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沐——首位试行海运的漕运总督


王宗沐——首位试行海运的漕运总督

有明一代,漕运总督数十位,隆庆、万历时的漕运总督王宗沐不是最著名的,却是首位试行海运的漕运总督。他的海运思想和实干业绩在众多的漕运总督中是比较突出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王宗沐(1523—1591),字新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历任广西按察佥事、广东参议、江西提学副使、江西参政、山东左布政使等职。隆庆五年(1571),升为漕运总督。后最高官至右佥都御史,巡视宣府、大同,于在万历十九年(1591)卒。
海上漕运为元代创行,元代漕运以海运为主,河运为次。明代则以河运为主,海运很少,在明初太祖和成祖时期,曾向辽东进行过多次海运,运量从几万石到几十万石不等。明成祖登基之后,还向北京进行过几次海运。明初的海运最终以易发事故和运输成本高等原因,在永乐十三年罢海运,只行河运。但在河运的十三总中还保留遮洋一总,算是保留明初的海运“遗意”。遮洋总有海运之名,却无真正的海运之实,运输全程中真正海运的行程只有短短八九十里,占总运程的不到十分之一。就是这唯一行海运的遮洋总也在嘉靖时被裁撤。
嘉靖末年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屡次改道等原因导致运河不断淤塞,其航运功能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漕运。隆庆时,有多名官员上书试行海运,时任山东左布政使的王宗沐是主要倡议者之一。宗沐认为在当时运河不畅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河海两途并输的方法,才能保证每年漕运任务的完成。他并且认为只要认真总结元代海运和明初海运的经验,再组织得当,管理得法的话,海运是可以成功的。明政府于是破格提用王宗沐为漕运总督。王宗沐一上任就着手准备海运,最终在隆庆六年(1572)三月,运米12万石从淮安入海,历经3300余里的海道于五月抵达天津,初试海运取得了成功。王宗沐组织的这次海运无论是运输距离、运输时间还是运输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往的遮洋总海运,称得上是真正的海运。明朝间断一百六十余年的海运得以恢复,明朝廷也以宗沐“复海运功”而奖他晋俸一级。事后,却有人上疏称王宗沐的这次海运有8艘粮船沉没,损失漕米3200石,宗沐对朝廷蓄意隐瞒。王宗沐上疏抗辩,称无漂没事故。此事查无证据,最后也不了了之。


初试海运的成功使王宗沐认为海运确实可行,于是在万历元年(1573),他又组织三百条船海运,但在即墨福山岛遇飓风,沉没7船,损失米数千石,军丁溺死十五人,言官纷纷奏议其失,最终明廷决定停罢海运。明代统治者不愿涉海险遭舟毁粮漂之灾,其实当时河运的漂没事故一点不比海运轻,且维持河运的成本大大高于海运。从这也反映了明统治者实在是迂腐、保守,眼光短浅得很。
王宗沐无奈服从朝廷的决定,将海运停止,同时他又把《海运详考》谨缮成册,进呈御览,并上疏要求仍保留遮洋总,保留海运“遗意”,以图以后需要时重新启动海运。王宗沐在三年的漕运总督任上考满合格,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虽然王宗沐倡行的海运由于当时统治者对海运的轻视以及制度的因循腐朽而最终没有能继续,但他比较先进的海运思想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在众多的漕运总督中是独树一帜的,值得后世敬佩。
王宗沐不但为官有才干,自身的文学素养也颇高,著作有《宋元资治通鉴》《敬所文集》《海运志》《十八史略》《巡视三边纪略》等,还参与纂修《江西大志》等。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在他任职的很多地方都重修和创建了书院,如任漕运总督时就在淮安创建正学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