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百喻經》第七、認人為兄喻

【白話文】從前有一個人,容顏端正,具有種種智慧,又多錢財,世人沒有不稱讚嘆的。這時有一個愚人,見他這般情景,便說他是我兄長。為什麼這樣稱呼呢?因他有錢財,需要的話,即可以借用,所以叫他為兄長;而見到他還債,則說不是我兄長。旁人說道:“你這愚人,為何需錢財的時候,稱他為兄長;待到他還債之際,又說不是兄長呢?”愚人答道:“我因為想得到他的錢財,方認他為兄長,其實他不是我的兄長。若是他負債了,我就稱他不是我的兄長。”人們聽了這話,無不哈哈大笑。

這猶如那些外道,聽到佛陀說法的善巧,就盜竊得來,用在自己的學說中,便當作是自身本來就有的。等到旁人要他實際修行這些學說了,便不肯修行,說道:“為了獲得供養的緣故,取用了佛陀的語句來教化引導眾生,實際都是虛幌子,怎麼談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個愚人,為了得到錢財,就稱那人為兄長;待到那人負債時,又說不是我兄長。這些外道也是如此。

【圓照居士注】人們鑑定一個人是“善知識”還是騙子,按理說應該是以能否講解並運用佛法為標準的。但是一般大眾只瞭解佛法的皮毛,往往缺少辨析一個人所說是否符合教義的能力,所以一般大眾只能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持戒水平來大致判斷真偽。末法時代,冒充得道高僧的騙子多了。法師應該“以戒為師”,否則即便是開悟的聖人,也會被人當成“騙子”。

佛教文化——《百喻經》第七、認人為兄喻

鳩摩羅什曾兩次(被迫)娶妻,於是門下一些的和尚也不想守戒律了,也要要討媳婦。不得已,鳩摩羅什露了個神通——吞針,這是告訴弟子們,能學著吞針的,也可以學著娶媳婦。不這樣露一手,難以服眾。由此可見,破戒的人很難有威信。像鳩摩羅什這樣佛學水平並且有威望的人尚且被人懷疑,何況那些遠不如他的人呢!所以,佛弟子應該“以戒為師”,這才是弘揚佛法的正途。

末法時代,說“相似法”的騙子也越來越多了,這些人的行為表面上也可能會與持戒的人一樣。鑑別這類騙子,需要具備較多的佛學功底才行。——這是題外話。

【文言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歎。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有錢財,須者則用之,是故為兄;見其還債,言非我兄。傍人語言:“汝是愚人,云何須財,名他為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錢財,認之為兄,實非是兄。若其債時,則稱非兄。”人聞此語,無不笑之。

猶彼外道,聞佛善語,盜竊而用,以為已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為利養故,取彼佛語化導眾生,而無實事,云何修行?”猶向愚人,為得財故,言是我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此亦如是。

(《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