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過往,談到家庭,朋友們都會把現在很多的不如意都歸結在父母身上。

小時候我爸老打我,弄得我現在膽小懦弱,連和領導彙報都不敢,錯失很多晉升的機會;

小時候我媽老看不上我,覺得我哪哪都不好,老說我是撿來的孩子,弄得我現在怕和人接觸,怕別人認為我低能,不喜歡我。

而當她們再談及自己孩子的時候,眼神裡都是慈愛,我一定不會成為像我父母那樣的家長,我一定不打罵我的孩子.......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可朋友圈似乎又在出賣他們,透過朋友圈都能感覺到她們歇斯底里的張牙舞爪:

孩子不打不成才,天天簡直淘氣死啦,我把他關小黑屋去了;

我想我是來歷劫的,看她寫作業,我恨不得替她寫了, 無語.......

前一秒信誓旦旦,後一秒隨風散去,而這種反差不僅僅發生在朋友圈,也發生在《原生家庭》裡一位叫霍利四十一歲的家庭主婦身上。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法國,小男孩和他的母親。


因為暴力虐待十歲的兒子,她被社區舉報後送到心理治療診所,在採訪中,她說:“我曾經對自己發過誓,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不會動他一根手指頭,我知道被打是什麼滋味,可我還是變成了和我母親一樣的瘋媽媽。”

無論是朋友圈的人還是書中的受訪者,他們從悲痛的過往中警醒,可為什麼還是成為那個自己最不想成為的人呢?這種循環後面的推力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會有這種慣性的循環?

1、遺傳的不僅是血脈,更是習氣。

生物上,DNA決定了個體的生物特徵,也決定了個體與個體間的血緣親子關係,而除了血脈上的遺傳,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更是將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傳遞給了孩子。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而成年後,孩子面對自己角色的轉變,會自然勾畫童年父母的樣子,因為父母是這個角色裡唯一的榜樣,就像受虐待的孩子會不自覺地步他們父母的後塵,會在不知不覺中沾染上他們最討厭的父母的習氣。即便他們知道這樣做會帶來傷害,可還是會走入慣性的循環中。這種行為和思想矛盾的背後是未能對已造成傷害的深入剖析。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2、一怨而過的感受,抵不過循環的慣性。

無論是朋友的抱怨,還是《原生家庭》裡的案列,他們大多數僅僅是看到了原生家庭表面的問題,將這些問題當成自己生活不如意的“擋箭牌”,發發牢騷,埋怨幾句,也就過去了。

而看似表決心的慷慨陳詞,更是像給內心裡的那個孩子,找一個他認為合格的父母。而當生活中的某些場景再次重現的時候,怒火中燒失去理智的時候 ,在混亂的情緒的作用下,她們又會不自主的在慣有的搜索模式下,循環往復之前的動作。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3、蜻蜓點水的反思,猶如螳臂當車。

痛苦有輕有重,反思有深有淺,如果往事不是痛徹心扉,回憶又怎能讓人忘懷。如果反思不深刻,對後果沒有清晰的認識,那就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思不是對現象的陳訴,而是對內的深入解讀。

受到過語言虐待的孩子,她們無法抗拒對自身價值的詆譭和侮辱,進而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接著在自我懷疑與否定的過程中慢慢衍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而受過體罰的孩子,體罰對孩子的威懾作用是短暫的,但它對孩子情緒的影響卻可以很長,孩子會因為體罰而憤怒,甚者是復仇的心理。

如果這兩種情緒都被大人用極端的手段制止,恐懼和不安就會讓情緒調轉方向,傷害自己,否定自己,厭惡自己,衍化成自卑。而後的生活中破裂的關係、缺乏的自信、強烈的無力感、難以抗拒的恐懼以及無法遏制的怒火都將伴其一生。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當我們發現阻礙我們打破這一循環的原因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停止惡疾在親子系統裡傳播,在這個親子循環的關係裡,有你的父母、你和你的孩子,而你又是承上啟下的關鍵,而要打破這場慣性循環,你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做好承上啟下,你才能結束這場輪迴。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和受訪者在治療的實踐過程中,用實例證明,在你勇敢和父母積極正面的溝通,學會自我情緒的疏導以及緩和與孩子的關係後,這場輪迴也會隨之終止。

1、如何承上——回憶很痛苦,釋懷才能解脫

1)、回憶會干擾你的情緒,同時影響孩子感知。

人最不願提及的就是過去的傷疤,好像它已經好了,可是結了痂的傷疤,所以,當提及或者觸動你去回憶父母過往對你身體或者語言上的虐待時,人的心底都會掠過一絲不悅、痛苦和憤怒也會隨之而感染你的情緒,無論前一刻多麼美好,那一刻又如臨深淵。

這種情緒的影響下,你對父母,對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會抱有失落和牴觸,隔閡也就自然產生。而這種情緒又像肆虐的病毒,在你自己主導的家庭下傳播,因為孩子看不到你與父母的親近,也感受不到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那麼他對於父與子的關係,就如同你一樣。


2)、溝通,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可以給父母寫信的方式,把小時候她們對你的傷害,都寫出來,告訴她們,這些對當時的你,以及現在的你所造成的影響,讓她們意識到,而且也表示自己在為人父母后,也能體會她們當時的心情,也願意在心理上原諒她們粗魯對待自己的方式。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只有這樣,你心裡那個受傷的小孩,才會從陰冷的角落走出來,拭去淚水,和你相擁,而接下來,你們要一起面對自己。

2、如何自處——回應情緒,而不是被它制約。

1)、尋找暴躁發作前生理反應

當人在情緒發作前,都會引發心跳加快,大量血液湧向大腦,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胃部脹痛和身體的僵硬。這些晴雨表都在暗示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而你要做的,就是在暴風雨來臨前,離開,保護好你的孩子。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2)、從剋制情緒變成轉移情緒。

剋制,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而長時間的積累,一定會在某一次迸發出不可限量的洪荒之力,其破壞性可能要大於之前的和。

所以你需要在回應情緒的時候,你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轉移你的憤怒:

你可以坐下來,因為這樣可以讓你的生理反應變弱。

你可以讓自己或者孩子到別的房間,轉移你的視線

你可以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讓理性的朋友幫助你安撫你;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3、如何啟下——接受不完美,主動道歉。

1)、認知隔著N個發展區的不完美。

每個父母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伊萬,代表著你心中所有的美好期待,如果孩子達不成你的期望,那麼矛盾就來了,情緒也就跟著來了,殊不知這種落差,是因為你的期望和孩子的能力中間隔著N個“最近發展區”。

教育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孩子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孩子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孩子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當認知最近發展區後,你對孩子的不完美,就會釋懷,落差就會迴歸在正常可控的範圍內,而你也必焦慮於遠處的海市蜃樓,因為只要方向是對的,未來就一定能夠到達。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2)、1句對不起勝過1000句我愛你。

過去你粗魯的舉動,你的壞脾氣,都會讓孩子產生畏懼,而當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傷害時,你又放不下做為家長的身份,怕失了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可孩子就是過去的你,時隔多年成年的你仍在內心渴望父母給予慰藉,何況還是孩子,而當你大膽的去和孩子道歉,不是失去尊嚴,更是贏得信任。

因為讓他知道,父母也會犯錯,犯錯後承擔責任和及時的悔改,才是挽救最好的辦法。

而這樣的道歉,才是消除隔閡,增近親子關係最好的方法。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當你為這個親子關係做了這些調整後,你才能放下隔閡,擁抱你的父母,而你的孩子,也才能真正擺脫病毒的侵害,遠離這場惡性循環。而親子關係中的個體,擁有愛,擁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推崇個人責任和獨立,感覺到滿足感和自尊心。這才是終止循環後一個健康家庭該有的樣子。

寫在最後

你希望孩子會擁有明媚的雙眸,會有爽朗的笑聲,會有無盡的遐想,會有一顆勇敢的心,可以帶他去任何地方。而如果還繼續世襲施虐的父母,那這一切可能都只是你期望的。

你所做的改變,不僅僅是改變孩子未來,而是未來幾代人一種生活模式,像是在基因裡注入了抗體,優化了基因序列,使其遠離一場無休止的循環。

不願世襲“施虐”的父母,你需要做好承上啟下,來結束這場輪迴


今日話題:你的小時候是不是也被父母這樣粗魯的對待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