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他揣着六银元来到上海,赤手空拳闯出了一片天地。从看门到地产大亨,他用十年转变,用二十年升华。

了解完他的人生,你会发现时间是成功最好的发酵器,经过沉淀的人生注定与众不同。他一步步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他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远东第一首富”——哈同。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 | 犹太人哈同

哈同是出生于巴格达的犹太人。由于父亲早逝,哈同一家只好靠着捡破烂和烂菜来维持生计。十几年的贫苦生活让他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1872年,23岁的哈同只身来到上海,身上仅仅揣着六银元。的确,哈同实在是穷得可怜,可他的一腔热血即将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毕竟他不想默默无闻地过完余生。

哈同想到上海找寻机会,一是看好上海的发展趋势,二是考虑到有个叫亨利的同乡也在上海。于是他寻到在沙逊银行上海分行上班的亨利。

哈同向亨利寻求工作,但亨利却说:“现在没有什么好工作,但找个糊口的工作,应该还是有的。”“我吃得起任何苦。”哈同赶忙说。“我去找领导说说看。” 亨利勉强地说。最后哈同得到消息:做门卫兼清洁工,试用一个月。

虽然工资低,但哈同从不马虎对待。白天,他就认真地看门,做清洁;晚上,他便利用时间学中文,另外再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和财务的书籍。

因为哈同深知语言是他在上海立足的基础,如果想要更好地发展,他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也为他之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若是只会拼命地埋头苦干,是无法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生存下去的。除了刻苦,哈同还有想不完的好点子,一天天地追求更高的目标。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 | 旧上海

由于上海沙逊洋行主要经营贩卖鸦片的业务,每天早上都有许多提货人来进货。毕竟时间就是金钱,所有提货人都希望能够早点取到货,自然就无法避免给洋行造成乱糟糟的情况。

但是自从哈同想到让提货人拿着号码牌按顺序取货的方法之后,洋行取货的乱象就再也没有了。而哈同也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小费。

时间一长,老板想必也能看出哈同的与众不同之处。为了提高洋行的竞争力,领导提升哈同当了跑街,也就是专门负责买鸦片的。这一次哈同又另辟蹊径,采用薄利多销的手段笼络了许多其他洋行的客户。

在那之后,哈同就想方设法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他正巧发现了大部分上海人还在使用过时的桐油灯,他意识到英美国家所用的新式煤油灯会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东西。

于是哈同当掉了祖传的唯一一块银质怀表,为的就是换来钱财大量地买进煤油灯,再把它卖给上海人。此后,哈同就每天提着煤油灯四处推销。他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这煤油灯安全无害,又干净明亮,价格也不贵。

值得庆幸的是,哈同的这个想法不仅给上海人带来了便利,也为他自己赚取了不少财富。他不仅卖掉了之前买的100盏煤油灯,还接到了庞大的订货量。

一年后,凭着突出的业务能力,哈同很快就被银行提升为业务管事。有了稳定且较高的收入,哈同就开始购置家宅。为了提高生活效率,他还请了个保姆来家里做家务。

人们常说机遇可遇不可求,其实就算机会摆在面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把握住的。之所以哈同能够取得之后的成就,正因为他在每一次挑战中都能牢牢地抓住机会。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 | 旧上海滩

1884年,上海陷入了即将被抛弃的困境,有传闻说上海租界要被收回,在上海居住的外国人也纷纷准备离开上海。这时大班问哈同打算怎么撑过这个难关。

哈同从容不迫地给大班分析现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在想,现在地价这么便宜,我们应该大量买下地皮,风波一过,地价必然回升,我们不是大赚了吗?

果不其然,在政府的作用下,上海租界的地产价格逐渐回升。哈同就趁机把买来的地皮全部抛出去,从中的利润可想而知。在赚得钱财的同时,哈同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1886年,37岁的哈同已经坐到了协办的位置。时隔十年,哈同从看门到领导,其中的辛酸和苦楚可想而知,但更难的是他持之以恒的前进的信念。哈同身上隐藏的是成为富翁的潜力,而最关键的还要算是独有的眼光与胆识。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哈同与友人合影,左起第三人为哈同

在飞黄腾达之际,哈同还在上海遇到了他的另一半。1884年,哈同在街上散步,迎面走来一位卖花女。他们的故事就是从一句“先生,买朵花吧”开始的。

女子的声音马上吸引住了哈同,哈同毫不犹豫地掏出钱问:“多少钱?”没有想到自己已经出名到连卖花女都认识,他未免有些惊讶。两人就犹如老相识一样回到卖花女的家里聊了许久。

而这位路上偶遇的卖花女却成为了哈同后来的妻子,她就是罗迦陵。其实在遇见哈同之前,罗迦陵的名声并不好。因为她的父亲早年抛妻弃子,母亲又早逝,而她只能被迫沦为风尘女子,做着最卑微的工作。

可哈同并没有因此否定罗迦陵,他决定的事情是不会轻易动摇的。他完全不介意她的过去,在几次的交往中,他相信罗迦陵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必定会有“旺夫运”。甚至后来在哈同和同乡的聊天中,他还坚定地说道:“

我一定要娶这个上海姑娘为妻。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年轻时的罗迦陵

1886年,哈同和罗迦陵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先是在犹太教堂举行犹太教的仪式,然后又来了一次纯中国式的:哈同穿上长袍马褂,新娘罗迦陵凤冠霞帔;花烛高烧,几十桌酒席宾客如云。

一句誓言就认定了一生,罗迦陵在结婚当晚就把自己珍藏的唯一的道契交给了哈同,并表示她无条件支持哈同发展地产事业。

关于哈同的事业,罗迦陵不仅给予了他金钱上的支持,还头头是道地给哈同分析:“在上海滩要想赚钱,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卖鸦片,可是我作为中国人,这种事情干不了;第二就是搞房地产。”可见,哈同在结婚后能够连续升职加薪也离不开妻子罗迦陵在背后的鼓励。

后来,哈同为了感激妻子罗迦陵,在南京路购置了大量产业,并以罗迦陵的名字命名。如今的南京东路四川路口,门牌四川中路346号的一幢大楼,过去叫迦陵大楼。因为罗迦陵信佛,字“俪蕤”,号“迦陵”、“慈淑老人”,法名“太隆”,哈同就将他们名下不少地产都以“慈”字命名,如慈裕里、慈庆里、慈顺里、慈丰里、慈永里等。

夫妻之道,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尊重爱护。哈同家里女佣有很多,他却从未和她们有过亲密接触,也从未传过流言蜚语。对待妻子,哈同也是尽量地满足她。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哈同夫妇在家合影

平日里,哈同生活极其简朴,早餐仅仅几片面包,一杯牛奶,午餐是两菜一汤。寒冬腊月,他的办公室从不生火,也没有安装任何暖气设备。有一天佣人给他冲了一杯咖啡,他正要喝,突然发现咖啡里有一只蜘蛛,顿时勃然大怒,佣人赶忙赔罪道歉,准备把咖啡倒掉重新冲一杯,哈同却说,“倒什么倒,这不是浪费吗?”他随即把咖啡和蜘蛛一同喝了下去。

尽管如此,当罗迦陵说想要造一个大花园的时候,哈同毫不犹豫就应道:“可以啊。

没过多久,哈同就在上海静寺路建造了一个花园。从开工到建成,长达6年之久,花园占地有300多亩。其规格仿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而建。哈同为其命名为“爱俪园”。“爱”字,取哈同全称欧司•爱•哈同中的那个“爱”,而“俪”字,则来自于罗迦陵的字:“俪蕤”。简单的三个字就深藏着哈同对妻子的爱意。

一经建成,爱俪园马上就成了众人皆知之所。人们称之为“海上大观园”或者是直接称其为“哈同花园”。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哈同花园一隅

一切都令人羡慕,可惜的就是哈同夫妇无法生育。一来是为了弥补没有孩子的遗憾,二来也是出于善心,两人先后收养了11名外国孤儿,9名中国孤儿。

当然,哈同夫妇的眼光并不仅仅局限在收养孤儿方面,他们俩还在爱俪园里面开办了仓圣明智大学,凡是学生在学校的开销费用全部由哈同夫妇来资助。

要知道,学校里的学生最多的时候可达1600多人。数十年如一日,其中的花销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得起的,也只有像哈同夫妇这般的少数人才舍得出巨资办学校传播文化。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哈同夫妇与养子养女

在52岁那年,哈同决定辞职自己当老板,独资成立了“哈同洋行”。此时的他又把目光投放到买地皮上面。同行的人都在嘲笑他,但他却笑到了最后。

转而哈同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向当局建议修筑南京路,用上好的材料铺设路面,使南京路成为上海最平整的路。有了想法,却苦于费用太高。哈同直接就说:“全部我来。”最后他一口气揽下修路的全部费用60万两银子。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哈同的成功就在于他从不拘泥于蝇头小利,每一次该放手一搏的时候,他总能走在最前面。直至20世纪30年代,哈同已经成为了上海地产界数一数二的人物。

在南京路一带,只要是“慈”字头的大楼和里弄,如慈淑大楼,都是哈同的产业。他占有了上海最富贵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被人誉为“远东第一首富”。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1912年4月6日,哈同(右坐者)在爱俪园与孙中山(左坐者)合影

年过古稀,哈同依然坚持每天上班,亲自签订每份合同。在1922年,已经71岁的他与59岁的妻子在上海特地举办了两人的“百卅大寿”,整个寿庆办得极其隆重,轰动了整个上海。

可生命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有多幸福,有多少财富而改变结局。当然,家庭和事业都令人艳羡的哈同也逃不开生命终结的一天。

1931年,哈同在爱俪园病逝,享年80岁,他的遗体就安葬在花园里。哈同在遗嘱里清楚地表示将全部遗产留给妻子罗迦陵继承,总值400万英镑。

可是爱人都已经离开了,再多的钱财又能起到多少安慰心灵的作用呢?自从哈同病逝后,罗迦陵因伤心过度,最后患上了白内障,导致两眼失明。1941年,78岁的罗迦陵也离开了人世。

23岁当门卫,卖油灯,十年后成富翁,他遗产百万,却无后人继承

图|在爱俪园的罗迦陵

哈同的一生从最低谷到顶峰,从一贫如洗到亿万富翁,靠的是他的勤奋与信念。如果没有23岁时的醒悟,也许他的后半生还是过着捡破烂的穷苦生活。要说哈同是时代的幸运儿,不如说他这一生所得皆是他该得的。

文 | 南惜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