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非常多的軍隊,但是要說到這兩支軍隊,那可是非常的出名了,在戰場立下赫赫威名,可對敵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並且是以統帥的名字命名的,一支是岳飛的“岳家軍”,另一支是戚繼光的“戚家軍”。

岳家軍大部分是各地的精英組成,其規模最大的時候達到了十萬人,少的時候也可以保持在兩萬人上下。而戚家軍的主力只有四千人,最開始只有三千人,全部是戚繼光親自精心挑選的,親自訓練打造出來的隊伍。

“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戚家軍

明代的國防規章制度是衛所制,軍警民分籍。衛所內的軍戶,父子倆弟兄世世代代為軍,非皇上赦免,不可免去軍籍。簡易而言,假如一個人明朝初期是士兵,那麼在明朝,世世代代都必須做士兵,父死子繼,兄死弟繼,弟兄都去世了,大家族內的別人來繼承。這樣確實能夠確保士兵總數,可是沒辦法保質量,許多士兵心不甘情不願,當然也就談不上凝聚力了。

明代中後期,朝廷日漸腐敗,國防由富強漸漸衰微,再加諸侯王不斷的兼併,軍隊屯田遭受破壞,衛所軍丁被豪族勢家佔役,許多士兵不堪入目競相逃跑。造成軍隊總數繁雜,可是真打仗,整體實力根本不行。

“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岳家軍

有歷史資料記述,嘉靖三十四年,曾有一支70人的倭寇從浙江省登錄,一路濫殺無辜,直追南京市。那時候的南京是副都,有長駐軍12萬人。可是12萬對70,居然費了很大的勁才制勝。倭寇儘管跑了,但大明死傷居然有4000人之多。

就是說在那樣一種局勢下,時任登州指揮者的戚繼光,被調去浙江任指揮使,承擔沿海地區的抗倭事項。

戚繼光,山東蓬萊人,其先祖戚祥在明朝初期立有軍功,被蔭封大將,世襲罔替;父親戚景通胸懷坦蕩直爽,官至神機營副總兵。

“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和倭寇作戰

戚家的房屋住了近二百年才再次整修,匠人提議在門房廊柱間開十二扇窗子,戚景通堅持不懈只開四扇,說:我因謹遵先祖的教誨,才可以領著親人住這裡,四扇窗子足已,不然,那樣的房屋也要不了。

更是在這類苛刻的文化教育之中,戚繼光從小培養了任勞任怨、樸素抑制的習慣。

戚繼光,自小文武雙全,連打遊戲全是用泥土壘萬里長城,隨後搖旗吶喊裝作戰鬥。那時倭寇在山東省一帶活動,戚繼光19歲就寫出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理想,從而打開了他半世抗倭的帷幕。

被改任浙江以後,戚繼光倍感明軍和倭寇的戰鬥能力差距很大,決心對軍隊開展改革創新,但是持續2次提意見以後,都被否定。

“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戚繼光

一直在廣東抗倭的另一名將俞大猷,也曾明確提出過“大治艦船,賊來則擊,賊去則追”的計劃方案,但那時候的嘉靖帝又懶又傳統,壓根不願發展南海艦隊,更始終不變祖先規章制度,因此明軍的抗倭還是以陸上戰主導。

迫不得已,戚繼光只能第三次上疏再次徵募一支專業的抗倭軍隊,此次獲得了准許。募兵全過程中,戚繼光發覺義烏、麗水等地民風彪悍,大家愛鬥毆,做事不膽怯,辦事用心,就從本地的貧民中徵招了一支軍隊,根據嚴苛的訓煉和考評,去除這些兵痞和不聽話者,留有的人用心練習、嚴肅認真紀律,並制訂了遠超一般軍隊的獎勵現行政策。

在物質刺激、品德教育和嚴苛的訓煉以後,最終的三千人,就變成之後知名的戚家軍。這支軍隊在臺州九戰九捷,獲得了難以想象的成績:

白水洋戰,戚家軍放棄3人,斬2000倭寇;

蔡坡嶺戰,戚家軍放棄31人,殺掉倭寇1000多;

仙遊對決,戚家軍放棄24人,殺掉倭寇1000餘,擊敗倭寇主要10000餘……

那樣的戰況,在戰爭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浙江以後,倭寇為了防止遇上戚家軍,改為去南面的福建搶劫。戚繼光又領著軍隊去福建省抗倭,在其中在知名的橫嶼對決中,戚繼光不但一舉摧毀了倭寇的本部,他改進的能夠在泥地面前行的木橇,到如今還要被本地的漁夫應用。

“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戚繼光

西南的倭寇被掃滅以後,戚繼光被調往北方,任薊州總兵,承擔訓練新兵入伍,那時候的薊州軍,紀律鬆散,參差不齊。有一次訓練正遇暴雨,許多薊州兵都跑走躲雨,造成團隊不成型,只有戚繼光從浙江帶來的三千人,身著甲,持劍而立,整整的一夜,分毫不動,讓全部大明軍驚呆了。

自此到萬厲年間,戚繼光駐守的薊州一直都銅牆鐵壁,北邊的韃靼數次侵略,卻一直只有捱打的份。

殊不知,這樣看似輝煌的戚繼光,晚景卻異常淒涼。

萬厲十年,張居正死之後,戚繼光被調去廣東,三年後遭受免職,返鄉沒多久,起先侄子一家病亡,隨後老婆也離開他,軍功赫赫有名的一代抗倭英雄人物,沒多久便在貧病交加中過世。

後代談起這事,一般都是覺得是他當時站錯隊,遭受張居正的拖累,造成晚景淒涼。這種事本人感覺,若說起來,雖不怎麼樣,但也不可以說戚繼光品行有虧。

“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戚繼光用老百姓的尿壺,擺陣大敗倭寇

嘉靖中後期,嚴嵩垮臺之後,清流領導者徐階、高拱等陸續迫不得已倒臺,張居正獨覽朝廷很多年。

那時候戚繼光要徵招新軍,獎賞兵士,生產製造武器,排演陣容,必須各層面的配合,但那時候大明財政焦慮不安,許多事,朝中沒有人配合,他壓根辦不成。

他徵募軍隊往往能被准許,更是獲得了胡宗憲和張居正的協助。張居正雖貪財好色,卻都是真實想辦事的人,幹了很多年帝師和首輔。和戚繼光關係不錯,因此,那時候獲得大明第一權臣張居正的配合,基本上變成戚繼光的唯一挑選。

戚家世世代代廉潔自律樸素,戚繼光的父親死之後,史籍描述是“家徒四壁,惟遺川扇一柄,臥內一榻猶不可以存。這類質樸的家風,一直被戚繼光秉持,他一生治軍紀律嚴明,遵守紀律,言傳身教,從來不奢侈浪費,軍隊也才可以節儉吃苦耐勞,聽從指揮者。

戚繼光被罷黜歸鄉以後的狀況是“野無成田,囊無宿金,惟集書數千卷罷了。”以致於他得病以後,連拿藥的錢也沒有。更蒼涼的是,人死之後連棺木全是朋友籌錢買的。

“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晚年戚繼光

細心翻歷史時間,就會發覺,戚繼光晚景淒涼,也是說他太忠實、太大公無私了。

一樣是被用本人姓式取名,岳飛的岳家軍含有較強的本人顏色,許多名將全是岳飛的心腹,軍隊頗有點兒“只知嶽帥,不知道官府”的味兒,因此才被宋高宗趙構懼怕。岳飛又一心要迎回徽欽二帝,高宗感覺自身被忽視了,因而動了殺心。

而戚家軍,雖說戚繼光一手打造出,卻並不是私軍,不管當朝者是誰,戚家軍一直都會聽從,戚繼光被免去之後,他由南到北帶出去的精英一直作戰在邊境第一線,直至天啟末期,戚家軍的餘威還在。

而戚繼光的隊伍雖叫戚家軍,卻並沒有在戚繼光離去後喪失戰鬥能力。皆因,他一開始訓煉的情況下,給兵士和名將潛移默化的觀念就是說忠誠朝廷,到了戰場就要聽從指揮,不夾雜一切個人要素。他的團隊訓煉出去以後,無論誰帶,要是擅於指揮者,都能克難攻堅,攻無不克。

這更是萬曆帝安心免去他的緣故之一。

還有一個要素,就是說他戰鬥一直竭盡全力,對對手通常是窮追猛打,他抗倭,一直從浙江打進福建,協同廣東省的俞大猷,把倭寇全部殺死了才算。打蒙古族,一直打進韃靼部族害怕進犯才行。

“戚家軍”曾和“岳家軍”齊名,但戚繼光為何晚年過得如此淒涼?

戚繼光雕像

對手都打過了,軍隊也訓煉出來,還留著幹嘛呀,說白了兔死狗烹也。

和戚繼光差不多同時期的李成梁,就和他完全不同。李成梁卻從不肯把哪個部落徹底消滅,他從來都是打一仗,養一陣,把敵人打跑拉倒,甚至養賊邀功。雖然曾因為奢侈無度而被罷免,但過幾年,依然被啟用。

古代軍隊都是論功行賞,這本沒什麼錯,卻有個極大的弊端,就是要想加官進爵,必須有軍功,要想有軍功,就必須有仗打,要想有仗打,就必須有敵人。戚繼光把敵人打的幾十年不敢來,自然無仗可打,也就沒用了。

試想,如果戚繼光像李成梁一樣,讓他的王牌之師離不開他,或者讓某一地區離不開他,皇帝還會任性的冷落他嗎?又或者,如果當時鎮守遼東的是戚繼光,努爾哈赤部還能不能興起,後金人還能不能入關呢?歷史會不會被改寫呢?

同是一代名將,戚繼光戰功顯赫,威震四海,卻五十多歲即遭罷免,晚景淒涼,貧病而死;李成梁奢侈無度,養賊邀功,卻七十多歲還被倚重,位極人臣,縱然多次被彈劾,也能得到皇帝的“卹典”。大明焉能不能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