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武漢·劉曉直擊│迎著病毒上,他們是戰場“偵查員”“排雷兵”

“方艙醫院休艙,醫護人員休整,我們公共衛生隊要進場開始消殺了”,近日,武漢所有方艙醫院全部休艙,但對於江蘇公共衛生隊(以下簡稱公衛隊)這支已經奮戰一線四十多天的疾控“特戰隊”來說,一項重要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馳援武漢以來,公衛隊員們義無反顧地衝向發生病例的社區做流行病學調查、夜以繼日地開展病源檢測、無所畏懼地和病毒打交道,成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偵查員”“排雷兵”。

連線武漢·劉曉直擊│迎著病毒上,他們是戰場“偵查員”“排雷兵”

做流行病學調查,90後小夥跑遍了武漢各區

連線武漢·劉曉直擊│迎著病毒上,他們是戰場“偵查員”“排雷兵”

江蘇省疾控中心醫師程曉慶是一名90後隊員,工作剛剛一年。1月25日,他得知武漢急需流行病調查和數據處理專業隊員後,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參加疫情防控隊,奔赴武漢。

在武漢,程曉慶要與武漢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一起到一線參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一個病例,只有查清楚他的病史、行程,接觸者,才能做到有效切斷傳播,防止更多人感染”,程曉慶回憶說,開始進行調查的時候,一瞭解到出現社區聚集性疫情,他和同事麼立即就要上門,和感染或疑似病例面對面詢問最近14天都去過哪裡,坐過什麼交通工具,接觸過什麼人,“第一次上門身穿防護服做流調的時候非常緊張,但後來工作需要跑遍了武漢各區,我也越來越有信心。 ”

對接觸人員,還要進行電話調查,程曉慶最多時一天要打出40多個調查電話,每個電話平均十幾分鐘左右,最長的記錄是1小時18分鐘。有一次他打電話給一位阿姨做流調,沒聊幾句就被阿姨聽出來不是本地人,得知自己來自江蘇來的後,阿姨不住說“感謝你們這麼遠來幫助我們防控疫情”。“我們就像偵查員一樣,盡最大可能控制病毒傳播途徑、減少增量、隔離傳染源,為防止疫情擴散築起專業的防線。” 程曉慶說。

與病毒零距離接觸,“每個動作都要慢慢做”

公衛隊隊員、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師洪捷從事病原檢測工作,不僅要對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的樣本進行各種分析,還要對檢驗過程中產生的高危險廢物進行後處理,洪捷所在的病原檢測組全體人員分成3批輪班檢測,每班工作至少12個小時以上。

連線武漢·劉曉直擊│迎著病毒上,他們是戰場“偵查員”“排雷兵”

公衛隊隊長 、省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所副所長周連說,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幾乎是與病毒“零距離”接觸,這是確診患者是否感染的最快速有效手段,對早發現早診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檢測實驗流程中“最危險”的步驟就是在核心區提取核酸。作為急性傳染病防制所突發疫情應急組省級青年文明號號長,洪捷主動承擔起這項艱鉅的任務。

連線武漢·劉曉直擊│迎著病毒上,他們是戰場“偵查員”“排雷兵”

“我在實驗室裡的每個動作都要慢慢做,不然動作幅度一大,本就包裹在防護服中的身體熱量會散發,防護鏡就會染上霧氣,會導致檢測工作無法準確進行。”洪捷說,每次檢測下來,整個人都精疲力盡。基本上,每做一批實驗檢測,從樣本接收登記、實驗環境準備、個人防護裝備到實驗檢測及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整個過程需要五六個小時。

病原檢測組四位隊員洪捷、蔣雲宇、周愷和杜萌每天要跑20個左右隔離點,負責收集、轉運、清點、登記病毒樣品。累計半個月已完成7394份咽拭子樣品的消毒、收集和轉運工作。

連線武漢·劉曉直擊│迎著病毒上,他們是戰場“偵查員”“排雷兵”

負重幾十公斤,他們每天進方艙消殺病毒

隨著各家方艙醫院宣佈“休艙”的好消息頻頻傳來,公衛隊消毒組也迎來了他們新的艱鉅任務。

“新冠肺炎病毒在合適的條件下可存活一定時間,消毒組要確保徹底‘抹殺’環境中殘存的病原體。”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王衝告訴記者,疫點的消毒工作看似簡單,但背後藏著大學問,開展疫點消毒前,要充分了解疫點地形、功能、人流情況等,以判斷合理的消毒範圍、進入和退出的線路。來漢至今,王沖和消毒組的孫伯超、崔朋偉兩位隊員,已完成對武漢體育中心和沌口的2所方艙醫院的終末消毒指導,以及消毒效果評估工作,累計完成方艙醫院等消殺面積21220平方米。

“噴霧器幾十公斤重,一背就是幾個小時,非常消耗體力,而且終末消毒場所,都是病毒汙染場所,存在感染風險,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帶著護目鏡,霧氣籠罩著雙眼,什麼也看不清。”王衝告訴記者,每次消殺完脫掉防護服的時候就像洗了個澡,汗水浸溼了整件衣服。“疾控中心的工作不僅辛苦,工作人員做流行病學調查、採集樣品、消殺等工作,還具有一定危險性。但是,只要身處這個崗位,再苦、再危險也不能退縮。”王衝說,“我們期待勝利的那天趕快到來。”

南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 餘夢嬌/文 江蘇公共衛生隊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