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一个清凉的夏夜,我在灯前,读《伯夷列传》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的脸像触电了一样发麻。

列传中记载的伯夷叔齐,追随自己的意愿,不想当国君,逃出国都;后又追随自己的意愿,不想接受周武王的粟米,而采薇首阳,最后饿死。

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众所周知的“求仁得仁”。他们就像是清高的典范,不争君位,不食周粟。可就在孔子称赞他们的同时,太史公提出了两个极具颠覆性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同样是弃天下如弃敝屣,所谓“义至高”的许由、务光没有得到孔子的表扬,而独独称赞伯夷叔齐呢?二是伯夷叔齐“积仁洁行如此”之人,结局却是“饿死”,而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 ,却“竟以寿终”,天道何在?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宋]李唐《采薇图》

我震颤,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想过;我震颤,也因为我似乎正处在这个困惑中。当看到太史公这两个疑虑时,我的生命对我自己,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了。

月光下,我又连着再读了几遍,如三番五次向太史公问话一般,想求得答案。一个信念在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就已经坚定地屹立在那了,那就是我相信写这篇文章的太史公,一定有自己想明白了的答案!

许由、务光与伯夷叔齐终究是有不同的。天下,无论是被尧让给许由,还是被汤让给务光,毕竟没有成真,而我们能看见的,只有尧舜之间的禅让故事。禅让并不像后世“篡位”,是掌握实际权力的人,经过三次劝进两次推辞,最后“勉强为之”的政治游戏,而是充满艰辛的历练。且不看《尚书》中对尧舜禅让的繁复叙述,但观太史公在这里写的“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翻手覆手的容易事。

叔齐作为父亲想立的幼子,主动让位于兄长;而伯夷不愿违背父亲遗愿而选择逃离,叔齐亦不愿如此而逃。孤竹君的宝座,对两人来说可谓易如反掌,并非要经过那般长期的试炼。相比之下,伯夷叔齐,才是更坚持自我,顺从心意的“真人”。所以他们“求仁”,坚持了自我的选择,而得以实现了这个愿望,故“得仁”。

而至于武王伐纣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是“以暴易暴”,故在武王统一之后,他们选择不食周粟,采薇首阳,这同样是一种“求仁得仁”的行为。尽管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但却没有选择改变自己内心的意愿,而走下山来乞求周朝的粟米。

高洁如此的伯夷叔齐,最后下场凄凉,饿死山中;可那些世间的坏蛋,作恶多端,害人无数,最后却吃香喝辣,长寿多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太多了,于是太史公才发出大哉一问:“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真的有天道吗?那有何以待伯夷叔齐如此不公?面对不公的伯夷叔齐,又不会生出无限的愤懑怨恨吗?也许谁都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总希望自己坚持做了好事,应该有好的回报;而坏人也应该受到报应,但有多少时候真是如此呢?我也不敢回答。但是,穿梭于文本内外的过程中,我觉得我看见了千年前的太史公,用自己的行动,给我指出了一个答案。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话剧《司马迁》

下狱治罪时,太史公选择宫刑而非死刑;受刑后写信给朋友,依旧坚持为李陵辩护,而不变己志。他像伯夷叔齐一样求仁得仁,为了成一家之言而选择“诟莫大焉”的宫刑,得全性命而卒成皇皇史记。这是他生命中认定了的“义”,而命呢?即便求仁得仁,选定了义,但这命,又是他该得的吗?他难道不应该最有“怨”吗?

怨啊!一定会有怨。伯夷叔齐高洁而饿死,颜回好学而箪瓢屡空以至早夭,太史公“欲广主上之意”而落得宫刑,他们对于如是天命,难道乐意吗?但这种怨,只是对天命反复的愤恨,而他们不会因天命反复,而改变自己的“义”,不委屈自己的意志而做出求乞的选择。

所以,怨吗?必不会有怨。因为义命分立,他们认定自己应该行那些经过自身思想检验为正确的“义”,不论“命”会给我带来如何的不平不公。如孟子所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命所承载的东西,与我们心中的“义”,毫不相干。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怨”存乎其间?

我依稀看见攥着拳头的太史公斩钉截铁地告诉我:福德一致,是在命运面前溃退者聊以自欺的慰藉;而义命分立,才是认识到命之无常之后,树立起自我的根本。不在义与命的泥沼中,挣扎而深陷,只要合于我的“义”,就是求仁而得仁,便鄙贱执鞭之事亦可为也,便千万人亦愿往矣,便从此无怨无悔,终于心安。

所以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正是因为不想着过往的命给他们带来的“恶”,而肯定自己跟随自己心愿而行的义,怨就无处伏藏,终于熄灭。所以有人说,《伯夷列传》即是史迁自家故事。读罢,这故事主人公也许也会是我。

月上中天,辉光半桌,我当下便铁定了转中文系的念头。即便家人、同学、老师都极力反对;即便我自己也深刻地知道这条路带来的是长远的艰难,即便我设想得到未来的命运迟早要跟我开丰富多彩的玩笑;但它们终究不是能影响我心中的“义”的因素。当我知道我的心反复告诉我要去中文系的时候,我就知悉了唯一无怨无悔的选择,就是“去”,如此才能心安。

(本文为“第四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投稿)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第四届伯鸿书香奖启动,诚邀您来参与

王德新:诘问的深度 | 阅读《史记》

舒兴庆:项羽之死 | 阅读《史记》

司马迁能看到怎样的蜀地风物 | 阅读《史记》

《史记》上的爱 | 阅读《史记》

《史记》里的故乡和走出故乡的人 | 阅读《史记》

天人之际,福祸相依——读《范雎蔡泽列传》| 阅读《史记》

李零:我读《史记》

为闾巷之介士立传——我读《伯夷列传》 | 阅读《史记》

商人的绝唱——读《史记·货殖列传》札记 | 阅读《史记》

仗义每多屠狗辈——读《史记·游侠列传》| 阅读《史记》

诗骚传统与花的精神——读《屈原贾生列传》| 阅读《史记》

我心目中的朋友司马迁 | 阅读《史记》

把“小绿”带回家 | 阅读《史记》

对先秦刺客的反思 | 阅读《史记》

追寻张良的足迹 | 阅读《史记》

范蠡:《史记》之中,《史记》之外

为张耳陈馀正名 | 阅读《史记》

萧何:西汉政坛上的明白人 | 阅读《史记》

混好了,就想回乡 | 阅读《史记》

从书法说李斯 | 阅读《史记》

酷吏张汤启示录 | 阅读《史记》

有感“太史公曰”| 阅读《史记》

愿有后生,值得你托付 | 阅读《史记》

《史记》:我的精神伴侣 | 阅读《史记》

刺客与烈女 | 阅读《史记》

假如扁鹊来做你的专属家庭医生 | 阅读《史记》

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

汉代赎金:李广与司马迁的同病殊途 | 阅读《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