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之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儒學為中國人設定的修身科目。儒學名篇《大學》中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由此,東方文化的格物致知偏重於內觀內證。

而西方文化的格物致知則偏重於外察外究。1687年,牛頓系統總結了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首次將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概括於一個理論。1700年,德國人伯特格爾通過三萬次燒瓷實驗,燒製出成品瓷器,打破了中國技術壟斷。1877年,愛迪生設計出人類的一個錄音機,並於次年成立愛迪生留聲機公司。1948年,IBM公司生產了自己的第一臺大型計算機,每秒鐘可運算數千次。1960年,人工智能專家布萊索在美國成立全景實驗室,受國防部資助而研究人臉識別技術。2008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建立個人競選網站,史上首次嘗試通過數據對選民分類,以推送定製信息。2017年,機器人索菲婭被沙特授予公民身份,成為史上首個獲公民身份的機器人。

其實,東西方文化皆內外兼修,《聖經》中的摩西十戒即為西方文化內修之本。但東西方文化格物致知的方向有所不同,方法和路徑有所偏重,最終對國家與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亦不同。東方走向了天人闔一之玄學,西方走向了物我合一之科學。


東西方之格物致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