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上)

漢末群雄系列之呂布(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本期開始,將用數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呂布。作為漢末三國時期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呂布的身上擁有不少標籤,諸如:三國第一猛將、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飛將、亂世豪傑、三姓家奴、反覆無常、唯利是圖、婦人之仁等等褒貶不一的詞語。隨著近年來從學者到普通大眾對三國正史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也出現呂布文官出身、武力一般等等純屬博眼球,引點擊的譁眾取寵觀點。

有趣的是,呂布身上的任何一個標籤都無法在三國愛好者中達成一致,不論你把呂布描述成好人或壞人,英雄或小人,都有很多人贊同,也有很多人反對。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上)


其實但凡大概知道點三國曆史的朋友,都明白呂布的歷史形象並不光鮮,甚至負面的感覺偏多些。神奇的是就算大家都知道呂布在歷史上什麼樣,卻絲毫不會影響內心對他的喜愛與興趣。我相信有非常多的朋友在談論呂布時,嘴上說三姓家奴,心裡卻並不討厭這個人。最佳例證就是三國題材的遊戲與影視作品,呂布的人設從來都是高大威猛,霸氣十足,手握方天畫戟,再配上絕世美女貂蟬,在全部三國人物中也很少有人氣能和呂布相提並論的。呂布不僅僅是歷史人物,也不僅僅是文藝形象,他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了。

究其原因,《三國演義》功不可沒,演義中的呂布是按照窮人版項羽去塑造的,除了兩次弒主鐵證如山沒法狡辯,羅貫中花大力氣來塑造這位漢末三國第一號猛將,以至於但凡跟呂布交手全身而退的武將,在後來都被視為頂級猛將,最典型的莫過於夏侯惇。人物形象上,演義的呂布也努力與項羽靠攏,塑造一個武力獨步天下,卻不聽忠言,導致眾叛親離的英雄末路形象。當然,因為呂布為人不齒的事實在太多,所以這個“英雄”只能打個引號。

但是,呂布如今的超高人氣,真的只是《三國演義》捧上去的嗎?筆者認為不全是。歷史上的呂布雖然道德標準極低,但絕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大牛人,讓同時代的曹操、劉備、孫權都認可的牛人。人們喜愛呂布,恰恰是喜歡呂布的狂野不羈,不按套路出牌,在眾多憑藉門第、出身混江湖的諸侯中是個異類。有呂布的諸侯混戰和沒有呂布的諸侯混戰,精彩程度陡然下降一個臺階。

雖然因為演義中鮮明的反曹立場使得呂布被反襯得有些“洗白”,但小說的推進大體還是按照歷史進程,排除演義裡的單挑外,正經的戰役大部分都是歷史真事。作為在《三國志》、《後漢書》兩部正史都能留下傳記的人物,您要問我呂布是個什麼樣的人,這裡不妨先闡明我的立場:猛人,非常猛。至於更全面的介紹與分析,還請往下看。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上)


呂布重大事件之一——武將做主簿

呂布(?-199),字奉先,幷州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人。在史書中介紹人物,如果祖輩有大官,都會順帶提上一筆,以為後人榮光,在講究門第的當時,也能自抬身價。呂布沒有這種記載,基本可以認為出身寒門。

《後漢書·呂布列傳》載:以弓馬驍武給幷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原屯河內,以布為主簿,甚見親待。

這句話與《三國志》的記載基本上同,但多“弓馬”二字,所以引用此句。字面意思很簡單,沒什麼可翻譯的。九原在今天的內蒙古,在當時更是邊境地區,為了同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抗衡,邊民相比中原內地的百姓更加民風剽悍,練習騎馬射箭也較普遍。呂布正是憑藉武藝高強,得以在州內擔任某種武官職務。在張楊篇筆者也介紹過,另一位幷州出身的漢末諸侯張楊,也是憑藉自身武勇脫穎而出。

出於邊防需要,幽並二州的尚武風氣相對更重,有更多寒門子弟因武藝而受到提拔,這本身很正常。但“以布為主簿”這幾個字卻給呂布引來不小爭議,有人據此提出呂布是文官,實在太過片面,又據此引申出呂布武力不行,這就更加荒謬。筆者解釋一下。

首先,主簿是文職無疑。簡單來說就是長官的秘書,幫助州郡長官處理公文,管理財務等等。這樣看來呂布也肯定是文官。但是,別忘記呂布“以弓馬驍武給幷州”,論起點,呂布毫無爭議是武將出身。所以當再有人告訴你呂布是文官出身,你就可以告訴他,“出身”二字用得不對。

其次,提拔呂布擔任主簿的是幷州刺史、騎都尉丁原。在演義裡丁原是呂布義父,不過正史裡並沒有這層關係,只是說“甚見親待”。那麼丁原為什麼對呂布特別好,又把沒什麼文化的呂布提拔為主簿?觀察丁原擔任幷州刺史的時間,為中平五年(188)三月前任刺史張懿抵擋匈奴叛軍戰死後。到中平六年(189)八月被呂布刺殺,呂布總共跟隨丁原才一年多時間。根據東漢官員迴避的“三互法”,丁原不可能是幷州人,只能是外地人赴任,所以丁原在幷州沒有根基,也沒時間培養親信。所以提拔呂布,是打算將呂布作為親信鍛鍊培養。當西園軍成立以及何進徵兵時,丁原又先後派出張楊、張遼等人進京,不僅是丁原表態支持何進,也是把幷州猛人支走的一種策略。也就是說丁原任命呂布為主簿,有拉攏幷州武勇為自己所用的意思,並非呂布真有什麼內政才能。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上)


最後,有沒有什麼根據能證明筆者觀點,即呂布的主簿之位,並非因其文官才能所授?非要找起來,側面證據還是有的。

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載:(丁原)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為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裁知書,少有吏用。

感情這丁原絕非善類,也是妥妥的猛男一位。單看史料前半句,套在呂布身上完全合適,後半句更突出丁原是個沒文化的糙漢,追敵人時衝鋒在前不辭險阻,但文化程度不高,“裁知書,少有吏用”,意思是大字不識幾個,沒有多少做官的才能。

讓我們把話題回到呂布主簿問題上來。不難想見,丁原之所以能擔任幷州刺史,正是由於匈奴寇略嚴重,必須以猛將接手。關鍵是丁原大老粗一個,打仗可能還行,內政完全不懂,到了幷州也沒有根基人脈,怎麼辦?既然呂布在幷州有威望,而且各方面都像年輕版的丁原自己,越看越順眼,得了,就讓呂布做自己的秘書吧。

答案出來了:呂布擔任主簿,主要是丁原在幷州沒有根基,而且不善於內政,加上呂布在軍中有威望,勇武的氣質跟丁原很投緣。僅此而已,不代表呂布多麼有文化氣質。您也許會問,呂布沒文化擔任主簿,能勝任嗎?那還不簡單,一來丁原高興就行,二來呂布可以找有文化的人做幫手啊,三來誰說呂布一點文化沒有了,比如初中生與博士生,博士肯定很有學問,可你也不能說初中生沒文化吧?大家不要剛走出一個極端就掉進另一個極端,要學會中庸的思考邏輯。

《三國志·呂布傳》載: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飛將呂布,從來就不是文官。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上)

幷州地圖


呂布重大事件之二——暗通董卓,刺殺丁原

呂布最為人所不齒的行為,便是刺殺丁原。如果說董卓專權亂政天怒人怨,呂布順應形勢誅殺國賊還勉強成立,那刺殺丁原可是無論如何也擺脫不掉的原罪。揹負著這個原罪,使呂布自進入漢末群雄的舞臺伊始,就戴上了反派形象的帽子。

這裡筆者無意也不會給呂布翻案,雖然我們總說亂世群雄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但筆者認為,凡事都講兩面性也不可取。有些事,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適合硬去一分為二拿著放大鏡找所謂的另一面。這裡僅就呂布殺丁原的某些比較冷門的背景進行介紹。

前面講到丁原在中平五年(188)任幷州刺史,但中平六年(189)春,漢靈帝病重,擔憂董卓在關中擁兵自重,於是任命其為幷州牧。董卓並未實際赴任,找藉口推脫不去,停留在河東觀察局勢。

需要注意,雖然沒有赴任但幷州牧頭銜已經屬於董卓,相當於“遙領”,所以此時的丁原已經不再是幷州刺史,而只剩騎都尉官職,帶領軍隊駐紮於河內郡。從這能看出,漢靈帝讓董卓去幷州,就有以丁原牽制董卓的意圖,只是沒能實現。

中平六年(189)五月漢靈帝去世,大將軍何進提拔丁原為執金吾,丁原率軍進入洛陽。

八月二十五日,何進傳召董卓進京誅殺宦官,消息洩漏何進反被宦官殺死。

八月二十八日,董卓進入洛陽,得知皇帝被宦官張讓劫持,又追到北邙山下,迎接皇帝劉辯。

八月三十日,董卓在朝堂公然提出廢立皇帝之事,只有盧植反對,散會後盧植出逃。

九月一日,劉辯被廢,劉協登基,是為漢獻帝。

九月三日,何太后被毒殺身亡。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上)

丁原


這個時間表傳遞出什麼信息呢?

從八月二十八日董卓接到皇帝到八月三十日董卓提出廢立皇帝,滿打滿算只有三天時間,動作之迅速作風之肆無忌憚,根本沒有任何緩和餘地。

按照通常印象,董卓要想廢立皇帝把持朝政,丁原是最大對手。在《三國演義》中兩人甚至拉出部隊在洛陽城外大戰,董卓戰敗才引出收買呂布刺殺丁原一幕。小說為了不違背歷史框架,把董卓大戰丁原,李肅收買呂布,呂布刺殺丁原這些事緊鑼密鼓地安排在一天內完成(第二天凌晨姑且算連續的一天),旋即董卓廢掉劉辯,擁立劉協。

所以你看,其實《三國演義》能成為古典名著絕非偶然,作者對歷史的研究非常精深,只有對要改編的歷史原貌夠熟悉,才能改編出合理的小說情節,這一點比其餘的演義小說高出太多。

話說回來,小說畢竟是小說,真實的歷史上,你能想象得到,上午還在兩軍交鋒佔據優勢的大將,當天晚上就被對方使者說服叛變投敵,甚至取主公首級當投名狀的人嗎?沒見過對吧。這在小說裡可以成立,但在真實的歷史上不合邏輯。

不算董卓朝堂提廢立的那天,留給董卓考慮的時間只有兩天,梁天之內夠董卓拉攏呂布?不夠吧,呂布再不堪也是丁原副手,就憑董卓臨時抱佛腳讓呂布殺丁原,呂布就動手,你真的相信嗎?

更弔詭的是,幷州集團除呂布之外最有名的兩個武將,張楊與張遼,一個是呂布鐵哥們,一個是呂布左右手,加上呂布後來作為一方諸侯,史書中留下姓名的部將相當多,這些人為什麼願意追隨弒主叛變的呂布,是值得思考的。

董卓任幷州牧後駐軍在河東郡,卸任的丁原在河內郡,按照地理位置,兩郡都在司隸,且都與幷州接壤。也就是說,董卓雖然沒有進入幷州,但他對幷州有輻射能力。因為董卓幷州牧的身份,對後來整合涼並二州精兵強將於一體幫助非常大,也正因此,很多幷州系將領才會願意跟隨董卓。

回顧上面丁原任命呂布做主簿的動機也是拉攏幷州武人,兩相結合,呂布在幷州武將,尤其是寒門武人中間,早就有相當的威信。不論丁原還是董卓,都是外來官員,寒門武人將呂布視為領袖,才是丁原與董卓都對呂布委以重任的根本原因。

既然董卓駐軍河東可以遙控幷州,那麼董卓很可能暗中派人聯絡丁原的部下們。畢竟丁原在幷州時間也不長,很難說幷州將士對他有多忠誠,加上董卓成名已久,背靠關中、涼州強大的軍事力量,兩相對比,丁原麾下的幷州軍很可能早就暗流湧動。

明面上董卓是幷州牧,暗地裡董卓影響力也大於丁原,所以筆者認為,董卓引誘呂布絕不是臨時起意,雙方應該暗中勾結有數月之久。甚至董卓不只影響呂布一人,很可能還波及其餘幷州軍將領。因為呂布殺丁原後,幷州軍未做任何抵抗,全盤被董卓接手,整個過程非常平穩。只有外出募兵的張楊藉機留在上黨,參與反董聯軍,但仍然將呂布視為好友,丁原之死完全沒有影響兩人關係。

呂布弒舊主的行為不消說,完全是道德敗壞的典型。有人說,呂布投降董卓沒問題,但不應該殺死丁原。上面分析了很多文字,算是鋪墊,至於呂布為什麼要殺丁原,簡單講一下。

首先肯定不是貪圖錢財和赤兔馬,那是小說情節。呂布貪圖的,是軍權。

《三國志·呂布傳》載: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依然承接上面的觀點,呂布被丁原任命主簿是丁原拉攏呂布背後的武將集體,董卓與呂布父子相稱也是同理。丁原擔任執金吾之前正是騎都尉,這個任命顯然很對呂布胃口,有利於樹立呂布在幷州將士中的權威地位。董卓認呂布為義子還真不是表面功夫,小說裡呂布總是護衛在董卓身後,讓曹操等想刺殺董卓的人毫無辦法。

《三國志·呂布傳》載: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

正史裡的呂布也差不多,總是守在董卓左右。董卓不用跟隨自己十幾年的涼州將領,反用剛投奔而來的呂布做警衛隊長,這當中的拉攏意味多麼強烈。董卓展現對呂布的信任,可以最大程度獲取幷州系將士們支持。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上)

董卓與呂布


然而董卓的警衛隊長也只是警衛隊長,外表光鮮亮麗,實權基本沒有。後來與關東聯軍作戰,呂布還要在名不見經傳的胡軫手下做部將。等於董卓給呂布空有禮遇,實際地位還是沒法跟涼州系將領相比。時間長了,呂布心中難免也會有想法。

本期主要講了呂布所謂的文官資歷與刺殺丁原的背景分析,而呂布對董卓從尊為義父到除之後快,中間經歷了什麼樣的轉變?篇幅關係,暫且講到這裡,至於呂布之後的事蹟,下篇文章繼續聊。感興趣的話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