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發生在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邊,少女翠翠跟天保,儺送之間發生的一場愛情悲劇。小說中展現了湘西風景民俗之外,也有對朦朧而又美好的愛情的讚美和哀婉,同時也有對美好人性的歌頌。

沈從文曾經說過:“我的作品能夠在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於買贖還珠,你們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的背後蘊藏著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都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沈從文年輕時照片

《邊城》不僅僅是表面的對於自然風光的歌頌,對於朦朧美好愛情的讚美,對於人性美好的描繪,裡面更多的是沈從文人生中對於回不去的湘西世界的哀婉和感嘆,以及他生活中所經歷的磨難,情感體驗一起融入了邊城之中,編織成的一場美好的邊城夢。

01

自然健康和諧的人性美背後是沈從文對於現實世界道德的批判反思

一,邊城世界裡的純樸自然的人性美

邊城世界裡人們簡單地生活著,人際關係很簡單,大家都善良純樸,真誠相待,與人為善,俠肝義膽,古道熱腸。邊城裡沒有明爭暗鬥,貪汙腐敗,弄虛作假的事情發生,那份真誠是湘西人骨子裡所特有的。

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本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裡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邊城》中爺爺跟過渡人之間的事情。

有時候過渡人把錢留下走得快,爺爺叫著翠翠攔住過渡人,問清緣由後就更不讓走了。爺爺和翠翠堅持把錢還了回去,還送了一大束草煙。爺爺上街買東西,屠夫不收錢,爺爺堅持給錢,心裡想著都是掙的血汗錢。爺爺的純樸,誠實,重義輕利,為人耿直是代表著湘西人性的美好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翠翠和爺爺

當翠翠面對朦朧愛情時的羞澀和幻想,看到儺送時的情竇初開,在天保來提婚事流露出開的不滿和失望,對待愛情的忠貞。這些都是一個少女最純潔率真的一面,活生生地表現了出來,感受到她的靈動和自然

船總順順為人大方灑脫,不拘小節。碰到別人有什麼難處的時候,慷慨解囊,為人公正,成為了調節船隻利益的中心人,源於他的明事明理,正直豪爽,不愛錢財

天保和儺送是潛水的好手, 作者在小說中賦予二人美好的體魄及人格品質:“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人。”他們知道翠翠和爺爺生活的很拮据,便把大鵝送給翠翠和爺爺。當他們同時面對喜歡的翠翠時,天保並沒有勉強,而是主動成全儺送和翠翠。天保和儺送的知情曉義,英俊健碩是代表著當地男子的氣魄。

無論是爺爺的熱心腸,翠翠的浪漫率真還是船總順順的慷慨解囊,儺送天保兄弟的善良,他們都是一群身處於邊城,未被現實世界所汙染,保留著人性中最自然最純真的一面,也是對美好自然健康人性的呼喚。

二,現實社會道德的批判反思

沈從文15歲參軍,5年的軍旅生活沈從文讓他目睹了戰爭的殘忍和毀滅,目睹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幸。沈從文20歲的時候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自己來到北平學習寫作,住的地方又潮有小,每天因為沒錢飯都吃不飽。可是他只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歷,文章一遍遍被退稿。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20歲的沈從文剛到北平的照片

他帶著小時候看殺頭的勇氣與湘西人特有的剛強與堅韌。當時他的生活非常的窘迫,但他依舊咬牙堅持著,一遍一遍的投稿,一開始許多稿都沒有回信,其實當時他的許多稿子都被主編丟進了垃圾桶,由於他當時沒有留副稿,劇估計他文學創作生涯的三分之一都留在了垃圾桶了。即使到了他名氣越來越大的時候,一些作家還是瞧不起他,認為他不是正規科班出身。


沈從文在北平的生活讓他看遍了人情冷暖,人性的醜惡。他所寫的《八駿圖》揭示了城市人的虛假和和糜爛。沈從文便把他對美好人性的讚頌寄託到了他所構建的湘西世界中,也就是邊城中,那裡的人有著純樸,善良,熱心,單純的熱點。他所要反應的就是人性。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沈從文在北平的居住地

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寫過自己的寫作理念:“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水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做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

闊別家鄉多年,沈從文一直都在複雜的社會中保持著湘西人骨子裡的善良,當好友胡也頻遭遇不幸,他積極營救。當學生沒有錢時,他慷慨解囊。他一直活在自己所營造的湘西世界裡。可是,就連他所營造的湘西世界人性的美好也無情的打碎。


沈從文在《長河·題記》中說:“‘1934年的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的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的人生觀。”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湘西風情

沈從文夢裡的世界裡人性的美好,邊城中人的純樸善良,無私奉獻等等美好的品質,當現代化文明介入之後就全部慢慢消失,唯利是圖的人生觀佔據主導地位。


他所理想中的世界人們的自然,純樸美好正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社會的冷酷和無情。不得不讓沈從文感到現實的無力感,而他所追憶的邊城卻沒有人真正的懂他,他只能自己欺騙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02

朦朧美好的愛情悲劇孕育著沈從文對理想愛情的幻滅和破碎

一,朦朧美好的愛情悲劇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中翠翠的形象

翠翠是《邊城》中著力刻畫的形象,翠翠就像是未經外面世界汙染過,純真無邪,活波可愛,柔情似水,保持著天性的自然精靈化身。她有著女孩子所有對愛情的憧憬。隨著翠翠一天天長大,她自己也會將野花戴在頭上,當是新娘禮服。

當看見王團總家小姐手上戴一幅麻花鉸的銀手鐲,翠翠心中也會產生豔羨之情,渴望著屬於自己的愛情。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翠翠

當她看到儺送時,屬於少女的青春萌動,隱隱約約的愛慕之情。當她知道來求親的不是儺送是天保時,她的失望和難過也牽動著這段朦朧愛情的生命線。沈從文曾說:“我是天生就有一種理解女人的心。”

《邊城》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十分透徹、貼切,以至於有人發出感嘆,沈從文是個男的,怎麼能夠把女孩子從懵懵懂懂的愛戀到愛而不得的失望心理琢磨得那麼透!

爺爺,你說唱歌,我昨天就在夢裡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我睡得真好,夢的真有趣!”――《邊城》中儺送唱歌給翠翠聽。

當她心屬儺送時,因為天保的死,船總順順也不願意讓翠翠嫁到他家裡來,儺送心生愧疚便離開了,可能明天回來,可能永遠也不回來了,翠翠懷揣著希望和失望一直等下去。


這一切的悲劇究竟怪誰呢?如果翠翠面對儺送的愛不是害羞地跑開而是勇敢接受;如果儺送,爺爺早一點讀懂翠翠的心思;如果天保不因為翠翠不喜歡他而離開意外死亡;可是沒有如果,這一場悲劇就這樣註定了。正如老船伕所感覺的那樣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因愛情而選擇自殺的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我有什麼卓見可說?這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二,理想愛情的幻滅和破碎

“額頭飽滿,鼻樑高挺,秀髮齊耳,下巴稍尖,輪廓分明,清麗脫俗,皮膚稍稍有點黑。”她是張兆和,那年,她18歲,出身於當時蘇州的名門望族,才貌雙全。沈從文給她的第一封情書“我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愛上你。”沈從文按照當時的條件是絕對追不到張兆和的,沈從文當時一心喜歡她,沈從文曾說“我頑固地愛著你。”張紹和就回“我頑固地不愛你。”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身上有著湘西培養出來的堅持與痴情。沈從文的情書充滿著靈性與那滿滿的柔情,時刻抓住了女孩子的心事。沈從文曾說“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這四年功夫沒白費,最終喜結良緣。沈從文小說中的許多女性角色的塑造無論翠翠,三三,蕭蕭等都是按照張兆和來構思的。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差距有著不是情書能解決的,無論是從思想,觀念,家庭,性情等方面差距太大,他們曾多次出現感情危機,並且有分居。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

沈從文曾與高青子有一段,最終還是結束,張兆和也為了家庭選擇迴歸。沈從文一直想要的是婚前的三三,但婚後的生活的瑣碎和壓力,讓兩個人都在對方的身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模樣。

黃永玉曾說:“沈從文一看到妻子的目光,總是顯得慌張而滿心戒備。”張兆和在沈從文逝世後曾說:“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太晚了!為什麼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麼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雖然兩個人共度了一生,但真的不能算是一段佳話。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張兆和晚年

沈從文愛的是那個從操場上走過來,邊散步,邊吹口琴,彷彿有一種奇異的光在身邊盪漾的張兆和。他愛的是那個是第一次見他的時候,特意模仿他小說女主人公一樣穿了一身綠地小黃花綢子夾衫的高青子。

沈從文真正愛的是他所構造出來的女主人公們,是那個單純善良,活潑可愛,純真自然的翠翠。然而理想和現實終究有差距,現實不是用情書就能抵得過柴米油鹽,不是活在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們,這一切帶給現實生活中沈從文的只有對理想愛情的幻滅和破碎。

03

田園牧歌式的湘西世界隱藏著沈從文現實世界的不幸和無奈

一,田園牧歌式的湘西世界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吊腳樓們傍著山,繞著水;在水中或岸上討生活,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剽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謀生吊腳樓上有情有義的妓女們。在邊城,山川秀美、民風純樸,沒有封建禮教,現代社會不良風氣的汙染;沒有錢財權勢,黑暗勢力的壓抑。在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端午節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人們在岸上為自己看好的船隻加油吶喊,讚美著矯健的小夥子們。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邊城》中端午節場景的描寫

在這裡看到的是有的是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小說中翠翠的父母因對歌互生傾慕之情;天保和儺送通過唱歌的方式向翠翠表達愛戀決定愛情。在這裡

天地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愛情是自由的,一切都是最自然的,最純潔的,最釋放人的天性的。在這裡,淳樸的民風,濃厚地區色彩的習俗,人民的喜怒哀樂都屬於邊城的美好。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沈從文理想中的世界

然而,翠翠的父母沒有辦法放下一起出走,最後雙雙選擇自殺;儺送因為天保的死而沒有辦法接受翠翠;爺爺希望翠翠有個好歸宿的心願沒能實現最終抱憾而死。而這一切歸結為命運,命當如此,無法改變。白塔的坍塌象徵著古老湘西的終結,爺爺的死亡是對現實的一種折射,也是沈從文對於現代文明的批判。

二,現實世界的無奈和不幸

“一、湘西是個苗區,同時又是個匪區。婦人多會放蠱,男子特別歡喜殺人。二、公路極壞,地極險,人極蠻,因此旅行者通過,實在冒兩重危險。若想住下,那簡直是探險了。三、地方險有險的好處,車過武陵,就是《桃花源記》上所說的漁人本家。武陵上面是桃源縣,就是“桃花源”,那地方說不定還有避秦的遺民,可以殺雞煮酒,殷勤招待客人。經過辰州,那地方出辰州符,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眼福好, 必有機會見到一群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四、地方文化水準極低,土地極貧瘠,人民蠻悍而又十分愚蠢。”

――《從文自傳》中沈從文對於自己家鄉的描述

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沈從文小說的湘西世界,還是他的家鄉,幾乎少數民族文化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產生嚴重誤會,遭遇了不公平的對待,很多情況下都覺得其實野蠻的,落後的、愚昧的,還有人覺得就是迷信。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儺戲

可是,現實連留給他幻想的權利都沒有,1948年,他被稱為反動派,不能再寫作。不是不讓他寫,而是他實在寫不出來,他不是從信仰起步,如果用信仰代替思考,在他是“不容易扭轉”,過不了多久,即未被迫擱筆,亦終得把筆擱下。沈從文兩次自殺,但都被救活了,但是他的精神都受到很大的創傷,他很隱忍,接受,沒有人真正的理解他,懂得他。

後來沈從文在接受採訪時稱:“我最大的功勞是掃廁所,我把廁所掃得可乾淨了。”記者心疼地說:“沈老,委屈你了。” 大家都沒想到沒想到年邁的沈從文聽罷抱住記者哭了起來。他在最後一段時間內汪曾祺曾聽到沈從文說過“我對這個世界沒什麼好說的。”

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根據一位評審委員馬悅然回憶到:“如果1988年8月沈從文還在世的話,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一定是他的。可是遺憾的是,沈從文在1988年5月撒手人寰。”

《邊城》:“鄉下人”沈從文隱藏在理想湘西世界背後的人生哀思

沈從文晚年

沈從文一心構造的湘西世界裡,那裡民風純樸,有著自然天性,有著他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但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辦法再去描繪,只能接受現實的無奈和妥協,親手埋葬了他理想中的湘西世界,現實生活中懂他的人寥寥無幾,寂寞的一生。當他最後去世的時候,口裡還念著“我是湖南人,我是鳳凰人。”

總結

邊城》不僅僅是一本描寫自然風光,展現人性美好的的書籍,更多蘊含著沈從文現實生活中的哀思。對於健康自然人性的歌頌背後是對他現代文明的批判,對於朦朧美好愛情背後是他現實生活中的理想愛情的幻滅和妥協,對於有著純樸民風湘西世界歌頌的同時是他對於現實的失望和無奈。

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的四妹張充和為他題寫誄詞:“不折不逆,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從文先生的墓地在貫穿鳳凰城的沱江下游右岸的一座微峭的山崖之上,沈從文先生的一半骨灰埋入泥土,另一半骨灰撒在沱江之中,最終回到了他的“湘西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