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年末裝機: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前言

大家好,我是SeanIXz。

曾經也是個攢機DIY愛好者,百度顯卡吧的加錢黨,手把手教小白3000預算加成四路泰坦的卡巴基佬。掐指一算那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當年也秉持著“一輩子總要發燒一次”的DIYer真理,搗騰了一套高配萬元機。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來看看這上了年頭的光汙染……

一步到位的好處是節省時間,雖然當時有些心痛,但是之後確實再也沒有在DIY上花時間了。

配置是i7-860+微星P55+HD5770 CF。

當然感受就只有一個字“爽”!穩定超頻4.2GHz。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不過十年之後又燒起來了。

這次選購非常的快,一點也不糾結,主要是“一輩子總要發燒一次”帶來的經驗,這裡分享記錄一下選購過程和思路。

購買理由

RGB光效當然不是主要升級理由,主要升級理由是是當年的配置已經完全滿足不了現在的需求了。

準備開始進入視頻製作領域,前不久入的Z6,老配置已經無法順暢處理4K以上的視頻文件了。不只是Z6拍的各類4K視頻,之前旅行時候拍的大疆Mavic2Pro的4k視頻也沒能做出來。電腦配置是個非常大的限制,不順暢會影響到創作發揮,終於體會到了做設計為什麼需要那麼高的配置,稍微的卡頓都會影響創作思路。

單純的圖片處理還好,但目前已經快要主流的4K視頻甚至將來的8K視頻都很難實現流暢處理,30幀的視頻預覽起來像放PPT……沒有細節可談。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並且AE和PR都會頻繁報錯,實在受不了這樣的折磨。

過長的預覽加載速度、莫名其妙的卡頓以及時不時出現的各種報錯讓人抓狂,各種方法都試過沒有明顯的效果,顯然是硬件水平限制了,滿負荷工作也不能達到要求。

這一切的糟心體驗讓我感到確實需要換一臺電腦了。

選購過程

選購著實糾結了一把Intel與AMD。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與當年的遊戲是主要需求不同,現在早已沒有了玩遊戲的想法,是這次主要為幾個軟件服務:PS,LR,AE,PR,

選購點:

  • 主要照顧圖片與視頻處理,PS多圖拼接與AE渲染對多核高頻以及內存頻率需求高,顯卡僅做個OpenGL之類的加速輔助作用,但OpenGL的渲染成品會比U稍差,所以優先高端U(多核)和高頻內存。
  • 其次是存取,高速的M.2 SSD是剛需,SATA SSD已經滿足不了高品質影音文件的存取需求。
  • 再是主板燈控, RGB光效,既然有一套支持RGB光效聯動的設備那麼板卡自然選擇配套支持的,有DIY的樂趣。
  • 最後考慮散熱,風冷足夠的情況下不再折騰。


CPU/平臺的選擇:Intel/AMD

I/A兩家大戰一直是I家優勢,但現在發生了變化,我心裡也一直認為Intel比AMD更勝一籌,這次更新也一開始就直接選的I平臺,但隨著瞭解的深入,我改變了看法。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曾經的I5默秒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十年間Intel牙膏廠的優勢逐漸變小,現在已經在處在被動位置了。Intel除了一代一個接口主板隔代主板不能夠通用的詬病之外,現階段功耗與製程均沒有AMD香,不過Intel的高頻優勢依然存在,超頻能力整體表現更強。


主要選擇在這幾個U之間,由於是一步到位以及戰個十年的預期所以從高配開始看。

Ryzen 9 :3900X / I7 9900ks

https://item.jd.com/100000634429.html#none

https://item.jd.com/100006391096.html


Ryzen 7:3800X/3700X / I7 9700k

https://item.jd.com/100006391080.html

https://item.jd.com/100000634417.html

https://item.jd.com/100006391078.html#crumb-wrap


價格方面AMD優勢明顯,加上功耗、頻率、核心、線程綜合更強一點。Intel也由於產能問題,價格偏高。

關於性能: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性能方面有更加直觀的選擇方式,這裡有個CPU天梯圖可以參考(這裡順便要吐槽一下,兩個老牌數碼產品諮詢門戶網站都已經沒落了許多……當年可是我的瀏覽器啟動主頁)。

https://diy.pconline.com.cn/tiantitu/cpu/

http://cpu.zol.com.cn/soc/

CPU天梯圖,直接按綜合性能排序,不過這是理論性能,兩家U針對不同的場景和應用會有不同的表現,與實際使用場景有關,個別的針對性優化軟件甚至會出現實際表現倒掛的情況,但總體看這個天梯圖就好了。


總的來說單應用(遊戲)Intel更優,工作性能多核多線程AMD更優。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對於現在的我而言Adobe全家桶軟件需求較高,所以暫定選擇性價比稍高的R7 3800X,但如果有好價的話R9 3900X也是會考慮的。


主板的選擇:PCIe4.0、DDR4/DDR5、與Type-c 3.2。

主板主要考慮穩定性以及將來的擴展性能,其次是存儲設備、超頻性能,總體更偏向未來升級。

為了避免“49年入國軍”的情況,還是需要考慮一下主板的配置,主要看這幾項參數:PCIe4.0、DDR5,另外比較實用的是多M.2 SSD插槽的配置,以及逐漸會變得主流的Type-c 接口。

PCIe4.0

目前PCIe接口已經升級到了PCIe4.0。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從PCIe3.0升級到PCIe4.0簡單來說就是粗暴的翻倍速率,與之相應的是獨立顯卡、獨立聲卡、獨立網卡以及固態硬盤等硬件的速率翻倍,帶來的收益是立竿見影的,後期肯定也會上萬兆獨立網卡。

不過目前尚未有太多PCIe4.0標準接口的設備,M.2 SSD固態硬盤是走在前面的。

https://item.jd.com/100010087346.html

https://item.jd.com/100006695534.html

https://item.jd.com/100009203688.html


目前已經有了高速PCIe4.0的高速M.2 SSD固態硬盤,各大廠商已經跟進開始出貨PCIe4.0 M.2高速固態了。

不過價格偏高,基本上是PCIe3.0的一倍,當然速度也是一倍,待產能提升普及的時候應該在1-2年以後,也會是1元每G的觸底水平。

PCIe4.0下的3×M.2插槽也會在之後變得主流。


DDR4/DDR5

內存在這時候確實可以說是個尷尬的時機,本想等DDR5的,不過換機迫切形式所逼只能現在買了。DDR5預計會在2020年發佈,2021年普及,但等到穩定量產以及價格合適可能是2022年之後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價格都不會便宜。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而現在正是DDR4如日中天的時候,價格觸底平穩,現在入手倒不算虧,只是將來升級沒多大空間了,所以一步到位的配上高頻DDR4是比較合適的。

https://item.jd.com/100007352932.html

https://item.jd.com/52288047617.html#crumb-wrap

https://item.jd.com/100010211778.html#none

3600頻率的超超穩定到4000沒問題,也絕對夠用了,RGB燈光也是個追求的方向,2×8G或者2×16G或者插滿4×8G都可以,建議插滿一步到位。換代時可能會與當年3換代4代一樣出現DDR4漲價同時DDR5高價的時間段。


Type-c & USB3.2

USB3.2已經開始普及了,USB4.0也在路上。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USB 3.2 Gen2帶來了恐怖的20Gbps的傳輸速度,接口則沿用了USB 3.1時代起就確定的Type-C方案,將來整個機箱都是Type-c接口會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且不在支持Type-A和Type-B兩種接口。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Type-c也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流接口,未來PC接口的發展趨勢就是:無數標準,一個對策!自然是標配Type-c的更好,方便外接各種各樣的設備,諸如Type-c擴展塢,外置顯卡聲卡等形形色色的產品。


最終主板選擇

已經初步擬定CPU :AMD R7 3800X,加上主板的幾項要求基本上鎖定在了X570系列。

https://item.jd.com/100003815421.html#crumb-wrap

https://item.jd.com/100006434038.html

https://item.jd.com/100006464726.html

這三款價位差不多,配置基本在一個級別。價格實際上都一樣(偷偷告訴你,別看京東價格,評論區見)。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當然還遵循了一個RGB聯動的條件,不過這個級別基本上都有RGB聯動支持,選擇上基本是華碩微星技嘉了。

都支持PCIe4.0、多條m.2插槽,多項供電,支持超頻,帶Type-c 接口。三款各有所長,配置類似,沒有明顯的品牌購買傾向,主要看價格了。

  • 華碩這款稍貴一點少一條m.2,但華碩定位比微星技嘉稍高一點,華碩的優勢在於配套設備齊全,比如電競路由器,以及ROG系列。華碩推薦高端,低端中端主板都有一定程度的縮水,ROG系列更值一點。
  • 微星這款突出的是南北橋熱管導熱散熱且覆蓋3條m.2的馬甲,散熱性能出眾。總體而言微星偏向性價比,低端款式賣的火爆比如迫擊炮,中高端不如其他兩個做的極致,不過整體而言差距不大。
  • 技嘉這款我其實更喜歡,技嘉定位處在二者之間,價格也是稍好。

主板選擇總體思路是:低端微星、中端微星技嘉、高端華碩。


顯卡的選擇

顯卡不是這次更新的目標,主要是由於一直使用的GTX680依然不算落伍。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相當於當前的GTX1050ti的水平,現在僅做幾個軟件的OpenGL的輔助渲染,完全綽綽有餘了。現在更新也有些不划算。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不過也看了一圈當前的顯卡狀況,總的來說AMD便秘,NIVIDA領先不少,至少現在沒得打,這樣的情況下N卡價格是下不來的……

會選擇更新AU+N卡的配置,但不是現在,作為渲染主用途的機器也只需要主流級別的配置足矣,PCIe4.0對顯卡的提升並不大,因為即使現在的PCIe3.0大多數顯卡仍然跑不滿。

如果現在做選擇會傾向於RTX2060。


m.2 nvme 固態硬盤

上文的主板部分已經做了選擇,傾向於多插槽的3×m.2 nvme PCIe 4.0款主板,不過暫不能配齊3條PCIe 4.0 的m.2 nvme 固態硬盤,主要是目前價格不划算。

但與內存一樣的情況,現在是入手PCIe 3.0版本的好時機,價格觸底穩定,性能足夠使用,等PCIe 4.0逐漸普及,產能提高之後也會由於不錯的性價比。

https://item.jd.com/7234468.html#crumb-wrap

https://item.jd.com/100009602288.html#crumb-wrap

https://item.jd.com/100008604786.html#crumb-wrap

https://item.jd.com/6435009.html#crumb-wrap

m.2 nvme 固態硬盤的選擇上傾向於速度與穩定性,其次是保修。口碑方面我比較傾向東芝和三星。另外m.2 nvme 固態硬盤有個特點是容量大的性能參數更好,所以直接上1T,不後悔。m.2大有替代SSD的趨勢,大容量高速度的產品會越來越多,也是將來的發展趨勢。

科學的配置是大容量的NAS通過萬兆網連接PC,PC端則全為高速m.2 nvme,這是最好的配比方式。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覺得三星貴的看這裡:三星的有個小竅門,實際上可以買OEM版的m.2 nvme 固態硬盤,簡單來說就是筆記本或者臺式整機上的拆機盤,對應零售款型號分別是:pm981——970evo的oem版本,pm981a——970evo plus的oem版本。不過沒有保修,OEM盤是與整機捆綁的保修,店保什麼的都不穩容易翻車,犧牲保修換取性價比,看自己取捨了,某魚某寶都可以找到這樣的盤。


配置表

差不多了,列個此次DIY搞機的核心配置表。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這是目標京東價格。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而這是我的最終入手價格,差不多的價格R7 3800X升級到了R9 3900X是不是很爽?

十年後再發燒中年DIY老司機的選配思路分享

十年間DIY市場並沒有變,一次發燒的經驗足夠分享一輩子。

下篇分享一下如何在魚龍混雜的渠道和商家如何避坑。

當然還有裝機、超頻、RGB光效同步、m.2 nvme固態硬盤到底哪家強之類的一系列的文章正在準備中。

記得關注!

我是SeanIXz,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