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成化帝朱见深为什么要肯定朱祁钰和于谦,为了他们翻案了?

leyingfei


史笔如刀历史自有公论,其实英宗在晚年贬斥了所谓夺门之变的功臣的徐有贞处死石亨消灭曹吉祥的叛乱以后。已经对冤杀于谦十分后悔了,朱祁钰和于谦对于大明社稷是有功劳的。只是英宗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在位时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能让自己的儿子来干这件事情。所以宪宗朱见深一继位就为于谦平反,召回其子于冕。加上当时于谦其实是力保朱见深为太子在代宗驾崩之后继承皇位的,也算是投桃报李吧。





(明朝全盛时疆域)

1.盛世惊变---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年仅23岁的明朝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攒动下拼凑齐二十万大军北征蒙古瓦剌部。大军出塞前明英宗朱祁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又留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明朝北京附近几乎所有的明军都被王振搜罗一空,朝中文武大臣也大都随皇帝銮驾随行。由于王振胡乱指挥导致明军疲于奔命,先是王振想让皇帝到他的家乡蔚州去炫耀一下。走到半路又担心大军路过践踏了他自己家乡土地的庄稼,于是又临时更改路线导致大军后勤不畅。


(明英宗画像)

大军退至怀来附近的土木堡,大军饥渴难耐瓦剌大军乘机发动攻击明军全军崩溃大臣大半战死。王振被护军将军樊忠锤杀,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明军粮草辎重都被瓦剌所获,明朝建国以来历朝积蓄和精锐的京师三大营也损失殆尽。据《明史记事·土木之变》记载:“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英国公张辅,尚书邝野、王佐,学士曹鼐、张益而下数百人皆死。从臣得脱者萧惟祯、杨善等数人。军士脱者俞山坠谷,连日饥饿,仅得达关。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2.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

随后瓦剌大军挟大胜之威直逼明朝的首都北京,北京附近的明军都损失在土木堡了很多随行大臣也战死了。北京人心惶惶徐有贞甚至提出朝廷南迁的计划,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表示京师是天下根本一旦迁都天下震动,并声称敢言迁都者斩。《明史·于谦传》记载当时:“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北京保卫战漫画里的于谦)

幸亏于谦阻止了这一危险的动议,避免了南宋南渡的悲剧。有鉴于太子年幼朝中无主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钰主持朝会大臣群情激奋殴死王振亲信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党羽毛贵王长随三人。一时间朝上大乱朱祁钰大惊失色,多亏于谦挺身而出请朱祁钰赦免朝臣清算王振集团。鉴于北京兵马都在土木堡之变损失殆尽,于谦调集南方各地兵马北上勤王。《明史·于谦传》记载:“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短短几个月于谦便集中了二十二万大军和可供北京军民数月之食的粮食。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稳定了人心,于谦也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总揽守御大权。并且在瓦剌大军的行进路上坚壁清野,调集辽东各地边军入京勤王。又起用有经验的石亨为总领京师兵马,分派各主战派大臣各司其职。由于太子年幼为了绝瓦剌用英宗要挟朝廷的念头,孙太后主持下朝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就是后来的景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见深仍为太子。


(明景泰帝画像)

瓦剌太师也先挟持朱祁钰入寇北京,石亨建议坚壁清野等瓦剌师老兵疲再痛击之。于谦坚持以堂堂之师击败瓦剌,于谦分派诸将恪守各个城门。于谦率军列阵在城下亲自督战,数次击败也先。后辽东各地勤王大军来到,也先恐怕后路被断拥明英宗退走。

3.夺门之变。

也先退走后,又在边关和明军发生几次战斗。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于是萌生了何谈的想法企图用明英宗换到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景泰帝起初并不想换回自己的哥哥,所以双方谈了几次也没有谈成。后来于谦表示迎接回来的只是太上皇,朱祁钰天位已定并不会因为朱祁镇回来而改变。朱祁钰才算松口同意不再阻拦,明朝派遣杨善出使瓦剌对也先一通忽悠,也先竟然同意无条件放了朱祁镇回来了。朱祁镇出发的时候是皇帝回来就成了太上皇,太上皇就太上皇吧总比在草原喝风吃沙子强吧朱祁镇心想。没想到回到北京比草原强不了多少,只是从一个牢笼转到另一个牢笼。


(黄轩饰景泰帝,电视剧剧照)

先是迎接太上皇回銮的礼仪很简单,朱祁镇感到了自己弟弟的变化。曾经相亲相爱的兄弟俩再也没有了,兄弟俩进行了一场冷淡的会面就各自散去。这一别后朱祁镇就住进了南宫度过了痛苦的七年幽禁生涯,没有太多记载于谦对于太上皇被幽禁发出过什么声音。七年的幽禁生涯是否造成了朱祁镇的心理扭曲不得而知,但是肯定造成了后来于谦之死的悲剧。

朱祁钰也很惨,先是想废除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早夭而亡,朱见济还是他唯一的儿子。受此打击朱祁钰一病不起。这个时候于谦曾经亲密的战友石亨和內监曹吉祥,还有那个主张迁都被斥责的徐有贞正在策划一场惊天的阴谋。三人乘景帝病重之时先和南宫的朱祁镇取得联系,然后砸开南宫大门救出朱祁镇拥立太上皇复位。1457年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登基复辟废景泰帝为郕王。改年号为天顺,以意欲迎立外藩谋逆的大罪诛杀于谦王文等人。本来朱祁镇不愿意背上杀害于谦的恶名,《明史·于谦传》记载:“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

4.于谦之死。

于谦被判斩首抄家,儿子于冕被充军。佞幸小人纷纷落井下石以求富贵,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罪当灭族,于谦所荐举的文武大臣都应该杀死。还有一个千户白琦又请求把于谦的罪行张榜公布,印刷告示天下,天下希望投机升官发财的小人都以攻击诬陷于谦作为幸进的捷径。史载:“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于谦死时家无余财,唯有一间密室深锁。抄家的锦衣卫以为找到了于谦暗藏的赃款,打开一看只有景泰帝赐给于谦的宝剑蟒袍。于谦有大功于社稷而获爵位而固辞,景帝赏赐宅邸土地等一概不受。实在推辞不过的剑器蟒袍只是供于密室从不向人夸耀,围观的百姓抄家的兵士无不感动。《明史》记载于谦死时,(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剧照)

于谦死后,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石亨等人各个加官进爵。一时之间风光无限,景帝被削去帝号废为郕王病重而死,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泰帝是成祖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入葬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没过多久夺门集团内部就开始狗咬狗,先是徐有贞被石亨曹吉祥整倒被发配充军。后来石亨以不法被下狱而死,曹吉祥以谋反受剐刑而死家族也被诛灭。

5.英宗的转变。

英宗复辟初期,是十分不满景泰帝和支持景泰帝的于谦等人的。虽然也承认于谦的功劳还是杀了于谦,直到孙太后知道后一直叹息惋惜英宗才开始后悔。于谦死后陈汝言为兵部尚书,任职数月便被抓捕,朝廷查抄其家发现陈汝言家资巨万。明史记载: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两人的对比使英宗深深的后悔,不久边境频频传来蒙古入侵的警报。英宗感到深深的忧虑,恭顺侯吴瑾趁机对英宗说:“如果于谦还在,肯定不会使敌人如此猖獗。”英宗默然以对。后来英宗的叔叔襄王入京,澄清了于谦迎立襄王世子的谣言。英宗碍于天子的威信不能为于谦平反雪冤,只能嘱咐自己的儿子朱见深继位后为于谦平反。

宪宗继位当年秋:七月丁卯,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先祭奠于谦后召回其子于冕,接着又按照程序于冕上书诉于谦的冤屈。宪宗立刻对于谦复官赐祭,宪宗的诏书上说:“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充分肯定了于谦的功绩,说明为什么要为他平反。弘治二年于谦被赐谥号“肃愍”,后来个性的万历皇帝又改谥为“忠肃”后世敬称于忠肃。




(于谦墓)

于谦后迁葬于西湖边,和另一位爱国英雄岳飞比邻而居。清朝的袁枚写诗曰: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于谦的人格也正如他所作的《石灰吟》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而景泰帝毕竟是英宗的亲弟弟,虽然英宗深恨其对自己的七年幽禁。但是英宗本质上还是一个好人,他复辟后只是削去了朱祁钰的帝号。没有像朱棣那样连建文帝的年号也革除,仍然保留了景泰的年号。也还是给于了朱祁钰郕王的封号,并在他死后以亲王之礼安葬西山。他也明白景泰帝是对大明有功的,没有景泰帝保住大明社稷也就没有后来的英宗复辟。所以英宗和宪宗父子也是很感激景泰帝的,但是为了英宗复辟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英宗不能为弟弟正名。



(明宪宗画像)

于是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宪宗继位后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颁布诏命:“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遂上尊谥。敕有司缮陵寝,祭飨视诸陵。宪宗充分肯定了叔叔的功劳,然后恢复了景泰帝的皇帝称号。修缮改建了景泰的陵墓,并恢复用皇帝的礼仪祭祀朱祁钰。


湘泪飞蝶


于谦和朱祁钰的平反过程与性质不一样。

明宪宗为于谦翻案,是在成化元年,也就是他刚继位就平反了。从明宪宗为于谦平反的过程和力度可以看出,于谦的沉冤得雪,可谓是众望所归,没人有任何异议。明宪宗只是干了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罢了。

明宪宗为叔叔平反,是在成化十一年,比平反于谦晚了十一年。虽然明宪宗也肯定了叔叔的部分功绩,但比起于谦,宪宗对叔叔还是打了折扣的,没有恢复他的全部荣誉。从这就可以看出,为景泰帝平反,明宪宗承受的阻力和顾虑非常多。

至于于谦和景泰帝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就要从明英宗晚年的各种弊政说起了。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相比于他在之前正统年间的表现,还是有一番作为的,比如他在处理政务方面就比正统时期勤快。但昏君始终是昏君,英宗再怎么勤政,也摆脱不了他的昏君本色。天顺八年,他死后,明宪宗接手时,大明王朝完全就是个烂摊子。

首先,明英宗复辟后,一面大规模清洗景泰时期的大臣,如于谦、王文、范广等人被无辜杀害;陈循、江渊、俞士悦、萧镃、商辂等人或被流放,或被罢职;另一方面,明英宗给王振翻案,并在京城为王公公建庙祭葬招魂。这两个举动让天下士子寒心,民间非议之声极大。

其二,湖广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起,英宗处置流民不当,激起重大民变,导致明宪宗刚继位时,就面临了百万荆襄流民大起义。

其三,建州女真坐大,屡屡犯边,明英宗坐视不理,导致辽东边患严重。

基于以上三点,明宪宗继位时,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既然英宗如此昏聩,明宪宗继位后,自然是要给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明宪宗为了挽回民心,于成化元年下诏全国,说父皇明英宗临终前嘱托自己为于谦翻案,于谦是好人,之前冤枉他了。不久后,于谦的儿子于冕被赦免所有罪责,并征召回朝为官。此举动为明宪宗稳定政权,奠定了非常好的声望。

其二,成化二年,明宪宗花大力气平定荆襄流民。截止至当年年底,荆襄地区的叛乱基本被平定。

其三,成化三年,明宪宗召回商辂,并任命其为首辅。后来在商辂的建议下,明宪宗集结五万大军以总兵官赵辅为总指挥,辽东总督李秉为副总指挥,兵分三路,以雷霆扫穴之势灭了建州女真。将女真人的崛起推迟了约一百年。

干完这些事后,英宗后期导致的乱局基本被搞定。此时此刻,摆在明宪宗面前的问题只剩下一个——要不要为叔叔景泰帝平反。



景泰帝的一生,可以说上不愧祖宗,下不愧万民,更不愧对他那把祖宗基业当儿戏而不知悔改的昏庸哥哥明英宗。

可是,景泰帝对谁都好,唯独对于他可怜的侄子明宪宗,实在是太残忍。

作为正儿八经的皇太子,明宪宗在叔叔继位之后,就整日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有人认为朱见深口吃的毛病就是从那个时候因压力过大落下的。

景泰帝初掌权时,还干点形象工作,但掌权日久之后,连表面工程都不想要了,直接就废了宪宗的太子之位。

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古往今来废太子的下场是什么?不是死,就是被囚禁而死,大多数人不会有好果子吃。

既然大家都知道,当时被废黜的明宪宗自然也知道。我们也很难想象,他在被废之后到自己父亲朱祁镇夺门之前的那一段日子,年幼的他是如何每天苟延残喘度日的。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对于叔叔朱祁钰,明宪宗是有足够的理由来恨他的。



但是,明宪宗这个人很厚道,纵然叔叔对他不厚道,但即位后的他,对于他的叔叔却没有任何落井下石,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景泰以往过失,朕不介意。 ——《明宪宗实录》

一句“朕不介意”,真大胸怀也。这也表明了明宪宗为叔叔翻案的决心。

当然,想翻案和具体落实,这是两码事。毕竟景泰帝死后,明英宗废了他的帝位,为他上的谥号“戾”(郕戾王)字,也是典型的恶谥,表示景泰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完全把景泰帝的案子定死了。

所以纵然明宪宗时期有不少朝臣为景泰帝鸣不平,认为他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字为号,很不公平,主张为他翻案。明宪宗也是不敢立即允诺。

就这样耗了几年,成化十一年时,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的当年,在商辂等人再次奏请为景泰帝平反后,明宪宗才下了翻案的决心。

不过众所周知的原因,明宪宗还是不敢彻底翻案,他虽然恢复了叔叔的帝号,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始终没有全面平反,所定的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仅为5字,而且还没有庙号。这与明朝其他皇帝都有庙号,谥号都是17字有不小差距,这使得景泰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

后来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景泰帝才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至此,朱祁钰在礼仪规格上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他的历史功绩也才稍稍为后人所知晓。



总体而言,于谦和景泰帝的平反,大前提都是他们生前有功。于谦就不用多说了,不仅有大功,而且还忠诚。在夺门之变期间,于谦宁可选择死,也未有丝毫不臣之举。他如果不能翻案,大明还怎么招揽人心?景泰帝也不用多解释,若不是他力挽狂澜,瓦刺如何能退,明英宗又如何能返京?大明王朝都没有了,明英宗还算个什么玩意?

所以,他们被杀和被污名化处理,都属于典型的冤案。明宪宗为他们平反,既是对他们功劳的肯定,也是为了自己的统治能更加稳固。当然由于性质的不同,这导致明宪宗对他们的平反有明显的区别。

不过,这也是当时时代限制导致的结果。


Mer86


导语:在我看来,朱见深为朱祁钰和于谦平反不过是帝王家笼络人心的手段,以及为自己造势的必要选择。

公元1464年,朱祁镇病逝,朱见深继位,改年号为成化。在这一年,朱见深为于谦平反,恢复了他的官职;成化十一年,朱见深又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并定下“恭仁康定景”皇帝的五字美谥,虽然其他皇帝都是十七字谥号。

但是我们从朱见深父子跟朱祁钰和于谦的恩怨情仇来看,朱祁钰废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而当时的第一权臣于谦并未阻拦,按理来说,朱见深应该憎恨这俩人才对,而且自己的父亲朱祁镇废了朱祁钰的帝号,并且将他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曾经的第一权臣也被他抄家,判“斩决”。

朱见深为朱祁钰和于谦平反,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反对自己的父亲,但是深挖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也许能看出这两代帝王的深沉心机,朱见深这些做法并不是因为自己宽厚的心胸,而是延续自己父亲朱见深的计划,我们从头开始说起。

想当初,刚经历土木堡大败的朱祁镇被瓦剌挟持着扣关时,是朱祁钰登基稳定朝心,是于谦带领京师的“乌合之众”力挽狂澜,守住了大明的百年基业,他们是大明的功臣,是天下百姓的功臣,但是他们不是朱祁镇的功臣。

当朱祁镇从瓦剌回来之后,他也许并未想过再登皇位(因为自己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无颜面对天下百姓),但是他恨,他恨的是弟弟囚禁自己七年,而不是恨他登基为帝不予归还,连带着当时的于谦也被他记恨于心。

原本朱祁镇是没有可能实施自己的计划的,但是上天给他创造了三个机会:第一个是朱祁钰的儿子夭折而亡,第二是朱祁钰重病缠身,第三则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野心。凭借着这三个条件,朱祁镇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第一步,登基复位,秋后算账

当众人带兵冲进自己的“禁宫”时,朱祁镇顺势而上,发动“夺门之变”,登基复位。当朱祁镇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弟弟时,立马下诏,废帝号,予恶谥,不准葬入帝陵,面对和朱祁钰“同流合污”的于谦时,他明白“于谦实有功”,但是这阻挡不了自己内心的憎恨,因此当石亨“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时,朱祁镇顺势而下,处死于谦等人。

但是朱祁镇明白,朱祁钰和于谦对大明来说是有功的,杀他们对自己在史书上的名声来说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他开始实施自己的第二步计划。

第二步,推卸责任,稳固帝位。

面对天下人的非议,朱祁镇早就想好了后招,就是将责任全部推到“夺门之变”的“功臣”身上,而自己不过是听信谗言,是误杀。当于谦死后,朱祁镇带群臣去查看于谦“贪污”的财产,一间破屋,家徒四壁,朱祁镇也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意思就是当初于谦权倾朝野都没有那么多的钱财,而石亨的手下陈汝言污蔑于谦贪赃的钱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言外之意就是于谦是清官,他是被误杀的,这样一来,于谦身死的责任就被他推到了石亨等人身上,但是朱祁镇并没有追究,因为时机还不到。

到后来,时机成熟,这也成为了石亨等人的罪名之一,最终石亨被下狱,徐有贞充军,曹吉祥“谋反”被灭族,而当这些“功臣”全部消失之后,朱祁镇才真正坐稳了皇位,他也能安安稳稳的实施自己的第三步计划,平反。

第三步,挽回名声,平冤昭雪。

这第三步计划朱祁镇不能亲自主持,只能交由自己的儿子朱见深来做,当朱见深为这二人平反之后,也得到群臣的一致认同和天下人的认可,即为朱见深自己赢得了是非分明的好名声,也为父亲洗白,毕竟他的父亲是受人蒙蔽才这样做的。

明英宗的三步计划即为自己挽回了名声,又为自己的儿子攒足了声望,可惜历史是无情的,无论他们怎么做,我们后人依旧能够从中找出真正的历史。


大汉史谈


先介绍一下宪宗的生平。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见浚、朱见濬,汉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立朱见济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被复立为太子。

再来谈一谈于谦。

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还曾架起大炮准备轰了英宗。也先无可奈何,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吃住都非常的简单以至有些寒酸。,但性固刚直,非常不受同僚们的喜欢。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


要是没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就可能已经瓦解,更别说坚持到了1644年。是他坚决地驳斥了朝廷中“南迁”的主张,统一了朝廷上下抗战的认识,坚定了上下背水一战的决心,运筹帷幄,大败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转危为安。

转折点来了。。。英宗出场了。。。

然而,在朱祁镇夺门之变复位之后,于谦却第一时间被下狱,几天后就被处死。朱祁镇以谋逆罪杀掉于谦,当时舆论哗然,谁也不相信于谦会谋逆。于谦有功,朱祁镇心里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镇也不得不杀掉于谦。理由很简单: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本来一开始朱祁镇也不想杀于谦,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建议朱祁镇杀掉于谦时,朱祁镇只说了一句和:“谦实有功。”但是徐有贞接着说的一句话,就让朱祁镇起了杀心,这句话就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意思就是说,朱祁镇这次的复位没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当性。而这正中朱祁镇的痛点,所以朱祁镇必须杀于谦。当时的朱祁镇内心对于自己通过这场政变夺回皇位心也是有点虚的, 为什么他对夺回皇位的正统性不自信, 当时国难当头,群龙无首,朱祁钰被群臣推上皇位,虽然不合常规,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可,只有朱祁钰才有立嗣的权力。 但他废掉了原太子朱见濬(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后来朱见济夭折,满朝文武求立朱见濬为太子,朱祁钰就是不答应,并经常惩罚有此动议的大臣。可见朱祁钰不想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 所以夺回皇位后,只能先否定朱祁钰皇位的正统性,才能确定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而正是于谦将朱祁钰推上了皇位。如果于谦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镇认可于谦当年推举朱祁钰是正当的,那么也就是说自己现在夺位是不正当的, 所以于谦必须死。

其次,皇位的正统除了先皇指定,还有就是大臣的拥戴。朱祁钰的皇位就是大臣们推举同意的。而朱祁镇之所以退位,是因为自己被俘了。后来瓦剌人带着他去勒索明朝,开始还能勒索到钱财,后来没人管他死活,朱祁镇很自然会觉得是群臣抛弃了他。 朱祁镇被软禁的7年,可以说与世隔绝。即使朱祁钰死了,大臣也不会再拥立他复位。 这使朱祁镇对自己的正统性开始心虚。因而,他自己一开始也觉得自己这场政变是绝对有必要也有意义的,所以他并不反对用“夺门”二字来形容这场政变。 就算他后来知道了朱祁钰病重,不久人世,皇位很快会空缺,他也并没有否定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等人的功劳。

于是于谦很快就被砍了脑袋。稀里糊涂的死了。

但实际上,满朝文武支持朱祁镇的大有人在。当时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镇才是正统。 这些朱祁镇当时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复位之后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几个发动夺门之变的所谓功臣恃宠而骄,嚣张跋扈,朱祁镇越来越不满,也渐渐开始反思这其中关节。然后有个叫李贤的来了个临门一脚,让朱祁镇彻底开窍。李贤说,这皇位本来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说夺门,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当时郕王(朱祁钰)病重,又无子嗣,大臣自然会迎您复位,又何必夺门? 朱祁镇并不一定相信李贤的话,但不管信不信,李贤的话至少证明了大臣们的共识:无论自己是否夺门,皇位的正统性都是在自己这里的。既然大臣们承认了自己的正统性,那再自己通过夺门之变复位,倒显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样了。于是朱祁镇下令以后不许使用“夺门”二字。 既然“夺门”是没必要的,自己的正统性不需要杀于谦来“正名”,那么当初我干嘛还杀于谦给自己抹黑啊?所以从那之后,朱祁镇才开始后悔错杀于谦。

但皇帝犯了错怎么办?肯定是面子最重要嘛。打死不能承认,尽管心里清楚得很。一直到儿子接班,很快还算英明宽人的新皇帝来了一纸诰文,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此时于谦早已被害离世三十二年了。

很快就有朝臣试探性的提出也给朱祁钰翻案,经过一番波折后宪宗也同意了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


平生无憾事


明成化帝即明宪宗朱见深,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在其继位的初期,启用贤能,降低赋税,减轻刑罚,与民休养生息,创造了明朝一个新的盛世,史称成化新风。

宪宗继位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诏为于谦平反,并让于谦之子于冕袭千户,又归还了于谦及其亲眷的家产。

之后,明宪宗又恢复了景泰帝朱祁钰的帝号,并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因此,景泰帝又被称为明景帝。但是,宪宗朱见深并没有给景泰帝上庙号,所以,景泰帝的牌位并不在太庙。直到明朝灭亡,南明弘光帝才给景泰帝上庙号代宗。

成化帝为于谦平反的原因相对明了简单。

首先,于谦有功于大明。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数十万明军精锐覆灭,瓦剌大军直逼北京城下。于谦力挽狂澜,力主迎战,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大厦将倾的明朝江山。可以说,如果没有于谦,那明朝可能早就变为南明了。

其次,于谦的确是被冤杀的。

于谦之所以被杀,完全是因为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陷害。原本景泰帝无后,而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孙太后还在世,朱祁钰病逝之后,时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可以合理合法的重登大宝。但是,石亨等人,为了有拥立之功,鼓动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之后,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让朱祁镇杀了威望颇高,掌握内阁及兵部的于谦,而石亨等人则趁机掌握了朝政大权。后来,朱祁镇在李贤的提醒下,幡然醒悟,撤了众多因为夺门之变获封的官员,并先后除掉了徐有贞等三人。

最后一点,朱见深为了安抚大臣,收拢人心。

成化帝登基之后,为于谦平反,可以让朝中的忠贞之士更加忠于他。比如,曾经提醒过明英宗朱祁镇,根本就不需要夺门之变的李贤,就被朱见深继续任用为内阁首辅大臣。因为朱见深初期任用了李贤等贤能之士,才创造了成化新风。

那为什么成化帝还要为夺门之变后,被废为郕戾王的景泰帝朱祁钰恢复帝号呢?

首先,景泰帝朱祁钰无后。如果景泰帝有后,朱见深为了帝位稳固,可能还会犹豫是否给朱祁钰恢复帝号的事情。但是,朱祁钰无后,没有帝位争斗之忧,给朱祁钰恢复帝号,只会让大臣及世人觉得宪宗宽爱仁厚,博得美名。

其次,成化帝的确宽仁,多施善政。他一听说有水旱灾害,就会闷闷不乐,马上下令赈济,甚至不惜动用皇帝私库中的钱财。至于减免赋税钱粮,更是平常之事。而且,朱见深不喜杀戮,每年呈报批复的死刑罪犯,稍有矜疑,都会宽宥,除非罪大恶极,确凿无疑,并且必须处死的,才会行刑。

最后,成化帝是为了避免朝臣旧事重提,议论帝王家事。因为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间的帝位之争,代宗朱祁钰曾经废过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而后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所以,就有大臣提景泰帝废立之事。成化帝当时就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并且责备了重提此时的大臣。然后,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只是,朱见深毕竟是朱祁镇的长子,所以,并未给朱祁钰上庙号,而朱祁钰的牌位也就无法在太庙供奉了。成化帝给朱祁钰平反,还是有限度的。

宣宗朱见深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宽仁治国,大明为之一振。可惜,中后期,明宣宗开始宠幸后宫,特别是年长他19岁的万贵妃,又沉迷方术,生活奢靡,还启用了太监汪直等人,致使朝政开始急转直下。宣宗虽然帮于谦、朱祁钰平反,最后,还是落了一个毁誉参半。


奕天读历史


朱见深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一个评价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一任皇帝了。明朝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是明朝难得一见的清平盛世。

《明史》称赞朱见深,“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能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见朱见深的历史地位有多么的高。

说起为朱祁钰和于谦平反,就不得不提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原本朱祁镇抓了一手好牌,但活生生让朱祁镇给打烂了。朱祁镇统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朱祁镇统治初期当时内有着太皇太后张氏执掌朝政。外有“三杨内阁”辅助管理政事。所以明朝虽然有朱祁镇这么一个儿皇帝,但明朝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张氏在当时地位十分的尊贵,也十分的具有权势。当时她垂帘听政,整个国家的国事大权都落在了她的手中。但张氏却没有丝毫的贪欲。她从不用自己的家人,也不允许外戚掌权。更不许宦官干政。后来无法无天的太监王振,被张氏给压的死死的。因此明朝的发展依旧在稳步向前。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但从正统五年开始,到正统十一年期间。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张太后分分去世后。太监王振开始专权,整个大明朝的政治才开始走入滑坡路。当时的朱祁镇还没有被王振如何影响,朱祁镇还是一个热血澎湃的少年皇帝,朱祁镇很希望可以像父亲朱瞻基一样横刀立马征战四方。因为历史上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所以朱祁镇一直很向往征战来证明自己的势力。

当时瓦刺一直对明朝心怀不轨,不是想骗取明朝的钱财,就是想侵占明朝的疆土劫掠。因为当时明朝每年都会大量的对瓦刺进行赏赐,王振掌权后对此非常不满,所以王朝就减少了对瓦刺的赏赐,瓦刺随即大举南下威胁到了明朝疆域。朱祁镇一看顿时感觉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所以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随后带着大军前去迎战瓦刺。但朱祁镇根本不通军事,在加上王振这太监瞎指挥,导致朱祁镇大军溃败,朱祁镇自己也被抓了起来。

之后瓦刺想用朱祁镇要挟明朝,但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认为,不应该接受瓦刺的要挟并且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于谦和大臣们拥立郕王朱祁钰继位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而朱见深也被朱祁钰后来给废掉了,立他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后来瓦刺人眼看没有什么便宜可占,所以就把朱祁镇放了回来。而朱祁钰怕朱祁镇影响到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把朱祁镇就囚禁了起来。后来朱祁钰在病倒之后,有大臣发动政变救出了朱祁镇。朱祁镇再次登基称帝。而朱祁钰就被废,不久后就死掉了。而于谦本来朱祁镇是不打算杀的,毕竟于谦抵抗瓦刺有功,而且也是一个忠臣。但很多人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不足以平民愤。毕竟于谦是拥戴朱祁钰的罪魁祸首。所以于谦也被朱祁镇以谋逆罪给杀掉了。

明宪宗朱见深这个人十分的宽仁。他继位后就主张为朱祁钰和于谦平反。虽然朱见深呢曾被朱祁钰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在几经周折之后,成化十一年时,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明宪宗没有给朱祁钰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朱祁钰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钰还没有庙号。

对于于谦方面,朱见深表现的更加宽容大度了。明宪宗成化初年,朱见深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在后来明朝历代皇帝中也多有为于谦正名的帝王。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朱见深给景泰帝朱祈玉和于谦平反,既是朱见深的真情流露,也是政治需要。

历朝历代,新皇帝登基,除了颁布大赦,还要做的就是平反,新天子的威信就是这样建主起来的。朱见深在成化第一年就给于谦平反,这说明是既定方针,甚至是朱见深做太子时就想好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于谦是功臣,对大王朝是有功的,并且,于谦在朝庭、在民间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朱见深也是亲身经历。给他平反,在政治上,朱见深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朱祈玉废除朱见深太子之位,于谦不但没提反对意见,还签了字。朱见深心里肯定恨于谦。话又说,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也是皇帝家事,于谦没反对,朱见深虽恼火,还是可以理解的。于谦已死了八年,心里那点隔阂早没了。

第三,给于谦平反也是朱祈镇的意思。朱祈镇心里也是恨于谦,但于谦的为人、功劳,父子俩心里还是有数的。当时杀于谦,朱祈镇假惺惺地反对,也是石亨、徐有贞一定要杀;石亨、徐有贞本是奸臣,非善良之辈,为人不齿。朱祈镇杀掉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后,大家更觉得于谦人格的可贵,给于谦平反只是时间问题。

成化十二年,朱见深给朱祈玉平反。朱祈玉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并且,反复的吓他,朱见深得了口吃的毛病。朱见深非常恨他,但仍然恢复了朱祈玉的皇帝称号,不过只给五个字,一般皇帝十七个字。主要原因:

首先,朱祈玉对大明王朝是有功的,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第二,朱祈玉并没有把事情做绝,并没有杀掉他父子;并且,朱见深一直都存在重做太子的可能性;

第三,朱祈玉没儿子,给他平反,有利无害。朱祈玉已死了二十多年了,只有两个女儿,都是朱祈玉的汪皇后生的。汪皇后对朱见深有恩:朱祈镇被瓦剌人抓走,汪皇后对他照顾有加;朱祈玉要废太子,汪皇后坚决反对。因此,朱见深内心深处的亲情占了上风。虽说皇家没亲情,但叔叔家没后人,没必要做得这么绝,朱见深爱心爆棚:汪皇后恢复身份,对两个堂妹也特别好,都是参照公主的规格出嫁的,能照顾的尽量照顾。

第四,朱见深是个厚道人,重情重义。比如万贵妃,长得也不怎么样,比朱见深大十七岁,但朱见深对她几十年如一日,宠爱有加,无微不至。朱见深确实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是皇帝中的另类!




江晓01


明宪宗为朱祁钰和于谦翻案不是同一件事

对于朱祁钰:

1、明英宗复辟之后,虽然废朱祁钰的帝号,恢复其郕王,但并没有听从汤序废景泰年号的建议;

2、成化3年,明宣宗对黎淳要求追究景泰帝即位之罪,表示往事已了: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

3、明宪宗是立朱祐樘为太子后,才恢复朱祁钰的帝号,最大意思就是盖棺定论,大家都不要讨论。

对于朱祁钰,不管是明英宗,还是明宪宗,都是保持这样的态度:

这是皇家的内部纷争。

明英宗只是废除朱祁钰的帝号,但不废除年号,明宪宗恢复朱祁钰的帝号,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给朱祁钰一个公平的待遇,让官员都不再讨论朱祁钰,也就没有牵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的机会。

对于于谦

于谦是明英宗夺门之变刚成功就被下狱。这可以说是明英宗的基本态度。即便没有徐有贞劝杀于谦,于谦也不会在夺门之变后的明英宗时期得到重用。

明英宗未必没有杀于谦的意思表示,只是需要一个理由。明英宗:

“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

就说明明英宗不是不想杀于谦,只是需要合适的理由。徐有贞给了明英宗理由:

“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这句话里面的逻辑是:

“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李贤语),

既然朱祁钰一死,最大可能即位的就是明英宗,明英宗为什么要发动夺门之变呢?明英宗静静等待朱祁钰死去即可。理由只有一个:

因为于谦反对明英宗复位,因此明英宗只能发起夺门之变以保证复位。

这就是于谦必死的逻辑。

但随后,明英宗下狱徐有贞、曹吉祥造反等事的发生,让明英宗杀于谦的理由和逻辑基础变得薄弱。

明英宗在李贤的劝说下,以迎驾替代夺门,否定石亨、曹吉祥等人功绩,剥夺夺门之变时提拔的4000人功绩。明英宗抹平了夺门之变的功绩,这就为平反于谦奠定了基础。

明英宗出于形象问题,不好赦免于谦罪名,只能在自己死后,让儿子明宪宗去平反于谦。


总之,明宪宗恢复朱祁钰帝号,是要盖棺定论、尘封往事;平反于谦,是继续明英宗否定夺门之变的路径。于谦的平反和夺门之变的性质密切相关。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因为他们确实有功与社稷。

朱祁镇年少轻狂,信任王振,以致土木堡之变,自己被擒,敌军长驱直入,围困京师,大明帝国岌岌可危。


这时候,朱祈钰和于谦,不管是一心为国也好,暗谋私利也好,不管是迎难而上也好,顺水推舟也好,不管是英勇主动也好,被动妥协也好,总之是他们,以及当时的文臣武将,齐心协力,勠力同心,才打退了敌军,保存了国家。这是无可置疑的。

置于朱祁镇被释放之后,有被弟弟囚于“南宫”八年,就内部矛盾。“夺门之变”后重登帝位,杀害于谦,更是无理取闹。

虽然是无理取闹,毕竟有感情人因素:对于废了自己帝位、囚禁自己的人,谁也不会喜欢。而当时政局稳定,并不太需要于谦这样的人才,杀了也就杀了。

但是,多年以后,朱见深继位,冷静地回顾历史,对于这两位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必须给予肯定——也许有感情的因素,也许没有,但一定有政治的因素:褒奖有功之臣,是为了鼓励前人,更是为了引导后人。


栖鸿看红楼


朱见深为何要为朱祁钰和于谦翻案?与其这么问,不如说,为何朱见深不会为朱祁钰和于谦两人翻案?

朱见深是什么人,朱见深可是曾经的废太子,朱见深是朱祁镇的太子,朱祁镇登基十几年,爆发了一场土木堡之变,在这场战役中,明军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明朝高级官员也基本都死在了这一场战役中,即使是朱祁镇自己,也因为土木堡之变的失败落入了瓦剌军中,成为了瓦剌手中的一个高级俘虏。

朱祁镇被瓦剌抓走以后,国不可一日无君,很显然,这正是大明朝最危急的时刻,若是瓦剌顺势南下,那么明朝则会危在旦夕,或许提前近两百年灭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了给朱祁镇擦屁股,明朝忠臣,于谦站了出来,在众大臣的推举之下,邺王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而这时候,远在瓦剌的朱祁镇,已经实际上的退位了,被动的成为了大明朝的太上皇。

于谦与朱祁钰有错吗?当然没有错,于谦本就没有过错,不仅维持了国家安定,更是打了一场漂亮的北京守卫战,将曾经击败二十万明军精锐的瓦剌大军,以十万老弱病残之力击溃,可以说,于谦正是拯救了整个大明朝的最大功臣。

而朱祁钰有错吗?朱祁钰自然也没有错,若是朱祁钰没有顺应天时登基上位,于谦的一系列政策也将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虽然朱祁钰可能没有足够的才能治理天下,但朱祁钰懂得重用于谦,重用于谦以后,大明朝也开始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片祥和之兆。

或许,于谦对不起朱祁镇,但于谦对得起天下百姓,或许朱祁钰对不起朱见深,但因为朱祁钰唯一的孩子也在受储后突然去世,因此,朱祁钰最终的选择也只能是将皇位还给朱见深,所以,朱祁钰也算是无愧于天下百姓,无愧于朱见深。

在整个事件中,朱见深不是受害者,天下百姓是受益者,大明朝的天下是受益者,只有朱祁镇,才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

朱祁镇以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重新登基以后,朱祁镇第一时间将于谦斩杀,朱祁镇难道没有动过恻隐之心吗?当然有,可支持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不许,按照他们的说法,于谦不死,夺门无名,真的是无名吗?朱祁镇登基,于情于理顺应民心,夺门本就是多此一举,而斩杀于谦,不过是这些人担心于谦报复,恐意外发生。

朱见深登基的第一年,就恢复了于谦的名誉,为何?于谦没有错,于谦做的一切,除了对不起朱祁镇,谁都对得起,而朱见深登基十几年后,才恢复了朱祁钰的名誉,这又是为何?因为朱祁钰曾经将朱见深贬下储位,朱见深多少对朱祁钰都要有些不满之心,而恢复代宗帝号,也是天下人的心愿,毕竟,于谦与朱祁钰,本就有功无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