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来中国,想见一个人却没见到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令人激动万分的国庆大阅兵上,除了惊叹于东风快递的威风凛凛,也关注到首次公开亮相的巨浪-2,虽然因外表低调接地气被网友亲切称为“

平头哥”,但它在国防方面的地位不容小觑。

是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二代潜地导弹,更是是中国核三位一体的重要一极;是尖锐有力的大国长剑,更是护国安定的定海神针。

而掀起这“巨浪”之人是一位常年与核动力打交道的老人,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中国核潜艇之父” 彭士禄。

“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来中国,想见一个人却没见到

颠沛流离的童年

童年,于多数人而言,应当是戏耍池塘边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对于彭士禄来说,童年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于1925年出生于海丰县,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牺牲。4岁时,父亲彭湃于上海英勇就义,年幼的彭士禄从此成了无父无母的“通缉犯”。

而这不过是他凄苦童年的开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悬赏搜捕,在恐惧笼罩下的童年,他不得已过上了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艰苦日子。

1931年,时年6岁的彭士禄被转移到了潮安,等待时机再转送中央苏区瑞金。在这里,他先后被20多户人家收养过,长则一年,短则数日。他曾在自述中感激二十多位“母亲“的爱抚,“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1933年,彭士禄住进“姑妈”潘舜贞家里。未料到,竟然惨遭突袭,彭士禄和“姑妈”被国民党兵一并关进监狱,成了“娃娃囚犯”

“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来中国,想见一个人却没见到

不过8岁的彭士禄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牢狱之灾,苦楚良多,饭里混有沙子,身上爬有虱子,晚上睡觉盖的是破麻袋。后来,他又辗转到了广州感化院,期间发高烧导致瘫痪差点性命不保,最终因没有人肯认他是彭湃之子,才作为“不规良民”释放

即使重获自由,他也未能享有寻常孩子的乐趣,开始四处流浪的行乞生活,并不幸再度入狱。好在其祖母周凤几番辗转找到彭士禄,费尽周折营救出狱,这才结束居无定所的生活。

也许是这段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造就了彭士禄坚忍不拔的毅力。他曾说,那段岁月虽然艰苦,却很快乐,那时培养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他一生都有影响。而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也格外珍惜。

“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来中国,想见一个人却没见到

为国改行,与核结缘

起初,他学的是化工机械,在校期间成绩优异,5年内所有课程悉数满分。

而改行的决定是在20世纪50年代,访苏的中国国防副部长陈赓问他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彭士禄的回答是"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他与"核动力"结下了不解之缘。

紧接着,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就读期间仍是成绩斐然,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学成归国,前往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几年后,中央集中资源在研制两弹一星上,核潜艇工程暂被搁置。

研究所里的多数研究人员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剩余的人当中,懂核动力的人寥寥无几,于是,研究核潜艇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到了彭士禄肩上。

仅凭着每月8块钱的薪水,他想方设法提高研究所的理论水平,通过上课的方法讲授核动力有关知识,又鼓动大家翻阅英语俄语资料,竟是在几年内将一个个核动力门外汉领进门,甚至有了核潜艇的初步的设计方案。

“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来中国,想见一个人却没见到

于是,当国家定下第一个核潜艇工程,建设中国第一座试验基地时,彭士禄带着他的“学生”们投身到核潜艇的研发中。这一段研发的日子过得极其艰苦:由于交通不便,只能在工地吃住;没有计算机,繁琐复杂的数据全靠人力。

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彭士禄所在团队凭着打造国产核潜艇的信念,日以继夜地工作。

研究过程中难免有举棋不定或争议不和之时。每每这个时候,彭士禄只要心中有七成把握,就敢站出来,拍板定案,至于余下三分靠实践解决。

遇上争论,他会让双方用数据说话,“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故此,彭士禄有一雅号 “彭拍板”。有了“彭拍板”这样既能大胆决定又能耐心做事的中流砥柱,研究工作有了章法可循,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最终得偿所愿。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驶向风高浪急的蓝色汪洋,满载着彭士禄团队的心血与喜悦,告知世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举国同欢之时,而彭士禄却因为胃穿孔住院,做了切除手术,可他在多年以后回顾这段满是心酸的研究之路,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彭士禄不仅在国内有了名气,更是享誉国外。20世纪80年代,"世界核潜艇之父"里科弗访华,想见识一下中国核潜艇"真神",未能如愿见到,以至于傲慢的里科弗对此耿耿于怀。

“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来中国,想见一个人却没见到

航母上的一颗螺丝钉

彭士禄的大半生都献给了核动力事业。他戏称自己有三个夫人,第一夫人是核动力,第二夫人是烟酒茶,第三夫人才是妻子。几十年间,他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奋进不息的精神不断促进中国核事业的发展。

人们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决口否认,说“对我来说,只有尽全力把它做好,没有什么之父之说。我们搞科技的人只是尽力尽责地去做。”所以,当国家开始研发航母时,这位昔日打造中国核潜艇而声名远扬的核动力专家只是谦逊地说道:我要做航母上的一颗螺丝钉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核潜艇的研究始终处于“秘密”进行的状态,诸如彭士禄这样的“核潜艇人”,都是十年如一日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毕生心血交付于国家核动力的发展。

“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来中国,想见一个人却没见到

因为有了像彭士禄这样默默无闻、看淡名利的前辈们,在祖国羸弱不堪的年代里,为壮大国家实力闷声干事,砥砺前行,才留下造福后世之人的财富,他们用数十年的默默耕耘,赋予整个民族以力量

五十余载风风雨雨,半个世纪铸就辉煌。在无人问津的大山深处,他埋下头,甘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彭士禄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