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教高中21:别抱怨融入美国社会太难,“入乡随俗”真的不简单

主讲:张丽华 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兰高中(Brookline High School, MA)中文教师

我在美国教高中21:别抱怨融入美国社会太难,“入乡随俗”真的不简单

家庭背景迥异的好朋友

最近看到留学美国的一位高中生撰写的文章,感叹融入美国社会的艰难:过了语言关后,面临的则是不可逾越的文化关,若干年后,朋友圈里依然都是中国留学生。

其实,孩子们大可不必因此而觉得挫败,在“文化关”前徘徊的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

在中国留学、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中国美食如数家珍的外国学生中有多少人能够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有多少人可以跟中国人毫无阻碍地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畅所欲言?

我在美国教高中21:别抱怨融入美国社会太难,“入乡随俗”真的不简单

祖孙三代

文化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产物,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特征。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也都带有各自生长环境的印记。离开故土去新的地方生活,新鲜好奇褪尽后,自然会有水土不服的感觉。

我在美国教高中21:别抱怨融入美国社会太难,“入乡随俗”真的不简单

杭州云谷学校来布鲁克兰高中访问

曾有一位西安朋友抱怨美国人情凉薄,不懂“礼尚往来。”这位朋友曾在古城盛情款待到访的美国同事,花了不少钱请吃请喝,既是尽东道主之意,又是想借此建立一点人脉,在美国多一位朋友。

遗憾的是,朋友的一番盛情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回馈。她来美国后,美国同事虽然对那顿昂贵的晚餐记忆犹新,但是丝毫没有回请的意思, 也没有特别友好的表示。并非他没有感激之心,只是“礼尚往来”不是美国社会的礼数,人们也不会被人情捆绑、为人情所累。

在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尴尬,我们需要了解和适应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理念。汉语里的“入乡随俗” 和英语的“When in Rome, do what the Romans do”能够完全吻合,可见“文化关”不只是当今留学生才遭遇的。所以,多一点了解,就会少一点失落。

我在美国教高中21:别抱怨融入美国社会太难,“入乡随俗”真的不简单
我在美国教高中21:别抱怨融入美国社会太难,“入乡随俗”真的不简单

毕业时,同学们依依不舍

在学校工作20多年,同事间难免有互相求助的时候。起初,我一定有求必应,有时候更是先人后己地帮助别人。时间久了,发现同事间其实并不都是如我一般,常常听到同事们毫无歉意地推脱彼此间的求助,人际关系也没有因此而矛盾丛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学会了理直气壮地说: “I am sorry. I wish I could help. But I am really busy(抱歉,我恐怕帮不了, 我真的很忙)。”先做好自己的事,这是天经地义,没有人会因此责难你。同事拒绝我的时候,自己也不会耿耿于怀。所以,大家互相谅解、互不亏欠、客气相待。偶尔一起去餐馆美食一顿,各付各的帐。

我在美国教高中21:别抱怨融入美国社会太难,“入乡随俗”真的不简单

同事共享美食、各自付账

当然,跟同为炎黄子孙的华人朋友交往时,我们还是自然而然地“恪守祖训”,有一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默契。

“入乡随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了解新的习俗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是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这个过程漫长、迷惑,会让人觉得疲倦不堪。为了放松、修养生机,留学生常常会抱团、回归自己的群体,这是情感使然、心理所需。养精蓄锐之后,可以重新开始新的探索、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