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本世紀第三個十年——2020年庚子年初,新冠疫情突然來襲,不僅攪動了整個中國,其影響已經蔓延向世界的各個角落。每天關於疫情的各種消息撲面而來,讓人們的心情不再平靜。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對新冠肺炎覆盤時提到“疫情過後,我想人類會對此做深刻反省。這哪裡是一隻‘黑天鵝’,這是切切實實的‘灰犀牛’!危險一直在那裡,視而不見的結果就是一旦發生就慘烈無比。”張主任為什麼說這次疫情是“灰犀牛”?“黑天鵝”和“灰犀牛”究竟代表什麼?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呢?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一 “黑天鵝”與“灰犀牛”的由來

17世紀之前,歐洲人堅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然而在1697年,探險家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第一隻黑天鵝,“原來天鵝還有黑色的!”歐洲人上千年對天鵝的經驗徹底被推翻了。

後來,美國著名投資人納西姆•塔勒布“黑天鵝”特指出乎意料發生、一旦發生足以顛覆以往任何經驗、且影響巨大的危機,也就是不可預測性的小概率高風險事件。著名的黑天鵝事件有包括泰坦尼克號、9•11事件、中國雪災、日本核洩漏、東南亞海嘯等等。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灰犀牛”一詞則來源於紐約國際政策研究所所長米歇爾·渥克所著的《灰犀牛》一書,它是與“黑天鵝”相對的一個概念,比喻可預測的、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它的發生與“黑天鵝”不同,初期便可察覺,不過人們卻經常視而不見。

這個含義來源於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灰犀牛,它們體型笨重,反應遲鈍,經常被草原上的人們忽略。然而就是這樣笨重的灰犀牛,一旦向你狂奔過來時,殺傷力卻乎是無敵的。像金融風暴、經濟危機、流行疾病等都屬於“灰犀牛”事件。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縱觀歷史,人類的多數悲劇,都和這兩個動物有關。但是比較起來,“黑天鵝”雖可怕,但實屬無奈,因為難以預測。而“灰犀牛”通常具有可預見性,會在早期顯現出徵兆,卻因為前期不重視,最終帶來大危機,比如2020年初的這次疫情。

二 人們面對“灰犀牛”的反應

為什麼人們總是忽視危險信號呢?這要從遇到“灰犀牛”時的一系列反應說起。

第一階段:排斥否認,輕慢對待

在剛剛發現潛在風險時,人們總是本能地排斥,或者乾脆否認,總之都以輕慢的態度對待。這些前期的自然反應,主要來源於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否認”,它的好處是能幫我們在面對危機時不至於馬上崩潰,為接受現實創造緩衝時間。

劉慈欣在其代表作《三體》

中曾寫到:“無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最大障礙,傲慢才是。”因為輕慢,有的人不懂得敬畏自然,將野生動物當成食物;因為輕慢,將早就發出預警的醫生們,當成“散佈謠言者”受到訓誡;因為輕慢,有關部門反應遲緩,延誤了疫情防控的最佳時機;因為輕慢,在剛聽到消息的那幾天裡,人們還在歡歡喜喜的準備年貨。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年貨大集

第二階段:拖延猶豫,僥倖心理

直到當危險臨近,人們才漸漸開始接受,卻還是習慣性地對未來抱有過於樂觀的態度,先找理由拖延,甚至幻想危機自行消失。當1月20日鍾南山院士明確表示新冠病毒“人傳人”,到1月23日武漢封城,很多人仍然無動於衷。正如那句“你讓家長戴口罩,就像當年家長讓你穿秋褲一樣難!”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存在“僥倖心理”的原因有二:首先是人們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當危機已經到來,仍然對危機的影響性評估不足。其次是人們缺乏採取有效行動的判斷力,無法分辨當下事件的緊迫程度。總是在眼前損失和未來利益面前猶豫不決,不能快速做出決策。平時有這種習慣也許是好的,而在重大事件面前,過度的考慮會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

第三階段:過度恐慌,稀缺心態

當“灰犀牛”衝到面前,人們這才意識到大禍臨頭,頓時陷入恐慌。在強大的情緒壓力下,有的人失去理性,輕信謠言;有的人失去同理心,歧視武漢人甚至湖北人……

人們的恐慌情緒也加劇了對“買不到物資”的高估,進而產生“稀缺心態”—— 缺乏理智判斷,自控能力降低,甚至產生衝動購買行為。2003年非典期間,人們搶購板藍根;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人們又搶購雙黃連口服液。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藥店門口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過度恐慌會導致一系列身心影響甚至社會後果。如果一個人總是處於過度恐慌之中,不僅會有心理崩潰的危險,甚至可能做出可怕的決定,比如放棄自救,實施反社會行為等等。

三 如何面對“灰犀牛”事件

美國神學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在一段禱告詞中寫道:“請賜給我寧靜,去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從心理層面來看,“寧靜、勇氣、智慧”這三種心智正是應對“灰犀牛”的最好方法。

1 寧靜——認清現狀,適度重視

群體思維會加劇負面情緒,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說過:“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在這次疫情中,人們的恐慌情緒加劇了我們對很多事情的高估。比如物資搶購,實際上我們國家糧食儲備充分;還有被感染的風險,全國人“禁足”在家,隔離的效果顯著,只要堅持少出門,被感染的風險還是很低。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超市貨架

我們知道,無論是普通人還是領導者,都存在人性的弱點。不同的是,領導者的影響力要比普通人大得多。所以說“領導者應該是目光短淺者的敵人”,國家需要那些有預見性的領導者,理性地確定事件的輕重緩急,有的放矢地解決當下問題。李文亮醫生的示警已經讓我們意識到,我國某些領域早期預警體系的不足。期盼國家未來能夠建立更完善的體系,讓一切危機都扼殺在萌芽中。

對於普通民眾,在當前風險社會下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問題意識,同時保持心境平和。不應像鴕鳥,將頭埋在沙子裡,自欺欺人;更不應心存僥倖,幻想以拖應變;或是為了眼前利益,做出欺瞞行為。在遇到危機時只有承認它的真實存在,做到“不否認、不輕慢、不拖延、不恐慌”,才能最快地認清現狀,才能在做決策時保持開放性的態度對待異己。

2 勇氣——敢於逆行,敏捷合作

面對危機有了高效的應急預案,也要有靈活的敏捷團隊去執行。所謂“敏捷團隊”來源於項目管理,就是指能快速反應、高效協作、一專多能的團隊組織。  

中國藉助舉國體制的優勢,表現出了最快速的自我修正能力,在短短數天內將不完善的防疫體系重新建立,在寶貴的窗口期內初步控制了疫情。同時,我們有無數的平凡英雄積極參加到這次戰“疫”中,心懷勇氣履行職責,綻放自身職業的光芒。他們是堅守武漢的本地醫護人員,是馳援前線的“逆行者”,是穿梭在城市的快遞小哥,是趕去加班的口罩廠員工……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致敬最美逆行者

當然,身為普通民眾理應積極響應,趁早開始行動。從小事做起,宅在家,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為了自己的健康和社會的安定貢獻一份力量。每天花1小時瞭解相關新聞即可,從官方渠道獲取信息,相信科學,多角度的思考問題。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全身心地去閱讀喜歡的書籍、看幾部電影、做幾頓美食、陪孩子游戲等等,多做些一直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情。

3 智慧——當成機遇,從中獲益

災難面前,人們容易對對未來感到焦慮和迷茫。這需要我們擁有一種 “智慧”——一種能夠深刻透徹看待問題的能力,看到危險和機遇總是相伴而行,危機的另一面往往潛藏著機遇。這也就是納西姆•塔勒布在他的《反脆弱》一書中提到的:“站在脆弱的反面,從風險和不確定性中獲益。”嘗試認識到危機問題的獨特之處,並且把它們作為機遇來對待,儘可能做到既躲避災難的襲擊,又能從中獲得收益。

“灰犀牛”的來臨總是會讓原有結構暴露出很多問題,這往往也是進行改革的最好時機。這次疫情讓很多企業面臨著生存窘境,比如影響最嚴重的餐飲業。但也有很多行業因此受益,迎來了業務增長,比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遊戲、視頻、生鮮電商等等。有沒有想過,你的組織能如何抓住這次機會,涅槃重生呢?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生鮮電商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在線教育

其實,任何行業都暗藏著各種危機,我們要做的就是承認危機的存在,保持敏銳,獨立思考,行動起來,不斷尋找新機會,幫所在的企業、行業或家庭躲開這頭兇猛的“灰犀牛”。

危機突襲怎麼辦?應對疫情這頭“灰犀牛”一定要有這三種心智

對於“灰犀牛”這種高概率且影響巨大的事件,我們越及早地預知並理性處理,損失也就越小。躲避它的最好辦法就是越過否認、拖延和恐慌,把這些情緒轉化為勇氣,積極制定行動,儘快行動起來,並儘可能從中獲益。《鼠疫》的作者阿爾貝·加繆說過“真正的救贖,並不是廝殺後的勝利,而是能在苦難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寧。”

這次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課,讓我們有機會靜下心來,重新思考與世界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思考未來,懂得向死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