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看好公寓 調控鬆綁後的被收割風險

3月3日,廣州出臺新政,提出商服類項目不再限定銷售對象,已確權登記的不再限定轉讓對象;以及不再限定商服最小分割單元,取消了之前300平銷售限制。


簡而言之,在廣州,個人購買寫字樓、公寓、商鋪等商業產品,已完全沒有限制。


果然,政策一出,市場上立馬出現公寓即將重大利好的解讀,尤其在住宅普遍限購的背景下,酒店式公寓、公寓式辦公等“類住宅”產品,將借勢營銷,做好收割又一輪盲目投資者的準備。


對於商業類產品,筆者總是心存警惕。


為什麼不看好公寓 調控鬆綁後的被收割風險


有人總說,相比住宅總價高又限購,公寓“不限購,總價低”。


尤其對於年輕人,不少公寓還有“精緻生活”“小而美”“能住能投資”“投資門檻低”“公寓包租每月固定拿房租”等等營銷噱頭,總會激起你的購買慾望。


不過,現實中公寓類產品銷售現狀遠比開發商描繪的美好願景更骨感。


過去兩年,北京、上海、深圳等眾多一二線城市相繼出臺嚴禁“商改住”的規定,其中,廈門更是出臺“最嚴限商令”,其核心內容是


嚴禁商辦項目改造成為公寓類住宅,甚至可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不得預留住宅功能的排水、排汙、排煙和燃氣管道;


而從全國範圍看,雖說其他城市並未限商,但公寓遠比住宅更高的水電費用,以及不能與住宅同享學區等基礎配套的尷尬,也使得其在市場中備受輕視。


全國商業類房源庫存高企的現狀,也在側面反映出公寓的尷尬處境。


誠然,公寓相比住宅,先天不足的劣勢,但也不妨礙,眾多商業營銷鬼才的思路。


所以,近年來,諸如“TOD地鐵上蓋式公寓”、“雙鑰匙公寓”、“養老公寓”、“高科技智能公寓”……一個個新的名詞概念進入我們的生活。


當你陷入開發商用各種“高大上”詞彙描述的未來升值願景時,頭腦一熱就忽悠上車了。


為什麼不看好公寓 調控鬆綁後的被收割風險



也許你覺得筆者對公寓有偏見,也論證不出公寓哪裡不好,就是信口開河。


但有過房屋交易經驗的人,都知道要交稅費。


而以目前商業類產品交易的稅費來看,其不僅按總價的3%繳納契稅,同時還有增值稅附加、個稅、土地增值稅諸多費用。


一次交易基本能將你房屋增值部分的收益吃完。高額的交易稅費,直接使得公寓基本沒有流動性。這點只要你關注二手房市場,可以有個直觀的感受,根本沒有人願意買二手公寓。


而以當前我國的房租收益比來看的話,光靠房租收入,遠不足以獲得收益,資金回本週期長達幾十年。


買房出租賺租金,根本難以賺錢,房屋最大的利潤來源於物業的增值,而這一點,公寓類商業產品,受高額交易稅影響,使得其流動性大減,也沒有多大的增值空間。


所謂的“不限購不限售、低首付高回報”,才是最大的收割、最深的坑。


同樣,寫字樓、商鋪等商業產品一樣是坑深套路多。


就商業產品來說,它本來就不是靠個體普通投資人可以輕易出手的。


為什麼不看好公寓 調控鬆綁後的被收割風險


你只要多觀察各大城市的商業綜合體,就會發現只有專業商業團隊統一運營,自持管理的商場才紅火,而以散戶為主的商場怎麼也發展不好就明白了。


商業的門道太多,不是懂行的人還是要慎重。


最後,回到廣州取消限商令的政策。


第一,簡單看,這是屬於樓市利好的政策,尤其是當前商業庫存高,放松管制,意味著要去庫存。


其次,開發商當然高興,政府能解決庫存問題,何樂不為,至於購房者,反正風險自擔,都是成年人,買了也不要怨天尤人。


再次,這是個範例,今後類似於這樣的政策還將增多。諸如近期不少三四線城市放鬆限購,購房補貼、首付兩成等等,看似是機會,其實……


總之,大家做好迎接一輪又一輪“利好”政策來襲的準備,習慣各類營銷花樣百出的套路。以自己實際居住需求出發,不盲目抄底,別輕易恐慌,畢竟“房住不炒”的紅線還懸在市場的頭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