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清风77373966


无论在任何一个朝代,古代官员的官阶都是要明确划分的,因为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中国古代的官员,一般来说都被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被分为正从两级,所以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一共有十八级之多。

只是有些人仍然不解正一品和从一品,明明同属于同一品,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非要分正从?难道仅仅是正副关系之分?

清代正一品画像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了解“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古代官员的级别高低,都是用“品”来表示的,这源于曹魏时期所采用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当时将有才之人评定为9个等级,就称之为“九品”。

这种等级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到清末都在使用,不过经过这千百年的发展,各个朝代之间虽然都有差异,但是总体的官员级别没有发生变化。每个官员的品级,与他们的所担任的实质性的官职是相互对应的。

古代官员画像

为何又会在九品里面分出正从?其实这就是为了细化官员的品级,这样一来,每个官员就有着更多的升迁机会。如果只分出九等,朝廷在封官的时候压根不够用,官员的升迁空间狭小,无论是升职太快,又或者是升职太慢,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当品级被细化以后,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正从并不是品级的正副之分,而是官位的高低之分。

清朝官员影视剧照

就拿正一品和从一品来举例,他们看似都是一品官员,其实正一品要比从一品高的多,这可是整整高出了一级的差距。而且只有做到正一品官,才代表着走到了朝廷中权力的巅峰。

清朝时期,正一品的官职大多为太傅、太保、大学士等,从一品的官职,这就是少师、少傅、少保之类的官,正一品相当于正国级的官,从一品就相当于副国级的官,这样就能够看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古代官员

其实在影视剧中也能看出这一现象,做到正一品的官员,一定是朝堂之上极有资历和地位之人,俸禄也比一般的官员要高很多。而且这些正一品的官员,所封的官职都是一些荣誉职衔,说明他们曾经对国家朝廷有着重大贡献。

但是这些人手中,却很少拥有实权,地位的提高说明他们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威胁越大,因此当荣誉加身以后,反而不像以前那么有权势。

古代官员

从一品的官员,虽然听起来没有正一品官员职位高,可是相对正一品来说,他们的实权要更大一些。当时一些地方行政区的将军,基本所担任的都是从一品官员,当然这些人都是皇帝极为信任之人。这两个官职,在朝堂之上会非常敏感。

因为南北朝的很多大臣谋权篡位,都是坐上一品之后开始的,所以在明清之后,正一品更像是一个虚职,虽然听起来是古代官员的最高级别,其实他们的实权早已经被统治者所架空,尤其到了清朝,能够担任正一品的武官寥寥无几,更没有过汉人担任正一品武官。


鸢飞九天2018


南北朝实行的九品十八级官阶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从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说的七品芝麻官,其实七品不算小,七品是县令,县令下面还有主薄,游击等低等文武官员。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不是实职,而是一种荣誉,级别高而实际权/力不大。

太师,太傅,各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

从一品基本都是实/权派人物:提督,将军,各部尚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职:内务府总管,各部侍郎,统领,总兵,比如吴三桂就是山海关总兵。

从二品官职:副将,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官职: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顺天府尹。

正四平官职:二等侍卫,顺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台大人。

正五品官职:三等侍卫,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内阁侍读。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知县。

正八品:主薄,城门统领,军校。

正九品:各营营长,把总,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杰猛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正一品和从一品,别看差了小小的半级,区别大了去了,从官职、权力、俸禄、服饰等都有明显区别。隋朝开始,以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和从一品从官职上,大概是正、副的关系,从荣誉和待遇上,正一品都优越于从一品。

图为清朝一品文官服饰,补服绣仙鹤,顶戴红宝石,另外那一撮孔雀花翎,除宗室外,外臣需皇帝赏赐才可拥有。

从官制上,大多数朝代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绝对是最高级,正一品,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从一品,由于三公太金贵,统治者很鸡贼,一般情况下做到宰相级别的只授到三孤,三公是授给死人的,当然也有许多例外,比如南宋贾似道为宰相时,加官到太师,比较少见,明朝的张居正也是特例。

雍正宠臣,鄂尔泰,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乾隆时加衔太傅,正一品。

从勋阶上,也有明显区别,以明朝为例,《明史·职官志》记载,文官散阶的正一品为特进荣禄大夫,可升到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可升到光禄大夫,区别在于“特进”二字;文武官员的勋级,正一品为左右柱国,从一品为柱国,区别在于“左右”二字;官员的俸禄更有着明显的差别,以洪武25年修订的岁给俸禄制度来看,正一品俸禄为1044石,从一品为888石,相差156石。

雍正宠臣,田文镜,官至鲁豫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从一品。

中国古代官制,我们熟悉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十八级就是从九品中正制演变过来的,北魏时就在变,北周继承,隋统一后沿袭确定了九品十八级,同一时期的南朝也在变,南朝各国从九品中正制改为“十八班官制”,班就是品,十八班最高,一班最低;还有一个辽国官制也有特点,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两个系统,南面官和咱们一样,九品十八级,北面官依然延续契丹宫帐部族管理办法,没有品级,最大的官叫“大于越”,类似于三公,下面有总知军国事、大王院事,类似于从一品,夷离毕左右、敌烈麻都等类似于正二品。


图文绘历史


这个问题下面二十多个答案竟然没有一个是专业的。简直太让我惊讶和扼腕了……

首先必须要说明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没有正副关系

没有正副关系

没有正副关系

从唐代开始,品级就有了两种概念。即散官品级和职官品级。

当然了,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无论是散官品级还是职官品级,都是九品十八级,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为正从两级。

至于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正一品比从一品高了一级,从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级的关系。

就散官系统而言,实际应用中仅仅涉及到品级,完全不涉及实职和实权,当然不存在正副。



即使是职官,也并非正某品就是正职,从某品就是副职。

举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台,从至元二十七年开始成为从一品衙门,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为从一品,其次御史中丞为正二品,侍御史为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从只是品级高低的关系。

如果说从这些职位的名字,非专业研究人员觉得看不出正副关系的话。还可以看看崇福司。

元代崇福司是个管理基督教事务的机构,是个从二品衙门,最高长官崇福司使是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从四品,司丞从五品,经历从六品,都事从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级正从来看正副的话,就只有照磨是正职了……

地方官系统也一样。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正四品。

下级州,达鲁花赤和知州是从五品,同知是正七品。

所以品级的正从和官职正副毫无关系、毫无关系、毫无关系!



为什么非得在九品里面分正从呢?其实就是为了细化品级,给官员更多的升迁机会。原本九品是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来的,但是明显不够用,所以在里面分了正从,变成十八级。实际上十八级也并不够用,在宋代用职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级,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级,在每一级中还设置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级,来延缓官员的升迁速度。直到元朝这些品级才逐渐简化,又回归九品十八级,每一级中间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义不大了。

当然了,如果一定要说正一品比起从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级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因为正一品是最高品级,所以各种荣誉性官职也是正一品比较多,这也算区别之一吧。


pku小动物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从就是负的意思,和现在正部级和副部级意思相近,但要强调一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读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员品级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级,每一品又分正和副两级,这样九品就演化出十八个级别,这就是九品十八级的来历。

但需要注意一点,品级不是官职,甚至有的人有品级没有官级,品级是发放俸禄的参考基础,但还会和相应的官职挂钩。品级与官级有大致的对应范围,什么官职需要什么等级是有一定要求的,但这个界限不是很明显,有时候会出现从一品不如正二品职务高的情况。当然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环境下品级比较低的官员临时赋予比较高的官职。

古代的品级有时也会滥用,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很多官员死后会连升三级。反正俸禄也不会再发,虚名而已,为此还衍生出一套和品级对应的虚衔,比如四品的中宪大夫,五品的中仪大夫,更高的还有三品的资政大夫,二品的光禄大夫或光禄寺卿(三品)这些虚线不同朝代会稍有不同。

另外品级很多时候会用于封赠或诰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会获得品级,一般和当官的本人品级相同,但只有品级,一般没有职务,可领取相应品级的基本俸禄。


山野论史


所谓正一品和从一品,是官员的品级。在古代有九品十八级的官员品级制度。用以衡量官员的尊卑,权力的大小,强调秩序。

正一品的发音应该是“整”一品,从一品的发音应该是“纵”一品。

古代的正一品基本是三公级别的:太史、太傅、太保,还有王爵也在这个级别。最后全都演变为虚衔。为什么呢?与皇帝的集权有关。比如汉代时,皇帝封丞相,是称作拜相。到宋朝之前,丞相与皇帝议事时,还有座位。到明朝时,因为胡惟庸案,把丞相这个职位也撤掉了。改为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而皇帝处理不了这么多事情,就会有一个内阁。但内阁成员都是兼职,类似皇帝的秘书处。到清朝时,连内阁大学士也被晾在一边了,组成了军机处。军机处的临时性,比内阁还要强。随时有什么事情发生,皇帝临时把相关负责的大臣找来,在军机处商议。事情处理完,该干嘛干嘛。

皇权的一步步集中的另一面,就是官员的品级一步步降低。到清代,真正有实际职务的一品大员,寥寥无几。只有: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子爵、衍圣公。

从一品: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

可以看到,其中太师,太傅,太保,子爵、衍圣公,是彻底的不掌实权的虚衔,殿、阁大学士也是常常空缺。

真正有实权的,是从一品的六部尚书等。但为了显示尊贵,会给这些从一品的官员,加封一品的职位,为的只是抬高身价,而干的活还是从一品的活。就比如,清初的权臣鳌拜,在被抓捕前,全部官衔是:太师加赐一等公世袭二等公免死二次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辅政大臣。

其中太师、一等公、世袭二等公、免死二次,就是代表荣誉的虚衔,后面的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辅政大臣才是实权。

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关系,也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正副的关系。应该分清官员的品级与官位的区别。

太师和少师,虽然有正副的意思,但作为从二品的太子太师却是太子府的一把手。

但,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八旗都统,作为一个部门的正职、一把手,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作为一个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品级却是从一品。

从一品,有的是二把手,有的是一把手,不一定是副职。

正一品和从一品,不能单纯的理解成正一品和副一品。两者相差不是半级,而是一级。

最初,正一品就是最高级别了。但在清朝又独创了高于正一品的超品,包括亲王、贝勒、贝子、公侯伯等爵位。

还应该注意到,即使同为一品,武职官员也要比文职官员低。有的朝代是低半级、有的甚至是低三级。

而现在的行政级别,一共有27级,对应的职务层次分为:

正国级、副国级、正省部级、副省部级、正厅局级、副厅局级、正县处级职、副县处级、正乡科级、副乡科级。每一层,对应四个级别。

所以,与古代的品级又有不同。


参习处


其实人们对于古代官员品级的正(旧读zhěng)、从(旧读zòng)一直有一种误解,就是和现今的正和副做类比,认为正就是官职的正职,而从则是官职的副职。既然正和从不是表示正和副,那是表示什么呢?今天小祁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代官员品级问题!

(古代官员画像)

为什么要说正和从并不是指正和副呢?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了。我们就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为例来说明。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都统和副都统,都统为从一品,而副都统为正二品。当然从一品肯定是比正二品高的,要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两者为同一品,分正从这样,比如说都统为正二品,副都统为从二品,但是很明显不是这样的,因此我们的一般理解就被推翻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就会比较明白了,那就是两江总督和江宁将军。

(两江总督于成龙画像)

两江总督全称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两江总督是两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官阶为正二品,但大多数会加兵部尚书衔高配到从一品。

江宁将军全称为镇守江宁等处地方将军,负责统领江南驻防八旗军兵的最高统帅。官阶初为正一品,在乾隆年间改为从一品。

这两位同驻江宁(也就是南京),那么这二人究竟谁大就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事实上这二者互不统属,即江宁将军管不了两江总督,两江总督也无权辖制江宁将军,他俩是井水不犯河水。


(一代廉吏于成龙影视形象)

真要比较的话,还是两江总督权力更大,因为他可以节制两江地区除了江宁将军外所有的文武官员(浙江巡抚和两江总督也是互不隶属关系),而江宁将军则只能管他手下的八旗兵,对于两江政务不得插手。虽然说两江总督实权更大,但是当两者在会同奏事时,则要将江宁将军列在总督之前,以示尊崇。

由此可见,品级稍高一点的江宁将军地位更为尊崇,而两江总督则握有更高的实权。但是说品级和实权不挂钩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多数时候还是一定的地位匹配相应的实权。我所想强调的就是品级更多的是强调的地位更高,品级低也可能掌握更多的实权。


(清朝官员形象)

品级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发工资”。清朝是按品级发工资的,不分正从!

一品俸银180两、禄米90石

二品俸银155两、禄米77石5斗

三品俸银130两、禄米65石

四品俸银105两、禄米52石5斗

五品俸银80两、禄米40石

六品俸银60两、禄米30石

七品俸银45两、禄米22石5斗

八品俸银40两、禄米20石

正九品俸银33两1钱1分4厘、禄米16石5斗5升

从九品、未入流(低于九品)俸银31两5钱2分、禄米15石7斗5升。

你能想象一个总督一年的俸银才180两吗?不光我们觉得不够用,后来雍正也觉得好像不够用,于是加入了养廉银,两江总督的养廉银为18000两,这个差距有点大吧,但是就是这些总督们还是不够花的。
(雍正皇帝影视形象)

那么如何区分这些官员呢?清朝采用的是顶戴和补子,也不分正从!

顶戴

一品珊瑚(俗称亮红顶)

二品起花珊瑚(俗称暗红顶)

三品蓝宝石

四品青金石

五品水晶

六品砗磲(chēqú)石

七品素金

八、九品镂花金顶


(清朝官员顶戴)

补子文官

一品鹤、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补子武官

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素金顶绣犀、八品阴纹镂花金顶绣犀牛,九品海马

注:补子就是补缀在官员补服前胸后背上的一块织物!


(清朝文官补服)

因此,在清朝的时候正一品要比从一品地位更为尊崇,但是是否权力更高要看实际情况。而他们的俸禄和顶戴和补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额外赏赐等)。其实古代的品级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职称,职称高的待遇工资可能更高,但是有个新来的主管,但是他的职称低却掌握着实权!


小祁说历史


正一品和从一品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这丝毫也不夸张,这一字之差决定了你享受怎样的待遇,而且是涉及各个方面的。小部分的分别累计起来就将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一点细微的差别,最终产生质的差距。

因此,用“天上地下”来解释正一品和从一品之间的关系是颇有道理的。或许也会有人觉得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关系就像现在的正副级,其实不然,这二者间的差别并不如此简单,且听笔者慢慢细说。

题外话,补充一个小知识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不念“cóng”,而是“zònɡ”。这一点是现今的人常常忽略的。由此可见,古代读音演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言归正传,笔者这就将视野转回到正一品和从一品两者的区别上来。

这两者的官阶等级有所区别,呈依次递减趋势。正一品和从一品最初都出现在北魏年间,之后的朝代一直延续这样的官阶划分。正一品是官员等级中的最高点,次之便是从一品。这样的两个层次的不同,就体现在许多方面。

皇帝会给予正一品官员一定的特权,例如在进行朝廷例会时可以坐着听,而从一品就不会拥有这样特殊的待遇。正一品官员每月的俸禄也和从一品有较大的差距,几乎相差一半。正一品官员可以自行在朝廷下属的一些行政机构中走动,但是从一品官员却没有这样的权利。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正一品官员在收获的工资、允许走动的国家机构范围等处都要优于从一品官员。

正一品官员已经到达了官职等级金字塔的顶尖,没有可以继续进步和升华的地方了,而从一品官员虽然位于正一品官员之下,但是随时有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一点也巧妙地成为了皇帝掣肘某些位高权重的正一品官员的利器。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官员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梯级部队,姑且称之为老臣阵营,他们代表的是朝廷中的旧官员势力。而新皇帝上任后,这部分人就会成为他着重关注的对象,因此扶持从一品官员就成了重头戏。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扶持更低等级的人呢,这样会不会更方便?假设扶持更低等级的官员,他没有在高位官员圈混的经历,很有可能欠缺经验,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到对原来的正一品官员的制约效果。也不会更加方便,皇帝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来培养他们成为经验老到、有望成为正一品官员的那么一批“心头大患”。这样也很可能造成“人财两空”的悲惨局面。

那么如此说来,正一品官员是不是就真正无时无刻凌驾于从一品官员之上呢?其实不然,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正一品官员在现实中所拥有的实权并不像官阶等级规定的如此之大。

正一品的职务若单和从一品比,前者高于后者它。但是如果有辅助工具呢,这情况就将大有不同。当从一品官员身上兼有其他的职务类型或者负责某一事宜,这样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就将远胜于正一品官员。当然这也不是说正一品官员就超不过从一品,若正一品官员同时兼有从一品职务,这时候就将成为“王炸”一般的存在。而且地方上的某些从一品官员权力会胜过在朝廷中的正一品官员。

举个例子,或许会生动形象些。封疆大臣是中央派遣到地方上去的从一品官员,但是在当地实际掌握的权力决非朝廷中一个正一品官员可以匹敌的。分析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知:在官阶上可以确信无疑的是,正一品高于从一品。

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这二者的权力比较会出现复杂的局面,这和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都有所关联。不能轻易地对这二者下什么哪者必定比另一者权力大的结论,这种说话过于绝对、也不够客观。

因此,从这里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道理:古代的官阶和官员实权并不是对等的。在探究不同官职时,需要谨慎对待,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实际状况。


无笔


人们误解了古代官员品级,古代官员的品级和跟官员的实权,是两回事。

品级可以看做是现代的职称,而官员担任的职位才代表了他的地位。所以“官大一级压死人”里面说的是职位,而不是品级。

所以“正一品”跟“从一品”相比,只是职称、待遇、俸禄的不同,职权上谁大谁小还说不准呢。况且,同样品级,职权也天差万别。当然了,品级和职位相辅相成,一般情况下品极高的人,职位也差不了。

以清朝为例说一下。

清朝朝廷职权最大的莫过于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一般是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兼职。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正一品、从一品都有;而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侍郎只是从二品。即使是从二品的侍郎,入了军机处地位就高人一等。正一品的朝廷大员见了从二品的军机大臣也得恭恭敬敬。

而清朝的内阁大学士进不了军机处的,即使是正一品那也是虚名一个,没有半点实权。

刘墉就是一个例子。和珅和刘墉,大家品级都是正一品,但是就因为人家是军机处领班,刘墉见了和珅就只能当孙子的。

别看电视上,刘墉跟和珅斗的不亦乐乎。历史上,和珅当权的时候,刘墉只能装聋作哑、明哲保身。嘉庆皇帝抓了和珅,他是奉旨查证和珅罪状。

刘墉这正一品别说跟和珅的正一品不能比,就是从一品的六部尚书、直隶总督都比他权力大,都可以不鸟他。当然了,刘墉也做过礼部尚书和直隶总督,他升任大学士,品级职称高了,实权是没有了。

清朝的一品官倒也不全是虚名。

清朝能做一品官的不是很多,除了以往的“三公”(太傅、太师、太保)和内阁大学士(三殿三阁)。剩下两个实权武官职位了,负责掌管禁军和依仗的: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清朝的从一品是怎么回事呢?

理论上,除了“三师三孤”(“三师”: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三孤”:少傅、少师、少保),从一品一般授予各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等官职。比如要给直隶总督、驻藏大臣授予从一品,那就得先给挂一个兵部尚书的虚衔。

在清朝地方上,品级最高的莫过于几大总督。一般总督正二品,一般各省巡抚从二品,正二品的总督,也不是能够随便拿捏从二品的巡抚。职务上没有上下级关系,品级高了也不是很有用。


尔朱少帅


正一品、从一品里面的“从”,不是“副手”的意思,而是“低半档”的意思。

题主说到的“正副”,一般是指具体的职位。比如正团长和副团长,那么副团长就是正团长的副手,是一种职能上的辅助。

而品级中的“正从”,这不是一种职位或者职能,而是一种等级。并不是说从二品就是正二品的辅佐,就像不能说副教授就是教授的助手,也不能说少校就是上校的儿子。

魏晋时代,采用“九品中正制”,用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上这九个品级来评判人才的能力。后来则用九个“品级”来设定官员的级别,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

再后来,随着行政机构复杂,官僚体系更庞大,九个品级还不足以完全标明各官员的高低,因此又在每个品级下面加了个“从”,表示比原来品级还要稍微低一点。这样,就有了十八个品级,最高正一品,第二从一品,第三正二品,直到最低的从九品。一个职务品级越高,则地位越高,薪水越高。

以明朝官职为例,因为没有宰相,正一品和从一品都是荣誉职务,位高却无权,如太师、太保、太傅为正一品,少师、少保、少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为从一品。

有实权的官,六部尚书为正二品,侍郎是正三品,知府是正四品,知州是从五品,知县是正七品,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