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書不是死讀書,汲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賈平凹說:“只有把閱讀變為一種生存需要,我們才會自覺地去讀書。”

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靈魂

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很可能一夜之間世界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這僅僅是變化也就算了,偏偏互聯網會放大這種變化,時不時就釋放出一種“不學習,就會被時代拋棄”的信號。

焦慮,已然成為這個時代很多人的通病。而為了抑制焦慮,人人都想活成一碗“勵志雞湯”,大家恨不得又讀書又工作,又考研又留學,一天最好有36個小時可以用。

有很多人說,時代的焦慮是屬於男人的,女人只要嫁得好,也就沒什麼焦慮可言了。其實,女人也會焦慮——當女人開始焦慮,想著變得越來越強大時,優秀的女人就會越來越多。至於其他女人,即使長得好看也未必能嫁入豪門,因為內涵最重要。

所以,女人想嫁得好,不僅要臉蛋漂亮、內心豐富,還要背景好、工作好、個性獨立……


好讀書不是死讀書,汲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做一個內心豐盈的女子


當你真正想去讀一本書時,它才會為你所用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怎麼讀書了,我也從來沒見過身邊的朋友如何熱衷讀書——點開朋友圈,偶爾也只是看到有那麼幾個人在曬書單。

在古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今天,這是應對焦慮的一種途徑,也是生存的需要——為了不被時代拋棄,我們必須奮力追趕。可是,我想問的是:“買來的那些書,你真的讀了嗎?”

小溪是一名製片人,有一次與她談一個項目時,因為工作的需要,我上門去拜訪她。踏入她家的第一眼,便能看到一個大大的書架,上面擺滿了各種書:散文集、藝術評論集、小說、佛學、心理學等。當然,少不了有關製片、編劇、導演一類的書。

望著那個大大的書架,我不禁感嘆:“我好佩服你讀了這麼多書,你一定是個知識豐富的女子。”她卻笑著說:“真是無比汗顏。我平時工作忙,讀的大部分書都與自己的職業相關。你看,關於製片、編劇、導演的書,我都翻爛了,可這一架子的文學作品,我沒時間去讀。”


好讀書不是死讀書,汲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提到成功人士,我總覺得他們是自己學習的榜樣——自律又努力。其實,只要是人就拋不開本能,不管是誰,喜歡的東西就想擁有,可之後也未必懂得珍惜——讀書也一樣。

我也是一個“囤書狂人”,只要是自己想讀的書,統統會買回家。至於讀了沒有,我倒並不在乎,因為我總覺得未來一定有大把的時間去讀。然後,那些書就不斷被新買的書壓在底下,從此沒有再見天日的機會了。

有時候,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是真正想去讀一本書,還是喜歡擁有它的感覺。如果你覺得擁有很重要,那麼,你會很少去讀囤下的書——只有自己真正想去讀一本書時,它才會成為你的學習工具。


好讀書不是死讀書,汲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當你真正想讀一本書時,它才會成為你的學習工具


不要盲目讀書,要吸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

還有的人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在讀書,一想到自己什麼書也沒讀,就會變得焦慮。於是,儘管自己並不喜歡讀書,也會去買書回來逼著自己看。

常常有朋友跟我吐槽,說自己一打開書就想睡覺,實在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讀書。

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它是一種興趣愛好,他們能從中感受到快樂,所以是快樂促使他們讀了許多書。但有時候快樂地讀著讀著,人生可能會跑偏。

“花乞丐”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讀書的女子,她之所以叫花乞丐,與喜歡讀書有關。她長得漂亮,所以是“花”,而“乞丐”的意思是,在書的世界裡她永遠像一個乞丐。

讀書是花乞丐的興趣愛好,從小到大她讀了至少5000冊圖書。她喜歡讀國內外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散文集、哲學等。在朋友的眼中,她是一個地道的文藝女青年,但除了這個“頭銜”之外,她沒有什麼其他的特質。這似乎沒什麼不好,可是人總要有點“價值”,你不能逢人便說“我是一個讀書人”吧?


好讀書不是死讀書,汲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很多人只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付出行動


當然,就職業而言,確實有“專業讀書人”這樣的工作——書評人。不過,我想說的是,花乞丐最終變成了古人所說的那種情況:“百無一用是書生。”

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讀書沒有讓花乞丐變得越來越好,反而越來越浮躁。她總覺得自己讀了許多書,與普通人不一樣,於是看不起凡夫俗子,不願意做普通工作。可生活就是生活,超越了規則,人就會過得很痛苦。

如果說小溪買書是為了獲得一種滿足感,那麼,花乞丐讀書則成了一種遊戲——她不過是對讀書這種遊戲上了癮,恰巧它又比較高雅而已。


好讀書不是死讀書,汲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好讀書不是死讀書,而是要將書中的知識為自己所用


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

我也見過不少努力讀書的人。他們讀書很認真,會畫思維導圖,做筆記,參加關於“如何讀一本書”的學習班……

為了能讀好一本書,他們學了十八般武藝,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如何讀一本書”的內容都實踐一下。他們學得越來越多,儼然成了“讀書專家”,可他們忽略了自己是否真的讀懂了一本書。

其實,在讀書這件事之外所做的功課都是花架子,就像學打拳一樣,身體是“中心”,有了它,一招一式才會從身體上長出來。但不明就裡的人學打拳,則是學招式,他們覺得把招式練得越來越標準就能學好拳法。

其實不然。拳法離不開招式,這沒什麼不對的,但是,學打拳這件事關鍵在於找到“身體中心”。這樣,你的招式才能真正地對抗“敵人”,不然你就只有捱揍的份。

讀書同樣如此。我們的目標是讀懂一本書,把書中的知識加以運用,就像長在身上的拳腳功夫。不管書本最後是變成了你的知識,還是能讓你暢談的資本,它真正的價值如果沒有被加以運用,那就是書沒有讀好。


好讀書不是死讀書,汲取書中的精華為自己所用,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靈魂》


還有人說,讀書不一定要記住其中的內容,這就像之前吃過什麼飯,你可能忘記了,但你的身體已經吸收了飯的營養。這話千萬不要信,因為,身體本就有消化功能,吃了飯,營養就會被吸收。但是,你只管讀書卻沒有消化吸收,有用嗎?讀書不消化吸收,你就不會進步,也不會抑制自己的焦慮,更不會讓你事業有成。

結語

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說:“蠟燭的意義不是燭淚,而是它的光芒。”那麼,讀書的意義不是多與少,不是深與淺,而是你消化吸收後是否活成了自己渴望的樣子。也就是說,你的個人技能更高了,工作更努力了,人也豁達了、通透了,這就是收穫。

你在讀書時找到自己的夢想,才能不斷地提升它,然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然而,這種“好”不是複製別人的三觀,它純粹是你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換言之,一切的好都是你自己的。



《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靈魂》 作者:枼果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