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鹤唳华亭》:鲥鱼再怎么美味,别人送的,都不能收

电视剧《鹤唳华亭》中杜蘅被赵雍、李柏舟等反派拉拢、腐蚀,是从收鲥鱼开始的。


《鹤唳华亭》:鲥鱼再怎么美味,别人送的,都不能收

鲥鱼不同于一般的鱼,季节性强,人们能吃到鲥鱼的时间很短暂。而且“其性浮游,才出水即死,最易馁败”,鲥鱼难以保鲜、储存。

鲥鱼的美名从东汉时期就开始流传,代代都是朝廷贡品。

宋代王安石以不讲究饮食著称,苏东坡的老爸苏辙曾写过《辩奸论》骂王安石“食犬彘之食”,说王安石吃的东西跟猪狗吃的一样。而在王安石写的一首《后元丰行》的诗中,赞美鲥鱼:“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更是对鲥鱼欣赏有加,为它写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鹤唳华亭》:鲥鱼再怎么美味,别人送的,都不能收

明清时期设立鲥鱼厂等机构,专门为送鲥鱼入宫,耗资巨大。康熙年间曾调用骏马3000多匹,数千人日夜待命,飞递鲥鱼,几千里路限22个时辰赶到。康熙也为鲥鱼写过诗——《松江进鲜鲥鱼有怀》:

“古有盛鱼奉老亲,锦鳞初得尚方珍。虽然星夜传驰驿,岂似鲜新出水滨。”

鲥鱼入宫后,皇上常会借机笼络人心,赏赐一些给大臣们,以示皇恩浩荡;接受赏赐的大臣们纷纷写诗谢皇上隆恩。如明代韩日缵写的《赐讲官鲥鱼》:“江上鲥鱼白似银,传飧首赐讲帏臣”等等。

而普通人则是吃不到鲥鱼的。清代黎士宏撰写的《仁恕堂笔记》中记载:

“鲥鱼初出时,率千钱一尾,非达官巨贾,不得沾箸。”

如今人们更是吃不到鲥鱼,因为如今这种珍贵的鱼类已经灭绝;市面上的鲥鱼,大多来自缅甸、美国等国,都是人工养出来的。


《鹤唳华亭》:鲥鱼再怎么美味,别人送的,都不能收

《鹤唳华亭》中杜蘅在美味的鲥鱼面前,放弃了原则,一步一步走错。后来,他追悔莫及,想“回到收下第一条鲥鱼之前”。


《鹤唳华亭》:鲥鱼再怎么美味,别人送的,都不能收

在历史上,有些明白人从一开始对别人的送礼就是拒绝的,不踏出错误的那一步,也就不需要悔恨、遗憾。

公仪休拒鱼

这个故事在《韩非子》中有记载。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全国的人都争先恐后地买鱼送给他吃,他都没有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认为如果接受了鱼,就可能歪曲违背法律;说不定宰相的官职就会被罢免。如果宰相的官职被罢免,不仅别人不会再送鱼来,而且自己也没能力吃上鱼。 现在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是自己还是有能力吃鱼。

这也正是后人领悟出的道理:“退鱼留得终身禄,禄在何忧不得鱼?”

羊续悬鱼

这个故事记载在《后汉书》中。

羊续是东汉时期的太守。有一天,有人送他一条名贵的大鱼。羊续十分为难,如果不收,就是不给对方面子;如果收下,又怕别人也来效仿。

后来,羊续干脆把鱼挂在庭院里。从此再没有人敢来送礼了。羊续有了“悬鱼太守”的雅号,“悬鱼”也成了为官清廉的象征。

陶母退鱼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则陶母退鱼的故事,说的是东晋时期名将陶侃的母亲教导他保持廉洁。

陶侃年轻时曾担任管理渔业的小官。有一天,他派人送一坛腌鱼给母亲。他母亲问这腌鱼是哪里来的?那人说是官府的。

他母亲将腌鱼封好,写了一封回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母亲责备陶侃,身为官吏,用公家的东西。

陶侃遵从母亲的教训,后来,他带兵打仗,凡有战利品,都分给士卒,自己不留一点私货。


《鹤唳华亭》:鲥鱼再怎么美味,别人送的,都不能收

人生,很多的时候是选择决定命运。看了《鹤唳华亭》,至少知道了,面对别人送的东西,如果选择收下,那么后悔的那一天终将要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