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当作《琅琊榜》前传来看的《鹤唳华亭》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悲剧的目的不是让人消极,而是让人清醒,激发人的怜悯之心。因为文化的的差异中国古典悲剧大都描述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冲突表现为伦理批判,如《窦娥冤》。西方古典悲剧往往讲述英雄人物的挣扎,冲突体现在命运的无法挣脱,像《俄狄浦斯王》。现代便捷的交流让很多中国的作者写出融合东西文化的悲剧,热播的《鹤唳华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可以当作《琅琊榜》前传来看的《鹤唳华亭》

很多观众对《鹤唳华亭》期待很高,类比的坐标是《琅琊榜》,这就造成了观看后的落差感。因为《鹤唳华亭》里太子萧定权类比的是《琅琊榜》中皇长子祁王萧景禹,那也是琅琊榜里最凄惨的一段时间。一个是快意恩仇的爽感,一个是忠孝不能两全的致郁。

《鹤唳华亭》的编剧也是原作者雪满梁园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法律专业,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擅长用细腻又稍显晦涩的文笔写出绝望而苍凉的作品。这部剧她作为编剧大刀阔斧的修改了很多人设和剧情,不过整部剧的底色依然悲凉。

可以当作《琅琊榜》前传来看的《鹤唳华亭》

罗晋饰演的太子萧定权就是一个融合东西悲剧文化的主角。李一桐饰演的顾文昔给他的判词很贴切:“他是一个软弱的君主。是一个清洁,正直,刚强的人。是一个小怯而有大勇的人。”萧定权的悲剧含有东方悲剧社会伦理的批判,也有西方悲剧里命运、性格的挣扎。

首先是莎士比亚经典的性格悲剧特征

哈姆雷特就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弱点错失多次复仇的机会,最后酿成悲剧。萧定权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的成长经历和战战兢兢的太子生涯造成他的性格缺陷,一方面他渴望得到父爱,另一方面又因忧国忧民而对父亲的执政理念,治国方针颇有微词。软弱的性格导致萧定权在太子这个高危职位上如履薄冰。

可以当作《琅琊榜》前传来看的《鹤唳华亭》

其次对命运的挣扎

萧定权的不幸在于他的出生就是两个势力博弈的产物,他的母亲所属的顾家掌握军权,他可以说是皇帝安抚顾家的定心丸。皇帝之所以不想他继任,就是担心外戚做大,皇权旁落。

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始萧定权一直未能加冠的原因。未加冠表示他德行有亏,未达到标准。而一旦举行冠礼之后可以婚娶和开府建衙,冠礼之于太子就是参政的标志。一旦参政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扩充势力,尤其有了军方的支持。而外戚顾家也在皇帝的步步紧逼下有了不臣之心。

两者都是他的至亲,一面是他渴望得到的父亲的认可,一面是对他呵护备至的舅舅的关爱。

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对另一边造成伤害。

可以当作《琅琊榜》前传来看的《鹤唳华亭》

对社会伦理的批判

本剧反映的是整个封建社会,尤其是帝王之家对人性造成扭曲的悲剧。皇家对子女的关系的定位首先是“君臣”。这是完全不对等的领导与服从的关系,没有考虑作为“家人”应该有的伦理亲情。这是非常典型的东方伦理批判。

相似的儒家里“父子”也提倡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大皇子齐王享受了父爱的积极一面,他通过自己的经营去争取到了父爱;而三郎作为太子则遭受了父爱的消极面,因为辜负了他父亲对他的期待(比如剧中皇帝念叨太子从小不肯服软),因而没有父爱的回馈。

可以当作《琅琊榜》前传来看的《鹤唳华亭》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得到感情的净化。萧定权这个角色的刻画,就完美符合了这些特征。贵为太子,却不受宠爱,在皇宫中却过得心惊胆战。皇帝为了权力制衡,避免外戚独大,故意偏向大儿子齐王,在兄弟间、朝堂间制造矛盾,搅乱浑水,使得太子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引发了观众深深的同情和对冲破枷锁的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