花。


乾隆近臣大多样貌俊美,钦点的探花郎却是“独眼”,原因很简单

所有高中皇榜的人,都要到殿前一一拜见乾隆。但是乾隆看到刘风语的时候,却很不高兴。因为刘风语经常饥寒交迫,所以面黄肌瘦,而且还瞎着一只眼睛,乾隆当场就说:“独眼岂能登皇榜?”没想到刘风语并没有怯场,而是回了乾隆一句:“半月依旧照乾坤。”

刘风语非常机智,他把乾隆批评自己的话,当成了一个上联,并且对出了下联。这样不仅巧妙的化解了尴尬,也让乾隆对他刮目相看。于是乾隆笑着说:“刘爱卿果然有真才实学,朕再出一联考考你。”乾隆说得上联是:“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朕乃摘星手。”

这个上联确实非常高明,但是刘风语略加思索,张口说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乾隆虽然很看重一个人的样貌,但是更重视臣工的才学。他看到刘风语为自己对出了一个千古名对,这又是将来的一段文坛佳话,所以非常高兴,当即说:“刘爱卿就做探花郎吧。”


乾隆近臣大多样貌俊美,钦点的探花郎却是“独眼”,原因很简单

这就是乾隆钦点独眼探花郎的典故,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当成一段历史上的笑谈来看。但是其中也为我们揭示出一个道理。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让自己取得成功,靠得并不是出身,也不是样貌。

网上有句流行语,这样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就像刘风语一样,一个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怕没有成功的机遇,这个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