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3月4日)——真實的李蓮英

大清朝的真太監,歷史中的假權臣。

1911年3月4日,

李蓮英病逝於北京家中。

他是清王朝唯一的二品宦官,受慈禧太后器重長達二十餘年,還曾跟隨醇親王奕環代表皇家巡閱北洋水師,一時風光無兩。

說到權傾朝野的宦官,歷史上不勝枚舉,秦朝的趙高謀殺太子,唐朝的李輔國官至元帥府行軍司馬,北宋的童賈手握重兵,明朝更是權宦重災區,王振、劉瑾和魏忠賢都是大權在握的奸臣。

李蓮英也不例外,他在影視劇呈現出的形象,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清朝第一權監,國家大事都有李蓮英的干預。慈禧太后聽信了他的讒言才將光緒立為傀儡皇帝,他還仗著慈禧的威風,賣官鬻爵,收受鉅額賄賂。李蓮英為人陰狠,連光緒寵愛的珍妃也是被他殺害的。

但真實的李蓮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果真如此囂張跋扈,權傾朝野嗎?

讓我帶你看看真實的李蓮英。

  • 第一,精於察言觀色,善解人意

關於李蓮英如何受到慈禧喜愛,坊間有“梳頭說““按摩說”“唱戲說"等多種猜測。

幾十年來,慈禧身邊的僕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可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蓮英了。晚清太監劉興橋等人回憶說,慈禧與李蓮英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煩惱並最會服侍她的只有李蓮英。慈禧太后有時還把他召到寢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

歷史上的今天(3月4日)——真實的李蓮英

左為慈禧太后扮觀音,右為李蓮英扮韋陀

  • 第二,會做人,事上以敬,事下以寬。

李蓮英的墓誌銘是“事上以敬,事下以寬”。他對光緒皇帝從無任何不敬,在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倉皇逃亡時,只有李蓮英照顧了光緒皇帝的起居生活,光緒一直親切的稱他為李安答, 也就是李師傅的意思。

李蓮英在得勢之後,對地位比較低的小太監和善,處事細心,得到他們的好評。

在光緒慈禧相繼離世之時,李蓮英立即提出了退休,光緒的生母隆裕太后恩准他‘原品致休”,可見對他沒有任何怨恨,所謂家財萬貫也大多來自皇室的賞賜。三年後,李蓮英病逝,還得到清廷以二品大員規格厚葬的禮遇,是自古以來難得全身而退的高位宦官。

歷史上的今天(3月4日)——真實的李蓮英

慈德太后與官妃太監會影(右一為李蓮英)

第三,為人謹小慎微,低調保命。

在李蓮英之前,慈禧最喜愛的貼身太監是安德海。在安德海因“違背祖制,擅離京師”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捕殺後,22歲的李蓮英被破格提升為太監總管,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太監。

安德海之死表面看起來是因為違背祖制,背後則涉及權利鬥爭。這讓李蓮英知道捲入權利鬥爭沒什麼好下場,所以開始消極怠工,還被罰了俸祿,希望能被辭退, 從而保命。雖然沒能如願以償,仍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但李蓮英不僅恪守祖制,絕不輕易出官,還曾多次向慈禧太后請辭。

唯一一次出格之事, 是在光緒十二年(1875年),慈禧派他與醇親王奕讓一同巡視北洋水軍, 要知道奕環是光緒帝的親生父親,是皇家海軍的最高統帥,李蓮英卻在名義上與他平起平坐,可見其地位之高。然而,李蓮英在巡閱時俯首垂面,立於醇親王身後一言不發,即使李鴻章請他登船檢閱,也婉言謝絕。如此” 宦官監軍”的場面,雖然遭到了御史彈劾,但究其根本李蓮英並沒有任何逾越之舉,因此沒有留下落人口實的把柄。

歷史上的今天(3月4日)——真實的李蓮英

醇親王奕譞檢閱海軍

根據史實來看,李蓮英不僅沒有實權,也從未參與過任何政事決策,反而一直恪守本分,低調做人。與前朝挾天子令諸侯的權宦之類完全不能相提並論,至於珍妃之死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向李蓮英。

可是為什麼後世對他的印象卻是清朝第一權監呢?

  • 第一,清朝宦官整體式微凸顯出他的要職。

順治帝時,曾有宦官吳良輔設十三衙門,之後卻被康熙帝裁撤,並設立敬事房專門管理高廷內監。敬事房歸屬內務府,由王公大臣輪流充當主管,並規定太監的品級不可超過四品,從制度上杜絕了太監干政。直到帝后相爭,慈禧為奪大權,開始培養自己的心腹勢力。因此,李蓮英的二品頂戴花翎在清朝歷史上成為絕無僅有之例外。清朝宦官式微反襯出了李蓮英地位之高,讓人得出第一權監的印象。

  • 第二,後人恨屋及烏,通過罵他來罵慈禧。

李蓮英作威作福的形象主要來自於《清史稿》。其中形容他“秉性奸回,肆無忌憚"。這主要是由於編修者都是大清遺臣,他們本就對慈禧專政誤國頗為憤懣,說到她的親信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話。

然而《清史稿》連李蓮英的名字都沒寫對,還導致了後世的訛傳,可見他於大清朝堂來說,根本無足輕重。在李蓮英的墓誌銘中我們發現,實慈禧太后賜他的姓名是"李連英”,並非蓮花的“蓮"。這個女性化的名字,也是一種對太監身份的蔑視。

但宦官勢力的崛起通常意味著王朝統治已經出現了危機,統治者依靠身邊人獲得權力,卻忽略了國家制度的建設。正如秦二世而亡難以歸罪趙高,安史之亂不能怪楊貴妃一樣,清朝的滅亡,敗在與世界脫軌,敗在科技落後,敗在政治腐敗,卻不敗在太監身上。

太監群體作為帝王身邊的親近之人,乘機作惡,誤國誤民的情況常有發生。歷史告訴人們,越接近最高權力,越容易獲得信任,這驗證了內外朝循環規律。

1、“(慈禧太后)事每忽細微,易溺於近習,侍御僕從閣正人。”

——《清史稿》

2、“閹寺為患,作為君主時代朝政敗壞重要徵象之一,往往在王朝的末期表現尤著。從中國歷史上閹寺為患最嚴重和典型的漢、唐、明等幾個朝代看,無不如此。”

——歷史學者董叢林《權監勢力與晚清朝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