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头号汉奸,成为民族败类?

hd兴林


汪兆铭出身于书香人家,早年中过秀才。不过汪兆铭却不是个迂腐的读书人,他在认识孙逸仙后,不光撰写文章为革命大造舆论,还四处演讲,为革命造势和筹款,是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

汪兆铭27岁时,便因谋刺摄政王载沣名震一时,他在牢狱中还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

一些青年人视汪兆铭为革命偶像,孙逸仙亦对汪兆铭的行为颇为赞赏。

(汪兆铭旧照)

1919年10月,孙逸仙在广州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汪兆铭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治顾问、总参议。

孙逸仙在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后,汪兆铭再次被任命为中央执行会员和宣传部长。

1925年2月,在孙逸仙的生命最后关头,曾指名召见汪兆铭,并由孙逸仙口授,汪兆铭草拟了遗嘱。

可以说,汪兆铭手中拿了一手好牌,如果没有意外,民国总统的位子,非他莫属。

然而,谁也没想到,汪兆铭最后不仅没能成为民国总统,还沦为千夫所指的大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逸仙去世之前,除了信任汪兆铭,还非常器重蒋中正。

说起来,蒋中正和汪兆铭有着相似的背景,他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不过他晚于汪兆铭加入同盟会。因此,当汪兆铭被种种光环围绕时,他还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逸仙避于永丰舰。

蒋中正知道后,登舰护卫孙逸仙左右40余天,获得孙逸仙的器重,先后被委任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和大本营参谋长,后来还派他去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经验。

(汪兆铭旧照)

蒋中正学习归来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他非常重视军校建设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许多优秀的国民党军官,都是从这个学校出来的。所以他在国军中的地位很高。

孙逸仙去世后,汪兆铭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

蒋中正自然不愿屈居于他之下,在他的操控下,很快就爆发了中山舰事件。

这件事让汪兆铭很难堪,认为蒋中正无视他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的地位。本来,他想扣押蒋中正,结果到此时他才悲催地发现,他根本就调不动国军将领,因此愈发觉得自己威信受损。

汪兆铭性格懦弱。他见对蒋中正无可奈何,只得自嘲地表示“责人不如责己”,并引咎辞职。

这之后,凡是政治上出现问题时,汪兆铭总是悄然出走,出国或就医。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汪兆铭和蒋中正才再次合作。可就在汪兆铭担任行政院院长不久,上海就爆发了“一·二八事变”,虽然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民也万众一心,誓死抵抗,但汪兆铭虽有权力之欲,却一向不是好争善斗之人。他始终认为,中国无论是武器还是实力,都无法与日本抗衡,所以他唯恐中国和日本打起来。在他看来,这无异于蚂蚁和大象之战,毫无胜算。

汪兆铭主张议和,在他的斡旋下,国民政府最终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议》。

随后,汪兆铭对日本人妥协退让,又接二连三地批准并签下了《何梅协定》和《秦士协定》,华北主权被他拱手相送。

(周佛海旧照)

无疑,汪兆铭的作为,让天下大哗。一时之间,反对他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他的子女由于承受不住压力,对他多有抱怨,要他辞掉外交部长职务。但汪兆铭却不无委屈地流泪表示,这个时候,哪个愿意做外交部长呢!

“七·七事变”后,汪兆铭的恐日情绪更加严重。他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求和和投降的思想。对抗日作战,根本没有信心,反而认为那些抗日志士们的死,是不值得的。

就在这时,亲日派分子周佛海等人找到汪兆铭,向他传递了日本人支持他搞和平运动的态度。

一向和蒋中正交锋处于下风的汪兆铭听罢,大喜过望,认为能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扳倒蒋中正,攫取国军最高权力。再加上他的妻子陈璧君也对他多有怂恿,所以他愈发坚定了投敌的决心。

1938年12月,汪兆铭离开重庆,出逃越南河内,随后发表投日艳电,公然投降日本做了汉奸。

汪兆铭叛国投敌,自然激起了了国人的愤怒。然而,他却在媚日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根本刹不住车,最后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参考史料:《汪精卫》)


张生全精彩历史


汪精卫起初是一个热血革命青年,可是后来慢慢变成了背负骂名的大汉奸,实为可惜!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1944年死于日本,享年62岁。他是个文化人士,精卫是他的笔名,历史上多称他为汪精卫。

汪精卫器宇不凡,笔才和口才相当了得,有当世美男子和大才子之称。“精卫”之名是引用《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而起,意思是不畏艰难,坚持永恒奋斗。取这个笔名,说明他是个有信仰和追求,并愿意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付出生命的人。

汪精卫出生书香门第,儒学文化气息浓厚,而儒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爱国。因此说他是汉奸,还有些不信。

汪精卫的重大生平事件:

1,刺杀清政府高官的热血青年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主张推翻满清政府,到1908年间举行了6次武装起义,但都是失败,大量革命青年为此失去宝贵生命。粱启超等保皇派趁机批评革命党是暴力革命,说革命党领袖自己躲在海外,却嗦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命。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说革命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作风,批评领导人进行的是“嗦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做法。一时间引起了海内外很大反响。同盟会内部也出现反孙中山的言辞。

为了挽救革命和同盟会,作为同盟会骨干的汪精卫此时主动提出自己要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要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并非怕死之辈,以便让所有人重新树立起革命信心。


在汪精卫心里,刺杀是否成功是其次,主要是要用鲜血来回击那些反革命的冷潮热讽。他在《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莤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汪精卫赴京行刺的消息传出后,海内外对孙中山的看法大为改变,人们重新树立起对革命党同盟会的信心。

汪精卫最有名的《革命之决心》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给了米,使米变成了饭。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作为革命党人,一是薪,为薪的人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是釜,为釜的人需要有坚韧的耐力,愿意把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革命之饭。

无论汪精卫怎么说,胡汉民都坚反对他赴京行刺计划,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别,怕被阻止,于是咬破手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胡汉民见到血书哭晕过去。但是汪精卫的刺杀行动最终失败,被捕入狱。

汪精卫在狱中每日作诗,最有名的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诗中几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其中“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被当时爱国青年广为流传。

2 ,革命先锋者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窃取孙中山的信任,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蔡元培,宋教仁等多个南方政府人员组成临时政府,也曾邀请不到30岁的反清精英汪精卫出任广东省都督,但汪谢绝,兑现他革命成功后“不做官”的承诺。这年9月携陈璧君一同留学法国。

1912年8月,为了在议会中对抗袁世凯的强权,同盟会联合其他的党派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宋教仁为理事代理,实权掌握在宋教仁手里。随着政局发展,袁世凯和国民党闹翻。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南方革命派举行反袁运动即“二次革命”。在此其间,汪精卫应孙中山之招回国共同参加运动。

“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汪留亡法国

从上面来看,此前的汪精卫一直是个先进的革命人士。

从“二次革命”失败后,汪精卫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汪原以为推翻了满清政府,中国就会变成一个民主强国,可是竟然是如此结局。汪精卫渐渐产生悲观情绪,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变成了一个踌躇多疑的政治家。


3,从联共到反共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7月2日,汪在政府成立庆祝仪式上宣布:“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发言得到军民热烈欢迎,并高呼“拥护汪主席”。这是汪人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汪精卫遵守孙中山“联俄,联共,抚助工农”的3大政策,并任命共产党员担任政府要职务。比如,共产党人谭平山为中央党组织部长,毛泽东为宣传部长,林伯渠为秘书长,使共产党势力在国民党内取得较好发展。然而,一个多月后,廖仲恺被暗杀,汪陷入窘境。

“马日事变”的爆发,致使多数共产党人被害,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惩处“不法军官”,可大部分国民党官员袒护许克祥。

“马日事变”得不到妥善解决,共产国际便密令武汉的中共组织“工农革命军”改组国民党武汉政府,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公有制,并派印度人鲁易将此密令即《五月指示》交给武汉的中共中央。可是鲁易把指示交给汪精卫。

《五月指示》写到,一无视国民党禁令,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和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共产党人和5万人的工农革命军。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驱逐有旧思想的,由工农取而代之。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汪精卫看完《五月指示》大吃一惊:原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为了颠覆国民党。汪于是认为共产党根本没有和国民党合作之意。从此,汪精卫成了一个坚决的反共者。

4,开始背负汉奸的骂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觉得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他根据以前的革命经历,开始思考别的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因此在抗日战争面前,汪精卫犹豫不决,以致被“亲日派”摆布,为最终夺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愿望,实施其“对日和平”的政治主张,踏进了投降日本的道路,意图曲线救国。

在犹豫,妥协之时,梅思平,陶希圣进行反复劝诱降日活动。懦弱自卑的汪精卫患上了“恐日病”,1938年12月29日,汪发表近卫第三次声明,走向卖国道路的深渊。

汪精卫在叛国艳电文中,对抗战的理解是: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蒋介石怒斥日本妄图独霸东亚灭亡中国的阴谋。而汪为日辩解“第一为善邻友好,第二为共同防共,第三为经济提携”。汪还说“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

汪精卫看到中日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认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却看不到中国和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韧性,丧失应有的判断力和良知。

从上面看出,汪精卫对抗日的悲观想法,认为民族复兴就需要联合日本。这是愚昧,没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好可惜,以前的热血革命青年最后成为一个全民口中的大坏蛋!

期待您的关注!请赐评


史里淘声


汪精卫放到现在,典型的斜杆青年,人长的帅,书法好,懂军事,通政治,年少时因为刺杀摄政王,虽未成功,但一战成名,“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闻名于世。

但中国有名的历史人物,从古到今,什么评价都有,这不奇怪,奇怪的是对一个人物汪精卫的定性,惊奇的一致,就是大汉奸、卖国贼、千古罪人。

汪精卫有啥性格上的致命弱点导致他失败?

总结起来,就是情绪化、善变,让他在关键决策时,出现重大失误,导致一些列失败。

第一、权力交接时,表现情绪化,导致大权旁落。

汪精卫在整个国民党江湖地位相当高,孙中山刚死的时候,他是国民政府的主席,是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那是整个国民党的老大。

那个时候蒋介石在党内的地位,照汪精卫差老远了,仅仅是一个黄埔军校的校长,也就是一个军人,在政府里,还排不上号,可是十几年之后,开始反转,老蒋到了抗战开始的时候,成了一把手,汪精卫这时候就屈居人下了,当一个副职,不久,又投降了日本,最终成了卖国贼。

汪伪政权第三号人物,周佛海,曾私下评价汪精卫,说汪先生这个人一生无一定之主张,善变,且做事不果断,非常容易情绪化,话句话说,就是缺乏理性。

本来,汪精卫是国民党政治大佬,但是因为情绪化,经常有一种政治上的幻灭感,感觉这也不如意、那也不如意,幻灭感一上来,说跑,就跑了。

比如说1925年中山舰事件,发生之后,汪精卫认为蒋介石不尊重他,耍开了性子,“啪”一撂挑子,走了。

后来,当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院长,民国二把手,因为跟张学良闹矛盾,让张把兵撤到关内,他要指挥打仗,张不听,还找中央要什么粮饷,蒋介石也不给他撤职,汪精卫又撂挑子,不干了。

他从1912年一直到1937年,就这么着,把平时生病、去香港都不算,光去法国就去了六趟,动不动就不干了。

你要是他的小弟,你有这么一个不靠谱的老大,经常使性子,说不干就不干,没事就像梁朝伟一样,去法国喂鸽子,手下的小弟,一开始可能以为老大有啥奇思妙想,还有点新鲜感,时间长了,露怯了,谁还跟你混呢?

慢慢地,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汪精卫其实这十几年一直是一个下滑的通道,投降日本之前,已经从孙中山的嫡传接班人,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副总裁了,他的江湖地位、江湖威望已经日薄西山了。

第二、跟日本人接触谈判过程,犹豫的性格让他步步滑向深渊。

好了,接下来,咱们再讲讲汪精卫的善变的性格,又怎么成了卖国贼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来龙去脉,说起来话长,那就一切从简,就说汪精卫的性格的影响,其他的就省略。

在抗战最关键阶段,1938年12月23号日本人发表了一个声明,通过广播电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近卫第三次声明,提出了所谓的近卫三原则,就是共同防共、互临友好、经济提携,来鼓动国民党投降。

12月30号,汪精卫呼应,就发了一个艳电。电文内容主要是说说近卫三原则现在这个声明挺好,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跟日本人谈判,也是建国等等,总而言之,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话。

这个电文全国舆论哗然,一片声讨,汪精卫蒙了。这时候,军统的特务在越南河内,对汪精卫执行了一次暗杀行动。秘书曾仲鸣成了汪精卫的替死鬼。

这个时候,汪精卫犹豫的性格就上来了。

因为一是曾仲鸣跟他关系好,二是这个人给他安排比如去法国等所有的事宜,这样的话,所有跟法国的线就断了,他想去法国,可能也很难成行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就促使汪精卫一方面情绪激动,一方面那条路也走不成,牙一咬,心一横,走上日本人的贼船。

就这么点事,你哪能因为这就改变立场了呢?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千古骂名,啥都不顾了,当然事情要比这复杂,但情绪化是诱因,又开始犹豫了,就很容易做出不当的判断,可是对方一旦对自己施压,他就很容易放弃底线。

当然,他不是一次性的就滑到大汉奸那儿的有个过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压一个就倒下去了。

第三、善变的性格,让他彻底上了贼船,彻底成了卖国贼。

比如说坐船这件小事,一开始,日本人说,那我们派船 去接你。不去,我哪能上日本人的船?他自己租了一条法国的船,可日本人就提醒他,说我们日本的船5000吨,你租的那个法国船760吨,在海上走风浪很大,这安全可就保障不了。

汪精卫说没事,可是上了法国船之后,海上风浪一来,颠那么两下,得了吧,我还是上大船,就上了日本船。这一上可就是标志性的,这就叫上船。

你看看,就这么点小事,都拿不定注意。

发生在汪精卫身上的事,其实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而导致这种发生的就是你我的性格缺陷。

比如,三国时期,曹操跟刘备干架的时候 ,袁绍的谋士田丰几次三番劝袁绍出兵,袭击曹操大后方,恰巧,这时袁绍的小儿子病了,袁绍天天哭哭啼啼,说小儿子病还没好,不愿出兵,气得田丰大骂袁绍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因为儿子的小病,延误统一全国的战机,你说可笑不可笑?

说一千道一万,要尽量避免情绪化、犹豫善变,做任何决定或者决策,尽量理性,因为理性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如果在人生事业重大节点,任由情绪影响自己的决策和判断,这把你引导到什么样的结局,可就说不好了。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一种能力缺损,我们怎么能够任由它作祟呢?因此,一个人在不断地自我修炼的过程当中,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实质是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


老张眼里的人世间


某种程度上说,汪精卫从革命英雄走到大汉奸这一步,虽然是情势使然,但每一步都和他背后的女人,也就是陈璧君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汪精卫与陈璧君这一对,虽然说有些奇葩,但也是确实是一对。

怎么说呢,从身材卖相气质上看,汪精卫找陈璧君那身材模样的是有些吃亏了,虽然有人说现在看到的陈璧君相片是年纪大了才黑胖丑的,其实也不尽然。

毕竟,陈璧君是广东女人的底子,又从小长在南洋,她年纪轻时固然不胖,但也就是“黑胖丑”三字去了一个胖字而已。

所以呢,年轻时的汪精卫也算得上风度扁扁的白脸输生一个,怎么就被陈璧君这样的套牢了呢?



这事说来,也并不奇怪。所谓人各有所好,汪精卫好的不是这一口,他更关心的是政治,谁能在这方面帮助,他就接纳谁。

因为从本质上说,汪精卫就是做了一辈子的戏子,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站在舞台聚光灯的底下。

对这样的人来说,求名不如得利,好色不如地位,他好的是政治这一口。

老实说,凭汪精卫这条件,他要想搞点花边新闻,那机会太多了,可老汪愣是在这方面十分纯洁,毫无绯闻,难道这仅仅是因为有陈璧君这只雌老虎吗?

这个恐怕不一定,主要原因还是汪精卫不好这一口。

那么,汪精卫好什么?他好名,好出风头。



就说他的成名之作,清末刺摄政王那件事,其实讲白了就是一场show,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然而,汪精卫不管不顾,硬是去表演了,最后以命相搏、爆得大名(当然,应该感谢的是清廷的宽容)。

当时,很多人都不赞成汪精卫这么做?唯独陈璧君出钱出力出人,贴身上去帮他,那汪精卫还有什么话可说?就是不想去,也得硬着头皮去啊。

事实上,对于玩政治这点事,陈璧君始终是汪精卫的坚定支持者。有时候,在汪精卫软弱想要退缩,都是陈璧君在其背后鞭笞:不行,你给我上!上!上!



所以说,汪精卫和陈璧君就是这样一对政治夫妻,陈璧君正是汪精卫的另一面,而不仅仅是他的影子。

你说说,就汪精卫这路数,能不被陈璧君吃定吗?

可惜啊,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别人我不敢说,但用到陈璧君身上绝对合适。

就这么着,陈璧君使劲推着汪精卫在政治上不断攫取,但也和汪精卫一起抱着跌入深渊!

所以说,女人是祸水,对汪精卫来说,的确如此!


坑爹史册


一失足背千古骂名

从一个爱国忠诚,到一个叛国汉奸,“卖国”还是“曲线救国”,成王败寇,汪精卫的宏涛大略不被世人理解。

汪精卫出生在一个虽说家境一般,却是书香门弟的家庭。祖父汪漫亭是举人,当过遂昌训导;其父汪省斋一生当幕僚;其长兄兆镛中举人,当过乐昌师爷。这样的家庭,儒学的文化气息是比较浓厚的,而儒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爱国。



一、热血青年汪精卫 ,满腔报国救国志。

汪精卫先后赴日本、法国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方略,参与组建同盟会,一度主编《民报》,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产生了积极影响。早年结识袁世凯,与杨度组织“国事共济会”,呼吁停战议和,参与南北和谈,后一直追随孙中山,深受孙中山信任。

二、挺身而出谋杀清摄政王载沣,为政党重拾民心。

在孙中山和同盟会的领导下,反清革命已经发动过好多次起义,但是却没有真正推翻旧王朝,大批的革命志士都倒在了革命的血泊里。同盟会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被讽为“远距离革命家”,意思就是煽动说让别人去送死,那些领袖却好端端地活着,一时间很多海外的华人开始了批判革命党领袖的热潮。



身为同盟会骨干成员的汪精卫,为了用实际行动来回击这些评论,于是他决定去北京刺杀高官,来证明革命领袖并不是他们所说贪生怕死的人,让其他人重拾信心。最终刺杀失败,汪精卫被判处终身监禁。

三、积极主张抵抗日本,被当作爱国领袖。

“九一八”事变之后,相比较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言,汪精卫是选择抵抗的主动派。那时的爱国主义的学生将汪精卫当作爱国的领袖,当时还非常拥护汪精卫主持政权。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对战局的形势有三种看法。一、快胜论∶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可以在“三个月内解决支那问题”;二、持久战论∶认为中国国土辽阔,战场的纵深太大,日军只能占据一些军事据点,不可能有效地控制整个中国。中国政府如果坚持不降,中日战争将成为旷日持久的持久战;三、外国干涉论∶认为中日战争将导致第三国的武装干涉,日本会在外国的政治军事压力下被迫退出中国。




随着战局的发展,证明“快胜论”的语言是站不住脚的,但外国也没有积极干预,所以“持久战”的预言成为现实。这是日本不愿意看到的,相比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资源丰富,日本将在持久战中被拖垮。据统计,到1938年底,日本用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增至24个师团,军费激增,财政困难,税收加重,国内危机日渐严重;同时,中国国内国民意识逐渐觉醒,抗日联盟阵线逐渐建立;战局对日本十分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内部也出现了尽快解决战争的呼声。

四、主张和平救国被出卖,沦为卖国贼。

日本对华政策改变后,开始发出和谈的信号和放出和平的气球,这正好与汪精卫等人的“和平救国”论看法不谋而合,汪精卫与时任日本近卫首相秘密进行了和谈。按照当初的构想,这个和平计划是在日军未占领的云南地区建立新政府,然后新政府接收日军撤军后的占领地,在不割让领土、不赔款的条件下和日本实现和平。



汪精卫如约离开重庆后,他的和平计划遭到很大的挫折,近卫首相食言没有在声明中公布撤军的许诺。汪精卫为表示自己和谈的诚意,汪精卫于1937年12月29日发表了响应近卫声明的“艳电”。没想到近卫内阁又于5天后的1938年1月3日宣布辞职,使一切化为泡影。汪精卫的和平运动最能让人谅解的地方就在于日本撤军这一条,没有了日本撤军的保证,汪精卫的和平运动自然成为卖国投降行为。

有论者认为,人一生中的所做所为有其脉络可循。一个在年轻时视专制为仇寇的热血青年,壮年时又如何能摇身一变,心甘情愿成为敌国傀儡?亦有人假设汪精卫走的是不成功便成仁的险路,如果最后成功了,身后评价可能会赞扬他甘冒汉奸骂名,忍辱负重成就复国大业,与卧薪尝胆的勾践复国相当。


波波戏说历史


汪精卫的起点其实还是很高的,他即是国民党的元老,也是同盟会的重要议员。在孙中山的心里,汪精卫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孙中山弥留之际,就是汪精卫撰写,孙中山口述的一些关于国民党内部最为重要事情。可见,汪精卫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

当然了汪精卫的成名,是因为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每天想的都是推翻帝制,复兴中国。

可是,很显然汪精卫当刺客是不及格的,因为几次暗杀都没有成功。所以,汪精卫就被抓了。

本来汪精卫以为自己死定了。

但是,没想到载沣并没有想要汪精卫的命。最终,在革命党人的努力下。汪精卫被释放了,出狱之后的汪精卫名声大噪。

这时候很多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都来拉拢汪精卫。那时候最风光无二的袁世凯,都允诺给汪精卫一个广东省省长的职务。

但是,依然被汪精卫拒绝了。

出狱后的汪精卫,选择和陈璧君结婚。尽管陈璧君不是汪精卫特喜欢的类型。但是,她对汪精卫是真爱,这一点汪精卫还是清楚的。

因为在汪精卫被抓的时候,陈璧君不但给他表达了爱意,还想各种办法营救他。汪精卫被陈璧君感动了,他说若是自己可以活着出来,肯定和陈璧君结婚的。

所以,出狱之后选择了结婚,也是汪精卫兑现了诺言。

那时候汪精卫依然被孙中山看中,并且汪精卫在国民党内担任重要的职务。此刻的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连个小弟都算不上。

说实话汪精卫得势的时候,蒋介石连约见汪精卫的资格都没有。汪精卫都联系不上,就不要说让蒋介石联系孙中山了。

可是,我们都知道后来,蒋介石咸鱼翻身,把汪精卫给斗了下来。那么,汪精卫是如何失败,并且轮流成汉奸的呢?

这要从蒋介石的发迹说起,尽管蒋介石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热血,但是,他毕竟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可是,在他认识了陈其美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陈其美就是在孙中山身边工作,是同盟会的元老。蒋介石和陈其美还是老乡,两个人交往的时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他们就结拜了兄弟。

就这样陈其美把蒋介石介绍给了孙中山,孙中山终于知道有个叫蒋介石的人,在国民党内做事。

不过这时候的孙中山,也仅仅是知道蒋介石的存在而已。

蒋介石真正的被孙中山,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是因为中山舰事件。那时候陈耿明发动兵变,导致孙中山的家被围了,孙中山不得不连夜逃到中山舰上,在这期间正是蒋介石指挥战舰,带领孙中山到达安全地带的。

从此,孙中山意识到了蒋介石的才能。

后来,孙中山在俄国人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就争取来了校长一职,可以说蒋介石的发迹,正是从他当上校长开始的。

因为当了校长, 所有的士兵就成为他的学生了。正是因为手里有了属于听命于自己的军队。

所以,蒋介石的地位也就彰显了出来。

蒋介石终于从名不经传的小人物,一跃成为国民党最为重要的人。汪精卫也深深的感到来自蒋介石的威胁,但是,无奈的是,他手里没有军队。

在这期间,蒋介石又开上了宋美龄。蒋宋之间的联盟,让他在政治上,更是如鱼得水一般的存在。

蒋介石的步步高升,也就导致了汪精卫的落寞不堪。

最后汪精卫索性就和蒋介石分家了,武汉国民政府就是汪精卫这边的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就是蒋介石这边主持的。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渐渐的被蒋介石给碾压了下去。

但是,汪精卫的影响力还在,为了拉拢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来实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他们就选择了汪精卫。

汪精卫从此开始沦落成为了一个汉奸。

汪精卫觉得和日本开战,我们肯定打不过他们,因为他们有飞机大炮,各种先进的武器。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就充当了汉奸,最终,也是死在了日本。


史学达人


汪精卫之所以成为汉奸,归根结底在于他就是日本人在中国的代言人。



日军侵华,靠着先进武器和精良的军队,一时气焰嚣张,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国内好多人对抗日战争是否能够胜利产生了悲观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蔓延的很严重。常凯申本人就说,国军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武器不如人,士兵素质不如人,要是强硬抵抗,三个月就亡国了。



但是老常为啥不投降?因为不论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抵抗是大势所趋,更关键问题在于老常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是英美列强在中国的代言人,如果老常投降了,英美列强就会在中国重新扶持代言人,保证自己的在华利益,到时候老常可就没地方让他唱戏了。



但是汪精卫不同,他一直就是亲日派,跟日本人走的很近,日本人没有侵华时,他就是日本人在华代言人,日本人侵华之后,想要扶植汉奸伪政权,汪精卫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问题只在于,如果他出任伪职,就成了汉奸,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所以一直在纠结。但是他老婆陈碧君说,吃屎也得赶泡热乎的,要是你不主动,老常投降了,就没你什么事了。汪精卫听了老婆的话,于是一条道走到了黑。


唐风宋月


汪精卫从一个能够洒一腔热血报国的革命者变成了一个政治投机者,变成了一个投敌叛国的汉奸,确实让人感到惋惜。

可是,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憎恨,他在国家危乱之际却仍然为了牟取政治利益而出卖国家的利益。

不过,他也确实曾经洒过一腔热血,并且激励和感动了无数人。

1910年,汪精卫为了点燃革命的热情,也为了在清政府的“围剿”中给革命党打出一个突破口,他决心干一件事,一件不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的事——刺杀摄政王载沣。

当然,他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载沣,任何一个或几个清政府的高官要员都可能成为他的刺杀目标,只是经过了一番筛选工作之后,他将目标定为了载沣。

载沣在1908年被慈禧钦定为监国摄政王,在慈禧死后总揽了清政府的一切军国要事,是清政府实际上的掌舵人。

所以,他只要能够成功刺杀载沣,势比能够让清政府陷入混乱,甚至是让清政府中枢系统陷入瘫痪。

如此一来,革命党人不仅能够获得喘息的机会,更能趁此良机再一次向清政府发难,一举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不过,汪精卫终究是一个文人,文人玩玩政治或许还可以,可是让他们玩刺杀,显然想法还是太天真了。

汪精卫虽然是一腔热血,可是终究也没能将刺杀载沣的计划付诸实施便中途夭折了,他们在预埋炸药的时候便暴露了自己,然后遭到了清政府的逮捕,成为了清政府的阶下囚,成为了载沣家里砧板上任宰任割的鱼肉。

当时如果没有善耆的劝说的话,汪精卫很可能已经被又愤怒又后怕的载沣给砍了头了。

汪精卫在狱中时也认为自己逃不过一死了,所以,他颇为悲壮却又豪气地在狱中写下了一首“绝笔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如果当时真被砍了脑袋的话,这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绝对能成为书本上一首传颂千古的诗,只可惜“绝笔诗”终究没有成为他的绝笔,他幸运地活了下来,却活成了一个汉奸。

这首诗曾让无数人感动和落泪,可是,当汪精卫成了汉奸之后,这首诗却也成了一个讽刺——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虽然刺杀载沣不成,但是此事也终究让汪精卫赚取到了一笔丰厚的政治资产,他后来能够成为革命党人眼中的英雄,能够跻身政界并成为政界的新秀和明星,能够继承孙先生的衣钵,便是始于刺杀载沣一事。

不过,人终究是会变的,纵然是一个曾经满怀理想、一腔热血的革命青年也不例外。

汪精卫的转变,绝对离不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背后的推动。

他在刺杀载沣之后,一时之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在被释放后更是得到了孙先生的青睐,后来也被孙先生当成接班人在培养,他当时所受到的待遇,即便是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也没有。

当然,让汪精卫发生转变的这个男人可不是孙先生,而是蒋志清。

1925年孙先生病逝后,汪精卫和廖仲恺、胡汉民三人是孙先生衣钵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此时蒋志清虽然已经成了军校校长,可是在汪、廖、胡三人面前也只是一个勉强跻身二流的三流角色,没有任何的机会成为孙先生的继承人。

可是谁也没想到,孙先生去世后才过了几个月,廖仲恺便遭人刺杀身亡,胡汉民受牵连而出走苏联。

廖仲恺这个军校党代表一死,蒋志清一手掌控了军校,拿住了国民党的枪杆子,由此连跨几级,一跃成为了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

汪精卫空有政治影响力,手里却没有枪杆子,最后和手里掌控着枪杆子的蒋志清斗了几个回合,便被蒋志清踩在了脚底下。

汪精卫在和蒋志清的角逐中的失败,让他意识到了一件事,没有枪杆子万万不行,这也促使不甘心失败的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借助日本人的枪杆子去对付蒋志清的枪杆子!

让汪精卫发生转变的这个女人,则是他的妻子陈璧君。

汪精卫虽然曾经怀着一腔热血去刺杀载沣,可是,这仍然掩盖不了他性格上的软弱,在经历了一次九死一生之后,更是加剧了他性格上的软弱和优柔寡断。

可是,陈璧君恰好是一个性格近乎粗鲁、雷厉风行的女人,所以,她在性格上和汪精卫形成了互补,汪精卫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受到了陈璧君的影响,他所作的一些政治决定实则也是陈璧君在背后推动。

1938年,汪精卫在逃离重庆、摆脱蒋志清控制一事上犹豫不定,陈璧君见了他这模样,气咻咻地说:“梅先生明天要走了,这次可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

陈璧君嘴里的“梅先生”即是梅思平,当时梅思平奉汪命去上海和日本人谈判,谈的便是汪精卫投靠日本人的事。

所以,陈璧君说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让汪精卫打定一个主意——投靠日本人。

汪精卫在陈璧君的步步紧逼之下,最终不得不咬着牙点头说:“决定了,决定了!”

于是,汪精卫拖家带口地逃离了重庆,去了越南河内,然后在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公然投敌叛国。

陈璧君虽然在性格上弥补了汪精卫的软弱,可是,她在政治上的短见也终究害了汪精卫。

汪精卫最后的结局也颇为凄惨,他在1944年死在了日本人的手术台上,陈璧君千里迢迢地将他的尸体运回国,然后将他葬在了中山陵旁边的梅花山顶上。

陈璧君仿佛也早料到了汪精卫的行为将来会遭到国人的报复,所以将他的坟墓修得如同铜墙铁壁一般,以致于后来何应钦用了150公斤炸药才炸开了汪精卫墓。

后来,汪精卫的尸体也被扔到熔炉里烧成了灰烬,骨灰也被当成垃圾一般随意扔弃。

陈璧君则将牢底坐穿,死在了监狱里。


流浪的侯爵


1938年12月,汪精卫等人出走河内,发表震惊全国的《艳电》,公开投靠了日本,鼓吹亲日言论。消息传出后,全国各界对此极表愤慨,纷纷发表谴责文电。

早年汪精卫是以革命斗士形象出现的,自从刺杀摄政王载沣之后,汪精卫博得了极大的政治资本,一度成为革命党领袖之一。并且为孙中山所看重,并有一批追随者,甚至1925年作为孙中山遗嘱草拟人和见证人,这个分量非常重。孙中山去世之后,作为国民党新星的汪精卫,水土不服,加上派系斗争严重,汪精卫逐步被边缘化,成为一个没有地盘的空头政治家,虽然偶尔与蒋介石抗衡,并联合其他派系迫使蒋介石下野,但基本难以撼动蒋介石在国民党的第一位置。

蒋介石掌握着军事权力,汪精卫却并非如此。在政治结构中,如桂系、黄埔系、CC系、土木系等等一系列政治集团,汪精卫已经难有容身之所。而汪精卫的性格是比较好面子的,权力欲和表现欲非常强,慢慢心态不平衡,走向变态的道路。只想当第一的心态是非常危险也非常可悲的,他把和蒋介石竞争失败的私怨诉诸公开,用出卖自尊换得日本人的支持。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伪政府成立于南京,汪精卫担任该政权的“国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长,党羽周佛海、李士群为主要成员,彻底沦为汉奸。

汪精卫从具有革命理想到失去底线,沦为民族败类,有一个具体的过程。他的性格占了很大因素,陈璧君家族早年对他的支持,养成了他投机性特点,意志不坚定,容易妥协。没有军权使得他如履薄冰,竞争失败又让他不甘居于人后。汪精卫等人宣扬的曲线救国,实质上是对自己权力欲和被边缘化的粉饰,活生生的投降主义,对中国抗战期间的民族感情和斗争士气影响恶劣。

总之,在权力结构和个人命运双重驱动下,汪精卫的蜕变既可悲,也可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争议到底的人物,也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个人物。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汪精卫起初是一个热血革命青年,可是后来慢慢变成了背负骂名的大汉奸,实为可惜!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1944年死于日本,享年62岁。他是个文化人士,精卫是他的笔名,历史上多称他为汪精卫。

汪精卫器宇不凡,笔才和口才相当了得,有当世美男子和大才子之称。“精卫”之名是引用《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而起,意思是不畏艰难,坚持永恒奋斗。取这个笔名,说明他是个有信仰和追求,并愿意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付出生命的人。

汪精卫出生书香门第,儒学文化气息浓厚,而儒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爱国。因此说他是汉奸,还有些不信。

汪精卫的重大生平事件:

1,刺杀清政府高官的热血青年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主张推翻满清政府,到1908年间举行了6次武装起义,但都是失败,大量革命青年为此失去宝贵生命。粱启超等保皇派趁机批评革命党是暴力革命,说革命党领袖自己躲在海外,却嗦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命。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说革命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作风,批评领导人进行的是“嗦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做法。一时间引起了海内外很大反响。同盟会内部也出现反孙中山的言辞。

为了挽救革命和同盟会,作为同盟会骨干的汪精卫此时主动提出自己要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要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并非怕死之辈,以便让所有人重新树立起革命信心。

在汪精卫心里,刺杀是否成功是其次,主要是要用鲜血来回击那些反革命的冷潮热讽。他在《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莤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汪精卫赴京行刺的消息传出后,海内外对孙中山的看法大为改变,人们重新树立起对革命党同盟会的信心。

汪精卫最有名的《革命之决心》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给了米,使米变成了饭。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作为革命党人,一是薪,为薪的人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是釜,为釜的人需要有坚韧的耐力,愿意把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革命之饭。

无论汪精卫怎么说,胡汉民都坚反对他赴京行刺计划,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别,怕被阻止,于是咬破手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胡汉民见到血书哭晕过去。但是汪精卫的刺杀行动最终失败,被捕入狱。

汪精卫在狱中每日作诗,最有名的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诗中几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其中“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被当时爱国青年广为流传。

2 ,革命先锋者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窃取孙中山的信任,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蔡元培,宋教仁等多个南方政府人员组成临时政府,也曾邀请不到30岁的反清精英汪精卫出任广东省都督,但汪谢绝,兑现他革命成功后“不做官”的承诺。这年9月携陈璧君一同留学法国。

1912年8月,为了在议会中对抗袁世凯的强权,同盟会联合其他的党派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宋教仁为理事代理,实权掌握在宋教仁手里。随着政局发展,袁世凯和国民党闹翻。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南方革命派举行反袁运动即“二次革命”。在此其间,汪精卫应孙中山之招回国共同参加运动。

“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汪留亡法国

从上面来看,此前的汪精卫一直是个先进的革命人士。

从“二次革命”失败后,汪精卫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汪原以为推翻了满清政府,中国就会变成一个民主强国,可是竟然是如此结局。汪精卫渐渐产生悲观情绪,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变成了一个踌躇多疑的政治家。

3,从联共到反共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7月2日,汪在政府成立庆祝仪式上宣布:“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发言得到军民热烈欢迎,并高呼“拥护汪主席”。这是汪人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汪精卫遵守孙中山“联俄,联共,抚助工农”的3大政策,并任命共产党员担任政府要职务。比如,共产党人谭平山为中央党组织部长,毛泽东为宣传部长,林伯渠为秘书长,使共产党势力在国民党内取得较好发展。然而,一个多月后,廖仲恺被暗杀,汪陷入窘境。

“马日事变”的爆发,致使多数共产党人被害,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惩处“不法军官”,可大部分国民党官员袒护许克祥。

“马日事变”得不到妥善解决,共产国际便密令武汉的中共组织“工农革命军”改组国民党武汉政府,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公有制,并派印度人鲁易将此密令即《五月指示》交给武汉的中共中央。可是鲁易把指示交给汪精卫。

《五月指示》写到,一无视国民党禁令,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和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共产党人和5万人的工农革命军。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驱逐有旧思想的,由工农取而代之。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汪精卫看完《五月指示》大吃一惊:原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为了颠覆国民党。汪于是认为共产党根本没有和国民党合作之意。从此,汪精卫成了一个坚决的反共者。

4,开始背负汉奸的骂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觉得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他根据以前的革命经历,开始思考别的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因此在抗日战争面前,汪精卫犹豫不决,以致被“亲日派”摆布,为最终夺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愿望,实施其“对日和平”的政治主张,踏进了投降日本的道路,意图曲线救国。

在犹豫,妥协之时,梅思平,陶希圣进行反复劝诱降日活动。懦弱自卑的汪精卫患上了“恐日病”,1938年12月29日,汪发表近卫第三次声明,走向卖国道路的深渊。

汪精卫在叛国艳电文中,对抗战的理解是: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蒋介石怒斥日本妄图独霸东亚灭亡中国的阴谋。而汪为日辩解“第一为善邻友好,第二为共同防共,第三为经济提携”。汪还说“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

汪精卫看到中日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认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却看不到中国和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韧性,丧失应有的判断力和良知。

从上面看出,汪精卫对抗日的悲观想法,认为民族复兴就需要联合日本。这是愚昧,没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好可惜,以前的热血革命青年最后成为一个全民口中的大坏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